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留学生纺织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以《棉纺技术》课程为例

2022-03-13 07:30卞克玉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留学生纺织考核

卞克玉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以及国家教育部对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各项配套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据统计,截止2019 年,来华留学生中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已超过30 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4%,规模比较庞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都有纺织类产业,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而纺织服装类专业正是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如下简称我校)的特色,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从2017 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以塔吉克斯坦为主的中亚国家、孟加拉国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至今已连续招了三届,平均每届招生15 人左右,采取单独组班教学方式。留学生基础、招生政策、来源国的经济等因素,使得留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与国内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本专业以《棉纺技术》课程为例,结合近3 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有效的课程探索与改革。

1 留学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语言基础薄弱

由于我校招生实行申请制,对留学生入学汉语没有严格的要求,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汉语是零基础,故在我校学习中文一年后,第二年起就开始学习专业课。汉语学习的难度众所周知,绝大部分留学生经过第一年学习后只能够进行日常简单交流,阅读专业性的教材很有难度,无法接受全中文情境下的课堂教学,所以专业课教学基本都采取中、英双语结合。另外,由于留学生的母语一般都不是英语,所以发音参差不齐,带有较明显的地区口音,如孟加拉国和非洲地区的学生英语带有很重的当地口音,让听惯英美式英语的教师听起来非常吃力,导致师生交流时有一定困难,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文化基础较弱

留学生来自于不同国家,由于文化和经济差异以及教育体制、教育条件的不同,学生基础差异较大[1-2]。如基本数学计算、物理等方面的基础薄弱,且参差不齐,总体不如国内学生,这就使得留学生很难理解专业课中需要计算分析的一些问题,教师需要反复讲解或补充以往知识,这不但影响教学进度,也影响教学效果。

1.3 学习动力不足

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认同中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价值,认同我国的发展成就,相信通过学习获得一技之长,将来有机会留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留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不足:首先,留学生进入我国高校的门槛不高,甚至可以学习一段时间觉得不适应了再换一所学校,这就使得留学生并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其次,留学生在国内学习都有各类奖学金,成绩中等以上的基本不需要额外支出学费,经济负担不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后,由于语言和文化习俗的不同,留学生的生活学习圈子一般比较小,很难融入国内学生,通常是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学生喜欢待在一起,这样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3]。

1.4 课堂管理难度大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留学生比较自由散漫,一般纪律性较差,上课会经常迟到甚至缺勤,这就增加了课堂管理难度。另外可能由于语言问题,留学生普遍对理论性的讲解不感兴趣,他们更倾向于学习应用类技能。留学生普遍认为课堂上师生需要平等,在上课过程中希望随时能与教师交流,所以上课过程中他们喜欢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观点,有时莫名其妙地直接提出问题,有时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就立即提出质疑,问题也五花八门,教师疲于应付而无法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尤其是刚开始给留学生班任教的教师总觉得无所适从。但反过来也说明了留学生课堂比国内学生课堂氛围活跃,时间长了以后,教师也愿意接受这种课堂情况。

2 课程目标定位与内容重构

《棉纺技术》课程是现代纺织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性、实践性强,主要内容包括棉纺技术的主要流程与作用、各工序的设备与机构、各工序的工艺等。针对国内学生的教学主要是采取传统的“理论讲授+现场设备认知”模式,一般先讲理论,然后在实训室内针对设备再进行认知与讲解。但针对留学生,语言关还未过,直接听理论留学生几乎没法理解课程内容,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顺序进行了调整,以每个工序加工的半制品为教学对象,学生先认知半制品,在此基础上再认知工序作用与设备结构。课程全程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理论与实践随时随地无缝切换,教学遵循的顺序是:认知产品—了解设备—操作设备—了解工艺。认知与操作设备是一个重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很容易理解工序的作用,并自然而然理解了设备机构。本课程国内学生教学内容逻辑如图1 所示,留学生教学内容逻辑如图2 所示。

图2 针对留学生优化的教学设计

3 课程改革策略

3.1 以认知教学为主从实践中感悟理论

传统“先课堂理论、后实践训练”的教学策略并不适合留学生,因为在留学生未对设备、产品有感性认识之前,他们无法仅通过课堂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实施了“以生产在制品”为导向的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认识每一工序的半制品,在对半制品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思考该半制品是如何加工的;其次,在机器前面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来理解半制品的加工方式;最后,再理解该工序的作用、设备原理和结构,这样更符合留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教学中加大了实践课时的比例,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以“产品引领”“成果导向”方式开展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2 注重以文育人

我院对留学生的定位是:做两国文化传播、产业交流的使者。留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传播中华文化,类似针对中国学生所倡导的“课程思政”。尝试将纺织文化、纺织产业的发展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这种融入要和留学生所在国的纺织发展和纺织文化相契合。比如2018 级留学生主要来自塔吉克斯坦和埃塞俄比亚,在塔吉克斯坦有很多中资企业开设了大型纺织企业,很好地解决了当地民众的就业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播放采访该中资企业员工的视频,这样让留学生感觉到他们国内紧缺纺织技术人员,自己学好纺织专业后能为本国该行业做出贡献,这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

针对埃塞俄比亚学生,可举以往实习生的案例:有两位留学生在该国中资企业实习,工作环境、待遇都非常好。给他们播放实习生的工作状态视频,留学生也倍受鼓舞。这些案例融入课堂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正向激励。另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大量口罩、防护服的事例,也可让留学生知道这是中国纺织加工能力的重要体现,也能向他们展示我国软文化。

3.3 利用小班化优势开展多种形式教学

虽然留学生基础薄弱,纪律性和服从性偏差,但学习主动性好,参与意识强,团队合作意识强,有不懂的或不理解的会随时提问。针对这种特点;教师上课尽量采用“讨论式教学”(PBL 教学)[4-5],教师时不时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现场观察设备,互相交流之后得出答案。同时,在教学中融入大量案例,尤其是融入学生所在国的一些企业案例或实践性强的案例。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事先准备了大量教学资源,并且及时调整与更新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教学中还集中课程团队的力量,积极开发出了适合留学生教学的双语讲义。

3.4 优化课堂管理

留学生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互动意识强,会提出很多问题,有的问题和课堂内容有关,有的毫无关联。教师一旦解答,学生会继续追问下去,导致上课节奏被打乱,严重影响教学进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采取了一些对策:如果问题与课程比较相关,教师应耐心解答学生疑问并尽量拓展;如果几乎没关系,可以直接告知学生课后再讨论,要有原则性。

另外,为了加强课堂管理,有时也采取中外学生融合学习的手段,让中国学生加入留学生课堂,或者留学生加入中国学生课堂,通过几次融合,让留学生学习中国学生的规则、纪律意识;也让中国学生了解什么是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

课堂管理还可以和课程考核、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教师要及时记录每一次课留学生的考勤情况,并将考勤及时反映给国际学院,考勤直接和课程成绩、学生奖学金挂钩,这也是留学生非常关心的。

留学生课堂教学不要只追求教学进度,要将上课的节奏还给学生,而不是全部由教师掌控。教师控制的课堂虽然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但不一定是最适合学生的[6];要放慢节奏,向中小学课堂取经,讲练结合,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3.5 正面暗示和注重激励

对学生来说,表扬与肯定是一种正面激励,教师应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且经常性地表扬学生,也可以把表扬的次数与成绩挂钩,类似网络流行的“集赞”。通过经常性与及时表扬,能够充分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4 优化考核方案

4.1 采用更加灵活的分数导向

每一门课的考核最终都是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进行的,对于留学生来说分数不但是他们学习结果的直接反馈,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奖学金,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很有必要。但分数考核又不能太死板,要向多元考核方式转变。一般在第一次课就会将课程的考核要求下发给学生,就像游戏一样,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游戏规则。为了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教师还会定期通报学生已获得的分数,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而不至于到了学期结束没有挽回的余地。

在考核上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通过,“帮助”不是简单的“放水”。考试的目的也不应该是将学生考倒,而是通过准确传递课程考核要求,让学生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考核标准,定期关注学生的课程表现,主动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只要愿意学习,就应该给予充分的机会。

4.2 持续优化课程考核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方面[7],分别占60%和40%。过程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平时的出勤与表现、课堂作业(在线作业)、在线讨论完成情况;期末考核主要是指期末测验。图3 是针对2017级留学生的考核要求,但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期末考试虽然是双语形式,学生不存在理解上的问题,但结果还是不理想;另外学生在平时的设备操作中表现不错,但考核方案中并没有表现出来。因此,针对2018 级学生又将课程考核方案进行了优化,如图4 所示。

图3 2017 级课程考核方案

图4 2018 级课程考核方案

新的考核方案主要做了如下更改:适当增加了考勤分值,因为留学生比较随意散漫,适当增加考勤分值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通过减少在线作业数量降低了在线作业比例,题目更加灵活;着重增加了设备操作部分的考察,留学生更倾向于实际动手,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增长技能,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做好了就很有成就感,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并且需要在课程考核中体现出来。因此增加操作部分的考核分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期末考核中增加了课程小结,要求留学生根据学期所学写一个课程总结,形式多样,语言不限,但要能最大限度地把自己对这门课程的所学、所思、所想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反馈,从结果来看这项任务的完成质量往往能真正反映学生所学;适当降低期末卷面考试比例,期末考试侧重于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5 结语

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高校越来越需要重视相应的课程改革,不能是简单地将国内课程双语化,而应根据留学生的特点适时改革教学手段,优化课程考核,要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同时,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要,专业也要积极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加快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能力。

猜你喜欢
留学生纺织考核
澳洋纺织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