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动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2-03-14 03:07赵雨晴程亚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动力学育人

赵雨晴,危 嵩,程亚平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0 引言

思想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只有将思想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国家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专多能”的卓越人才。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随后提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并将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三块硬骨头”之一。

1 地下水动力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意义

“课程思政”是一种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观与教学观,可以理解为“课程+思政”,强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寻找课程知识点的相关思想政治元素,变革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同行同向。课程思政教育不会削弱课程原有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进度,只是在原有课程教学相关环节的基础上,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有意识地融入明确的育人目标,将客观性的知识点与主观性的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培养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有国家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专多能”的卓越人才[1-2]。

地下水动力学主要讲述地下水渗流的基本理论,地下水流动的数学模型,地下水向河渠运动,地下水向完整井、非完整井的渗流特征,地下水运动中的若干专门问题。该课程是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和定律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基础,是分析水文地质问题,对地下水进行定量评价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工具,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传统的“地下水动力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比较局限,限制了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影响其立德树人功效的发挥[5]。挖掘地下水动力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配合课程的核心原理内容,落实课程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揭示人与地下水相处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例如,通过引入污染引起地下水质变化的相关新闻、报道等,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水动力弥散章节的内容,还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动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如,在教学地下水渗流基础理论时,引入某市的地下水超采、禁采区,限采范围以及抽取地下水的相关要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法规,违背地下水基本规律,违法开采地下水,不仅受到法律的制裁,还会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仅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中的基本定理及应用手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和合法、合理开采地下水的理念[2]。

地下水动力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内容,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水利人才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地下水动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2.1 课程思政融入不深入

当前的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停留在一种单纯依靠思政课程的模式,或者只是简单地穿插着职业道德以及“三观”的引导,却没有融入专业背景,没有与所学课程进行科学的整合,难以适应目前人才培养教育方向的把控和立德育人的教育需求[1,3]。对于地下水动力学来说,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不明显的课程,很容易忽视思政内容的教学。原因可能是任课教师对思政内容的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在人才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得课程思政教学在专业课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另一方面,地下水动力学课程涉及学科多,目前以教师讲授的理论教学为主,但是教材中对知识点的介绍和讲解比较抽象。而且,国内高校的任课教师深入现场调查不够,不熟悉工程勘察施工的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对工程中碰到的新问题难以应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尚没有跟上工程实践的具体要求,如目前工程技术领域方面因地下水超采导致的水文地质环境问题以及中国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前沿进展,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科技发展不同步,不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1,4]。

2.2 教学方式效果差

课程教学活动需要以教学资源为前提,但是地下水动力学只有专业所需的课程教材,没有具体将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整合的教学资料,使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化不强,思政教学效果差[1]。以地下水动力学为例,课程中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理论性较强[5],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讲述了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等,课堂内容枯燥乏味。虽然进行了思政元素的加入,但是融入程度不高,两者结合的成熟经验不多,仍存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比例失衡的现象。另外,实验条件落后,课时少。对于软件部分的应用,如Aquifertest、GMS的应用不够,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含水层求参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现有的机房资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6]。

3 地下水动力学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3.1 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认知的转变

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课程+思政”,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相应地提高意识形态。这一过程的主要实施者是任课教师,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任课教师。就地下水动力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而言,必须重视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内涵的认知提升[3]。

教学过程中,早期的课堂教学主导地位是教师,近年来,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是可以跟随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同而选择是否处于主导地位或辅助地位[1]。当教学内容为需要教师讲授的具体知识点时,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仍为传统的主导地位;而当教学内容为理解性或体会性等主观性较强的知识点时,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既可以选择处于主导地位又可以选择处于辅助地位。不管教师选择哪种地位,都无法改变其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育实施者的身份。因此,课程的思政教学首先要得到任课教师意识层面的真正认可。只有教师完全接纳“课程思政”的理念,完全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融会贯通,深入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才能真正将地下水动力学课程的“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走弯路[1]。

3.2 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定位与目标中,知识传授已经不是主要任务而是基础任务。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不一定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显性的变化,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自身思想意识层面的再解读与再创造后,才能转化为自身的经验用于后续的价值判断[2]。因此,知识育人并没有将课程教学做到育人最大化,能力育人已成为课程教学改革关注的新焦点。课程思政教育致力于挖掘与提炼地下水动力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功能,构建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知识育人和能力育人。

比如文化自信的提高。深入挖掘地下水动力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知识点讲授中适时引入中国文明史等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比讲解,既掌握地下水科学相关知识点,又明晰同样的文化遗产在我们中国是如何呈现的,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如课程第一章的教学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下水科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可以适时引入距今5700多年的中国古代浙江余姚河姆渡井,距今4000多年的新疆坎儿井的生活、生产应用,公元前200年的汉代,四川开采卤水。表明地下水动力学发展的萌芽时期,中国相关地下水研究记载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对古代水利工程的讲授和讨论,让学生在了解地下水动力学发展历程的同时,重温中华文明在世界水利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再如有关爱国主义的教育。如地下水动力学的奠基时期是从16世纪至20世纪,此时的中国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战争造成这个阶段的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缓慢,而欧美相关研究发展迅速。通过对比,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在人生的每一个时段都要坚守爱国主义信念,时刻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而奋斗。

3.3 实验课程的思政元素

“地下水动力学”是通过数学、物理手段揭示自然规律的课程。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是地下水动力学常用的实验手段,实践性和社会应用性很强,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实验装置解决分析问题和正确处理实验结果、数据的能力[2]。以潜水含水层模拟实验为例,在室内实验装置中,观察降水与降水入渗过程,确定潜水面形状,分析地下水分水岭的移动,演示不同条件下的潜水流网,熟悉与潜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潜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流网、潜水流动系统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实验装置的结构、操作、功能了然于心,感悟实验装置背后凝结着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大胆创新的精神。在教授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时,引入某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解决实际地下水问题所进行的数学建模的流程及其必要性,以及建模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相比于传统实验教学,加入思政教学,避免学生陷入复杂概念记忆的困境,让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利用地下水动力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3.4 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课堂讨论

请学生分组在课余时间寻找课程相关的新闻报道、文章、会议、公众号等素材,由学生播报相关素材并进行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评。素材的内容需与章节内容相关,不能脱离教学重点。可以是国际难点和近期社会热点,可以是地下水学者早年事迹;可以是全国性的方针政策,也可以是局部地区事件。学生寻找相关资讯并参与讨论,不仅会对地下水动力学领域的最新动态有初步的了解,也形成了关心行业动态的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协作能力,拓宽了课程资源的宽度和广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达到了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2]。

如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新闻素材表明党中央相关政策对于基础应用研究的重视和相关人才的需求,使学生理解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塑造学生做水利人的优秀品格[2]。又如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相关新闻,引入地下水动力弥散的相关知识点,反映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不仅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动力,也培养了学生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原理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1]。基于思政素材和相应知识点的结合讨论,引领学生对国家建设需求有基本了解,为培养解决国家基础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4 结语

地下水动力学教学内容中涉及的数学知识比较多,概念抽象,理论性较强,现有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学内容不足。要做到课程内容与思政教学的高度融合,首先要任课老师在意识上重视“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内涵,挖掘并凝练知识点的相关思政元素,教学中借助视频、图片、物理实验、数值方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方式,使知识点与现实问题和实际应用结合,让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同时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搜索整理思政素材和相应知识点,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让理论知识鲜活起来。在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潜移默化地融入地下水动力学教学中。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动力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非均匀推移质扩散
TNAE的合成和热分解动力学
C36团簇生长动力学及自由能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