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烹饪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2022-03-09 12:18王晓燕
中国食品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师应思政美食

王晓燕

随着社会发展与产业升级,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下,课程思政建设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与内容。本文通过分析中职烹饪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进而提出课程思政视角下烹饪专业教学改革策略,通过在教学中全面强化思政教育,为学生的就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职烹饪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1.落实爱国教育。爱国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首要内容,而课程思政建设则是落实爱国教育的重要窗口。从宏观层面来说,每个公民都应接受爱国教育,能够真正为国家发展与祖国复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并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微观层面来说,爱国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息息相关,“民以食为天”,烹饪专业学生所参与的餐饮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和体质健康问题,通过爱国教育有利于让学生真正将人民视为同胞,从细微处服务人民,从而保障人民的饮食健康安全。

2.增强社会道德。德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素养的关键内容。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因此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就必须遵守社会道德,以获取他人的信任与协作关系。但道德并非高约束性规范,随着大量违背社会道德的现象出现,企业对人才道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在中职烹饪专业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强化学生社会道德的重要方式,也是让学生建立餐饮行业道德规范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获得更好的社会关系与发展前景。

3.培育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中最关键的思政元素之一,无论身处哪个行业,从业者都应遵循业内的普遍性规范与标准,这样才能获得行业认可,才能在行业内拥有长久的发展机遇。烹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进入餐饮行业,而餐饮行业涉及到人们的饮食问题,每个厨师的劳动成果都将与顾客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直接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遵循职业道德,在从业过程中能够从原料选择、烹饪方法、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保障顾客的安全,既不能使用假冒伪劣、过期损坏等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原料,也不能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工原料,更不能使用野生动物,在烹饪过程中还要保持卫生清洁的操作习惯,避免任何引发饮食安全问题的因素。

4.打造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思政教育的拓展内容,也是职业精神的升级表现。无论在哪个行业,大师都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勤学苦练的意志、坚持不懈的钻研与敢于创新的精神,在脚踏实地中不断前进,从而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与杰出代表。要想成为更高级别的厨师,烹饪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行业中不断钻研进取,这样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潜力和空间。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烹饪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1.挖掘烹饪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将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情境、案例与项目活动等载体进行呈现,以此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效融合,既达到提高教学趣味性与实效性的目的,又能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纠错与引导。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挖掘思政元素成为首要的工作内容,而且中职烹饪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之间的联系较为特殊,教师要结合餐饮行业、市场岗位等实际情况进行挖掘。

首先,根据餐饮行业的发展需求,教師应挖掘“安全、卫生、诚信、敬业”四大思政元素。安全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前提,而卫生是达到安全水平的条件,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规范学生的烹饪流程,比如菜品原料的清洗方法、灶台的卫生保障、佐料的储备与存放方式、材料过期或腐烂的识别技巧等,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落实,提高学生保持烹饪环境卫生清洁、保证饮食安全的意识。诚信是餐饮行业中最为关键的品牌建设依据,教师应全面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尤其在用料选择方面应保证避免偷工减料、使用违规材料或替代材料等行为,由此提高学生的敬业意识,并将“安全、卫生、诚信、敬业”作为学生的立业之本。将上述四要素进行融合,则可以升华为“敬畏生命”的根本素养,让学生能够做到尊重并敬畏每一个顾客,并让每一个顾客体验到美食的幸福感,从而收获成就感。

其次,在文化自信建设背景下,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中华美食文明享誉世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其同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深入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美食进行不同的教育引导,比如在学习“清汤制备”的过程中,将“清汤”作为中式传统烹饪工艺的重要内容,展现出中华美食文化的工匠精神。教师应通过展现“基础汤熬制→‘臊料’制备→点‘臊’→加热→过滤→成汤”的制备过程,让学生体会古人在钻研与制作美食时的精益求精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又如在学习中外美食对比时,可以展现不同的中华传统美食,并通过色、香、味、制作材质、制备流程等不同方面的对比,展现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2.加强饮食文化观念教育。课程思政应以人文教育为重要窗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底蕴。烹饪不仅是一门技术,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属性,教师应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展现其中的艺术成分与文化内涵,进一步关注学生饮食文化观的塑造,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饮食文化观。

首先,烹饪是为人们提供营养膳食的过程,因此在原料选择与制作方法上要注重原材料之间食材属性的搭配与营养物质的均衡,采用避免破坏营养物质的烹饪方式,进而调控膳食的凉热属性与营养成分,以此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并增强其体质。

其次,烹饪是满足人们食物欲望的重要技术,因此在美食制作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其营养成分与饱食度外,还应注重美食的色泽、形态、味道等因素。一方面,外形与色泽的美观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食欲,让人们更愿意食用;另一方面,味道是强化食欲并提高美食享受价值与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可以让人们在食用过程中收获快乐与爽感,进而达到饱腹之外的作用和功能。

最后,烹饪还是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展现和创造美食文化,同样可以推进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很多中华传统美食都具有文化象征,比如中秋节食用月饼、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送别吃面条、团圆吃饺子等,不同的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于一体,展现出我国美食文化的独特属性。还有很多美食与其制作者、制作过程等文化背景有着深厚的联系,比如东坡肉、珍珠白玉翡翠汤、开水白菜等,这些美食与其历史背景相结合,同样成为了具有人文属性的食物品类。此外,在饮食文化课中还可以介绍与烹饪相关的文化理论,比如在《随园食单》中,袁枚在《须知单》和《戒单》中就阐述了当时的烹饪理论,提出了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上述人文内容作为教学拓展,让学生学习并了解美食烹饪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进而在美食文化创新中能够以文化为根基,形成独特的美食品牌。

3.提升烹饪专业教师思政水平。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落实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价值诉求,而专业课教师是其主要实现者,因此在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还需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

首先,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准、思政素养与文化基础,不仅能够完成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课教学,还能够作为学生的榜样,展现出正确且良好的师德师风。对此,中职学校应从不同层面入手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一是在专业教师招聘环节,除了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考核外,还应考察其道德素养表现。二是积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可以组织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比如通过师德师风论文大赛、优秀道德标兵教师评选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师德师风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优化教师考核与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对于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学校应予以合理奖励,对于师德表现存在问题的教师,则要进行教育、培训和处罚,以此加强教师的正确认知。

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政融合教育能力。专业课教师往往更擅长本职工作,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合呈现却存在不足与缺陷。对此,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一是可以通过专题培训课程、专家讲座、教学观摩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二是可以组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研究小组,以烹飪专业教师为中心,每周或每月进行会议商讨,提出并解决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三是可以建立线上培训平台,通过优秀教师的课程实录、专家教授的线上讲座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

4.构建多元课程思政平台。对于中职烹饪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来说,教师不仅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还可以构建更加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平台,以此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体系结构。

首先,班会课是课程思政落实的重要平台之一。在中职烹饪专业,每个班级每周一般都会组织一次班会课,这是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互动的重要课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面对面交互的形式优势,为课程思政落实打好基础。一方面,教师可以建立专题班会课,以“诚信”“安全”“美食文化”等为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烹饪专业、餐饮行业与未来的就业或创业需求,提出学生自身的看法和观点,从学生的视角落实思政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深化班会课的指导与纠错功能,针对每一阶段中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可以予以针对性的引导与纠错。比如违反校规、学生矛盾等影响学生道德素养表现的行为,教师应说明其负面后果与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从意识层面落实改正。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是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学校可以将核心价值观、校训、教育宗旨等具有思政引导和道德教育功能的内容张贴或布置于校园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为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化节,以思政元素与美食文化的融合为主题,通过歌曲、话剧、美术、小说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思政教育建设中。

猜你喜欢
教师应思政美食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