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

2022-03-14 06:36刘希良
创新 2022年1期
关键词: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摘 要]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实现实践创新,另一方面是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创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就是将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良性互动。因此,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特性就是整体性。深入把握这一整体性,要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与作为工具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阶段个性与过程共性的关系。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原创性发展;原创性贡献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2)01-0001-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互为一体的过程。因此,“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即将马克思主义置放于中国大地,秉照其揭示的历史规律和人类前途,对中国社会不断进行变革和改造,探索形成独特的中国发展道路,实现实践创新;另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党领导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大地上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实际情况和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互汇,不断进行理论深化和拓展,提出独特的中国道路理论,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生命,为其世界发展作出中国贡献,实现理论创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就是将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良性互动。因此,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特性就是整体性,只有深入把握这一整体性,我们才能避免以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含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与理论品质。

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我们要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与作为工具的关系,正确看待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阶段个性与过程共性的关系。

一、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与作为工具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求解放的科学,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指向的理论体系。在标志其正式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共同宣告:“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2]435因此,作为信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3],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共产主义信仰,我们党信仰马克思主义就等同于信仰共产主义,反之亦然。因此,不能将信仰马克思主义与信仰共产主义割裂开来,脱离共产主义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和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信仰必然導致对马克思主义的假坚持真背弃和对共产主义的假信仰真背离,这都是决然错误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无时无刻不强调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的重要性,明确宣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4]65和安身立命之根本。

放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面对中国近代以来列强侵凌、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险恶局势,要实现救亡图存、民族振兴、民富国强,“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5],激活和凝聚中国社会力量,开辟适合中国发展的新路,引领中国实现光明前途,必须要“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6]。就此而论,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一开始是被当作民族救亡工具受到关注和采用的,其之所以能够在中华大地得到广泛传播和深切认同,是因为历史证明相比其他各种学说和思潮,它是最适合彻底改造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工具,因此,毛泽东同志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没有什么神秘,因为它合用,别的工具不合用。”[7]  即使在今天,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合用的工具”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内容。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要求全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1],将其作为“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8]和“伟大的认识工具”[9],“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4]33,等等。

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与作为工具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兼具真理性与价值性双重属性,既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的人本身,科学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运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的众多规律,因而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能够像自然科学一样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自觉服务于实现这一绝大多数人口的根本利益,追求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坚定的人民至上立场决定其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其最鲜明的品格,因而它又具有鲜明的价值性。而且,它的这种双重品性建立于“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155的革命实践之上并统一于这一革命实践之中。因此,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身兼追求真理与实现价值的双重特性,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都是在做同一篇‘问题与主义的大文章”[10],都是立足中国社会实践,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破解中国问题的工具,又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其至上的主义信仰,并且使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与作为工具互为动力、相互促进。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是将其作为工具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工具,正因为自成立之日始就已将其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确信其是救国救民的真理,是能够系统解决中国各种实际“问题”的最理想最有价值的“主义”,实际上是因信而用,信在用中。而且也正因为信,所以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一心为民、无私无畏,勇于纠正任何错误,敢于战胜任何艰险,不怕付出任何牺牲和代价,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赋予以马克思主义破解中国现实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的信仰力量。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工具不断取得伟大成就又成为其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的精神动力。正因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工具观察国家命运和世界发展大势,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精神领域的被动局面,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伟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创造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创造四个伟大成就,一步步实现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所以无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错误社会思潮以何种新的面貌出现,无论西方敌对势力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挑战和攻击如何高明和巧妙,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确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挽救中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并且实现了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安排,从而为反击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制度基础。

总之,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与作为工具有机统一、信而用与用而信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因此,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否则将陷入要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纯粹信仰而使其抽象化空泛化,成为一种干瘪的道德说教而丧失生命力和现实感召力,要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纯粹工具而使其实用化庸俗化,成为装点门面的标签、符号和口号而在实际行动中陷入困顿和迷茫。前者最终将导致教条主义,而后者最终将导致形式主义、实用主义,从而都将沦为以主观的态度而非以实践的观点来对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其结果必然导致对这一历史的误读、误解和误用。

二、正确看待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与作为工具、信与用的关系在中国的具体实践,集中表现为其处理坚持与发展或守正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信马克思主义就意味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求紧跟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不断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实现马克思主义现实性坚持与原创性发展的过程。

首先,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本质上不是指简单套用本本的教条式坚持,而是着眼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文化自信的现实性坚持。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同时期都出现过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的现象,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的一些言语被教条化;改革开放以后党内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洋教条迷信”和“文本崇拜”[11],如对现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些重要人物的思想观点的移植和搬用,或者在“以马解马”“以西解马”“以中解马”研究中脱离文本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时代场景和中国社会实践,以文本解读文本等。总体上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不断突破这些主观主义的“坚持”做法,克服各种教条主义错误倾向的过程。它表现为首先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然后又相继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丰富思想路线的内涵,进而又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强调其乃最根本的自信。其结果就是着力消除主观的文化自卑心理,创建健康的社会文化生态,实现真正立足中国现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又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条件。

其次,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本质上不是对其个别观点和临时见解的发展,而是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其基本原理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和原创性贡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和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贯穿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宏观论域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这些结合所实现的发展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而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内核”“基本盘”,因此这种发展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12],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新话语形式和新理论内容,展现出独特的中国形态、中国生命、中国版本。可见,这种发展具有独特性、开创性,本质上是一种以中国为根基的原创性发展,其所形成的理论本质上是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原理”,其所作的贡献本质上是独特的中国原创性贡献。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初心使命等理论原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行“三大改造”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理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等,原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提出新民主主义道路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等,原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形态发展理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等理論,原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两点论”“重点论”和社会基本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提出坚持系统观念,提出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等,原创性地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这些理论创新原创性地建构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这些原创性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形式,极大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成为总结中国经验、富含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精神、引领中国不断胜利前进的“新原理”。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原创性发展不仅形塑了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且就像列宁主义生发于俄国却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一样,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同样广泛深远。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始就置身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换和生成的全球化潮流之中,其本身就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这些原创性发展不仅包含世界历史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一般性的世界历史意义,能够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挥一般性引领作用,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力量格局,能够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特别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成功及其全球事务影响能力的不断提升,随着百年变局下中国综合势力的日益增强,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生发的马克思主义“新原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般性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超越当年苏俄和苏联理论之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这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风靡全球就可窥见一斑。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只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是人类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包含“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5],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发展成就,凝结“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5],“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许多重大原理性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造性升华”[13],又是具有制胜西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竞争和挑战、引领当今世界正确发展方向能力的马克思主义,是创造世界社会主义新的可能、形塑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发展具有原创性标识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大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全面性、历史性贡献”[13]。事实业已表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其实质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和原创性贡献。

最后,要避免在看待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走向割裂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形而上学误区。例如,有观点认为,不能将中国共产党“创新马克思主义”一词理解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其看来,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部历史,无非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史,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理论,就如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时空的使用说明书,因此所谓创新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就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作了一些新的说明,这些创新如果说是发展也不过是“应用性发展”。照此观点,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所有理论成果,不可能存在任何“历史性飞跃”“新的飞跃”这些质的跃升,因而更不可能存在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和原创性贡献。显然,这种观点大大低估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和创新理论的能动性,矮化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地位和历史作用,不符合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实现三次飞跃的历史事实。

究其根由,这种观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不变与马克思主义过不过时和被不被否定三者之间正反等同起来,以承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变作为评判马克思主义不过时和不被否定之标准,而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过不过时和能不能被否定最终并不取决于我们对其基本原理的主观态度,而是取决于其基本原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只要这些事物客观存在,无论我们的主观态度如何,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其真理性就否定不了,否则我们就会在实践中付出沉痛代价。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的绝对性,也是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之根本所在。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同时也是相对的,相信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不等于只要承认其基本原理反映的客观事物存在就够了,因为客观事物存在不等于客观事物不变。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4]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以发展的观点去看待。虽然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客观事物总体上根本性质未变,资本主义根本性质也未变,“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但是它们也无时无刻发生着包括阶段性质变和局部性质变在内的量变。例如,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就发生了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的质变,而垄断阶段又经历了私人垄断、國家垄断到今天国际垄断的多次阶段性质变;科技革命经历了从19世纪下半叶发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蓬勃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再到如今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多次质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已发生了从西欧转移到苏联,再历史性地落到中国身上的变化[15],这些中心彼此之间至少在国情上就有本质的不同。对于俄国、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而言,此间它们的社会发展也不只是量变,而是包含一次乃至多次社会形态的质变。因此,作为对这些客观事物的反映,“整个马克思主义以及它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都不是一经形成就凝固不变、停滞不前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16]。相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却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一成不变,难道不恰恰是承认马克思主义过时,实际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吗?因此,这种观点不是对真理的正确认识,也不符合真理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一种不区分创新失败和创新成功不同情形,片面强调真理的绝对性,轻视真理的相对性,以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特别是资本主义这一客观事物根本性质未变遮蔽其量变,从而否定世界历史具体领域和具体国家量和质均已发生的变化,最终脱离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抽象地主观地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以至因之消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形而上学观点。以这种观点去看待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无法解释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当然就更谈不上承认中国共产党有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和原创性贡献了。

总之,“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1]。这种极大丰富就如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种子播种到中华沃土上生新苗成新林。这样,我们就能避免简单化、形式化地看待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避免在这一坚持和发展问题上陷入片面强调坚持甚至以坚持消解发展特别是原创性发展的形而上学误区,而从立足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特别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的高度领悟这一坚持和发展。我们不仅要看到没有坚持就没有发展,脱离坚持的发展必将导致否定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真发展,而且要看到没有发展就没有坚持,真理的绝对性不在其相对性之外而在其相对性之中,脱离发展的坚持必将导致马克思主义落后于时代而不是真坚持,因此中国共产党越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越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将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和“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1]的原因之所在。立足中国实践,高度领悟这一坚持和发展,从而既看到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又看到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看到这一坚持和发展的实质是现实性坚持与原创性发展,进而在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源的客观事物变与不变关系的认识,实现马克思主义现实性坚持与原创性发展辩证统一的进程中,做到“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4]66。

三、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阶段个性与过程共性的关系

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17]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深入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系列互相衔接的发展阶段的进程中,取得了五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理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例如,毛泽东思想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阶级矛盾,破解这些矛盾除了彻底的革命斗争别无他法,出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它更突出地强调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立于改革开放之后,此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此矛盾客观上决定了它们更突出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之上,此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升级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破解这一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理论表征,它更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是人民,每当在最关键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重要的也是人民”[18]。在此意义上,如果借用库恩的“范式”概念来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进逻辑,那么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定程度上就可视为一个实现马克思主义从“阶级斗争范式”向“生产力范式”再向“人民主体范式”演进的过程。

这一分析说明,一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阶段个性或进行其各阶段理论成果的特色对比,能够使我们以差异化、多样化的视野反思和审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实践探索和艰辛历程,从而为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提供启迪。另一方面,它有助于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形态研究。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之后,如何着眼于其发展的现实成就和未来可能,解答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或者说如何深入解读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近一次“新的飞跃”与之前的飞跃的历史关系,以及如何评判这次飞跃的创新特质、理论贡献和时代价值等重大理论热点问题,就需要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及理论成就,这样才能在相互比较中对这些问题予以确切解答。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阶段个性研究应当成为今后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成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历史地位、原创性贡献和世界意义等的重要内容,而且还需要着力加强和深化。

但是,如果阶段个性强调过度,就容易导致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共性即整体性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各阶段共有之最根本特点的消解,它可能导致将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義的坚持和发展简单化。例如,有的人由于看到阶级斗争理论在毛泽东思想中的比重较大,就将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全然归结于阶级斗争理论领域,甚至以“斗争哲学”称代之,而没有看到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理论体系,它不是在个别领域,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全面系统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发展,只有从这种整体性出发才能正确把握其理论特色和实际贡献。这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19]因此,如果整体性地看待毛泽东思想,我们很可能发现“‘斗争哲学与‘和为贵,在毛泽东那里看似矛盾,不相容,实则是统一的,并存不悖的”[20]。这样,将政治上的“阶级斗争”等同于哲学上的“斗争”并以“斗争哲学”冠称毛泽东思想,而不是将阶级斗争视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特质、牵引思想总体建构的理论范式,是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的一种非常片面的做法。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阶段性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言,亦是如此。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就包括“历史方位论、民族复兴论、人民中心论、发展理念论、战略布局论、国家安全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军战略论、国际战略论、深化改革论、强大政党论”[21]等十个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用“十个明确”对其作了权威性概括,可见其全面系统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强调其人民主体特色时就必须将其置于系统性创新之中而不能与之相反。

总之,科学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部历史,我们既要高度重视研究其理论创新发展的阶段个性,又不能为了突显各阶段理论创新的个性而忽视甚至有意遮蔽其整体性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共性,相反,应当看到“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赓续奋进的历史进程淋漓尽致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性”[22],只有从整体性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共性的高度,我们才能正确把握其阶段个性,才能避免把各种阶段个性割裂甚至对立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到无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推进马克思主義中国化有何不同,其本质上都适合中国共产党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需要,都符合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的理论逻辑和中国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其中的每一理论成果都不是主观构想的产物而是这种双重逻辑相互规制的结果。“因此,共产党的哲学只能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3],中国共产党不同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存在根本对立,而是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在重点突破中全面进步的壮阔中国画卷,共同构成了中国道路探索奋进不可或缺的思想智慧、理论基础和精神财富。

四、结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24],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就的同时,根据中国所处时代、中国社会实践、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这种发展一方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中国社会实践发展;另一方面是以中国社会实践孕育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从而不断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与作为工具、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个性与过程共性辩证统一,从而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的整体性过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J].求是,2021(22):4-1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3-264.

[8]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1).

[9]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0] 乔耀章.以终为始:续好“主义先于问题”之大文章: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中践诺初心[J].理论与改革,2021(2):11-23,149-150.

[11] 汪信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8(2):4-15,204.

[1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0.

[13]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人民日报,2021-10-18(11).

[1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

[15] 姜辉.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在变革发展中走向振兴[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9):29-33.

[16]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16,181.

[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0.

[18] 韩庆祥.新思想的根本观点及其内在逻辑[J].人民论坛,2020(26):34-37.

[1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

[20] 许全兴.“斗争哲学”与“和的哲学”[J].南京社会科学,1995(1):48-53.

[21] 韩庆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3):5-14.

[22] 葛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整体性的三维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5):56-60.

[23] 刘希良.和谐哲学新论[J].岭南学刊,2007(5):5-10.

[2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责任编辑:杨  彧]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原创性问题研究”(XSP22YBC114)

[作者简介] 刘希良,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长沙,410022)。

猜你喜欢
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