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维视角 创新作业设计

2022-03-09 03:38叶枚举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双减小学语文

叶枚举

摘 要 当前,语文作业存在“重书面作业,轻实践操作;重知识掌握,轻趣味渗透;重教材内容,轻综合贯通;重硬性要求,轻个体差异”等问题。这促使各级主管部门持续加大学生减负措施力度。2021年“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做出了重要布署。因此,语文教师要从“把握特点,设计实践性作业;结合文本,设计趣味性作业;整合资源,设计综合性作业;根据差异,设计开放性作业”等方面出发,严控作业的“量”,确保作业的“质”,丰富作业的“式”,全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双减” 作业设计 问题反思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两份文件高度聚焦中小学课业负担的主要来源之一——作业,明确提出要扭转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但是,减量,绝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学生完成作业量的减少,而应是在满足学生需求、达到课程实施要求后的“有机减量”。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作业的价值功能,创新作业设计,让学生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些思考与做法。

一、对当前语文作业问题的反思

当前,很多学校和教师对作业的功能认识不够全面,给学生造成了过重的学业压力、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有些语文作业更是以“抄抄写写、读读背背”等机械、繁琐的训练为主要形式,不仅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初衷,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重书面作业,轻实践操作

长期以来,一线语文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许多学校努力追求升学率,造成很多教师总是习惯布置一些形式单一、内容死板的书面作业,很少会让学生完成一些实践性作业。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蜜蜂》这篇课文后,很多教师为了巩固课内知识,往往只是布置抄写词语、完成《练习册》等书面作業。对于这样的作业,大部分的学生都缺乏兴趣,往往只是机械应对。长此以往,这样的书面作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没有任何效果,还会影响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二)重知识掌握,轻趣味渗透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仅仅满足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这些教师就会经常布置一些巩固与夯实基础知识的乏味作业,容易引起学生厌烦情绪。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后,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只是布置学生抄写最感兴趣的部分,并说说理由。这样的作业,只是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本没有一点趣味性,而且忽视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应付了事,甚至不愿完成作业,从而使作业流于形式。

(三)重教材内容,轻综合贯通

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容易受到教材的束缚,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是习惯布置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作业,往往忽视了一些综合性作业的布置。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后,很多教师都会布置学生完成生字注音、看拼音写词语、读课文等机械重复、索然无趣的作业,没有将语文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弱化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重硬性要求,轻个体差异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习惯“齐步走”,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特长优势等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而,为了避免批改不同作业造成的麻烦,在布置作业时也是统一要求,硬性规定,缺乏有层次性的作业。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这篇课文后,有的教师为了批改方便,就给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抄写词语、摘抄优美词句、理解句子含义等。这样的作业没有结合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特点,容易造成低效或无效作业,形成“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现象,最终导致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二、对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的探究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走出上述作业误区,严格落实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要求,三至六年级要严控作业的“量”,确保作业的“质”,丰富作业的“式”,真正实现作业为学生学习增值的功能。

(一)把握特点,设计实践性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1]因此,教师可以把听、说、读、写、画、演等多种形式融入语文作业中,设计形式多样、富有创新的作业。

如三年级下册《蜜蜂》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实验证明了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本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文体特点和单元语文要素,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课后请同学们也尝试做一个小实验,要注意观察实验的过程(这个实验分几步进行,每一步要做什么,有什么有趣的发现等),实验完成后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把做小实验的过程写清楚。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使学生能充分运用手、眼、耳、脑等多种器官,促进他们动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如污染环境的相关资料),创编一份手抄报;还可以通过采集事物(如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树叶),制作一幅精美的贴画;还可以设计活动计划(如为父母庆祝生日的计划),录制活动的精彩瞬间,制作各种电子相册等。可以说,教师只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性作业,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结合文本,设计趣味性作业

大多数学生对呆板、单调的作业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长此以往,将最终导致他们机械应付。因此,教师要有正确的作业观,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文本内容,丰富作业内涵,设计一些趣味性作业,让学生保持新鲜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4篇课文组成,这些课文都与秋天有关。因此,学完这组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资料,完成“我眼中的秋天”的趣味性作业。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收集有关描写秋天的成语、谚语、诗词、文章、故事等,制作图文并茂的简报、手抄报;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乡村、大自然,把看到的、想到的秋天美景画成一幅图画;可以借助手中的相机,把秋天的美景拍成照片;也可以运用优美的词句,把眼中的秋景写成一篇篇美文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让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评选出优秀的作业张贴在学习园地上。这样的趣味性作业,既拓宽了学生关于“秋天”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秋天”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探究“秋天”的意识,使学生的动手、欣赏、想象能力都得到提升。

(三)整合资源,设计综合性作业

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语文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拓展语文知识,还能提升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内容,而要将教材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并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设计综合性作业,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结合课后思考题,设计如下综合性作业:首先,可以让学生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替小熊写一张送给松鼠的卡片;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编课本剧,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展演;最后,让学生说说同学之间有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是怎么化解的。这样的综合性作业,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还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观察、记录、调研、宣讲等融入到语文学习中,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公益活动,帮助生活有困难的邻居做家务,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幸福感,并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就会将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各种活动中,不仅增添了作业的趣味性,还能很好地落实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要求。

(四)根据差异,设计开放性作业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他们的能力水平、学习基础、个性特长等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整齐划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从作业数量、形式、难度等方面分层次设计开放性作业,才能让优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让不同层次的學生都得到发展[2]。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这篇课文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以及单元习作,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1)辨字组词(如箩与萝、饼与拼、浸与侵、捡与脸);(2)说说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3)摘抄文中描写桂花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4)联系课后“阅读链接”,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意思;(5)说说自己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写写它的样子,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以上五项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有把握的作业来完成。这样,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得挑战,也能够从中获得启发。

总之,“减负增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问题,学校和教师要将减轻课业负担、提高课堂实效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兴趣、需求出发,创新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涵,分层设计作业,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3]。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江小琴.创新设计,让学生作业有趣、有料[J].福建教育(小学版),2021(8):14-16.

[3]王智慧.小作业里的大学问: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作业设计的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7):60-63.

(责任编辑:武 亮)

作者简介:叶枚举(1978—),男,福建德化人,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高级教师,福建省骨干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五项管理背景下的小学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QJYKT2021-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双减小学语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