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机遇与新举措

2022-03-14 03:07武家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时代

武家春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爱国主义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阶段和使命任务要求我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团结奋斗的民族力量。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高度重视培养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强调,“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1]。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既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也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当前,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置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特殊时期下,充分把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机遇,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举措,切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1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机遇

(1)教育指导思想的时代性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和《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新纲要》吸收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基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对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指导思想、主要内容等进行了升华。《新纲要》明确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一规定“深化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实现了爱国主义本质内涵的新时代升华”[2]。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新纲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郑重写入该文件的指导思想部分,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让爱国主义成为大学生奋进的内在动力,激励大学生成长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断奋斗的时代新人。

(2)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充实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和内容来源。挖掘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根据物质形态、开发状况等分类标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可划分为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等。重大纪念日、历史事件等可界定为非物质资源和现实资源,如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2019年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庆祝活动、2021年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等就是这类资源的鲜活代表,这类资源能够极大地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产生了诸多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它们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全民保卫战。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式奇迹。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诠释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一个又一个奇迹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团结奋进的力量。《新纲要》明确规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国情和形势政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国家安全和国防等集中体现新时代发展特征的要素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与时俱进的内容要求,有利于保持爱国主义教育的先进性,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3)教育方式的现代化丰富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教育方式是人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演化。传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通常以教育者为主体、以教材为基础物料、以课堂为教学地点,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出了极大贡献,但存在着教育方式单一、教育覆盖面有限等局限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凭借着开放性、交互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内容传输的海量性等优势实现了与教育的融合,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出信息化、智能化等特点,是传统教育形式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各类网站、网络平台等不断出现的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十分丰富多彩,并在不断健全完善。网络教育创造性地运用图文或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活动,突破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壁垒,丰富了教育内容和形式,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2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举措

新时代要充分把握新机遇,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遵循国家教育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落实落细、抓稳抓好。

(1)坚持情与理融会贯通,厚植情理统一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个人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积极思想情感,包括情与理两个方面。情即情感,属于感性认知的范围,是认识的起点,以形象化、直观化为认知特点;理即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对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产生的深刻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和升华。

爱国主义是情与理的结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和谐统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起点。“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3]在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调配我国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的协同育人作用,将理论灌输和实践养成相结合,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其一,要特别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引导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自觉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营造浓郁的爱国主义课堂氛围,运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谈爱国、话情怀、抒情意,让大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内涵和魅力,自觉提升爱国主义境界。其二,在实践活动中,要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之形成客观、辩证的理性认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三,以史为鉴、鉴往知来,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强对历史的学习。习近平指出,要深入学习“四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4]。总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让大学生既有爱国热情又能理性认识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从而形成稳定持久的爱国情怀。

(2)坚持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构建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针对线下教育的特点,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教师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好坏,只有真正爱国的教师才能由内而外地散发爱国热情,在潜移默化中以更强的感染力去培养和熏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要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教材内容的设计与编写。教材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来源,教材内容是国家意志和民族情怀的本质体现,内容精良、具有积极导向作用的教材会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教材应该由国家权威部门统一编制,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政治立场坚定、观点鲜明,全面彰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针对线上教育的特点,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媒体教育平台的搭建,选取鲜活的教育内容,精准把握大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激发大学生参与线上教育活动的主动性。高校要发挥网络教育的最大价值,推出一系列爱国主义题材的慕课或创造性地开发贴近大学生生活和思想动态的教育内容。此外,除了网络授课,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B站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社交平台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创作爱国主义题材的线上节目,从而增强自身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线上教育是线下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立足线下教育,打通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连接通道,构建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特殊时期更要坚持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及时高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3)坚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砥砺大学生的报国之行。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要做到知行合一。《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倡导知行合一,推动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使人们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反对极端行为”,爱国就是要将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和报国行动统一起来。知是行之始,增进大学生对国家的了解、认同和热爱是教育的第一步。爱国主义教育要在理论上阐释清楚什么是国家、为什么要爱国、如何爱国。习近平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5]无论是呐喊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是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都是以国家前途为奋斗目标、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之情的真实写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也会出现未知的困难和坎坷,这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必须坚持居安思危的理念,让大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4)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疫情防控教育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这无疑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要善于挖掘其中丰富的育人价值,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一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深化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通过事实引导学生在认识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思考中成长。在正确看待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中,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从而坚定政治立场,强化使命担当。二要在抗击疫情中升华民族精神,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积极引导学生把知与行、言与行统一起来,以实际行动践行报国之志。结合此次疫情防治中涌现出来的英模人物、感人事迹,化抽象为具体,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三要以抗击疫情为抓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热爱英雄、尊重英雄、学习英雄,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立为国奉献、为民服务之志,用双手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四要积极打响网络战“疫”,不断强化意识形态责任。及时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用事实、数据说话,加大力度宣传科学防疫知识,切断网络谣言传播路径。大力宣传抗击疫情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五要在疫情防控中加强道德实践,积极引领社会风尚。社会是最好的课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弘扬抗疫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大德、公德、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公民道德,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从容不迫、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

爱国是大学生最核心的素质体现。对大学生来说,爱国就是拥护党的领导,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增强本领,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变化,爱国主义往往被赋予了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内涵,因此,爱国主义是一个常讲常新、永不过时的永恒话题。在特殊时期下,中国人民全方位地展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情怀和民族精神,全社会爱国主义氛围浓厚,这是新时代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还要继续深入持续开展。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时代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