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发布》等6则

2022-03-09 00:48
中国食品 2022年5期
关键词:供销冷链渔业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发布

近期,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为指导和规范工程项目建设,自然资源部围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海岸带生態减灾修复构建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技术方法体系,组织全国近百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各有关领域专家学者,用一年多时间,编制发布了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

中国海洋灾害种类多、灾害风险大,全国三分之一的沿海县区都处于海洋灾害高风险地区,每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左右,其中,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占90%以上。目前,风暴潮灾害防御措施主要以海堤等工程措施为主,尚未充分发挥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天然生态减灾功能。

据介绍,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编制主要聚焦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和减灾需求,采用生态减灾理念,及通过保护修复海岸带生态系统,巩固增强其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等减灾功能;或对海岸防护工程设施进行生态化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协同增效。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突破现有海堤生态化、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防潮御浪减灾功能评估等技术空白,规范了红树林、盐沼、珊瑚礁、海草床、牡蛎礁、砂质海岸等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注重了各类生态系统自身的减灾和恢复能力,强化了修复效果跟踪监测与评估,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内容完整、技术相对完善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标准体系。(高文)

《全国供销合作社“十四五”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发布

日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全国供销合作社“十四五”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落实国家《“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供销合作社任务分工的具体举措。《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基本构建起骨干网、省域网、区域网与信息平台(简称“三网一平台”)相互交织、互为支撑、融合发展的供销合作社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将建成600个县域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100个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基地、200个城市销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到2025年,全系统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国家冷链物流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据了解,供销合作社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以促进农产品高效流通为目标,以服务小农户、农民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和应急保供为重点,由供销合作社主导、社会力量参与,贯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全过程,兼具经营性和公益性。《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充分发挥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优势,构建以骨干网、省域网、区域网与信息平台为主架构的供销合作社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

《规划》明确,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开展8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建立全系统冷链物流发展运行机制,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强化农产品冷链物流枢纽基地辐射功能,推进农产品销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营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冷链网络双向融合,加快冷链物流科技标准应用和品牌建设,着力推进“三网一平台”建设。各省级供销合作社将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具雏形、五年见成效”的工作要求,科学选好项目,统筹好资金,通过先行先试、典型带动等方式,抓好规划落实落地。

据介绍,《规划》包括发展环境、总体要求、总体布局、重点任务、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六部分,并阐述了供销合作社冷链物流建设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实现供销合作社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科技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杨梦帆)

《2022年“土里捂”小麦春管促生长技术意见》发布

近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发布《2022年“土里捂”小麦春管促生长技术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据了解,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期明显拉长、普遍推迟,苗情复杂、长势偏弱,特别是河北、山西、陕西部分地区小麦冬前不能出苗,形成“土里捂”。“土里捂”小麦一般在土壤中越冬,随早春土壤化冻破土出苗,生育进程推迟,根系分布较浅,个体生长偏弱,抗灾能力较差,甚至个别麦田春季也不能出苗或出苗不齐,对保夏粮小麦丰收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土里捂”小麦情况,《意见》提出四点技术要求。

一是促出苗保全苗。对表墒偏差的麦田,在日均气温稳定通过3摄氏度时进行小水湿润灌溉,切忌大水漫灌,以防淤苗和种芽窒息;对土壤板结的麦田,要及时浅锄轻划,破除板结,以利幼芽安全出土;对长根较好的麦田,早春严禁灌溉,也无需动土管理,要严防出苗期鸟雀等扒土啄种啄苗;对出苗较差的麦田,如果春季未出苗、出苗过晚或缺苗断垄严重,提前做好改种春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准备,推进以秋补夏。

二是早管理促转化。三叶期前尽量不灌水,尽可能保障较高地温;分蘖期对缺墒麦田可进行适度镇压提墒,补充表墒;拔节期亩追尿素15公斤左右,结合浇水40-50立方米,保穗促花保粒;抽穗开花期浇第二水,每亩浇水40-50立方米;灌浆期做好“一喷三防”,促进籽粒灌浆。

三是控病虫防流行。在小麦拔节前,重视抓好杂草防除,以除灭阔叶杂草为主,兼治禾本科杂草;密切关注纹枯病、茎基腐病、赤霉病、蚜虫和吸浆虫等主要病虫发生情况,及时防治。

四是防灾害减损失。提前做好灾害预警,实时调整灌水时间和喷施生长调节剂,严防“倒春寒”和后期干热风危害。(王田)

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获批筹建  有助于建立规范发展的渔业风险保障体系

渔业是一种风险较高的生产经营活动,此前主要由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等社会组织为广大渔民群众提供渔船财产、渔民人身和水产养殖等保险服务。

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官网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系统累计承保渔民1399.54万人(次),承保渔船100.71万艘(次),提供风险保障3.94万亿元,共计为1.45万名死亡(失踪)渔民、11.69万名受伤渔民以及11.32万艘全损或部分受损渔船支付经济补偿金78.22亿元。

不过,随着社会组织管理改革的深入和国家严格金融保险监管,“协会”的体制已无法适应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介绍,“协会”此前管理体制和架构与国家推进社团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相冲突,一方面,政社脱钩导致此前的管理体制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民政部取消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登记审批并明确规定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不得开设银行基本账户,这对基层机构运转带来极大的挑战。此外,“协会”无法纳入保险监管也制约了渔业互保发展。

为了全面开启渔业互助保险系统体制改革,2月15日,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筹建批文对外发布,同意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与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山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等111家(名)渔业服务组织、渔业捕捞企业和渔业从业者作为一般发起会员,联合发起筹建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初始运营资金5亿元。该社注册地为北京,但批文同意辽宁、大连、广西、海南等4家省级分支机构同步筹建。

朱俊生表示,这一改革有助于建立规范发展的渔业风险保障体系,将推动渔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潘亦纯)

含抗菌纤维的“智能”活性食品包装材料面世 可有效延长食品保质期

除了食品本身质量,包装袋也是影响食品保质期的一大关键因素。《美国化学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一种最新研发的“智能”活性食品包装材料可有效延长食品保质期。

“智能”活性食品包装材料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合作研发。这种包装材料含有新型酶和相对湿度响应型抗菌纤维,由纤维素纳米晶体(CNC)、玉米醇溶蛋白和淀粉经静电纺丝形成多刺激响应性纤维,这种纤维结合天然抗菌化合物的混合物(如百里香油和柠檬酸等)。

实验研究证实,当这种纤维制成的食品包装暴露于湿度增大或有害菌增多的环境时,就会释放天然抗菌化合物,杀死大肠杆菌和李斯特菌等常见有害细菌。食物暴露24小时后,食源性致病性细菌大肠杆菌及李斯特菌的数量显著减少,真菌烟曲霉也明显减少。更重要的是,在95%相对湿度条件下,纤维释放的抗菌物质比在50%相对湿度条件下更多,大肠杆菌数量因此大减。这种纤维食品包装让新鲜水果保质期延长2-3天。比如,草莓在普通塑料盒里保鲜4天,在新材料包装中可保鲜7天。新包装适用范围广,适合肉、蛋、奶、果蔬和即食食品等多种食品保鲜。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可生物降解、无毒、可杀死有害微生物的抗菌纤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陈宗伦)

《“十四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发布  到2025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

近期,《“十四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效,分析了新阶段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发展目标,对“十四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作出总体部署。

《规划》强调,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着力提标准、防风险、严监管、优机制、强保障,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牢坚实基础。提出到2025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农药兽药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总数达到1.5万项,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数量增至7万个。

《规划》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了5大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推动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推动农产品品质评价,稳步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二是强化风险监测评估。提高风险监测能力和监督抽查效能,深入开展风险评估,强化风险交流和科普宣传。三是实施全链条监管。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强投入品使用和生产过程监管,推进承诺达标上市,深化突出问题治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创新监管制度机制。持續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推进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和追溯管理,构建农产品“三品一标”新机制,推动社会共治。五是强化支撑保障。健全法律制度,强化体系队伍建设、投入保障和科技支撑。

同时,《规划》还以专栏形式就农业标准化提升、风险监测能力提升、风险评估能力提升、“阳光农安”试点、农产品“三品一标”提升行动5个方面规划了17项重点措施。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围绕《规划》主要目标,推动各地落实《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和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形成高水平监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丁乐坤)

1148501705280

猜你喜欢
供销冷链渔业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中国冷链物流:应对冬奥的技术大考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那些年的供销合作社
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基于流通视角的区域农产品供销问题分析及服务平台设计
中国渔业经济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基于1999—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