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经与傣族贝叶文化

2022-03-12 14:13杨晓燕
兰台内外 2022年5期
关键词:傣族保护

杨晓燕

摘 要:贝叶经是以棕榈叶片为记录形式的典籍,因记载的文字多为佛教经文,故称其为贝叶经,国外一般直接称作“棕榈叶手稿(Palm leaf Manuscripts,PLMS.)”。据现有资料记载,贝叶经肇始于南亚,其产生时间不迟于公元前5世纪。随着印度文化向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传播,这些国家也成为贝叶经藏品的发源地。公元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时代(630-693)和9世纪中叶到13世纪中叶,贝叶经传入中国,在云南主要流传于版纳、德宏、临沧等傣族居住区。贝叶经记载的内容丰富,其书写格式和装帧形式也别具一格,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根据傣文经书《尼赕坦帕召》和《坦兰帕召》记载,贝叶经在历史上的使用和传播,已有2700多年了。

关键词:贝叶经;傣族;贝叶文化;保护

一、贝叶经

贝叶是产自亚热带地区一种名叫贝多罗树的叶子,属于棕榈类,傣语称之为“戈兰”。西双版纳——北回归线上的唯一绿洲,是我国唯一保存的一块原始热带雨林区,这里的棕榈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贝叶经是版纳傣族地区出现最早的一种经书,因贝叶耐久性强,不怕潮湿、不易磨损,刻在上面的字迹长年不变,因此凡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医药典籍、天文历法知识、文学作品等重要文献信息都是用贝叶刻写下来。由于贝叶经过多项程序及特殊工艺处理,在潮湿炎热的傣族地区仍然能防水、防虫、防蛀,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可见。其表现形式分为叶质形和纸质形两种。叶质形,傣语称为“坦兰”,规格有每页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纸质形。由于这两类经书数量众多,内容、含义博大精深,在傣族史册上流芳千古。

在唐代名士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中就有关于贝叶经的记载,“贝多,出在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一者罗娑力叉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力多,三者部婆力叉多罗多梨。并书其叶,部阇一色,取其皮书之。贝多是梵语,汉翻为叶,贝多婆力叉者,汉言树叶也。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页,若能保护,亦得五六百年”;唐代高僧玄奘由印度带回的经典亦有大量贝叶经,“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讫,书之贝叶,方遍流通”;李商隐在《安国大师》一诗中说:亿奉莲花座,兼闻贝叶经。由此可见,“贝叶经”是研究佛经、文献典籍、中外文化历史等难得的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刻写贝叶经常用的文字包括斯里兰卡的僧伽罗文、缅文、泰文、老挝文、傣文,其中傣文又分为版纳的傣泐文、德宏的傣纳文以及傣绷文等。这些傣文其实都属于巴利语系,在字形、字义上都十分接近,西双版纳等地在贝叶经上使用的文字与泰国北部的纳兰文、老挝琅勃拉邦等地的老挝文相似度达90%以上,又被称为“DuoTanm”即“经文”。在西双版纳,贝叶经在傣族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一种赕佛、赕坦的方法,现今仍被百姓推崇;作为记载傣族文化经典的载体,现今仍被使用;作为傣族传统的工艺,现今仍在传承使用。在傣族地区看来,贝叶文化是傣族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二、国内出版的贝叶文化相关文集

1960年后期,朱德普、江应樑、曹成章、刀世勋等先生做的关于傣族文化的大量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都有贝叶经文化论述。1990年,由王懿之、杨世光编,40多位学者参与撰写的论文集《贝叶文化论》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以“贝叶文化”为名的论文集,在这部集多位学者数年研究成果的著作中,提出了“贝叶文化是傣族文化的一个外在象征”的观点,首次把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佛教经典贝叶经与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古老的文化符号以现代内容。书中论文篇目涉及我国傣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许多方面。论文集虽没有集中谈论贝叶文化,但提出了“贝叶文化是傣族文化中最富个性色彩的一个重要方面”等观点,这本书第一次鲜明地将贝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提出,从研究主题上开创我国贝叶文化研究的先河。

在2001年出版的《贝叶文化》和2003年出版的《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等著作中,研究者对贝叶文化的定义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述:“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之所以称为‘贝叶文化’是因为它保存于用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本里而得名。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写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统文化事项三个方面。”2007年出版的《贝叶文化与民族社会发展》论文集中,研究者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内涵:“以贝叶经和核心载体,以贝叶经所承载的佛教思想为主要价值观念体系,以贝叶经(包括纸质抄本)所记录的佛教典籍和傣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贝叶经的制作、刻写、诵咏、供奉等相关佛事活动和民间习俗传统为典型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

目前,较新的是2010年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和人民出版社历经9年收集、整理、翻译的百卷《中国贝叶经全集》,是一次傣族历史文化一千多年来的首次大规模、大范围整理编著。据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派专人在当地的傣族村寨和佛寺四处收集散落民间的“贝叶经”,并于2002年启动了“抢救树叶上的傣族文化”行动,通过对贝叶经原件进行修复、扫描,翻译整理出版了《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惠泽社会。

三、什么是贝叶文化

贝叶文化被认为是从古籍贝叶经衍生而来的文化,随着佛教向东南亚和东亚广大地区传播,贝叶经典也一起到达这些地区,在佛教文化对所到地区民众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过程中,贝叶经也被赋予极高地位。就目前所知,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的一些寺庙中,至今还保留着数量巨大的贝叶经卷,成为这些佛教寺院的镇寺之宝。贝叶文化,是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的称谓,它代表了整个傣族社会的全部历史和文化的统称。在傣族文献《帕萨坦》记载,佛陀弟子组织僧团四处传播佛法,贝叶经卷是他们必不可少的随身物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当地人掌握了贝叶经的制作与刻写技术并将重大历史事件用一片片贝叶记录经代代传承与积累,汇集成为浩瀚的贝叶典籍,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贝叶文化”。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记录傣族先民如何学会耕作定居,《寨神勐神的由来》是古代傣族一部优秀的哲学著作,光阴荏苒,傣族人民在一片片贝叶上刻下了生活的智慧。

四、贝叶文化在云南的保护

在漫长的历史中,傣族贝叶文化曾为中国云南和东南亚、南亚众多民族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呈席卷之势的今天,傣族贝叶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故傣族贝叶文化的保护值得探研。

1.贝叶经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加以抢救和保护

目前,需要认真开展傣族贝叶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估,对民间、佛寺流传的贝叶经书加快收集、普查、及时抢救和保护。以云南省图书馆为例,近年来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连续多年加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主办的“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共组织了325名志愿者服务队伍,完成了21家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共普查登记古籍14829部105518册,其中傣文古籍1358部,完成傣文古籍数字化加工218册7690页,其中贝叶经184册6330页、棉纸经书34册1360页。近年西双版纳州图书馆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深入全州各个傣族村寨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古籍,先后征集到了傣文古籍3376册,其中贝叶经2611册,贝叶经类有《嘎亚尚哈雅》《坦尼该当哈》《郎嘎西贺》《忽腊龙》《版纳景洪田野沟渠志》《巴嘎登》《啊雅各勐》《葫芦信》绘本、《千瓣莲花》《维先达腊》《召波拉》《勐巴拉娜西国王》《松列帕宾召召片领颁发政务令》《召片领至亲王族召孟玛哈桑卡宛纳颁发政务令》等珍贵文献。最近几年开展的贝叶经普查登记工作,主要是以各级图书馆、高校、研究机构为主,而傣族民间、寺庙还存在着大量的贝叶经古籍,因此民间所藏古籍的普查登记尤为重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少数民族研究所是专业收集、抢救、翻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专业机构,对傣族贝叶经的普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021年7月,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主办、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云南省图书馆)承办的2021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云南行”活动启动仪式在云南省图书馆举行。来自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图书情报学、档案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志愿者,以及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志愿者、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等专业普查队伍,在开展傣文古籍普查的基础上,首次组织志愿者开展贝叶经普查登记工作。与此同时,2021“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云南行”西双版纳州图书馆站点启动仪式也如期举行,启动仪式上同时展示了西双版纳州古籍保护中心征集的部分傣文古籍,举办了“贝叶文献刻写培训”。遴选了25名傣文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贝叶经保护爱好者作为志愿者参加了西双版纳州古籍普查志愿服务工作。普查志愿者们还将在古籍修复专家的指导下,对普查收集到的贝叶经残卷进行抢救性修复,让受损的贝叶经“活起来”,本着“修旧如旧,过程可逆”的修复原则,对贝叶经进行维护性修复。在科学保护传承好贝叶经的同时,通过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发挥贝叶经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2019年在州图书馆落地公益捐助项目“傣文古籍文献提供中心”,连续5年,每年将获得20万元的古籍保护经费。这也是云南省唯一的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和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帮助支持的公益捐助项目,在全省的古籍保护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2.西双版纳地区傣文贝叶经亟待抢救性保护

第一,大量的贝叶经还没有被收集起来,自发流散于民间、寺庙,随时都有散失的危险。目前,应先筹建贝叶文化博物馆、贝叶经收藏馆,将分散在佛寺、各村寨、个人手中的贝叶经书收集起来,通过利用现代影印、扫描、数据处理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组织志愿者,依据“主动上门查验、就地扫描”的方式,对贝叶经原件进行整理、编辑和设档,摸清具体现存数量,使贝叶经能够得到及时保护和传承。同时,集中收藏,统一保护,以便下一步的研究、翻译和整理出版。

第二,已搜集到的这部分贝叶经,还有很多没有译为汉文,它的多方面价值还没有被我们完全认识,因为不熟悉傣文、不懂翻译,很多贝叶经收集之后就被放置了,没办法开展下一步工作。传统习俗中傣族男童到了一定年龄都要到佛寺修行,学习傣族文字和佛教经典,如今由于信息社会的发展及新文化和价值观的传入,傣族地区的青少年不愿意到佛寺出家修行,他们更愿意选择更加时髦、新潮的生活方式,贝叶经的制作传承后继无人,现在会刻写贝叶经的艺人屈指可数。尽管现在傣族民间还有男孩需入寺一段时间的习俗,但能在寺院里呆上几年或十几年的已很少,即使待在寺院里,与以前相比也很不一样,苦心研读经文的不多,会制作贝叶经的更少。此外,由于国家统一教育的推行,老傣文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很少,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够读写老傣文,这也是贝叶经制作和传承上的阻碍。如今,人们很少去种植贝多罗树,会制作贝叶经的僧俗人士也在老去,这项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第三,對贝叶经和整个贝叶文化的开发利用还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状态。文化传承人制度还没有有效落实,制作技艺还没得到很好保护。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贝叶文化研究水平,加强国际间贝叶文化研究领域的合作,加大资金投入、立法保护投入。云南大学贝叶文化中心是云南大学与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校地合作”学术机构,为贝叶经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四,贝叶经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云南省图书馆将继续加大对贝叶经的保护和利用,充分挖掘贝叶经在文旅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作用,建设好云南典籍博物馆建设,推进贝叶经典籍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利用,更好地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从原著入手,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做到保护好、传承好、翻译好、利用好贝叶经文化

首先,傣族贝叶文化下一步的研究,翻译人才的缺乏是最大的“瓶颈”。目前版纳地区从事贝叶经翻译人员有些不懂傣文、泰文、巴利文,因为看不了贝叶经原典,外加现在整理翻译出来的贝叶经毕竟数量有限,难以反映贝叶经古籍体系的全貌,所以研究起来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次,从事贝叶经翻译人员的佛教文化背景知识不够,在翻译的时候佛学知识和佛教专用词汇用语掌握不多,翻译成果难以接近佛教原著。

最后,傣族贝叶经保护要注意与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加强学术联系,可以以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为基地,其巴利文经典研究已经有一定基础,许多成果都是英文版,可以帮助我们更快了解情况,以便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

4.加强贝叶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批民族语言学研究、编译、整理的骨干队伍

贝叶文化博大精深,贯穿古今,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学、佛教经典等19项文化典籍,涉及傣族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万有书库。在贝叶经普查工作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傣族语言文字工作者,特别是傣文贝叶经修复,要紧紧依靠专业人才,形成贝叶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保护机制,打造一支从事傣文字研究、翻译的优秀人才队伍来促进贝叶文化的研究和开发。

五、结语

贝叶经作为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傣文贝叶经刻写技艺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贝叶经一叶饱含千年史是傣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内容和思想观念的荟萃之苑,是全世界的文化瑰宝,贝叶经必将以崭新的民族文化构造提升民族自信,促进文化强国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美芳,李 冰,王亚亚,秦 睿.国外古籍贝叶经本体保护与数字化抢救研究进展.《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

[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

[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

[4]艾温扁,征 鹏.贝叶经——傣族文化的宝藏[J].思想战线,1981

[5]胡 玥.傣族的贝叶文化[J].百科知识,1995

(作者单位:云南省图书馆)

猜你喜欢
傣族保护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傣族舞健身操的价值与发展策略研究
别样的风情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
傣族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