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元素融入“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线上教学的策略探讨

2022-03-14 15:33曾晚晴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2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课程

曾晚晴

(作者单位:豫章师范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如此,红色文化也是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元素,但宣传教育力度较弱、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较低等问题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不高,尤其在播音主持的专业课堂中,教师更应该讲好红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发挥红色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

“电视播音与主持”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在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现场应对能力。当前,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融合愈发紧密,线上教学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高校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红色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线上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此外,新媒体背景下媒介技术不断革新,媒体环境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对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课程的课程教学还应当以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为目的,不断尝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增强课程的创新性、兼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助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1 “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基本概况

“电视播音与主持”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电视播音主持的基本规律与特点,提升学生开展各类电视播音主持工作的能力。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开设目的主要是通过理论与实践提升学生开展各类电视播音主持工作的能力,这一目标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由教师创造充分条件为学生提供发挥主动性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口语表达。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当今媒体已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到网络及其他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形成了新的媒体格局,使传媒业态发生了新的变化[1]。这一变化,不仅给课程的授课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也推动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线上教学的思政目标

“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思政育人举措贯穿教学全过程。在课程设计中,本课程基于课程思政主线围绕“什么是中国故事”“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怎样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积极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质量优劣与否,在于课程内容能否和思政元素进行全方位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也考验整体环境的氛围[2]。为了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与“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融合水平,高校可以在课堂中积极引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等数字资源辅助教学,这一尝试既是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生动实践,也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一次创新性尝试。“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线上教学融入红色文化元素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播音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很多教师都曾经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播音主持的正确创作道路”。这个道路即是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以良好的状态进行有声语言的创作,达到思想感情与语言技巧的统一,达到体裁风格与声音形式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语言文化的实质内涵,展现时代风貌[3]。

其次,正确树立学生的价值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广播电视事业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播音主持人不仅需要坚定的政治立场,还需要弘扬职业精神,因为这一职业角色面向的是社会大众,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职责,如果不能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观、新闻观、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媒体形象乃至国家形象,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

再次,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便是用声音来塑造美、传播美,这不仅指语言上的准确、清晰、流畅,还指声音中蕴含的情感。“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教师在理论讲授与实践中积极结合“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政主线,选取了与红船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不断激发家国情怀,这是艺术与思政的融合,更是时代的召唤,学生要在学习中深刻领悟青年在时代进程中应扛起的责任与使命。

最后,结合社会实践提高思政教学效果。播音主持工作本身便具有新闻性,它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大众的桥梁和纽带,应该发挥教育功能,起到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这不仅要求播音主持人具有极高的新闻素养和政治觉悟,还要求播音主持人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因此,本课程教师在授课内容上不仅要知道如何更好地开展这项口语传播活动,更为重要的便是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真正明白播音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和使命要求。除此之外,本课程的实践性强,以学生开展各项口语训练为主,需要大量的训练材料,这也就拓宽了思政元素的融入面,每堂课都有大量时间围绕思政育人素材展开讨论和练习。

3 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线上教学的基本原则

红色文化是我国的精神瑰宝,所以“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教师应当加强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在弘扬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引领青年学子增强文化自信,真正成长为一个能运用专业知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时代新人。以“电视新闻口播”课程教师讲授的内容为例,该部分主要通过教师讲授电视新闻口播的基本概念、具体形式、训练要点等内容,提升学生驾驭新闻语体的能力,掌握新闻播报中“口加画”的播报技巧。为使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课程内容中,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首先,选取的红色文化元素应与课程开设的目标紧密相连。“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明确播音主持人的使命是传播先进文化、引导正确舆论,成为党和人民的桥梁。另外,练习素材也可以更加多元化,新闻消息、解说词等都可以作为练习材料。本课程曾选取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的消息类报道供学生练习,该条新闻介绍了主题展览的现场情况、展品类型及展区特色,还通过新闻特写生动描绘了抗美援朝老战士们参观展览时的画面,让学生作为创作主体在备稿中得以充分体会新闻描述的事实、传达的观点,继而通过对文字的深入分析、理解,产生强烈的播讲愿望。

播音主持创作主体根据自己对稿件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受众的兴趣愿望和需求,通过话筒和镜头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4]。教师在讲授中可以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该新闻素材的创作背景和基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新闻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在播读时应当把握的情感基调。具体来说,这条新闻主要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我国特别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吸引了240万名观众前来参观学习。该条新闻通过对展览内容的介绍和现场采访,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更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爱国情怀。这一素材的选取不仅能够使学生提升思想认识水平,更加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也能够帮助学生汲取精神力量,向榜样看齐,为祖国发展作出奉献。

其次,红色文化素材的呈现方式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以“电视新闻口播”教师讲授的知识为例,教师对新闻口播的基本特点进行了讲授,包括直播化运作、关注点多等。就电视新闻工作来说,绝大多数新闻口播工作都是通过直播的方式完成的,这需要播音主持人具有极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此外,播音员在播出电视新闻的过程中还需要具有一定的镜头表现力,因此教师便在课前要求学生调试好视频设备,在线上教学中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新闻播报。课堂选取的练习素材一方面通过新闻稿件的形式呈现,一方面通过视频画面的形式呈现,为学生构建了“播报+提词+画面+受众”的沉浸式线上播报方式。这种沉浸式线上教学通过实时变换的视频画面与出镜现场播报的双重考验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临场反应能力等,还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将专业课堂延伸为了思政课堂。

4 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线上教学的具体策略

第一,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线上的常规授课模式,积极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在训练中以学生为主体,打造沉浸式线上思政课堂,突出课堂的互动性、体验性,让学生在线上也可以通过沉浸式的云播报进行实时训练,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线上线下得以联动,也能让学生的新鲜感与体验感得到增强。

第二,细化教学内容。根据“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教学计划来看,本课程的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占比持平,许多内容都需要通过教师来讲授,以帮助学生进行训练。在思政改革的相关举措下,本课程尝试细化教学内容,在理论讲授部分贯穿“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政主线,配合实践部分选取的包含红色文化元素的练习材料,通过教师的理论讲授串联起各个知识版块,使学生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印象。

第三,拓展教学方法。艺术类课程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依赖器材配合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进行开展,相较于其他学科,该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5]。在“电视播音与主持”的线下课程中,翻转课堂、第二课堂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进行线上教学时,教师仍旧可以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全程教学、线上线下相融合等方式。例如,打造沉浸式线上课堂,将学生课前拍摄的视频素材作为全程教学的组成部分,它与日常考勤、课后作业、中期考核、期末考核等共同纳入课程的总评内容,其中思政创作能力和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力是考核的重要指标。这一要求的提出,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思政元素与播音创作活动相结合。

第四,注重红色文化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如果在“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中引入红色文化元素时不讲究方法,或者只采用填鸭式教学进行灌输,就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也容易忽视原本的教学内容。因此,要想做到红色文化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教师就要将红色文化元素作为教学素材、教学案例等融入课程中,还可以通过录制红色故事短视频、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地教学、朗读“学习强国”平台发布的理论文章并由新媒体平台上传至网络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第五,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相比线下教学,线上教学极容易忽略学生,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学生是否能实时思考与讨论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课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活跃气氛,引入热点话题,不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交流。而且,在选取红色文化元素时,教师也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多选用他们感兴趣的、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内容,充分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此外,“翻转课堂”也可以被引入线上教学中,通过线上“翻转课堂”,不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第六,拓展课堂教学的育人路径。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可能无法保证思政教学的深度和红色文化元素的融入程度,通过近几年“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课外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例如,豫章师范学院开展的“身边的红色故事”分享会活动,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社会采访与调查,用学生的视角来挖掘身边的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在调研与讲述的过程中得以升华。未来,“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宣讲活动,让学生深入县区乡镇,讲述红色故事,使课堂内外协同发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使思政育人真正贯穿教学全过程。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红色在哪里?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