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文化自信的博物馆研学活动开发

2022-03-09 23:10唐隽菁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爱国主义道德与法治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价值引领是思政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执教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做一名价值引领者。在依托统编教材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的同时,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围绕南京六朝博物馆馆藏文物,研发了博物馆研学活动,凸显思想、文字和行动的力量,从而聚焦价值自信、增强主体自信、推动方法自信、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价值引领力;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研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86-0020-05

【作者简介】唐隽菁,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南京,210000)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明确指出:“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上正路……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培育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增强他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因此本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首要的就是政治认同。由此可见,价值塑造是立德树人之本,价值引领是思政课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非常重要,他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围绕南京六朝博物馆馆藏文物,研发爱国主义主题博物馆研学活动,从聚焦价值目标、整合价值认同、推动价值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凝聚共同的价值追求,彰显文化自信。

一、思想的力量:通过主题式统整,聚焦价值自信

信仰来自对真理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因此,“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高扬我们的文化旗帜、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彰显我们的文化优势,把蘊于文化自信中的文化责任扛在肩上”[2]。聚焦价值自信,离不开优秀文化资源的熏陶。文物就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4]。为此,我们梳理出“道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三个学习主题,随后对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12册教材进行了分析,将其中与博物馆文物关联的课文及其学段目标进行了汇总(见表1和表2)。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共有10课与博物馆文物息息相关。为了聚焦价值自信,我们将博物馆研学活动的目标确定为:激发爱国热情,坚定文化自信。活动名称也由此应运而生:六朝风物激爱国情,文化自信立强国志。

二、文物的力量:通过创造性转化,增强主体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同时,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着眼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创造性转化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面对博物馆里成千上万件展陈文物,哪些能成为我们开发爱国主义主题博物馆研学活动的核心文物?我们以“有乐趣、可探究、能传承”为标准,进行了筛选(见表3),积极发挥文化自信的正能量,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核心文物必须具备两大要素: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到关联性物件、能够进行创造性转化。文物是怎么命名的?依据规律,一些学生像考古学家一样为其他文物命名,还有一些学生利用人面纹、兽面纹、莲花纹等文物元素设计文创产品;六朝的信封什么样?参照木封检,学生设计密码锁;古代建筑怎么防水?学生设计并绘制瓦当图案;动物小品妙趣何在?学生自行设计并用软泥捏制流口、执手,装饰自家的水壶。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推动的,其中内因是最根本的动力。因此,主体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灵魂[5]。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最好的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南京六朝博物馆馆藏文物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录着中国故事,体现着中国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让文物“说话”,我们努力寻找文物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乐在其中,从而主动投身活动。对文物进行创造性转化,体现的是“我要传承”“我能传承”,而不是“要我探究”“强人所难”,由此缔造了文化自信的主体与灵魂,增强了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三、行动的力量:通过家校馆协同,推动方法自信

方法,即手段和途径。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方法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是我国教育事业“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相结合的实现方式。因此,我们在研发博物馆研学活动时,采用了家庭、学校、博物馆三方协同的方法。借鉴德国“学校@博物馆”项目[6],我们梳理出三者的特征(见表4)。

美国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先驱。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Epsteintin提出“多重环境影响”假说,并据此发现“家校社”一体化模型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7]。我们借鉴其最具特色、广泛应用的“家校社”一体化模型,以学生参与为主线,强调多方合作,广泛吸收利益相关者参与并明确其分工,整合家庭、学校和博物馆等各方力量,构建协同育人框架(见下页图1),形成了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

同时,我们通过“博物馆进校园”“我在博物馆长大”“种子教师培训”“博物馆里过端午”等活动,采取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讲解、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推动价值实践,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教育作为在一个全球化了的世界中获得成功的手段如今也被赋予了很大的重要性。”[8]唯有通过教育,才能寻求理解人类文化差异并建设尊重彼此差异的文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然面临世界各种不同性质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境遇。作为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博物馆研学活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

[2]燕爽.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J].求是,2017(8):38-39.

[3]唐隽菁,许越,李舟.馆校合作:小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2(13):74.

[4]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5]黄江.文化自信的价值、主体与方法——以凤冈县“四直为民”的实践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1):267.

[6]庄瑜,洪一朵.历经八年的馆校合作——德国“学校@博物馆”项目的教育实践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12):67.

[7]刘钊.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1(5):160-162.

[8]刘海春,李婷.文化自信:新时代德育研究的重要向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4.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爱国主义道德与法治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