借助欧美游客传播儒家文化的创新路径可行性研究
——兼谈欧美游客儒家文化认知状况

2022-03-07 01:24齐荣军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欧美儒家

齐荣军

(曲阜师范大学 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 曲阜 273165)

一、引言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也是世界文明瑰宝,对外传播乃是应有之义。儒家文化真正意义上的对外传播始于1593年,其时,基督教传教士利玛窦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本国,于是开启了儒家思想的国外传播历程。在近代,中国学者辜鸿铭等将一些儒家经典学说译介到西方,进一步扩大了儒家文化在西方的影响。但囿于传播人数和受众数量不足,西方国家对儒家文化的了解总体而言仍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需求以及“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儒家文化对外传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孔子学院”的开设、文化交流的定期举行、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的输出等众多举措为儒家文化对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的儒学模因在西方世界已经基本完成以生存为目的的同化阶段,而进入到增加模因保真度、提高模因民族性的异化发展阶段”[1]113,说明儒家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已逐步站稳了脚跟。尽管如此,儒家文化在欧美国家的传播和接受状况仍不够理想,有调查显示,对儒家文化非常有兴趣的美国民众仅占被访者的3.13%[2]10。有学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儒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不足,需大力开创新的传播路径,使“传播主体和渠道实现多元化”[3]132。目前,已有学者开展了相关路径研究,如陈为春从“第三文化”角度讨论了美国孔子学院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和潜力[4]30-33,张楠楠、杨梦溪分析了电影在儒家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5]19-21,臧丽娜、任谦探讨了齐鲁文化修学游中的跨文化传播路径问题[6]124-130,这些研究极大丰富了儒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但仍难以改变当前儒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狭窄、路径研究不足的局面。

以往的儒家文化传播,均为我方主动,西方被动,而恰恰因此缘故,遭到了诸如“中国文化入侵”、孔子学院是危险的“特洛伊木马”等无端指责[7]426-432,给儒家文化对外传播带来了消极影响。由此设想,在儒家文化传播中,如我方能不出面或少出面,或许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质疑和非难。这一设想是有心理依据的,现实中人们倾向于相信与自己背景相似的人,而对背景不同的人则往往心存疑虑。因此,若能借助欧美游客传播儒家文化,则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西方民众的猜疑。这一思路很新颖,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涉及,为验证其可能性和可行性,课题组以山东曲阜的“三孔景区”(即孔府、孔林和孔庙)为例开展了实地调查。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一)欧美游客儒家文化认知调查;(二)欧美国家儒家文化传播条件和欧美游客儒家文化传播意愿调查。前者主要针对欧美游客传播儒家文化的可能性,后者则针对其可行性。问卷以英文形式呈现,因设想的调查对象多以英语为母语或能以英语交流。调查于2018年3月份在曲阜“三孔景区”展开,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持续时间约半年。问卷对欧美散客或团体游客随机发放,期间尊重游客的隐私及自由,尊重导游的安排,无任何言语或行为强迫,因此游客对调查问题并非有问必答,遗漏或省略现象较为常见。为保证实际效用,作答三分之二以上题目的调查问卷才被判定有效,以此获得有效问卷280份,除去不属于欧美游客(包括3名韩国人、3名日本人、3名埃塞俄比亚人和1名苏丹人)的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270份。

二、欧美游客身份状况

调查问卷正文前设置了游客身份特征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和国籍等基本信息,主要目的是考察被调查游客是否涵盖各年龄层次的人群、判断他们所拥有的国籍是否能充分代表西方各个国家以及他们的学历是否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

在270份调查问卷中,255人表明了性别,其中男性占64%,女性占36%,男性远远多于女性。

共231人填写了自己的受教育程度。拥有学士学位的游客最多,达97人,占42%;拥有硕士(27%)或博士(11%)学位的高学历游客也占到38%,远高于中学学历的20%,说明高学历游客对儒家文化更感兴趣。

有266人填写了年龄,涵盖了除幼儿外的各年龄层次,彰显出曲阜“三孔景区”的独特魅力。游客以11-30岁间的年轻人为主,占到总人数的56%,近年来参加“修学游”的年轻游客不断增多,可能是原因之一。其次是31-50岁(21%)的中年游客和51-70岁(20%)的老年游客。令人惊讶的是,70岁以上的高龄游客也占到3%,这不但表明欧美高龄人士的良好身体状况,也反映出他们对儒家文化的浓厚兴趣。

有145名游客填写了国籍(其中2名游客拥有双重国籍),涉及26个欧美国家。填写国籍的游客占被调查人数的52.2%,刚刚过半,也就是说将近一半游客未填写国籍,表明他们具有较强的国籍保护意识。因调查问卷的题目为“欧美游客儒家文化认知调查”,未填写国籍的游客,此处默认为欧美游客。按照游客国籍数量排名,位于前八位的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法国、英国、荷兰、西班牙。这些国家以美国为首,多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欧美国家,说明其国际交流意愿与国际地位大体成正比,因此本调查体现了欧美主要国家的民众对儒家文化的认知情况(见表1)。

表1 入境游客国籍构成

图中数据表明,游客涵盖欧美重要国家,表明他们具有在欧美国家传播儒家文化的先天条件。大多数游客具有学士以上学历且以男性年轻游客为主,这不但有利于理解和接受儒家文化,而且相对来说,年轻男性更活跃、交际更广泛,也利于儒家文化的快速、大范围传播。

三、欧美游客传播儒家文化的可能性

此处的“可能性”指的是欧美游客是否具备一定的儒家文化知识,是否具有传播儒家文化的能力。为此,课题组设计了欧美游客儒家文化认知调查问卷,均为选择题,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对孔子身份的认知;对儒家文化的了解程度;对儒家经典的认知;对儒家文化相关活动的了解及参与;对儒家文化发源地的了解。

(一)对孔子身份的认知

关于“孔子的身份”这一问题,有5个选项供选择:“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完人”和“古代著作事迹的保存者”。可单选,也可多选。

有270人对此问题做答。单独或同时选择“哲学家”的总占比为67%,单独或同时选择“思想家”的总占比为44%,充分证明孔子具有世界闻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地位。而单独或同时选择“教育家”的总占比为43%,也是一个比较高的数字。认为孔子是“哲学家”和“思想家”并不令人意外,但把他当作“教育家”,说明相当一部分欧美游客对孔子的教育事迹比较了解。毕竟孔子与大部分西方哲学家有所不同,他不仅有开创性的哲学思想,而且致力于将其传授给学生和民众。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完人”和“古代著作事迹的保存者”的人数较少,说明欧美游客对孔子的认知比较理性和全面(见表2)。

表2 入境游客对孔子的认知

(二)对儒家文化的了解程度

此处设置了2个问题。对于“此前是否接触过儒家文化”的问题,共259位游客做了选择。其中,有198人选择“是”,占76%,另外的61人选择“否”,占24%。由此判断,大部分游客是在接触了儒家文化后才决定到曲阜参观旅游,或者说游客先对儒家文化有所了解,然后才有了曲阜之旅。这表明,设法让西方国家民众“首次”接触儒家文化很重要。

但在“对儒家文化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上,209人选择“不太了解”,占78%,另有21人选择“不了解”,占8%,选择“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人数则分别只占10%和4%,可见不了解儒家文化的人占大多数。这些数据说明尽管大部分欧美游客曾接触过儒家文化,但对其了解还限于表面,尚未达到比较深入的程度。

(三)对儒家经典的认知。

此项共设置了2个问题。对于“是否听说过儒家经典”的问题,有268人做了选择,其中126人选择“是”,占47%,而142人选择了“否”,占53%。一半以上的人未听说过儒家经典,进一步印证了上面关于欧美游客对儒家文化了解不深的判断。

关于“接触过哪些儒家经典”这一问题,共设置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五个选项,可单选或多选。共141人做了选择,占总人数的51.5%,反推可知大约有48.5%的欧美游客未接触过儒家经典,表明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但对儒家思想的了解显然不足。选择“论语”的人数最多,占34%。原因在于《论语》内容短小精悍,早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多种语言,有的语言甚至存在多个译本,世界知名度高是必然的。另外,除接触过“大学”的人数占21%外,其他儒家经典的接触人数均占比不到10%,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儒家经典在欧美国家的知名度顺序。奇怪的是,仅有126人曾听说过儒家经典,却有141人表示接触过儒家经典,说明部分游客对儒家经典的概念和范围认识不够清楚。

据以上数据可知,未听说和未接触过儒家经典的欧美游客几乎占到被调查者的一半。事实上,普通美国人对儒家经典的了解更少,一份在美国校园和街头所做的随机调查发现,普通美国人“对于‘四书’包含书目选择‘均不知道’的为131人,占81.88%;对于‘五经’选择‘均不知道’的为135人,占84.38%”[2]10。对此,有学者指出,“多方面研究显示,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受众面也十分有限。这说明,我们未来的翻译与传播任务还任重道远”[3]130。实际状况也的确如此,在对外传播的各个环节上仍存在较多困难,仅从源头上来说,目前能够从事儒家文化对外翻译的高级外语人才依然十分短缺,而且短时间内似乎难以解决,正如王宁所说,“从国家实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来看,高层次的英语人才又是那样的奇缺,优秀的翻译人才到处抢手,而能把中国文学作品译成外文并在目的语国家发表者更是寥若星辰”[8]10。

(四)对儒家文化相关活动的了解及参与

此项设置了两个问题。对于“是否听说过儒家文化相关活动”这一问题,有259位游客做了选择。其中,107人选择“是”,占41%,不到一半,而152人选择了“否”,占59%。

关于“是否参与过儒家文化相关活动”的问题,共219人做了选择。仅42人选择“是”,占19.2%,不足总数的五分之一,说明针对国外人士的儒家文化活动较少或影响范围有限。在现有活动中,欧美游客参加最多的是“书法精品展览”,而该活动并非典型的儒家文化活动,这提示我们应多举办与儒家文化紧密相关的活动,并加大活动的宣传力度。

(五)对儒家文化正宗发源地的了解

儒家文化的正宗发源地位于中国大陆的“圣地”曲阜,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本次调查发现,有极少数欧美游客对此不了解或存在误解。关于“儒家文化的正宗发源地”这一问题,有四个选项供选择:“中国”“韩国”“日本”“其它地方”。有230人做了选择,其中选择“中国”的有212人,占92.2%,表明绝大多数欧美游客对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有正确的看法。

以上调查表明,参观“三孔景区”的多数欧美游客对包括孔子身份、儒家文化活动、儒家文化发源地在内的儒家文化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但对儒家经典的了解尚有不足、对儒家文化了解程度的自我评价也不高。尽管如此,课题组认为欧美游客已具备传播儒家文化的能力,借助他们传播儒家文化具有可能性。目前,儒家文化西方传播仍处于量的积累阶段,能向他人简单介绍孔子的身份或儒家文化即为非常好的开端,并为以后对儒家文化较为深入的了解提供了可能。不过,针对部分欧美游客对儒家文化知识的欠缺,“三孔景区”管理部门,可对其开展相关内容的讲解和体验活动、弥补其不足,提高其儒家文化传播能力。

四、欧美游客传播儒家文化的可行性

此处的“可行性”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依照欧美游客的看法,西方国家是否具备儒家文化传播条件(调查内容:儒家文化与世界和平的关系;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第二,欧美游客是否具有传播儒家文化的意愿(调查内容:欧美游客传播儒家文化的意愿);第三,欧美游客的儒家文化传播方式和态度是否可行(调查内容:欧美游客与他人交流儒家文化的方式;欧美游客与他人交流儒家文化的态度)。

(一)儒家文化与世界和平的关系

针对“维护世界和平是否需要践行儒家文化”的问题,共246人做了选择,其中147人选择“是”,占60%。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如果了解这一点,就会明白儒家文化对世界和平有利。多数游客选择“是”,说明他们对儒家文化的核心有所了解。

社会稳定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许多西方学者期望能从中国传统文化或智慧中找到解决办法。许嘉璐指出,“英国的汤因比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指出:如果一味地听任盎格鲁——萨克逊文化沿着清教徒的思路,也就是希腊——基督教文化走下去,……其结果是世界的动荡、人类的毁灭。补救之法就是以东方的文化,以东方那种求得和谐、稳定的理念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非东非西、亦东亦西的新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拯救世界”[9]3。近代西方文明重视工业发展,强调人的物欲追求对社会的推动力,直到面临种种社会问题才发现此路不通,于是开始提倡生态文明和克制物欲,而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中就提到“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仁爱理念,其睿智不言而喻,可供当今西方文明借鉴。

(二)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此处设置了两个问题。

关于“西方基督教是否有利于儒家文化传播”的问题,共242人做了选择,其中选择 “是”和“无影响”的人数占75%,说明大多数欧美游客认为基督教不会阻碍儒家文化传播。早期儒家文化的西方传播即从基督教传教士翻译儒家经典开始,这一行为本身就表明基督教与儒家文化之间不存在根本冲突,“西欧传教士、思想家和学者以西方文明的视角审视儒学,诠释儒学。他们认为‘耶稣’与‘儒家’相通,孔子与柏拉图,苏格拉底一样”[10]8。另外,有1名游客同时选择了“是”和“否”,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因为许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也许该游客试图表达这样的观点:基督教的某些特点可能有利于儒家文化传播,而另一些则可能不利。

针对“西方家庭教育是否有利于儒家文化传播”这一问题,共有237人做了选择,其中选择“是”和“无影响”的人数占到了75%,说明大多数人认为西方的家庭教育与儒家文化并不矛盾。

(三)欧美游客传播儒家文化的意愿

对此,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您是否愿意与他人分享您的儒家文化知识”。共有251人做了选择,其中选择“是”的有173人,占69%,选择“否”的有78人,占31%,说明多数人具有向他人传播儒家文化的意愿。

(四)与他人交流儒家文化的方式

此处设计的问题是“您将以何种方式与他人交流儒家文化”,后面设置了五个选项,“交谈”“论坛”“演讲”“出版介绍类著作”和“其它”,可以单选或多选。共有201人做了选择。其中,选择“交谈”的有147人,占73%,所占比例较高。因大部分人没有举办论坛、演讲或出版著作的机会,这些交流方式均占比较少。而选择“其它”的人数占到12%,说明其它交流方式如电子邮件、网聊等需要引起进一步关注。实际上,“交谈”方式更灵活,可随时开展,虽受众有限,但即时的答疑解惑可能更易令听众理解和接受,效果更好。

根据游客对上面(三)(四)两方面问题的回答可知,仅有173人“愿意与他人分享儒家文化知识”,却有201人对“与他人交流儒家文化的方式”做了选择,两个数据显然不一致。原因可能在于,“分享”意味着主动去做,而“交流”却不一定,可能包含主动和被动的交流,而其中的交流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数据看似矛盾,恰恰表明了游客想法的真实性。

(五)与他人交流儒家文化的态度

此处设置的问题是“与他人交流时,您对儒家文化所持态度”。后面有四个选项供选择:“赞同”“批判”“不偏不倚”和“反对”,可以单选和多选,共有195人做了选择。其中,选择“赞同”(48%)和“不偏不倚”(34%)的人数之和所占比例高达82%。这两种态度对儒家文化传播有利,它们占大多数,可以保证欧美游客在传播儒家文化时,对听众的影响基本是正面的或客观的。

根据以上五个方面的调查数据可知,多数欧美游客认为儒家文化对世界和平有利,并认为基督教和西方家庭教育不会对儒家文化西方传播形成阻力,因此,在大部分欧美游客眼中,欧美国家具备开展儒家文化传播的条件。事实上,儒家文化在欧美国家已传播多年,因此此处调查的关键在于了解欧美游客对此事的看法。作为儒家文化的潜在传播者,他们的看法十分重要,这决定了他们是否会进行儒家文化传播。另外,大部分欧美游客愿意传播儒家文化,且传播态度积极客观。因此,借助欧美游客在西方国家传播儒家文化具有可行性。最近,单波等研究者针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绝大多数的美国人获取和了解有关中国情况的途径仍然是通过美国的传媒与文化产品、美国的学校教育或家庭与社交圈的影响”[11]306,可见借助欧美游客传播儒家文化这一路径潜力巨大。

六、结语

以上调查分析表明,借助欧美游客在西方国家传播儒家文化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而且,所调查游客覆盖除幼儿外的各个年龄层次及欧美主要国家,其学历层次也较高,为儒家文化西方传播提供了进一步保证。但是,可能性和可行性不等于实际行动,只有当人们真正感受到事物的美好,并深受触动,才会乐意向他人介绍、传播。因此,景区有必要在增强儒家文化的感染力方面下功夫,使欧美游客在曲阜之行中真正体会到儒家文化的内涵魅力和和谐氛围,从而迸发出与他人分享儒家文化的意愿。为此,“三孔景区”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重视儒家文化的展示和体验方式。在利用原有场馆设施的基础上,多方位、创造性地展示儒家文化,并提高网络、书籍、电影、电视和视频资料的利用效率,特别是要重视网络的传播作用,以文字、电影、电视剧、动画、访谈、专辑、讨论等多种方式在网络传播儒家文化知识,以增强欧美游客对儒家文化的了解。同时,设立一些简单易行的儒家文化体验设施,让欧美游客在游览学习之余享受儒家文化的体验乐趣,体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真正含义,以激发他们对儒家文化的兴趣和传播意愿,因为已有研究证明,“在修学游过程中加入了体验和互动活动,传播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6]。第二,重视英语导游的作用。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欧美游客真正了解和理解儒家文化,英语导游的作用至关重要。对现有英语导游开展儒家文化专门培训,加深他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同时,完善导游词,使之充分体现儒家文化理念,把英语导游打造成独特的儒家文化代言人。第三,重视提高景区服务人员的儒家文化素养。除导游外,景区服务人员与游客交流最多,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游客的感受,对他们开展儒家文化培训十分必要。具有良好儒家文化素养的景区服务人员,必定能够增强游客对儒家文化的好感。第四,上级部门应加大对“三孔景区”的文化传播投入,且投入不能以经济回报为目的,避免由于经济因素而削弱欧美游客对儒家文化的良好感受。

总之,欧美游客的传播能力越强,其传播效果越好;他们的传播意愿越强,才越有可能将之转化为传播行动。因此,我们不能消极等待,而应主动服务、提供便利,提高他们的儒家文化传播能力,激发他们的儒家文化传播意愿,形成儒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欧美儒家
从欧美到埃及,赏方尖碑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里约奥运最养眼的十大欧美美女
马烈光中医养生交流欧美行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