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结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HDL-C水平的影响

2022-03-11 01:28徐战
当代医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缺血性神经功能血小板

徐战

(菏泽市定陶区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山东 菏泽 27410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D)是各种不同程度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属于临床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多伴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风险[1]。目前,临床多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为ICD疾病的主要治疗原则,以促进机体血氧供应的恢复,减轻神经功能的缺损,进而达到缓解症状、控制病情的目的。而现阶段的治疗方案中,以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最为常见,可通过降脂及抗栓治疗,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进展,同时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在ICD 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但据相关研究显示[3],以上药物单一使用通常无法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 年10 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ICD患者,旨在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ICD 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0 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ICD 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 29 例,女 21 例;年龄 56~84 岁,平均(65.83±4.25)岁。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7~86岁,平均(65.75±4.22)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应用,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ICD 的相关诊断标准;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72 h;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有药物过敏者;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依从性及配合度较差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吸氧、抗休克、降颅压、脑细胞活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基础治疗。

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规范:100 mg/片)口服,每次100 mg,每天1次,于饭前服用。共治疗2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给予阿托伐他汀(乐普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270,规格:10 mg/片)口服,起始剂量为每天10 mg,剂量调整时间间隔为4 周,最大剂量不超过每天80 mg。共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血脂。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检测患者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②神经功能。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值0~45 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4]。③临床疗效。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血脂水平恢复正常,SSS 评分0~15 分,或下降>20%;有效:症状明显缓解,血脂水平趋于正常,SSS 评分<30分,或下降程度>10%;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好转率+有效率。④预后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呕吐、腹泻、白细胞异常等)及治疗后6 个月内的缺血性脑梗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 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DL-C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mmol/L)

表1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mmol/L)

注: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1.01±0.38 1.56±0.47 1.06±0.44 1.83±0.66 2.356 0.020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值组间治疗后P值组间治疗后TC 4.51±1.20 3.58±1.03 4.49±1.17 2.67±0.86 4.795 0.001 TG 1.90±0.71 1.51±0.61 1.92±0.68 1.24±0.48 2.460 0.016 LDL-C 2.79±1.14 2.14±0.82 2.81±1.18 1.61±0.55 3.796 0.001

2.2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S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SSS评分比较(,分)

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治疗前30.42±1.51 30.38±1.50 0.133 0.895治疗后19.28±2.17 15.49±2.08 8.916 0.001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预后效果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缺血性脑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ICD 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与动静脉闭塞引起的脑组织缺氧等因素有关,可导致机体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及预后生存[5]。目前,临床多以抗栓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原则,其中以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较为常见,此类药物可通过血栓素A2的抑制,控制血小板的活化与凝集,达到抗栓目的,在缺血性及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6]。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血脂异常也是诱发ICD 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7],单一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虽可获得一定的抗栓效果,但对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脂调节等方面尚存在较多的不足,需选取相应的降脂药物联合应用,可提升综合疗效[8]。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为强效的降脂药物,其中常见的是阿托伐他汀等药物,口服后可与体内甲基羟类戊二酰酶A 相结合,以此阻断胆固醇的分解及合成,从而达到显著的降脂效果[9]。此外,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也具有理想的临床效果,可通过对胆固醇等物质的抑制,降低脂质对机体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以此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疗效的提升[10]。因此,将其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于ICD 疾病的治疗中,可有效避免单一用药的不足,进而发挥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 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C、TG、LDL-C 水平升高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HDL-C 水平升高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本研究结果提示,与单一抗栓治疗比较,他汀类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患者血脂的改善作用更显著,可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治疗后,观察组S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为,两药联合治疗,不仅可强化降脂作用,同时还可进一步增强临床的抗栓效果,阻止粥样硬化病变的持续进展,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治疗后缺血性脑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联合用药方案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且对患者脑组织缺血状态具有更积极的改善效果,可有效降低其缺血性脑梗阻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于ICD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提升其治疗及预后效果。

猜你喜欢
缺血性神经功能血小板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