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谢俊敏式保宫U手术治疗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术后妊娠结局的分析

2022-03-11 01:27谢俊敏王斌魏利樊小凡张亚琴朱小宇李春霞牛艳华齐振英李晶晶刘月月王勤梦
当代医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弥漫性王斌肌层

谢俊敏,王斌,魏利,樊小凡,张亚琴,朱小宇,李春霞,牛艳华,齐振英,李晶晶,刘月月,王勤梦

(河南省生殖妇产科医院妇产科,河南 郑州 450003)

子宫腺肌症是妇科常见疾病,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是其主要病理改变[1]。子宫内的病灶分为局限型(子宫腺肌瘤)与弥漫型,临床多伴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及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日常生活[2]。王斌等[3]发明的弥漫性子宫腺肌病保宫U 手术,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手术6 000 多例,所有患者均成功保留子宫,且越来越多的术后患者成功妊娠。基于此,本研究对268 例有生育要求的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患者行王斌谢俊敏式保宫U 手术治疗的术后妊娠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 年8 月至2018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268 例有生育要求的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33.23±3.68)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8.62±2.31)年;其中106 例患者血色素<100 g/L,最低为35 g/L;237 例CA125 升高,最高为860 kU/L。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术前B 超子宫均匀增大,子宫内膜线弯曲;②子宫肌层回声不均;③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④要求保留子宫。排除标准:①宫颈癌变;②伴有直肠浸润;③依从性较差。

1.3 方法 常规术前检查准备,纠正血色素水平>100 g/L,常规气管插管麻醉,下腹部横或纵切口,进入腹腔后常规探查,子宫上注释垂体后叶素6 单位,纵形剖开子宫至子宫峡部,U 形挖除病灶,彻底止血,行子宫成形术,首先缝合黏膜层,形成完整子宫腔,再将剩余肌层和浆膜层采用双叶重叠缝合法缝合,冲洗腹腔后关腹。由阴道置入宫腔内水囊一个,注入3~5 ml 0.9%氯化钠溶液,术后48 h取出[3]。

1.4 观察指标 ①术后1、3、6、12 个月,复查糖类抗原(CA125)及血清激素水平,采用罗氏公司Cobas60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A125 水平;取患者静脉血2 ml,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查女性激素6 项: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催乳激素(PRL)。②术后随访1年,术后2年采用宫腔镜评估子宫情况,比较两组妊娠结局,于患者月经干净7 d内做宫腔镜检查及彩超,如果彩超报告子宫肌层厚度>3 mm 即可考虑怀孕,宫腔镜检查发现一侧或双侧输卵管开口,则建议患者试孕至少6~12 个月,如果未见输卵管开口,则直接做试管婴儿。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F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268 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82 min,平均(63.25±5.23)min;术中出血50~160 ml,平均(108.26±20.23)ml;挖除子宫腺肌病组织称重130~720 g,平均(213.25±20.63)g。268例患者中,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8 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20 例,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8 例,均采用相应措施处理。

2.2 术后不同时间血清激素水平与糖类抗原水平比较 术后1、3、6、12 个月,患者的CA125、LH、P、T、PRL 水平均呈降低趋势,E2、FSH 水平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后不同时间血清激素水平与糖类抗原水平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hormone levels and glucose antigenic levels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surgery()

表1 术后不同时间血清激素水平与糖类抗原水平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hormone levels and glucose antigenic levels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surgery()

注:CA125,糖类抗原;FSH,卵泡生成素;LH,黄体生成素;E2,雌二醇;P,孕酮;T,睾酮;PRL,催乳激素

时间术后1个月(n=268)术后3个月(n=268)术后6个月(n=268)术后12个月(n=268)F值P值PRL(nmol/L)24.93±12.32 18.75±8.52 10.93±4.75 6.45±2.52 30.567 0.000 CA125(U/ml)38.32±12.25 27.58±15.32 16.58±11.32 11.28±12.32 993.534 0.000 FSH(U/L)8.86±5.8 9.76±5.9 10.18±4.2 10.98±5.2 42.413 0.000 LH(mU/ml)19.35±9.24 15.46±6.23 10.03±5.46 6.69±4.53 20.794 0.000 E2(pmol/L)475.53±95.22 482.36±90.48 527.21±90.38 545.45±70.36 40.814 0.000 P(ng/ml)0.82±0.31 0.61±0.20 0.43±0.15 0.32±0.11 27.262 0.000 T(nmol/L)5.75±2.23 4.32±1.12 3.62±2.13 2.82±1.05 14.455 0.000

2.3 妊娠情况 术后随访,妊娠率为12.69%(34/268),其中自然妊娠9 例,试管婴儿25 例。保宫U手术后妊娠时间18~93 个月,平均(41.35±10.63)个月。

2.4 妊娠结局 34例妊娠发生自然流产4例,分别在妊娠 2 个月 2 例 ,妊娠 3 个月 1 例 ,妊娠 5 个月 1例。早产21例,发生子宫先兆破裂3例。足月产13例,发生先兆子宫破裂2 例。34 例均以剖宫产结束分娩,无子宫破裂发生。

2.5 新生儿结局 足月产新生儿13 例均存活,早产儿死亡2例,新生儿死亡率5.88%(2/34)。

2.6 病灶分布与妊娠关系 34 例保宫U 手术后妊娠患者,病灶主要位于子宫后壁25例,前壁7例,子宫一侧2例。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尤其是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是妇科领域治疗难点,随着发病年龄的降低及二胎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患者存在生育要求,期望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4]。研究表明,弥漫性子宫腺肌病保宫U手术可消除痛经,减少月经量,缩小子宫,使患者生活恢复正常[5]。研究初期认为王斌谢俊敏式保宫U手术对子宫造成严重破坏,几乎无怀孕可能,但在2007 年,开展王斌谢俊敏式保宫U手术后2年,术后患者意外怀孕,表明患者子宫修复能力较强[6]。

CA125 是对弥漫性子宫腺肌病临床检查诊断、疗效评价及复发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患者血清中的CA125抗原是由肌间的异位子宫内膜分泌,内膜细胞表面的CA125分子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使患者血液中的CA125 浓度增加[7]。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3、6、12 个月,患者CA125、LH、P、T、PRL 均呈降低趋势,E2、FSH 均呈升高趋势(P<0.05),268 例术后患者自然妊娠9 例,试管婴儿妊娠25 例,最后获得活婴32例,早产21例,表明弥漫性子宫腺肌病行王斌谢俊敏式保宫U手术后,部分患者可以妊娠或辅助生殖妊娠。王斌谢俊敏式保宫U 手术可保留正常的子宫肌组织、子宫内膜及浆膜,形成小子宫,满足患者保留子宫愿望;正常的卵巢功能依赖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剂卵巢的血供正常;且可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不会对患者的卵巢血功能造成影响,维持盆腔的正常组织结构,进而有效保护患者的卵巢功能[8]。

但由于子宫腺肌病的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并不明确,术中应尽量切除病变组织,并根据组织的外观、血运、质地综合判断病变组织是否切除干净;且由于术中需保留较薄的子宫浆膜、内膜层及肌层,若在子宫形成的过程中,内膜层和宫浆膜缝合不严密,可能会留有死腔或两层间出现水肿[9]。另外,因王斌谢俊敏式保宫U 手术需将子宫内膜切透,因子内膜组织易附着在其他位置形成新的病灶,因此,在术前应采用大量0.9%氯化钠溶液进行冲洗,手术过程中清除切除的宫内膜组织残留物,避免出现新病灶,防止复发;对于术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术中应注意保护输卵管间质部,必要时可以尝试输卵管内放入支架,术毕宫腔内还要置入球囊,防止宫腔塌陷[10]。术后患者一旦怀孕,应立即进行保胎,使用大量孕激素,因为子宫瘢痕大,容受性差,孕激素至少维持至妊娠3个月,妊娠中晚期注意减少活动,避免出现先兆子宫破裂情况,一旦有持续性腹痛休息后无明显缓解,需要立即住院行剖宫产[11-12],终止妊娠。

综上所述,弥漫性子宫腺肌病行王斌谢俊敏式保宫U手术后,部分患者可以妊娠或者辅助生殖妊娠,但妊娠后应注意保胎,防止早产、子宫破裂。

猜你喜欢
弥漫性王斌肌层
经阴道超声造影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
习作转化创作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王斌陶艺设计作品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不给礼金不准结婚,女婿伪造存折弄巧成拙被判刑
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与分析
九尾狐现形记
B型超声对中老年脂肪肝诊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