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等5则

2022-03-09 00:48
中国食品 2022年5期
关键词:储备餐饮粮食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重要指示和有关批示精神,规范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以下简称风险监测)工作,加强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和管理,保障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粮食和储备部门)组织开展的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活动。

第三条: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是系统性收集粮食质量品质、污染情况以及粮食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综合分析、及时报告和通报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粮食调控政策制定、粮食质量安全标准制修订、粮食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和交流、监督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持。

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包括收购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以下简称收购监测)、库存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以下简称库存监测)、应急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以下简称应急监测)和其他专项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以下简称其他专项监测)。

收购监测,是指为指导粮食企业收购粮食、有效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服务相关部门单位政策制定,对当年新收获粮食的常规质量、内在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食用品质等)情况和食品安全状况按程序和规范进行采样、检验、分析和评价等活动,一般分为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安全监测等形式。

库存监测,是指为加强库存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对库存粮食常规质量、储存品质和食品安全状况,按程序和规范进行采样、检验、分析和评价等活动。

应急监测,是指发现粮食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处置粮食质量安全事故需要、应对公众关注的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等情况而开展的监测。

其他专项监测,是指用于评价特定粮食质量安全状况而开展的监测。

第四条:风险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常规质量、储存品质、内在品质,因环境污染、异常气候或储存过程保管不当等因素导致的重金属、真菌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质污染,以及粮食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施用的药剂残留等食品安全状况。

第五条: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组织开展国家级风险监测,督促、指导省级粮食和储备部门组织实施当地风险监测工作。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垂直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辖区内中央政府储备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

地方粮食和储备部门根据国家级风险监测内容,结合本行政区域具体情况和质量安全监管需要,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风险监测,并按规定实施上级粮食和储备部门组织的风险监测工作。

第六条:粮食企业应当不断加强粮食质量安全内部质量管控,完善收购、储存粮食质量安全自检制度,强化库存粮食温度、湿度和生虫、生霉等测控,全面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第七条: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根据监测工作需要,建立健全风险监测网络。开展风险监测工作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各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资源和优质粮食工程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确实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第八条: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建立健全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数据库,统筹利用有关全国风险监测数据和信息资源。省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建立本省份粮食质量安全数据库。

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统筹调度各项风险监测任务,规范采样活动,强化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综合分析、结果报送和运用,严格监测工作的質量控制和督导考评。

第九条: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开展必要风险监测活动所需经费,按程序纳入本级部门预算,不得向监测对象收取。

第二章:监测计划

第十条: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制定年度收购监测、库存监测计划。应急监测和其他专项监测根据需要开展。

第十一条: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制定国家级收购监测、库存监测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全面监测或重点监测,监测方式可采取就地监测或异地监测。

地方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根据上级监测计划和要求,结合本行政区域主要生产粮食品种、产量、商品量、库存量、消费量、消费方式以及气候、环境、土壤等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年度监测计划,明确监测品种和样品数量,合理确定监测覆盖区域或库点比例,抄报上一级粮食和储备部门。

省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将省级年度收购监测、库存监测计划于当年4月底之前抄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应急监测和其他专项监测计划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第十二条:监测计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事项:采样、检验、结果汇总、数据报送等各环节的责任单位,以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条件、职责、义务等;监测区域、粮食品种、粮食性质、企业性质、样品数量、监测内容;采样技术方法、样品份数、重量,样品的封装、防拆封措施,保存条件,送样要求和时限等;承检机构样品接收、查验、登记、备份样品保管等要求;检验方式(如集中检验、分散检验;异地检验、现场检验等)、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复核和结果判定依据、原则等;相关工作完成时限和结果报送日期、报送方式等。

第十三条:收购监测主要是从农户或田间采样,重点监测新收获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籽、葵花籽等主要粮食、油料品种的出糙率、容重、完整粒率、含油率等常规质量指标;蛋白质、脂肪等营养品质指标;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指标;食味评分、直链淀粉等食用品质指标;重金属、真菌毒素、农药残留等主要食品安全指标;以及粮食和储备部门认为有必要监测的杂粮、油料等其他特色粮油品种的相关指标。对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较大的区域,以及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耕地等区域种植的粮食,可增加监测密度,实施连续监测。

库存监测样品采集对象是粮食企业库存粮食。重点监测水分、杂质、容重、出糙率、不完善粒等常规质量指标;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等储存品质指标;主要食品安全指标。鼓励开展库存粮食营养品质、加工品质等内在指标的监测。监测对象应当兼顾政策性粮食和非政策性粮食,兼顾国有粮食企业承储的粮食和非国有粮食企业承储的粮食。对于监测发现风险隐患较大的粮食企业应实施连续监测,并提高仓房(货位)的监测抽样比例。

应急监测和其他专项监测对象和指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四条: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建立各有侧重、上下联动、有效衔接、协同配合、结果共享的监测机制,明晰各层级重点监测品种、监测项目、监测区域等内容,避免出现重复监测和监测盲区。

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及其垂直管理机构收购监测重点是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主要品种;库存监测重点是中央政府储备粮食以及中央粮食企业库存的其他粮食等。

地方粮食和储备部门收购监测重点是本行政区域内的主要粮食品种、特色粮食品种;库存监测重点是本行政区域内最低收购价粮、国家临时存储粮等其他中央事权库存粮食以及地方储备粮食和其他地方事权库存粮食。

第三章:采样与检验

第十五条:国家级风险监测的采样和检验,一般由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委托省级粮食和储备部门组织实施,也可直接委托各级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实施异地采样和检验。

地方各级风险监测的采样和检验,由本级粮食和储备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实施异地监测的,被监测地区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做好采样相关组织协调工作,被采样单位应当按要求配合做好采样等相关工作。应采集足够数量的样品,确保监测结果具有代表性。

第十六条: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与承担采样和检验任务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承检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委托要求以及双方权利和义务。同时明确委托方可以对采样单位和承检机构开展的采样、检验工作进行监督,监督内容主要包括与监测相关的技术能力、管理措施、保密工作等。

库存监测承检机构应当依法依规取得资质认定,熟悉粮食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政策性粮食承检机构,还应当熟悉国家政策性粮食质量安全管理要求和标准、政策规定。

风险监测的采样、检验工作应当充分发挥粮食质量监测机构作用。采样单位和采样人员应当熟悉粮食采样标准、技术规范等规定,并严格执行。

第十七条:收购监测应当根据粮食品种及其收获时间,以田间采样或农户采样为主,采取边采样、边送样、边检验的方式,提高时效性。对于监测过程中出现风险隐患变化情况的,适时调整监测品种、监测区域、监测项目。

第十八条:收购监测应当优先选择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粮食生产主体或有代表性的种粮农户进行样品采集。采样后应当先记录样品原始水分,对于水分过高的样品,及时按要求将水分降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后方可封样。

鼓励地方粮食和储备部门按照便捷经济、共享互利的原则,与规模化粮食生产主体开展合作采样。经培训合格后,可委托规模化粮食生产主体对其种植的粮食,按要求自行采样并寄送至承检机构;监测结果及时反馈送检方。

第十九条:库存监测样品采样按以下要求开展:(1)应当遵循全面、客观的原则,根据不同事权粮食的品种、分布、库存量、储存年限以及粮食企业性质、储存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年度监测计划,制定采样分配方案。对同一货位同一批次的粮食,年度内一般不进行重复采样。

(2)采样人员应当向粮食企业出示有效证件、粮食和储备部门出具的采样任务委托函,按照监测方案明确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或委托方指定的方法进行采样,准确、客观、完整地填写相关信息,采样场所、储存环境、樣品信息以及采样过程重要节点应当录像或拍照,确保样品的代表性、真实性。样品重量应当满足检验和复检需求,原则上不超过合理的需要量。每个小组采样人员数量不少于2人。

(3)采样现场发现明显生霉、结露、生虫和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当采用录像或拍照的方式准确记录,并及时报告委托方和相关管理单位,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调整采样方法。发现“埋样”“换样”等行为的,应当重新采样取证,并积极收集相关证明,第一时间报告委托方和相关管理单位。

(4)样品用加盖采样委托部门印章和采样人员、被采样单位授权人员签字的封条进行现场封样,并采取防拆封措施。样品封样前不得离开采样人员视野。相关样品信息记录和影像资料交委托方审核并留存备查,留存时间不少于6年。

第二十条:粮食企业应当积极配合采样人员实施库存监测采样,提供真实的采样仓号(货位号)、粮食品种、粮食数量、入库时间、检验数据、产地和粮情记录等信息。

粮食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采样的,采样人员应当及时向委托方和相关管理单位报告相关情况。

第二十一条:采样单位和人员对采集样品的代表性、真实性和信息准确性、完整性负责。不得擅自改变采样方案、调换样品和更改样品信息;不得随意改变样品的保存条件或无故迟送样品。采样单位应当参照市场价格支付样品费用。开展合作采样的,可共同确定采样费用及支付方式。

第二十二条:样品在保存、运输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样品原始性状,防止出现污染、变质等异常变化。采样单位应当按要求及时将样品和采样单运送或寄送至承检机构。

第二十三条:承检机构接收样品时,应当场认真检查样品包装和封条有无破损,是否存在发热、雨淋、污染和其他可能对检验结果、综合判定产生影响的情况,并核对样品信息与采样单是否相符。检查无误后,按要求做好检验和备份样品登记、标识和存放工作。

接收样品时,如发现存在样品信息有误或不全、样品撒漏或受损、封条破损等异常情况,承检机构应当采用录像或拍照的方式准确记录,当场填写样品拒收告知书,并及时向采样单位和委托方报告。

备份样品应在低温、干燥等适宜的环境中妥善保存。原则上保存时间不少于6个月或委托方要求的时限。特殊情况确实无法继续保存的,经委托方同意后方可处置。

第二十四条:根据检验工作实际需求,可采取集中检验、分散检验,异地检验、现场检验等方式进行检验。

承检机构应当按照既定的风险监测计划,开展检验、数据汇总、结果分析等工作。

第二十五条:承检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委托方的要求进行检验和结果判定,加强检验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结果客观、公正,判定结论准确无误。

收购监测可采用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标准质量管理机构认可的快速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对于食品安全指标,快检结果为国家标准临界值时,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复核检验。

检验报告应当有检验人的签章,并加盖承检机构公章,按委托方要求的报送时间和报送渠道,如实向委托方报送检验数据和分析结果。采样单、检验原始记录等相关材料应当妥善留存备查,留存时间不少于6年。

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直接委托的风险监测任务,检验结果由承检机构汇总分析后直接报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同时抄送样品采集省份的省级粮食和储备部门。

第二十六条:承检机构对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相关信息的完整性负责,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漏报、伪造检验数据和分析结果;不得出具虚假检验报告;不得利用检验结果参与有偿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未经委托方允许,不得将检验任务分包、转包;发现食品安全指标不合格的样品,应当及时报告委托方和相关管理单位。

第二十七条:地方粮食和储备部门以及各类粮食企业不得违规干预采样、检验、数据汇总和结果上报等工作,粮食和储备部门不得隐瞒、谎报和无故拖延上报监测结果。

第二十八条: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建设与运行的指导管理,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

第二十九条:粮食企业对库存监测结果有异议且有充分理由的,可以自收到监测结果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具体组织实施监测工作的粮食和储备部门提交书面复检申请并充分说明理由。

收到复检申请的粮食和储备部门认为确有必要复检的,如本次检验结果与相关粮食质量档案数据差异较大等,应当委托省级及以上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对备份样品进行检验,必要时可重新采样进行复检,复检结果作为最终库存监测结果。

第三十条:应急监测和其他专项监测采样与检验相关工作参照前述规定执行。

第四章:结果运用

第三十一条: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对风险监测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建立健全风险监测数据库,进行趋势分析和判断,充分发挥监测数据效用,服务于政策制定和完善、风险预警和评估、监督管理和指导等工作。

第三十二条: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建立风险监测信息报告通报制度。

地方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将本部门组织开展或收到反馈的监测数据和汇总分析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同时报送上一级粮食和储备部门,风险监测结果表明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按有关要求或规定报告(通报)本级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市场监管、食品安全办等相关部门以及下一级有关粮食和储备部门。库存监测结果还应当通报相关粮食企业及相关管理单位,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或建议。

省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风险监测结果以及发现问题处理情况汇总后,按要求统一报送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中央政府储备粮食和中央事权粮食相关监测结果,还应当通报当地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垂直管理机构和中储粮集团公司分(子)公司。

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视情况将全国风险监测结果通报国家相关部门、相关省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相关垂直管理机构、中央粮食企业。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垂直管理机构应当将中央政府储备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数据通报相关省级粮食和储备部门以及中储粮集团公司分(子)公司。

第三十三条:地方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按规定通过政府网站等多种方式,适时稳妥发布收购粮食常规质量和品质测报监测信息。其他监测信息发布,按照国家或地方有关规定执行。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直接委托相关承检机构开展监测的结果,由国家粮食和储备部门通过适当方式发布或通报。

第三十四条:地方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建立风险监测隐患排查与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应急处置和危机管控能力建设。对收购监测中发现存在风险隐患的地区,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按规定及时会商同级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市场监管、食品安全办等相关部门,依职责采取核实、排查、科学处置等有效防控措施。必要时,按照相关应急处置预案规定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建立重大风险处置督查督办制度。地方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对风险隐患较重的地区(单位)进行核查和督导,依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置,避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质量安全风险,并做好突发性质量安全问题应对和处置。核查、督导和处置情况应当予以记录,并将相关情况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第三十五条:粮食企业对存在的问题,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做好整改工作,确保下列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按照粮食权属、性质和问题类别,分类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按规定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进行妥善处理;对于水分、杂质等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粮食,应当及时采取通风降水、整理等有效处理措施,并加强处置期间粮情和质量安全监测;对存在的压级压价、多扣水杂、以陈顶新、以次充好等质量安全问题进行认真自查,对存在的问题严肃整改。

粮食企业应当及时将整改情况按要求报告相关粮食和储备部门。粮食企业的上一级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对粮食企业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对整改结果进行核实。相关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加强对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库存监测结果作為粮食和储备部门对粮食企业开展年度质量安全考评、信用评价,以及监督检查和依法处置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工作机制、督导机制和考评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工作流程,保持工作的连续性、系统性、科学性和人员的稳定性;加强对下级单位监测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将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粮食安全责任考核范围。

第三十八条: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加强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定期对采样和检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升采样和检验人员技术水平,强化承检机构检验技术能力验证和比对考核,确保监测数据的客观、公正、准确、可靠。

第三十九条: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应当按照委托协议书约定的要求,对采样单位和承检机构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协议书的要求进行采样和检验,是否具备相应检验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否存在伪造检验数据或出具虚假报告行为等进行监督。发现存在问题的,应当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和协议书的约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条:参与风险监测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做好保密工作。未经委托方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或发布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

第四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风险监测工作中存在的违纪违法违规行为,均有权向粮食和储备等有关部门举报,粮食和储备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依职责按程序进行调查、处理。

第四十二条:粮食和储备行政管理部门和采样单位、承检机构、粮食企业等单位违反本办法等相关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相关部门依规依纪依法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按程序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办法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本办法自2022年4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3月31日。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构建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排查和隐患消除的预见性、靶向性、精确性,根据《农业农村部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农业农村部 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农质发〔2021〕9号)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产出来”“管出来”并举,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广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应用网格化巡检、风险监测和区块链合格证追溯等核心业务系统,按照抽检合格率、巡查满意率、追溯达标率“三个维度”,从区域、产业、企业“三个层次”进行绿色安全区、黄色预警区、红色警告区“三区划定”,建立“全域监管一张网,全程追溯一条链,全面评估一幅图”监管模式,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能力,提升全链条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重点工作

(一)建立主体名录,实施动态管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按照《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名录制度>的通知》(赣农字〔2021〕62号)要求,建立本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名录,并将监管对象纳入智慧监管平台,实行信息化、动态化以及红黑名单管理。到2022年底,每个涉农县至少录入100家监管对象,其中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全部入网监管;2023年底,全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实现入网监管。

(二)落实企业责任,规范开具“区块链溯源+合格证”。全面试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依托智慧监管平台合格证开具系统(合规宝)推行“区块链溯源+合格证”合二为一开证模式,落实“区块链溯源+合格证”企业信息、农事记录、检测结果、巡检报告“四必链”,鼓励企业电商平台链入,实现在线购买。建立健全产地凭合格证准出和市场查证准入制度,实现农产品全程溯源。到2022年底,纳入智慧监管平台的主体每批次农产品都要开具合格证,特别是销往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经营场所的农产品。积极引导辖区内暂未纳入智慧监管平台管理的农产品生产主体、小户散户入网监管,并指导其通过智慧监管平台规范开具合格证。

(三)实行网格化监管,强化巡查巡检。按照《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的通知》要求,建立市级指导员、县级管理员、乡级监管员、村级协管员、企业内控员“五员”制度,落实“五员”职责分工,健全上下联动、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网格化监管工作体系。依托智慧监管平台网格化巡检系统(巡检宝),对标对表、公平公正、依法依规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巡查巡检。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县级管理员、乡镇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补贴金额,提高工作积极性。到2022年底,纳入智慧监管平台管理的监管对象年度至少被巡查巡检2次以上,其中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的监管对象每年接受县级以上定量检测不少于1次。

(四)强化数据对接,及时预警预报。增强检测抽检的合理性、随机性、时效性、溯源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数据实时汇集,督促各级检测机构依托智慧监管平台风险监测系统及时上传检测数据。强化抽检数据分析研判,分时段、分区域、分产业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潜在风险,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发布风险提示,有效预防系统性、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到2022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定量检测数据及时上传智慧监管平台,乡镇、企业可联网快速检测仪器实现与智慧监管平台对接;到2023年底,全省各类检测数据实时上传智慧监管平台。

(五)建立評价机制,推行“三区”划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评价规则,构建“数据说话”“数据监管”评价机制,对区域、产业、企业进行量化评级、“三区”划定。设区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依托已建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绩效评价和风险预警“一张图”。到2022年底,设区市和涉农县都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挥调度中心。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大数据智慧监管是“互联网+”时代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各地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深化认识,加强对智慧监管平台推广应用的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推进机制,细化责任分工、强化保障措施,有力推进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撑。2022年省级财政共安排5000万元支持部省共建,包含用于推进智慧监管工作,资金已按《江西省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农业技术应用与公共服务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赣财农指〔2021〕45号)拨付到各地。各地要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工作经费,重点用于各级检测、巡查任务的完成、基层网格化监管员的补助以及智慧监管平台的推广应用。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大数据智慧监管的督导和考核制度。从1月1日开始,将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评分结果,作为市县食品安全、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的主要依据。

(三)强化宣传培训。各地要利用多种媒体介质,加强智慧监管平台的宣传推介,扩大智慧监管平台的社会认知度,营造良好的社会共治舆论和监督氛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本地区监管部门和监管对象开展大数据智慧监管相关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关于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量标准的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粮食市场主体经营行为,通过制度安排保证全社会保有一定数量的粮食库存量,提高粮食安全水平,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我省从事粮食(含大豆、油料和食用植物油,下同)收購、加工、销售经营者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标准制定本办法。

一、在广东省内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规模以上经营者(以下简称粮食经营者),应当执行特定情况下最低或最高库存量标准。

二、在粮食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省发展改革委、粮食和储备局经请示省人民政府同意,可启动最低库存量标准。粮食经营者保持的库存量不得低于最低库存量标准。最低库存量的具体标准为:粮食收购经营者为上年度正常经营情况下月平均收购量的10%;粮食加工经营者为上年度正常经营情况下月平均加工量的30%;粮食销售经营者为上年度正常经营情况下月平均销售量的10%。

三、在出现《广东省粮食应急预案》规定的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粮食突发事件时,省发展改革委、粮食和储备局经请示省人民政府同意,可启动最高库存量标准。粮食经营者保持的库存量不得高于最高库存量标准。最高库存量的具体标准为:粮食收购经营者为上年度正常经营情况下月平均收购量的50%;粮食加工经营者为上年度正常经营情况下月平均加工量的100%(以进口方式采购原料的,在整体满负荷生产的前提下,原料库存数量不受限定);粮食销售经营者为上年度正常经营情况下月平均销售量的50%。

四、粮食经营者同时经营粮食收购、加工、销售两种业务以上的,启动最低库存量标准时,执行各库存量标准中的最高标准;启动最高库存量标准时,执行各库存量标准中的最高标准。

五、经营时间不足1年的粮食经营者,按照已有经营业绩的月平均量计算其相关标准。

六、粮食经营者承担的各级政府粮食储备等政策性粮食的收储、轮换、销售等经营数量,不纳入最低和最高库存量标准的核定范围。

粮食经营者不得以承担的各级政府粮食储备等政策性粮食充抵要求达到的库存量。

粮食经营者按规定建立的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启动最低库存量标准时,可充抵要求达到的最低库存量;启动最高库存量标准时,纳入最高库存量计算范围。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下限要求高于最高库存量标准要求的,按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下限要求执行最高库存量。

七、粮食经营者应当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建立粮食经营台账,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粮食和储备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粮食购进、销售、储存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作为上年度月平均收购、加工或销售量的计算依据。具体要求依照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

八、粮食经营者拒不执行特定情况下最低或最高库存量标准的,由粮食和储备行政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理。

九、本办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强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实施监管,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提高监管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试行)》《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餐饮服务提供者实施风险分级管理,适用本办法。

餐饮服务提供者,指食品经营许可证主体业态为餐饮服务和单位食堂的食品经营者。

风险分级管理,指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结合餐饮服务提供者分类、加工制作食品种类及经营规模、食品安全管理能力、设备设施等情况,划分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并结合当地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对餐饮服务提供者实施的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风险分析、量化评价、动态管理、客观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餐饮服务提供者分为五类:第一类:大中小型餐馆、糕点店、饮品店、小餐饮及除学校食堂之外的单位食堂;第二类:学校食堂(含幼儿园、托幼机构、校外托管机构);第三类: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第四类:餐饮服务连锁企业总部、餐饮管理企业;第五类: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

第五条:省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我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办法,指导和检查全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工作。

市、县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具体工作。

第六条: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工作,不得拒绝、逃避或者阻碍。

第七条:食品安全执法人员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工作中不得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第八条:鼓励各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运用信息化手段与日常监督检查相结合,可采用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进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分级评定。

第二章: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分级

第九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划分,应当结合餐饮服务提供者风险特点,从餐饮服务提供者分类、加工制作食品种类及经营规模、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硬件设施等因素,确定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并根据监督检查、监督抽检、投诉举报、案件查处、产品召回等监督管理记录实施动态调整。

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分为四个等级,从低到高分为:A级风险、B级风险、C级风险、D级风险。

第十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分级:

本管理办法第四条所述的第二、第三类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风险等级为D级风险。第四类、第五类不需进行风险评级。

本管理办法第四条所述的第一类为万人以上单位食堂、养老机构食堂、救助机构食堂风险等级为D级风险。

本管理办法第四条所述的第一类其他餐饮服务提供者采取现场检查评分方法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分值越高,风险等级越高。

监督检查人员对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现场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填写《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等级评分表》,计算分值,确定风险等级。检查结果风险得分为0-20(含)分的,为A级风险;风险得分为21-30(含)分的,为B级风险;风险得分为31-45(含)分的,为C级风险;风险得分为46分以上的为D级风险。

第十一条:餐饮服务提供者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后即可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等级评定,并在取得许可证后6个月内完成,低风险餐饮服务提供者风险评定与监督检查频次一致,中风险以上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风险等级评定一年不少于1次。

第十二条:低风险、中风险餐饮服务提供者存在下列情形的,应当升高其风险等级:故意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且受到罚款、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的;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一年内2次以上食品监督抽检结果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拒绝、逃避、阻挠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拒不配合执法人员依法进行案件调查,或者監督检查中发现存在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整改,但逾期不予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存在其他影响食品安全的行为的。

第十三条:餐饮服务提供者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当年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记录中未出现本办法第十二条所列情形的,食品经营条件未改变的,下一年度风险等级可不作调整。

第十四条:被升高风险等级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调低其风险等级:获得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表彰或奖励的;具有法律、法规、规章和省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可以下调风险等级的情形。

第十五条:由监管部门选派2名检查人员进行现场评价。评价人员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等级评分表》内容,对被评价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状况进行风险等级评定。

第三章:结果运用与管理

第十六条:各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依据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风险等级评定结果,结合当地监管资源和监管水平,合理确定监督检查频次、监督检查内容、监督检查方式以及其他管理措施,对高风险的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监管优先于低风险的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监管,实现监管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

确定对各级各类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监督检查频次,不得低于以下要求:对A级风险的餐饮服务提供者按照“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对B级和C级风险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应一年不少于1次日常监督检查;对D级风险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实施重点监督,一年不少于2次日常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等级评定实行动态管理,监管部门根据日常检查和风险等级评定结果及时调整动态风险等级。

第四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省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的检查表在现场检查时存在不适用项,不计算得分。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2022年3月15日起施行,试行期为3年。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三部门

《关于切实做好2022年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的通知》(节选)

各区教委、市场监管局、卫生健康委,燕山教委、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各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关乎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首都教育安全稳定大局。为扎实做好2022年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严防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切实提高在校就餐质量,现就有关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二)严守食品安全底线。各区教育、市场监管和卫生健康部门要建立完善工作联动机制,指导督促学校(幼儿园)食堂、学生餐配送企业和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单位加强自身管理,强化对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的目标考核。各学校(幼儿园)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各区要强化科技赋能,指导中小学校将食堂视频信息接入各区教育部门网页、APP以及第三方平台,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各区落实情况将纳入2022年度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

(三)提高在校就餐质量。坚持学校(幼儿园)食堂公益性原则,巩固在校午餐保障全覆盖成果,认真落实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度,充分发挥学校膳食委员会作用,每学期要组织在校就餐工作满意度测评。各区要加强承包或委托经营准入、退出和大宗原材料集中采购管理,指导学校做好食堂、外供餐企业信息公开工作;从2022年春季学期开始,所有新签订合同的校外供餐企业需要通过HACCP或ISO等质量体系认证。落实《“营”在校园-北京市平衡膳食校园健康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用好《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膳食指引》,科学营养配餐。组织开展营养健康知识普及、身体健康营养监测和专(兼)职营养健康管理人员培训。

(四)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各学校(幼儿园)要在春秋季开学前,组织开展自查自评自改,全面检查食堂后厨环境卫生、库存食品清理、设施设备运行、从业人员健康、原材料进货查验等情况,认真落实每日、每月、每周、每学期例行检查制度。

(五)防范各类风险隐患。各学校(幼儿园)要严密防范食堂运行管理风险,严格执行食品加工制作操作规范,确保食品的采购、贮存、加工、留样等环节安全可控。要严密防范学生餐配送企业制餐送餐风险,规范校内分餐操作流程。严格落实北京市冷链食品管理要求,使用进口冷链食品要做到专人操作、专柜存放、上线流转,冷链从业人员按要求的频次进行核酸检测。要严密防范食堂从业人员健康风险,必须100%持健康体检证明上岗,定期组织核酸检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和症状监测制度;直接接触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必须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要严密防范食品原材料风险,严格落实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制度,建立全链条闭环追溯管理体系。

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原则上不得制售冷食类、生食类、裱花糕点以及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

(六)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各区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管部门要全面检查学校(幼儿园)的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各学校(幼儿园)要按照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落实“四方责任”和学校(幼儿园)主体责任,制定和完善疫情防控措施;掌握教職员工和学生及其家庭成员假期外出出行情况;境外、京外中高风险返京师生按照要求进行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情况;每日监测和记录师生健康状况;食堂操作人员健康管控情况和智能体温计佩戴和使用情况等。

(七)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各学校(幼儿园)要广泛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和“食育”教育,将食品安全、健康饮食、膳食营养平衡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定期向师生、从业员工发布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信息。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要落实《关于开展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食品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对学生健康安全用餐的教育引导,倡导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饮食习惯、消费理念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要深入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践行光盘行动”,加强对就餐师生的教育管理,做到按需取餐,避免浪费。要完善家长参与在校就餐管理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和“接诉即办”要求,及时核查处理问题诉求,回应师生和家长关切。

1550501705252

猜你喜欢
储备餐饮粮食
可怕的餐饮外卖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制止餐饮浪费,从你我做起
2018年全年餐饮收入以42716亿元完美收官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把粮食保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