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及价值意蕴

2022-03-13 06:42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周 红 禄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就是走中国自己的路,形成中国理论。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一个伟大实践创新就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站在百年长河中确认了这一伟大实践,即“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64。党的二十大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21,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3]22。在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基础上,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及价值意蕴,对新征程中顺利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6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书写百年奋斗史、牺牲史和创造史的主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的概括为我们进一步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基本准绳。遵循这一基本准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阐释需从现代化主体、属性及基本内容等三个层面立体审视。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领导者、开创者和根本保障者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创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本社会条件的领导者。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肇始于19世纪中叶。由于外敌入侵和统治者腐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扭转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局,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投身于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历经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的太平天国运动、“变法图强”的戊戌变法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辛亥革命等,但这些探索都没实现各自目标,没能根本改变近代以来的民族危亡、国家贫弱和人民痛苦的命运,也没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设必要社会条件。在此历史际遇,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国家现代化创设了根本社会条件。国家的独立与现代化是互相关联的,不可缺一的。毛泽东在抗战结束前夕论及工业问题时就指出,“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4]1080,“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4]1081。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根本的社会前提。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的积极开创者。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谈及工人阶级贡献时就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4]108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经济上的小国”。如何尽快解放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巩固新生政权的独立和安全,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富强的工业化国家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思考的重要问题。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5]。1964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提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6]34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认为中国现代化不能简单以发达国家现代化作为标准,要充分考虑中国人多底子薄的特点,据此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概念。“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7]163,“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7]237。这样,“小康”一词蕴含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蕴。此后,“小康生活”“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要指标性话语频繁出现在党的文献中。这从党的十六大后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小康”词频可以洞见其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出现23次“小康”;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出现23次“小康”;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21次“小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19次“小康”。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中心任务转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后,“现代化”成为高频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现代化”出现85次。新中国成立后,党在现代化建设上开创了一条经由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保障者。中国近代以来的史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同样,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而言,中国共产党是必不可少的。党的七大时毛泽东就深刻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4]1098在人口众多工业底子薄的“经济上的小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大变革,面临的建设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领导这样伟大的大变革和完成如此复杂和艰巨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依赖于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如果缺乏或者弱化党及其领导,我们就不能统揽现代化建设全局,不能协调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不能保障现代化各项决策全面贯彻到国家工作中并得以有效贯彻执行,也不可能发挥制度在防范风险和化解危机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有如此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领导的保障,正如习近平指出那样:“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8]20因此,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在党的领导问题上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也基于此,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明确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第一条。可以说,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定海神针”,是要贯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过程的。

(二)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属性,是消除现代化通病的重要利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其他性质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道路。这既是党的使命使然,也是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弊端的必然。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属性是中国共产党使命使然。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党的一大把“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9]等作为党的纲领确立下来。党的二大提出在民主革命时期要“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以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注重把不同时期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结合,并把完成最低纲领目标作为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的必要环节。在完成“消除内乱,打倒军阀”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后,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两步走”设想,自然就要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之日,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6]111-113进入到社会主义阶段后,毛泽东把社会主义阶段又划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并认为后者比前者需要更长的时间。只有在经过“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物质产品、精神财富及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后,才能进入最高理想目标——共产主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界定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他认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0]25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生产力发展历时较长的阶段,其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泽民对此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11]自然而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要环节,这也就内在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是消除现代化通病的重要利器。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性的历史进程。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化带来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和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有文字记录以来世界历史上最根本的一次人类生活转型”[12]3,人类社会由此开启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伴随这一社会转向进程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危机,即为现代化通病。这其中传统农业的消灭和农民阶级的毁灭,是现代化国家面临普遍的现代化通病之一。对农业国为基础的中国而言,如果在现代化过程中消灭农业和农民,那就会“使我们整个国民经济计划工作迷失方向”。因此,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必须认真地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13]。在农业国的现实背景下,为了让全国大多数农业摆脱贫困和改善生活,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道路“是痛苦的道路”,对大多数农民而言“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的出路”[14]429,只有全国大多数农民联合起来,朝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摆脱农民贫困和改善生活。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时并举,并把农业现代化与整个国家现代化成败直接关联,“没有农村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15]255

在现代化过程中,除了农业与农民问题外,另一个难以回避的现代化通病就是社会贫富两极分化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精准找出以往社会存在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的根源:“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6]411。进入到工业社会,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16]412。与之相比,无产阶级政党所从事的事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6]411,这从根本上消除了使整个社会服从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政治条件,也从根本上扭转了“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16]411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也随之消灭,中国彻底解决了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制度根源。对此,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之于贫富差距两极分化问题的意义。“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10]64,“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10]149。正是基于此,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完善具体制度和政策,就可以避免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强调要在制度和政策上推动缩小贫富差距。我们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8]200。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涵盖社会全领域的现代化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6]200。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依赖于社会共同体的全面发展。工业革命后,资本逐利性使得物质主义膨胀,社会片面发展使得社会危机日益凸显。福斯特就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把追求利润增长作为首要目的。所以要不惜任何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包括剥削和牺牲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17]。正是在资本逻辑支配下造成了生态危机和治理危机,导致人类、自然与社会的背离。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秉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旨归,注重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中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基于改变落后国家面貌和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这一时期现代化主要突出经济层面。无论195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抑或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其核心内涵都在于突出工业化为要义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实践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和内涵也不断深化和扩展。党的十二大,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扩展“文明”与“民主”两个方面;党的十三大,把现代化从物质领域逐步扩展到经济、政治和精神文明三个领域。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和谐增加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之中。党的十八大把生态要求增加到现代化内涵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现代化内涵中;党的十九大把美丽中国增加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之中。党的二十大具体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目标内涵,把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精神世界丰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围绕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了目标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国家治理等社会全领域并且实现目标内涵具体化。

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现代化是一元多线的世界性历史发展进程,其既有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共性,又有各国基于不同历史条件形成发展的差异性。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3]22。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遵循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共同特征前提下,又形成了基于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一)底子薄人口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特征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6]669。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破坏造成了贫穷落后的“经济上的小国”,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用“一穷二白”说明“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他说,“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1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要看到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两个重要的特点。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9]266,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立足条件“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19]309。人口多是中国式现代化另一个重要承继的条件。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的总人口为6.02亿人,此时全球总人口为26.78亿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的总人口为14.43亿人,此时全球总人口为77.62亿人,其中欧盟27国、美国、俄罗斯及日本等四大经济体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这自然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会遭遇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而且在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上也会别具一格。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化指标、阶段性战略等方面必须始终立足底子薄人口多,坚持“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3]22。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性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正面评价了资产阶级的积极作用,但也看到了资产阶级在发展过程中会使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里,造成社会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形成了贫富两极分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6]401。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试图兼顾经济发展的效率与平等问题,以此规避贫富两极分化,但最终既没有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没有达到分配的公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把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内在价值要求。1955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4]49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邓小平更是多次从不同角度论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0]110-111,“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10]149,“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37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提出在发展过程中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党执政的首要使命,“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8]30。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其价值旨归和正确现代化观应有之义,而且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3]22。

(三)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功能性特征

承认现实中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对于社会和国家而言,“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而个人“生命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16]151。这样在人与社会互动中形成了国家和社会的双重功能,即国家和社会要满足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精神交往属性。而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会在人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交替出现,并不断形成新的需求,国家和社会也正是在不断满足两者需求中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就非常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协调发展。在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从三个层面描绘新中国是“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一个被新文化统治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0]。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发布会议宣言就提出,政府将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21]。在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基本方针,明确提出“搞两个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的要求。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22]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3]2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物的全面丰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四)人与自然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持续性特征

“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财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3]。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通过对劳动的论述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的关系。从恩格斯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劳动与自然界的结合不仅缔造了人类自身,而且为人类改造世界和自身提供了材料。随着人类的祛魅化进程推进,人“使自然界为自己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工具性目的日趋强化。人类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以来,我们看到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像超越于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无限攫取自然界提供的材料,打破了人自身与自然界的一体性,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而这种一体性的破坏和关系紧张带来的是“自然界对我们进行报复”。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发生的8起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可视为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亦视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报复。中国在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充分认识到中国资源环境承载不了粗放型发展模式,认识到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会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秉承“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24],从而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可能。

(五)和平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时而为的手段性特征

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资本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通过“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等方式,“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6]405。可以说,率先实现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发展的原始积累是伴随着对外侵略与掠夺的,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诚如马克思描述的:“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25]296战争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25]296接踵而来,并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进行下去”[25]296。鸦片战争之后,作为列强瓜分的对象,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侵略和奴役。近代中国历史让中国人民深切感触到侵略和奴役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由此深知和平的珍贵。正是如此,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8]446-447对“破”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立”而言,社会主义根本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方式,即不能通过对外侵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对于这一点,毛泽东就鲜明提出:“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一百年,一万年,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6]301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也明确表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10]328。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事实也证明了:不靠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依赖于中国人民勤劳和维护和平也可以实现国家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平样态顺应了时代主题要求,成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国家的发展与和平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中国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奋斗目标除了需要在相对长的时间付出艰苦的努力外,还需要附带和平环境作为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提出,“中国是农业国,要变为工业国需要几十年,需要各方面帮助,首先需要和平环境”[14]495。为此,在外交上,我们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角度提出,“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才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提出,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15]266,“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8]525,“只有和平安宁才能繁荣发展”[8]545。

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场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不是一个纯粹、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前进与倒退、自由与奴役、富裕与贫穷、解放与枷锁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26],这一复杂过程注定人类文明形态发展有不同方向演变的可能。由于资本主义在世界格局的强势地位,资本主导的西方文明一度掌握了人类文明形态的话语霸权。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打破了西方文明的话语霸权,而且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了生成场域。在这一生成场域中,人类文明序列上形成了一个有别于西方文明形态,以人民为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和平的文明新形态。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9]36近代以后,从鸦片战争后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各种不平等条约及附随而来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让近代的中国满目疮痍,危机重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均试图扭转民族危亡、国家贫弱和人民痛苦的局面,但最后都宣告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义无反顾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在后续百年探索中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一穷二白的国情基础上探索现代化道路,历经“国防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我们要坚持业已为事实证明成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4。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

世界现代化历史肇始于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开始摆脱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受益于工业革命,英国的社会生产力和世界影响力迅速提高。“整个世界经济都以英国为基础或者围着英国转”[12]3,工业革命的外溢效应迅速扩展至欧洲及北美洲,从19世纪开始到20世纪中叶,欧洲和北美洲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现代化。二战结束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原属殖民地的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独立后的亚非拉国家在欧美现代化国家外部“示范作用”下,纷纷以发达国家现代化为模板,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国家奋斗目标,并试图在制度和观念上学习欧洲等发达国家现代化以期实现本国现代化。然而,终究由于社会历史等因素,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在发展中国家遭遇水土不服,以致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少之又少。要在人口多、底子薄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个世纪的现代化发展历程,规避了资本逻辑主导下产生的贫富两极分化、生态危机等现代化通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双奇迹,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新途径,而且为发展中国家规避现代化通病提供了新经验。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用事实证伪了“现代化滋生动乱”

“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27]31,这是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比较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后得出的一个结论。他认为,与早期实现现代化的欧洲和北美国家相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由于进程太快,以致政治动乱在20世纪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处蔓延,出现社会的不稳定。“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2]63“两个奇迹”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相互促进的生动诠释,也是对“现代化滋生动乱”的有利回击。

1954年,毛泽东在谈及中国工业现状时曾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6]254。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唯一工业部类齐全的国家。在国家经济总量上,中国1952年的GDP为6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元;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在69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到1 600多倍;在世界各国GDP排名上,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对世界经济贡献来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增长到28.1%。此外,中国还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制造业第一、货物贸易国第一、外汇储备第一、高铁营运里程数世界第一,人工林造林面积世界第一……等等,这些充分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

在亨廷顿看来,“经济增长以某种速度促进物质福利的提高,但却以另一种更快的速度造成社会的怨愤”[27]36。中国在几十年内创造了促进物质福利的提高的同时,但并未出现亨廷顿所预想的社会怨愤,与之相反的是社会的高度稳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抗美援朝、亚洲金融危机、98年特大洪灾、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考验接踵而来。面对诸多重大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仅经受住了各种考验,而且“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2]63,实现了社会长时段的大稳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概而言之,中国在几十年时间内既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保持社会稳定的现代化发展事实有力驳斥了“现代化滋生着动乱”的论断,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跳出“现代化滋生着动乱”的怪圈提供了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