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英雄的故事

2022-03-14 01:23■郭
乡音 2022年3期
关键词:烈士敌人英雄

■郭 华

秋收过后的华北平原,视野开阔,一览无余。由于去年降雨量大,许多玉米是从雨水中抢收的。几乎所有的县、乡公路,都被村民们占去半边路面晾晒玉米。远远望去,成了一条条名副其实的金色大道。驾车行走在乡间道路上,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开铺在路上的玉米。虽然行驶缓慢,但被一派丰收景象所陶醉,并不觉得焦急。只是,当任角烈士陵园的牌坊进入视野时,我产生了按捺不住的激动和急切。

1942 年5 月21 日,就是在这个地方——武邑县任角村发生过一次惨烈的战斗,牺牲了300 余名八路军将士。战斗结束之后,乡亲们把烈士的遗体,抬到一千多米长的交通沟内掩埋,并在沟上堆起一条土岗,这条土岗被称为“任角烈士岗”。

一次没有留下故事的战斗

我第一次瞻仰任角烈士岗,是1966 年的清明节,作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校组织我们为烈士扫墓。那时候,这里还没有陵园,只有一条长长的土岗,一座古朴的纪念亭。也没有专职的讲解员,由当地的一位老乡为我们讲述。老乡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简单的手势和激动的泪水。

1942 年从4 月29 日开始,日寇华北方面军纠集37,000 多名日伪军,开始对冀南抗日根据地实行疯狂的“铁壁合围”。八路军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27 团以及分区警卫连和部分机关干部,在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张俊峰、团长吕琛、政委查茂德等人带领下,沿滏阳河一线的武邑、武强、深县(今深州市)交界地带,与敌人周旋。5 月20 日晚,部队转移到武邑县任角村东、何庄村西之间宿营。21 日拂晓,本来准备吃过早饭马上转移,可是还未来得及吃饭,敌人便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张俊峰和27 团两位领导决定兵分两路,向两个方向突围。张俊峰率领的这一部分,包括27团的两个连、分区警卫连和武邑县大队二中队,共300 余人。当他指挥部队打算沿着交通沟向任角方向突围并占据任角村时,却发现沟内挤满了躲避鬼子的群众。他当即决定迎击敌人,掩护群众安全撤退。于是,一场激战开始了。敌人调来由骑兵、步兵、装甲兵合成的3000多名兵力,在坦克掩护下,向八路军阵地展开进攻。300 余名滴水未进的热血男儿奋战3000余名野兽,从凌晨一直打到黄昏。整整一天,地上有敌人的骑兵、坦克,天上有敌人的飞机,炸得地里尘土飞扬。在歼敌800 余人之后,终因兵力悬殊,300 余名抗日将士血洒任角,几无生还。

战斗中一定有许多悲壮的情节,一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遗憾的是,正是因为几无生还,没有人知道战斗的具体过程,更没有人知道战斗的细节。清明时节,烈士岗上长满碧绿的青草,开满五颜六色的野菊花。无数的人们前来祭奠,前来追思。大家只知道,那长长的土岗下,掩埋着300 多名为了民族解放宁死不屈的英灵。

小学五年级,12 岁,正是无忧无虑的年龄。但是,望着那蜿蜒起伏的烈士岗,我似乎有了一种别样的心情。想想土岗下掩埋的300 名英烈,第一次真正懂得了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成。我们在烈士亭前宣誓:时刻准备着!

英雄生前的故事

看到了,陵园中最早的烈士亭还在,颜色斑驳的亭柱,彰显着岁月的沧桑。北侧竖起了一座座烈士墓碑。张俊峰烈士的墓碑,安置在醒目的位置。他是任角战斗的指挥员,原名张培山,河北省景县人,是国家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之一。他1930 年在北平的北方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毕业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景县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32 年参与创建了景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全面抗战爆发后,遵照组织的指示投笔从戎。当时地方抗日武装人多枪少。张俊峰自己家境平常,但姐姐嫁了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因姐夫过早去世,姐姐孤儿寡母受挤对,只得带着孩子回到娘家,但婆家拒绝分割家产。打了长达4 年的官司,姐姐娘俩终于分得150 块大洋。张俊峰居然动员姐姐把150 块大洋全部捐出来,为游击队购买了13 支枪。家乡人们至今讲起这件事,仍然眼含泪水。我肃立在烈士墓碑前,心潮起伏。那一代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真的没有一丝半缕的私心。

张俊峰先是在部队做政治工作,是出色的政工干部。1940 年改任27 团参谋长之后,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当时日寇在华北平原推行“强化治安”活动,仅五分区所辖的6 个县就设了400多个据点,其中北大屯据点是鬼子在枣强县设立的第一个据点,有200 多名日伪军驻守。据点自恃人多,几乎每天都外出“扫荡”,欠下一笔又一笔血债,周围群众恨之入骨,27 团下决心拔掉它。很快,因为敌人据点增加,陆续从北大屯抽调走一半日伪军,张俊峰觉得时机到了。8 月上旬的一天傍晚,手枪连作为主攻部队,提前潜入北大屯村内,隐蔽在村长家里。另一个连埋伏在村东青纱帐里,准备接应。同时还在县城和恩察方向埋伏了两路人马,防备敌人增援。黎明时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手枪连抵近据点待命。鬼子开饭以敲钟为号,据点的炊事员是我们的内线,他和部队约定,钟声一响即可进攻。因为这时候鬼子都去餐厅吃饭,据点内戒备最为松懈。钟声响了!两名战士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民兵的配合下,以最快的速度冲刺到据点门口,将站岗的伪军制服,紧接着27 团参战部队分3 路冲进了日军、伪军、伪警察的3 个住处。战斗首先在鬼子的餐厅打响,在密集的手枪射击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中,鬼子血肉横飞,全部被歼。伪军和伪警察未敢抵抗便当了俘虏。这次战斗共打死日军15 人,俘虏伪军90 余人,缴获小炮一门,机枪一挺,长短枪百余支,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离开墓碑区,我走进红墙黄瓦的“烈士纪念堂”。南面墙上一幅《任角“铁壁合围”抗击战》的巨幅壁画,给肃穆的纪念堂又增添了几分悲壮气氛。

纪念堂迎门的墙壁正中,是与武邑县革命斗争历史,特别是与任角战斗有关的烈士遗像,其中包括时任27 团政委的查茂德烈士。

查茂德是安徽省霍山县人,12岁参加红军。全面抗战爆发后,作为129 师的作战参谋,随部队来到河北。任角战斗中兵分两路突围,他率领的一路冲出去了。抗战胜利后,查茂德就任冀鲁豫独立旅副旅长。当时因为身体不好,组织上让他回家休养几个月。听到部队要攻打安阳的消息,他坚决要求归队。临出发的那天,他给爱人张喜如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俩要短期分开了。这是我们的敌人给我们的痛苦,只有消灭了我们的敌人,才能消除这个痛苦。我的病暂时也没有什么要紧,因病得很长,一时亦难除根。我很高兴在党和上级爱护之下给我这五个月的时间休养很不错。我这次决心到前方要与我们当前的敌人搏斗,拿出最大决心和牺牲精神与人民立功。……战斗是比不得唱戏,不是开玩笑,是有牺牲的精神才能打垮和消灭敌人。……就是我牺牲了也是很光荣的,是为革命而牺牲,是有价值的。”1947年4 月23 日,年仅28 岁的查茂德牺牲在安阳城下,距给爱人写信仅仅隔了4 天。

续写英雄的故事

我伫立在先烈们的遗像前,想象着80年前那场空前残酷的战斗,想象着英雄们视死如归的气概,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

1945 年的冬天,抗日战争已经胜利,张俊峰烈士10 岁的女儿张木羽,在表姐的带领下,找到了任角战斗的战场,找到了父亲牺牲的地方。可是,旷野上只有一条长长的土岗,父亲的遗体在哪一堆黄土的下面呢?没有人知道。10 岁的孩子已经懂事了,既然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于是想要一张父亲的照片,看看父亲长的什么样子。可惜,孩子这最简单的要求也没有人能够满足。冬日的平原上寒风凛冽,望着长长的黄土岗,孩子的哭泣声在寒风中回荡……

不仅女儿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自1945 年开始,当地政府多次祭奠烈士,也多次想找到烈士的遗照。特别是1955 年筹建武邑县烈士陵园的时候,县政府派人找遍了张俊峰战斗过的冀南各县,终无所获。无奈之下,陵园筹建处只得请画师依照烈士女儿的照片轮廓,为烈士画一张像。几番周折,陵园里总算有了烈士的画像,但是想起这张画像的来历,当地干部群众的心中总是充满深深的遗憾。

任角战斗的特殊性,确实为陈列布展带来许多困难。但是,陵园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难,不放过任何细微的线索,四处求教,认真挖掘,掌握的资料越来越多。我慨叹他们真的不容易,陵园负责同志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更何况还有许多人也在做这件事。比如县公安局退休的老局长傅宪荣,就四处奔波,倾情投入,搜集张俊峰烈士的事迹。

傅宪荣是景县人,在武邑县的8 年时间里,他每年都去瞻仰任角烈士陵园,祭奠张俊峰烈士,烈士的事迹深深打动着他。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的时候,他下定决心为张俊峰烈士写一本传记。在构思写作提纲的过程中,他再一次感受到连一张烈士照片都没有的缺憾。于是,一边搜集烈士事迹,一边开始寻找烈士遗照。烈士读书时的泊头、受训时的南宫、上党校时的太行山……凡张俊峰去过的地方,那里有关的文史资料,都被傅宪荣一页不落地翻找过,还是找不到一张张俊峰的照片。在得知张俊峰曾经就读于北京北方中学后,傅宪荣心中升起希望。但很快又听说,北方中学几经更名,50 年代就停办了。他依旧不灰心,把在北京工作的亲戚朋友都发动起来,到处打听,学校没有了,学校的有关资料还能找到吗?终于有一天,北京的外甥打来电话,说北京市教育志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存有全市教育界的历史资料,可以到那里去查一下。早晨6点,傅宪荣即带着儿子、儿媳赶往北京。在北京市教育志办公室,看过北方中学的档案目录后,他提出先看民国21 年(1932 年)高中毕业班的通讯录。接待他们的张晓白老师说,你们真幸运,所有关于北方中学的资料中,就是这一本完整。父子两人一页页翻阅,一字字查看,当翻到第6 页的时候,一张年轻英俊的毕业照片下面,张培山的名字进入眼帘,傅宪荣的心急剧跳动起来。再看通讯地址:河北省景县龙华镇东堡定。就是他!傅宪荣差点儿喊出声来。他让儿子用手机第一时间把照片传给远在河南的烈士遗孤张木羽。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久久端详着照片,哽咽着说:爸,73年了,咱爷俩终于见面了……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烈士的故事是英雄精神的载体,要把英雄的精神传承下去,就要把英雄的故事一代一代讲下去。感谢英雄为我们打下了红色江山,也感谢那些挖掘和续写英雄故事的人们。

任角烈士陵园已更名为“五二一烈士陵园”。园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那著名的烈士岗,已覆盖上青灰色的砖石。离开陵园时,我回过头久久凝望,烈士岗横亘在暮色里,像一条脊梁在大地上高高挺起。

猜你喜欢
烈士敌人英雄
英雄犬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敌人派(下)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足够是够的敌人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