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运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2-03-13 20:43索明利张子辰
物流技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货运货物运输

索明利,张子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0 引言

我国交通运输业起步阶段基础是十分薄弱的,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落后的交通运输业与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货物的运输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步。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对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加以重视,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加大了对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力度。经过了长时间的调整磨合,国家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货运业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些年来,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我国货物运输业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货运代理、专业物流和仓储码头外,海域船舶承运、物流设备租赁、汽车运输快递等领域也有相应的业务,并且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贸易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货运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货物运输的智能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社会各行业对货物运输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进一步刺激了我国货运业的发展。由此看来,货物运输条件的改善及技术水平的提升虽然使得货物平均运距缩短,但短距离运输的增加和传统运输方式的转变也对货物周转量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表明虽然我国货运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现象。

1 相关文献综述

近几年,我国交通运输业备受关注,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作出总结。刘继萍[1]对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做出了全面的分析,指出我国交通运输业存在的管理体制问题,提出为了适配我国交通运输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应该改善现有制度,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制订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彭小红[2]指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货运服务质量,使道路运输行业高效运行,并探讨了信息化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着重点。李仕馨,等[3]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论述了货运信息交流平台搭建的必要性,认为货运业应该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和高效的特征,搭建“互联网+”货运信息平台,完善物流信息共享体系,实现物流的智能化,最终达到提升货物运输效率的目的。

梁栋,等[4]通过对路侧用地的研究,发现货车占比在以物流产业为主多个物流园区相连接的国道路段的上升尤为明显,并建议建设一种有特定使用条件的管控车道类型。杨笛[5]通过调研和查找文献资料对我国铁路快运市场进行全面分析,明确了铁路快运市场的目标定位,总结出我国铁路快运产品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国内外现有快运货物运输现状与产品类型开展了新的研究工作,对铁路快运货物市场的运输需求进行预测,设计了相应的产品模式。赵嫣然[6]基于高铁具有的准点率高、速度快和安全性好的特点与快运货物的需求高度一致,对我国高速铁路开展快捷货物运输展开了探讨,分析国内外快捷货物运输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利用动车组运输快捷货物的条件与可行性,为未来高铁开展货运提供了参考。张诚,等[7]分析了传统铁路运输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代的铁路货运部门应借助高铁迅速发展的机遇期,建立高效的现代化铁路物流货运服务体系,并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现代化铁路货运服务需要。孙茂金[8]意识到海上货物运输在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中占比极大,开展了对海上货运通道安全风险事件的分析,并重点对非传统安全风险进行筛选划分,探讨了海上货运通道的预警与策略博弈问题。朱新建[9]以江苏省为例比较分析了货运铁路网络和干线航道网络在综合立体化交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分别建立铁路、航道和复合的货运网络模型,分析了不同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有利于提升当地交通运输网络的抗毁能力。

2 我国货运业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贸易经济迅速发展,货物运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均呈波动增长的态势。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较前些年仍然有所增长,货运需求量逐年上升。

2.1 政府政策

近几年,政府部门针对我国货运业发展现状,不断推出相应的政策。2019年5月,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交通运输部的《关于加快道路货运行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了对我国道路货运业的总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安全稳定、经济高效、绿色低碳的道路货运服务体系,促进道路货运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10月,为了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共同推动解决道路货运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同意建立“推动道路货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22年7月,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的通知》,提出自2022年起,将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支持30个左右城市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在资金分配上,将采取“奖补结合”方式,同时也强调在资金使用上,要将奖补资金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及装备硬联通,引导规则标准及服务软联通,引导建立健全一体化的运营机制。

2.2 货运成本

各国通常使用社会物流成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本国的物流发展水平,我国物流成本占比远高于其他国家。现阶段我国货运业主要依靠货车来完成运输工作。货运途中的燃油费、高速过路费等都是造成公路货运成本较高的重要原因。相对来说成本较低的铁路和轨道交通运输在整个物流体系中占比过低。同时,我国的物流业转型升级的现代化进程较慢,基础设施还在建设期,多数中小企业规范化程度较低,普遍出现仓储周转率不高,物流资源整合不足,各类资源分散、分立、分割,资源浪费等情况。

2.3 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物流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尤其是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资金不足以用来发展物流信息技术。少数企业管理者对物流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够,还停留在传统物流发展的阶段,导致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制约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此外,我国物流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沟通,导致信息不对称、不及时,不能形成完整高效的现代化供应链系统。

2.4 产业集群

由于缺少龙头企业的引领,少数具备资源整合能力的小型物流企业会与相同货运领域的物流企业聚集到一起,形成某区域的物流产业园区,这种聚集效应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物流园区的形成也促进了该区域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推动了产业融合,提高了区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3 我国货运业存在的问题

3.1 货运企业规模较小,管理不够规范

我国货运业经营主体存在“多,小,散,弱”的现象,在物流行业中规模大、运力强、资金雄厚的企业比较少。目前来看,我国货运企业大都规模小,管理水平较低,并且因为兼具生产供应销售的功能,使得操作过程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物流任务出现效率低下、成本费用过高的问题。此外,企业内部的货运部门缺少横向联系,负责每个环节的部门都自成体系,缺乏物流整体协调规划意识,导致存在大量货物仓储、运输、配送的无效作业环节。从行业角度来看,以上现象的长期存在,首先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使各物流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不能协调发展,导致管理成本上升,物流运输速度及运输效率下降。而且,市场上很少有企业能够提供综合高效的货运服务,不利于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的一体化发展。

3.2 货运市场管理体制分散,整体效益较差

我国现行的货物运输管理体制是按照不同的运输方式划分部门进行管理的,在这个划分基础上,负责每个运输方式的部门又都实行层级结构管理。这种体制与企业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类似,优点是既具有直线型结构集中统一的特点,又结合了职能型结构职责分配明确,且注重专业化管理的优点。但是这种结构也存在一些缺点: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容易导致协同工作时的衔接不协调和任务分配矛盾,会使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责任和权利的范围存在交叉和重复,很难对物流任务进行有效的合作和协调。

一直以来,货运业都是一个与社会各行业都高度融合的行业,具有跨区域、跨行业、网络化的特征,但是从物流行业整体脉络来看,各地物流业经济政策、发展规划、财政体制都相对独立,物流资源与物流设施建设也呈分散化态势,导致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缺乏一定的协调,也会阻碍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的货运物流服务的发展。长久来看,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综合性和社会性的运作体系,进而阻碍整个物流产业的全面发展。

3.3 货运方式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较低

从发展来看,货物运输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顺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建成信息化、网络化的高效货运系统。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货运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基础普遍薄弱,且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物流公司对物流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用能力普遍较弱,出现车辆利用率不高、运输效率低下、货物信息获取延迟、货物运输状态不能实时监测等问题,最终会使物流服务成本不断增加。况且,现在市场上大部分的货物运输企业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识别和条码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的水平较低,并且较少利用公共货运信息平台。货物运输行业内部也缺少能满足货运地区范围内需求的、能提供供应信息及货物调配功能等综合服务的信息网络平台。

4 我国货运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货运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从国家政策、地方监管、企业运营三个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4.1 利用国家宏观调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改善我国公路货物物流企业的“小,散,乱,弱”和物流成本高的问题,首先要依靠国家对物流产业的宏观调控,从2018年进行收费公路体制改革以来,物流业有了明显的发展与改善。在此基础上,国家应继续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降低过桥、过路费,调整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基础电信服务行业及农产品货物的增值税税率,并基于各地的物流业现状提供优化指导方案,出台优惠政策,刺激物流业更加规范化发展。其次,周转效率的优化和运营模式的重组是公路货运物流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其中依靠“互联网+”技术来改变“小,散,乱,弱”的传统公路物流业现状,刺激货运业的规范化发展是一计良策。另外,对货运企业的调控应该着重于扶持现有的规模化企业,提高其信息管理水平,有效连接托运需求方和货车司机团队,实现高效率的货运。这也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模板与方向,将间接促进货运业规范化建设。

4.2 建立地方协调机制,优化枢纽布局建设

针对货物运输管理体制的不协调问题,应该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特色的综合货物运输管理机制,增强各种运输方式管理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打破传统的运输管理体系,设立能组织、统筹、协调各运输方式的部门,鼓励多式联运的市场化主体的形成,为促进货物运输业发展做好坚实的制度保障,确保货物运输业持续高效地发展。

物流枢纽布局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辐射范围更广、聚集效应更强、服务效率更高的货运关键节点。我国物流枢纽布局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现代物流建设的重要环节,需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我国货运业以及交通运输物流业发展的前提就是解决枢纽布局不够合理,货运效率不够高效,多数偏远城市难有大规模的货运组织等最为重要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合理优化物流枢纽布局,这也是我国货运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4.3 搭建企业信息平台,发挥技术创新优势

搭建网络货运信息平台是解决货运效率低下、货运资源不均的好办法。例如,网络货运信息平台应包括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客户货运订单,担任货物运输公司和货运需求用户之间的桥梁。另外,网络货运信息平台可以有效调度货物运输的时间、方式和往返货源,达到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的目的,进而提高物流运输工具的利用率。

针对货物运输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低的问题,首先应开展信息化货物运输体系下道路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智能化道路运输系统,并结合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等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渗透融合,逐步实现货运过程中的信息监测和共享,增强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同调度,发挥计算机网络的通信优势。初步形成以上基础货运信息化建设后,还可以进一步引入卫星网、因特网等通讯和信息获取手段,一方面可以提高信息化系统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将分散在各地的货运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辐射范围更大的货运网络,开展网络化经营,提高货运业整体的运营效率。

猜你喜欢
货运货物运输
逛超市
波音公司试飞电动垂直起降货运无人机
AT200大型货运无人机实现首飞
货运之“云”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
俄发射“进步”M23M货运飞船
路遥知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