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逻辑和实践路径

2022-03-14 17:57蒋雨东廖小舒王德平
创新 2022年1期
关键词:实践逻辑实践路径脱贫攻坚

蒋雨东 廖小舒 王德平

[摘 要]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县域层面出发,以广西壮族自治区N县为研究案例,探讨其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实践逻辑并总结其实践路径。研究发现,从实践逻辑上来看,脱贫攻坚奠定乡村振兴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文章在此基础上,总结凝练出县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即以东西部扶贫协作助推产业衔接、以专项技能培训助推人才衔接、以“三立三提”行动助推文化衔接、以生态小康村建设助推生态衔接、以“党建+”助推组织衔接,形成了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及组织于一体的经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工作重心转化的要义,在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下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关键词] 县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实践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2)01-0030-0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乡村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与新时代的乡村发展目标并不契合[1]。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先后采取了释放农村发展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等一系列发展思路[2]。当前,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目标是“三农”领域重点工作[3]。这就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必须认真规划脱贫地区的乡村振兴,做好其特色产业发展、消费帮扶以及劳动力输出等工作。纵观世界各国乡村发展历史,若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依靠科学合理的规划,找准发展痛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4-5]。

一、相关文献综述

当前,学术界对于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系研究。卫志民、吴茜从二者的战略耦合角度出发,认为其耦合主体包括国家、政府和乡村,并且通过政治逻辑、行政逻辑和治理逻辑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6]。郭苏豫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入点,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举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两者相互衔接的关键点[7]。仲德涛剖析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机理,其体现在二者的价值理念相统一、目标追求相统一和实践路径相统一[8]。第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障碍研究。田海林、田晓梦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案例,围绕乡村产业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展开论述,认为该区域的衔接过程存在产业扶贫驱动乡村振兴动力不足、特色产业发展缺乏保障、产业同质化发展、后期市场预估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现象突出等问题[9]。左停认为在衔接过程中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现实难题,五个方面即政策目标、区域平衡、治理体系、政策衔接和群众诉求[10]。姜正君指出实现二者无缝对接和有效衔接,仍面临着覆盖主体扩展难、聚焦空间延伸难、完成目标跨越难、任务时限贯通难、政策力度持续难等多方面难题[11]。第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研究。曹兵妥、李仙娥以村域为研究视角,认为衔接的实施路径主要是依靠推动传统农业向创新农业升级、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推动传统治理向乡村善治转化、推动扶贫组织体系向乡村振兴组织体系过渡[12]。王国敏、何莉琼以系统发展观为指导,认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应从整体视角出发,在衔接过程中牢牢把握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等原则,围绕“多元主体”“五大内容”和“三大工具”展开具体的衔接实践[13]。陈文胜指出我国目前的战略重点已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转变,解决阶段性攻坚脱贫与解决长期性相对贫困相衔接、行政配置资源“输血”与市场配置资源“造血”相衔接和建立基础性制度体系与建立差异性政策体系相衔接是实现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途径[14]。

现有文献多从政策指导和价值定位的视角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系、困境与实践路径进行分析,目前,对乡村振兴实践载体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村域层面,在县域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县作为连接乡村最近的单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15],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振兴,可以协调基础建设与全面振兴的辩证关系,还契合了农民家庭渐进城镇化和半城镇化的特点,能够在人与资源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16]。因此,梳理总结县域层面在衔接过程中的实践逻辑和实践经验,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使乡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N县为案例,对县域层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和实践经验进行探索,在回答二者在县域层面的实践逻辑是怎样的问题之余,通过实地调查和现场访谈等形式,提炼出五条县域层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经验。

本文研究案例資料及相关数据均来源于笔者在2020年11—12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N县进行的实地调研,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来全面考察案例,主要调研方式包括:一是对县一级的政府人员、龙头企业负责人和贫困户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二是查阅N县统计年鉴、政策文件和了解发展历史。N县具有以下特点:第一,N县地处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第二,N县产业发展效果还不明显,存在着结构单一、市场条件落后、市场消费能力弱等问题,同时受资源的约束较为明显,面临着生态与经济双重贫困的窘境。处理好该类型县域层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对有效巩固脱贫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有着较大的意义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选择N县作为研究案例。

二、县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逻辑

N县是广西8个边境县(市、区)之一,行政面积为2231平方公里,边境线为207公里,下辖9个乡镇和130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为21.8万人,以壮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N县201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改变贫困状况,N县深入贯彻国家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的战略方针,并建立起以县为中心,乡村与职能部门协同合作的脱贫工作机制。针对贫困户多、经济水平差等情况,N县提出要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N县特色产业为桑蚕、中药材、油茶、猪、鸡、牛及杉木,通过新建产业基地和新增种植面积实现了贫困户稳定增收。截至2020年底,N县已依托龙头企业培育了6家中药材加工企业,建成4个家庭农场,整合32个小微农场,实现生猪出栏5.84万头,牛出栏0.885万头,家禽出栏98.52万羽。2018年,N县成立了一批明星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31个,实现贫困村专业合作社或示范园(点)全覆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N县调整了以奖代补政策门槛,降低了单户单项最低奖补规模,提高单位补助标准,促进农业恢复生产,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县域经济稳中快进,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2020年上半年,N县生产總值达19.34亿元,同比增长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8元,同比增长8.5%。从起步阶段围绕县、乡和村党支部,抓脱贫,发展桑蚕、中药材、油茶、猪、鸡、牛及杉木等特色产业,到新建产业基地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方联动协同,体现了N县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实践演化逻辑。

(一)脱贫攻坚奠定乡村振兴坚实基础

通过精准识别工作,N县2015年底确认共有贫困村(社区)85个、贫困户13670户共53678人,贫困发生率为28.18%。脱贫攻坚战打响后,N县牢牢把握“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不断推进脱贫攻坚取得成效,并依靠精准施策让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逐渐摆脱贫困。针对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贫困户,通过技术指导、提供苗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链接等方式进行帮扶,使这类贫困户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针对有务工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提供外出务工培训、设置扶贫公益岗位、建设扶贫车间等方式进行帮扶,实现了他们的劳务增收;针对家中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的贫困户,通过实施控辍保学、营养改善计划、雨露计划等进行帮扶,对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了有效阻断;针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通过开展医疗救助等方式全面发展群众健康事业。

乡村振兴就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扭转乡村衰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17]。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N县开展乡村振兴先行先试,同步开展边贸特色小镇、乡村风貌美边固疆示范带、边关丝路示范带等建设工作,完成“三类村庄”整治工作,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工作有效解决了产业、生态、组织、文化和人才等方面的发展桎梏,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N县在脱贫攻坚中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着力点,采取多样化措施来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并因势利导改善深度贫困户的发展条件,为后续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二)乡村振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N县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逐渐形成长效稳定的防返贫机制。第一,在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基础,N县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桑蚕、中药材、油茶、杉木等特色产业,不断夯实扶贫产业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围绕产业扶贫,鼓励和加大有效投资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激发企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带贫热情和提升其带贫能力。通过上述措施,N县全面夯实产业基础,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产业动力。并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农户收入,最大程度减缓受疫情、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有效防止返贫现象的产生。第二,在乡村振兴中注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是N县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N县从饮水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截至2020年底,累计投入1.4亿元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建农村家庭水柜1316座,投入3262.55万元维修老旧水池及管网,完成对水质较差的1671座家庭水柜及245处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消毒设备的安装;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共投入10.85亿元用于道路、桥梁及农田水利等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受益群众4.89万户24.45万人;全面对村委会办公楼、公开栏、篮球场、戏台、健身器材、农家书屋桌椅图书、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进行补充完善和提升改造。N县通过上述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之路,并在实现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进一步打通产业衔接、人才衔接、文化衔接、生态链接、组织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三、县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

(一)以东西部扶贫协作助推产业衔接

2017年以来,N县根据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部署,抓住S市对口帮扶机会,深度展开密切协作和精准施策,以东西部扶贫协作助推产业发展。N县与S市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扶贫协作方式,切实扩大合作成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东西部协作模式,特别是两地在产业合作、易地扶贫搬迁和劳务协作等方面展开了深度合作,截至2020年,S市累计投入财政帮扶协作资金2.02亿元用于投资N县建设产业发展项目、教育医疗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致富带头人培训项目等。一是突出产业扶贫,共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商产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二是突出民生福祉,开展教育、医疗等优势资源组团式帮扶工作,积极组织先进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和“名誉村长”来N县工作。N县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不断巩固强化现有发展成果,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实施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完善利益联信机制等举措。

(二)以专项技能培训助推人才衔接

N县农户生计多以兼业化生产为主,就业门槛较低,因此使农户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是摆脱贫困的有力途径。为此,N县通过两个方面来不断推进就业扶贫持续发力。脱贫攻坚期间,一是調查了解和全面分析贫困劳动力就业条件,通过定期组织就业扶贫工作组入户开展调查,精准掌握贫困户就业信息;通过分类制定就业扶持计划,落实技能提升、输转就业、创业带动等具体就业帮扶措施,同时还针对贫困户开展面对面就业指导,引导贫困户更新就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截至2020年底,全县35691名农村贫困劳动力全部返岗复工,县财政发放交通补贴180.84万元、稳岗补贴3351.76万元。为突出抓好2020年回流农村劳动力135人的就业工作,N县及时开展“一对一”帮扶措施,制定一人一案解决收入问题,实现再就业90人,在家发展种养产业45人。二是深入开展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建立“五管齐下”抓培训工作机制(精准对象抓培训、突出需求抓培训、分类施策抓培训、整合资源抓培训、典型引路抓培训)。近年来,N县根据贫困劳动力实际需求,依托周边城市的职业培训学校,有针对性地接受定向、定岗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引导促进贫困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提升了就业脱贫的质量和效果。同时,N县还特别注重扶贫公益性岗位的就业示范带头作用,加大“定岗不定人”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重点开发护林员、护边员、护水员、护路员等一批扶贫公益性岗位,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增收难的问题。截至2020年底,N县共开发“定岗不定人”扶贫公益性岗位13504个,累计安排上岗13504人,累计支付工资4102.79万元。全县52家就业扶贫车间全面复工复产,累计带动就业2159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97人,已发放吸纳贫困户就业奖补31.3万元。N县依托专项技能培训不断巩固强化现有发展成果,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加强政策保障,营造乡村人才健康成长的氛围;突出激励导向,保证乡村人才支撑体系逐渐牢固;强化培育体系,提高乡村人才综合素质等举措,实现留住人才、振兴乡村的目标。

(三)以“三立三提”行动助推文化衔接

N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乡风文明建设助推文化振兴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切入点,通过培育文明风尚和树立文明典型来集聚人心、激发动力。N县将建起军民共建小镇、边贸特色小镇,建设乡村风貌美边固疆示范带、边关丝路示范带,以此来推进文化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而“三立三提”则是N县探索出的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行动模式。“三立”主要包括:一是结对扶志立信心,即通过开展农村基层党员和致富能人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党员自身率先脱贫奔小康,发挥好带头作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信心,帮助贫困家庭做好生产安排;二是爱国卫生运动立形象,即帮扶干部与贫困户就环境卫生整治开展结对工作,认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组织帮助帮扶对象改善居住环境,帮扶单位要组织开展卫生先进户评比,进一步巩固提高整治效果;三是最美评选立标杆,即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最美系列对象进行宣传。“三提”主要包括:一是道德讲堂提素质,即开设以“自强诚信感党恩,精准实干促脱贫”为主题的道德讲堂;二是创业就业培训提能力,即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增强个体发展能力,实施科普惠民行动、应用技术提升行动、农民健康生活提升行动;三是典型表彰提干劲,即选树典型、开展表彰和政策激励。N县依托“三立三提”不断巩固强化现有发展成果,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激发人口文化功能,提高内生发展动力,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引领乡村社会道德建设,夯实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的“压舱石”功能,让乡村文化实现育民、惠民、乐民、富民的目标。

(四)以生态小康村建设助推生态衔接

近年来,N县高度重视当地的生态资源及其约束条件,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融合发展的道路。自2015年启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以来,N县不断探索生态资源保护和脱贫攻坚工作协同发展的路径,一方面着力提升道路、饮水、电力、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创新发展“壮家乐”等特色产业,贫困人口的收入得到持续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得到有效激活;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和群众精神文化水平。同时,N县还根据实际情况聘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偿管护资源,以“聘用一人护林,带动一户脱贫”方式,实现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在岗就业转移。截至2020年底,N县共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4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增加9438元;共兑现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助资金6106.92万元,6256户贫困户获得生态公益林补偿,每年户均增收590元。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举措,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有效解决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实现了生态衔接。N县依托生态小康村建设不断巩固强化现有发展成果,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实施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核心,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项并举的发展思路,做好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实现生态改善与乡村振兴战略互惠互利。

(五)以“党建+”助推组织衔接

N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突出党建统领,坚持“点线面”结合,积极探索党建与产业“怎么融”的切入点,切实增强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动力。一是坚持“党支部+公司+贫困户”模式,通过扶贫产业项目引进专业公司,由村民委员会整理农田作为种植基地租赁给公司,公司负责种植技术指导、日常经营管理和对外销售,农户负责种植栽培和田间管理,实现了让农户学习种植技术和稳定获得工资性收入的双重目的。二是创新“党建+先锋”模式,创设“党员中心户”,在各项工作中率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党员中心户在种养殖产业发展、荒山综合开发、危房改造和道路建设过程中,积极宣讲政策,主动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增强他们的脱贫信心。三是创新“党建+集体经济”模式,探索“盘活土地、培育农业主体、资产运作”等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即在保证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对闲置废弃土地重新利用,对危旧房及时加固或拆除,以此来盘活土地存量,有效拓宽空间。同时,采用“分散饲养+集中销售”模式,向贫困户发放生产资料,夯实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N县依托“党建+”不断巩固强化现有发展成果,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完善组织结构体系与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建+扶贫”向“党建+乡村振兴”的转变。

四、讨论与建议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N县为研究案例,分析N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逻辑,即脱贫攻坚奠定乡村振兴坚实基础,乡村振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同时总结了县域层面二者实现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第一,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實现产业衔接,有效提高了受帮扶地区贫困人口的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地区综合竞争力。未来东西部扶贫协作应该将重心从单维提高贫困人口收入转向解决相对贫困人口的多维贫困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18]。第二,通过专项技能培训实现人才衔接,推动了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和乡村人才培育,增强了贫困人口的社会参与能力与知识获取能力。未来应提高就业帮扶工作质量,将其作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环节[19]。第三,通过“三立三提”行动实现文化衔接,激发了贫困地区及其人口的文化发展新动能,提高了社群文化自觉感、文化自信感和文化认同感。未来应实现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与外部嵌入的“建构性秩序”有机耦合,为文化层面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提供源动力[20]。第四,通过生态小康村建设实现生态衔接,构筑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生态扶贫工作格局,依托生态保护公益岗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创新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夯实了生态衔接基础。未来应切实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乡村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深化农户发展的自主性,激发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在衔接过程中的功能。第五,通过“党建+”实现组织衔接,实现了从抓党建促脱贫转向抓党建促振兴,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效,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体系。未来应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提高党员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

在2020年如期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之后,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如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则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握好工作重心转化的要义,脱贫攻坚战结束之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接续成为“三农”工作的重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把握这一工作重心的转化,在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下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一是必须重视已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和非贫困人口的贫困发生问题,延续脱贫攻坚的精准扶贫政策,并研究制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稳固坚实的基础。二是瞄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脱贫攻坚解决绝对贫困的基础上,从脱贫致富的长远发展出发来探索建立长期发展规划,以更高的标准、质量和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三是应将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文化繁荣、民生保障、乡村治理等方面着力增强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郭芸芸,杨久栋,曹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特点、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9(10):24-35.

[2] 丁生忠.内外资源聚合转换驱动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J].理论学刊,2019(5):141-150.

[3] 贺立龙,刘丸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3):78-104.

[4] JOHN K.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Japan[J]. Asian survey, 1994(7):634-646.

[5] GOETZ S, RUPASINGHA A. The returns to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J]. The 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 2004(3): 245-259.

[6] 卫志民,吴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耦合:角色、逻辑与路径[J].求索,2021(4):164-171.

[7] 郭苏豫.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基础及现实路径[J].生态经济,2021(3):217-222,229.

[8] 仲德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J].学习论坛,2021(2):119-124.

[9] 田海林,田晓梦.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34-40.

[10] 左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J].贵州社会科学,2020(1):7-10.

[11] 姜正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贯通:逻辑、难题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107-113.

[12] 曹兵妥,李仙娥.村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及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16.

[13] 王国敏,何莉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于“主体—内容—工具”三维整体框架[J].理论与改革,2021(3):56-66,155.

[14] 陈文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途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0(1):11-14.

[15] 张娟娟,丁亮.乡村振兴:治理逻辑、主体与关键领域:第三届县域治理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9(1):167-172.

[16] 杨华.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振兴[J].重庆社会科学,2019(6):18-32.

[17] 李长学.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内涵、逻辑成因与推行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5):13-18.

[18] 万鹏飞,吴雨坤.东西部扶贫协作:模式的研究与未来的发展:以北京市东西部扶贫协作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1(3):87-95.

[19] 蒋雨东,廖小舒,夏瑜蔓,等.弥补可行能力能够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吗:来自西藏边境J村的实地调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8-75.

[20] 耿达.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文化路径:基于一个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扶贫实践[J].思想战线,2021(5):130-139.

[责任编辑:杨  彧]

[基金项目]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成渝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xy2021003)

[作者简介] 蒋雨东,成都工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助教(四川成都,610000);廖小舒,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助教(四川绵阳,621000);王德平,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四川绵阳,621000)。

3128500338249

猜你喜欢
实践逻辑实践路径脱贫攻坚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