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思考与探索

2022-03-09 22:17崔娜党军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模式

崔娜 党军

摘要:探寻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机制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对教育科学理论具有补充价值,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价值。依托“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對高校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进行研究,聚焦于培育问题意识、内在学习动力、合作与沟通、寻求并吸收反馈这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思考和探索具体可行的培育路径和实施对策,加强“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深化设计和关注“干中学”过程的教改实践有效落实,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内容、教书育人方法和教学改革方向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重心的培育方式将难以满足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育人机制都将迎来重大改革,高等教育将更加强调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高校学生培养和形成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职业立足和终生成长的根本。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各领域长期发展关注的核心问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年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中国也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

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人为中心;第二,通过在某一领域刻苦钻研以获取学习方法、思维和技术;第三,由内在心理需求激发,具有可塑性、成长性和延展性的特点;第四,培育机制具有科学规律,可跨学科、跨行业、跨国界推广。

高校在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上具有重要责任。安东尼·T.克龙曼研究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探讨生命意义的场所。对于我国高校教师和学生来说,突破高考前应试教育留滞的困境,需要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可行的教学措施,并借鉴国外教育中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科学方法。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弗拉斯特的著作中,强调了内在动机是自主掌控人生自主的力量,真正的自主意味着人们的行为来自自己的选择。艾琳·肯尼迪-穆尔认为通过满足联结、能力和选择这三个方面的心理需求,可以帮助人们接纳自我,以解决自卑的深层次根源问题并建立真正的自信。批判性思维、自主与内在动力、自我接纳及自信,这些都是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要素。

(二)“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关于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该模式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具体实践探索和应用,且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各学科教师在各自课程中对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如,“研究导向型教学”在高校英美文学(毛艳华,2020)、社会保障学科(季璐,2017)、农业物料学(马佳乐,2019)、急危重症护理学(刘延峰,2020)、服装教学(孙思扬,2018)、复合材料学(杨小慧等,2021)、仪器分析实验(何燕,2020)、财经管理类(梁丽军等,2019)等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探索与应用。该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学目标设定、问题设计、学习资源链接、团队合作支持、学习过程评价这五个关键步骤组成,适应性广泛。第二,部分高校积极推进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如,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各学科广泛采用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来应对“互联网+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梁海燕,2020),学生需要找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以及提出解决方案,教师的职责是设计问题、引导反馈、创造空间以及方案反馈。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2021)指出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以创新与独特的基因、特立独行的风格,构建了包含学习、成长、为人全过程的支持兴趣驱动的个性化的终身学习和生活的和谐教育模式。这为诸多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三)研究现状评述

现有相关研究体现出两个特点:第一,主要从定性的角度关注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及路径;第二,更多地关注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在各个学科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也体现出两个明显的不足:第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与教学模式尚未有效衔接,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未能依托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加以实现;第二,缺乏针对当前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的系统研究,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机制未能体现高等教育的独特性。

二、教学改革思考与教学实践探索

首先,从需求面来说,需要思考两个问题,其一,学习者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其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次,教育始终是面向未来的,好的教育者需要具有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再次,育人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力。最后,育人的目标需明确,应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爱国、勤奋、博爱与创新的有为青年。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是天生的,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有科学的方法的。依托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应着重培育高校大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问题意识的培育

提出正确的问题、明确论题和结论的差别、识别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证据的可信度以及合理的推理和结论是构成问题意识能力培育机制的核心因素。问题意识是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的起点。从具体教学实践与应用方面来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构建批判性思维,如,聚焦并提出正确的问题,从某一兴趣点切入并深入钻研,开启“研究导向型”教与学过程的第一环;识别论题和结论的差别,区分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识别证据的可信性、词句的歧义和推理的谬误以及结论的合理性。

(二)内在学习动力的培育

内在动机比外部控制对于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更为重要,内在学习动力机制的构建需要关注激发内在动力的心理需求,具体可以通过三个有机部分来实现:选择一自主、可控一胜任感、联结一成就感。内在学习驱动力的培育以问题意识为起点,并贯穿在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的整个过程。从具体教学实践与应用方面来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应用,如,识别激发内在动机的关键心理需求;识别社会价值观内化的两种不同类型(内射与整合)在培育内在学习动力中的具体作用;识别由探索动机实现“选择一自主”心理需求的潜在路径。

(三)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育

合作是沟通的结果表现,沟通是达成合作的技术手段,沟通的对象是信息而非情绪。沟通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信息储备、主动接收信息以及正确处理信息碰撞的途径来实现。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育可以依托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中学习者组建研究小组、成果汇报与分享、组内和组间评论等环节加以实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致力于帮助学生突破情绪的困扰,指导学生在合作和沟通的人际联结中完成有条件的自我价值实现,并思考和探索合作和沟通的关系以及研究沟通的具体对象是什么等关键问题。

(四)寻求并吸收反馈能力的培育

反馈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的重要一环,是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中前一个研究项目的结尾,也是下一个研究项目的萌芽阶段。获取、吸收反馈能力的构建需要重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互动,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者和学习者角色中的互换,并突出具有推进与调整、修正与反复、甚至是退后中前进的“干中学”特色的反馈和成长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来源的优质反馈。通过适当的研究设计来激发大学生主动寻求反饋的动力。教师还需帮助学生把握正确面对、处理以及反馈所面临的正面和负面反馈意见的科学方法。

此外,需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比较国内外教育活动在培育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异同之处,挖掘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的优点和特色,为依托该教学模式构建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奠定坚实理论基础。还需对高校大学师生展开问卷调查,从学生和教师双重视角获取最直接、有效的文字和数据资料,为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料。

外向的、乐于与人沟通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其获得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明显较高。因此,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内向、被动的学生。教师需要提供更优质的课程设计,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更科学的帮助,以纠偏学生内在动力不足的现状。“改革总会带着阵痛”,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这样的阵痛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直面的勇气,主动、积极、有效地去探索与克服。基金项目:2020年度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据分析方法实训课程思政建设专项”,项目编号:20BYK10;2020年度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据分析方法实训双语课程建设”,项目编号:SY2020016;2018年度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8BY18。

作者简介:崔娜(1984-),女,陕西绥德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全球化视角下区域与城市群发展、基于数据分析技术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党军(1971-),男,陕西长武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教学实践。

(责任编辑 李赫蛮)

2363500520311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C语言课程教学探讨
高职院校路桥专业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