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范畴转换理论的科普产业文本翻译研究

2022-03-13 23:14韩蕊刘丽张耀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翻译研究

韩蕊 刘丽 张耀华

摘 要:本文在《达尔文遗产:进化论在今天的意义》翻译研究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尝试利用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解决哲学科普类文本翻译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结合科普类文本的特点,从词汇转换、句法转换层面上探讨范畴转换在哲学科普类文本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并将该理论扩展到未曾涉及的文化转换层面,一定程度上提升翻译文本的翻译质量和译者翻译研究能力,并进一步推动哲学科普类文本翻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范畴转换;科普产业文本;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5.075

0 引言

科普类文本是一种由专注于某领域的专家或学者用“通俗”的语言向其他领域的学者阐述本领域学术成果的写作形式。科普类文本的翻译在中国第四次翻译浪潮中占有重要地位。石春让指出,科普文本的翻译不仅直接影响此类文本的本土化创作,而且还带来与中国本土文化、意识形态和公众科学素养的融合,帮助构建更好地时代精神。

从上世纪30年代起科普类翻译呈现出鲜明的体裁特征,同时,科普类文翻译研究发展迅速,为适应当前科普类翻译多元新奇的体裁特征,并兼容科普类翻译文本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本文尝试使用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解决哲学科普类文本《达尔文遗产:进化论在今天的意义》翻译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期提高译本的翻译质量,增强可读性。

1 范畴转换理论

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学界盛行用语言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研究最为典型。卡特福德将翻译定义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目的语)文本材料去代替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等值不是“形式对应”而是“文本等值”,这就意味着翻译过程中,翻译转换必然会发生。卡特福德将“翻译转换”细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应用更广。

范畴转换是指源语在翻译成目的语过程中偏离形式对应,在不同的语言级阶上发生转换。具体可以分为结构转换、单位转换、类别转换、内部系统转换。结构转换是最常见的转换形式,主要涉及語法结构的转换,例如英语的被动语态可以转换成汉语的主动语态。类别转换是指源语单位与目的语单位为了保持文本等值而必须进行的转换。例如,在翻译过程中,常将英语的介词转换成汉语的动词。单位转换又称级阶转换,是指源语与目的语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级阶不对应。英语中常用分词做主句的修饰成分,在翻译成汉语时,分词往往会转换成单独的句子。

2 英语科普类文本的特点

2.1 词汇特点

所选文本在词汇层面有不少专业术语,为了保证术语的统一性,笔者在翻译时参考相应的平行文本及按学科分类建立术语表来保证译本的准确性。此外,本文多使用一词多义的词汇需要笔者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判断。例如“intellectual life”可以翻译成“精神生活、知识分子的生活”,这两种译法有不同的表达含义,结合上下文,笔者最终选择“学术界”作为最终译文。

2.2 句法特点

在句法层面上,科普类文本强调客观事实、逻辑性严密、语言严谨。由于中英思维习惯的不同,英语常使用被动语态来表达事实的客观性。笔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中文的用语习惯,不要过分拘泥于英语原文的语言结构。以所选文本为例,科普类文本在句法上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大量使用无灵句。英语多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为无灵句的主语,而汉语则习惯用人或有生命的词做主语。翻译时要充分考略到中英文的思维差异,使译文更能为目的语观众所接受。

3 范畴转换下的哲学科普类文本汉译策略

范畴转换指在翻译中脱离形式对等实现意义等值的转换,这与科普类文本翻译追求的“内容大于形式”的准则相一致。基于哲学科普类文本的特点,为进一步实现从人文社会科学角度对自然科学领域成果的探索,推进“新文科”建设,笔者以《达尔文遗产:进化论在今天的意义》翻译研究为例,将从词类转换、句法转换,文化转换方面,探讨范畴转换下的科普类文本翻译策略。

3.1 词类转换

汉语善用动词记叙、说明或议论事件或观点,而英语习惯于用名词特别是抽象名词表达某个动作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两种语言的差异,而范畴转换下的类别转换(class shifts)可以为笔者在翻译科普类文本的词类层面提供新思路,即由原语中的一类词性向目的语中的另一类词性转换。

例1:Here I have in mind the evidence summarized in the previous chapter for the truth of evolution,the facts that articulate the details of the central theses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译文:回想上一章,我总结了关于进化论真理的证据,其阐明了进化论核心论点的细节。

在汉译过程中,定语常译为“…的”置于所修饰的名词前,例1中划线部分的词“summarized”作为名词“evidence”的后置定语,按照字面意义会翻译成“总结的证据”,这种翻译显然不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所以笔者将该形容词转换成动词“总结”。

例2:We are in the realm of theory because natural selection is the focus of an enormous amount of scientific controversy.

译文:我们之所以能步入理论研究领域,是因为自然选择是众多科学争论的焦点。

英译汉过程中,英语介词转换成汉语动词的频率较高。科普类英语中含动作意义的介词很多。在例2中,结合上文,作者强调“我们正在从事实研究走向理论研究”,所以将介词“in”翻译成动词“步入”更能体现这一动态研究过程,对于汉语读者来说,这种译法更通顺自然。

3.2 句法转换

英语作为形合语言,更加注重语言形式,而汉语作为意合语言,更加强调句子意义的传达。所以英语句子语法结构严谨,汉语句子结构简洁明快。在科普类文本的句法层面的翻译中,译者可以采用结构转换(structure shifts)或单位转换(unit shifts)策略。

例3:Ever since Darwin there has been a concern about the gaps in the fossil record.

译文:自达尔文以来,生物学家们就开始关注化石记录中的时间间隔。

例4: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for example,to think of the demand for democratic modes of government as a fundamental expression of human nature.

译文:例如,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对民主治理模式的需求是人性的基本表现。

这两个例句中的“there has been”“it has become……”是英语中典型的以无生命的名词作主语的无灵句。。但汉语多为有灵主语句。在汉译过程中,势必涉及句子结构上的转换。例3中的“自达尔文以来since Darwin”暗指主语是与达尔文同身份的人或学者。所以在将无灵主语翻译成有灵主语句时,增译了“生物学家们”更符合原句的表达,也更能为目的语观众所理解。同理,根据结构转换,例4中非人称代词“it”,如果文中没有特定的有灵主语,便可以增译“人”作主语。

例5:We,but not they,have souls.

译文:我们拥有灵魂,而他们没有。

英语注重简洁,仅用两个并列的主语“we”和“they”来表达“人和他们(动物)的不同”,而这种省略在漢语用语习惯中并不常见,所以这里笔者将词“they”转换成句子级阶的“而他们没有(灵魂)”是不同阶级间的大幅度“跳跃”,更能为汉语读者所理解。

3.3 文化转换

语言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翻译理论研究之所以受人诟病也是因为其研究仅限于词汇、句法层面,而没有涉及更深层的文化层面。笔者在对原文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用范畴转换指导文化层面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归化法来处理这类文化负载词。

例6:And the spuriously Janus-faced gene—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the unit of selec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development—has served to conceal this divide.

译文:表里不一的基因——选择的单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掩盖了这种分歧。

例6中划线词“janus-faced”源语古罗马原始神灵雅努斯。雅努斯因有两副面孔,后被引申为两面派。原句用该文化负载词表达基因具有两面性,若按照字面翻译成“雅努斯面庞般的”,则很难引起汉语读者对该文化负载词的共鸣。结合原文中“spuriously”表达虚假的含义,笔者采用归化的方法,将这一文化词转换成汉语的成语“表里如一”更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例7:Here I find myself unexpectedly closer to the side of the angels

译文:令人意外地是,在这一方面我支持人与动物不同的传统观点。

例7中“the side of angels”涉及关于进化论的一次争议。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并声称人类起源于猿猴。这一言论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累里在其演讲中公开声明:“如果从人是猴子还是天使做出选择,我站在天使这一边。”因为在此之前最广为人接受的传统观点是上帝创造了神明。因此,“站在天使这一边”可以引申为“坚持传统的观点”。在原文中,大多数生物学家认为仁和动物一样,因此可以从动物的行为推断人的行为。而原作作者对此迟怀疑态度,在这一方面坚持人和动物不一样的原有传统观点。笔者并没有将“the side of angels”译为其原意“在天使这一边”或是其引申义“传统的观点”,而是通过归化加阐述的方法明确指出其观点。这种译法更能体现科普类文本向非本研究领域人员普及本领域研究成果的目的,也更能为读者所理解。

4 总结

基于范畴转换理论,选取科普类文本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实例,从词类、句法、文化层面重新梳理所选文本翻译中的范畴转换现象,保证译本质量,增强译本可读性。通过在具体的哲学科普类文本翻译研究中深度挖掘探索范畴转换指导下新的翻译策略,提高译者的研究能力,从而引起对科普类文本翻译的重视,促进科普类文本的翻译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石春让.中国百年科普翻译文本的体裁嬗变[J].淮阴工学院报,2018:31-37.

[3]Catford,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3990500338293

猜你喜欢
翻译研究
基于《苏格兰商务与交流孔子学院2015年度报告》翻译的几点思考
翻译理论的类别与翻译实践相关性研究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浅析
图式理论下旅游宣传语翻译探讨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