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完善乡村治理,促进南安乡村振兴

2022-03-14 10:59洪向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南安市集体经济村庄

洪向阳

(南安市石井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福建南安 362341)

0 引言

近年来,南安市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变,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美丽画卷,正在南安大地上缓缓展开。通过南安市乡村振兴局收集相关典型材料,总结概括出南安市乡村治理成功经验,梳理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治理面临的五大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1 南安市乡村治理成功范例

1.1 以“灯光村”为代表的“智慧治理”乡村治理模式

灯光村位于梅山镇西北部。通过智慧化管理平台,探索建立了“智慧+村务”“智慧+应急”“智慧+服务”“智慧+发展”机制体系,实现基层党建信息化、精细化,村务工作透明化、合作化,成为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该村利用微信平台实现全民直接参与村庄建设。构建村务党务公开平台,让党员、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对村两委进行监督,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实施“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驱动村级经济发展。依托“智慧灯光”农家购平台,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依托村域青山绿水资源,打造亲子游、周游园区,导入“智慧灯光”平台,构建智慧化旅游新业态。

1.2 以“马迹村”为代表的“文化传承”乡村治理模式

马迹村位于向阳镇的西北部,属于国家森林乡村。该村围绕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着力打造“茶马古道、秋闱驿站、绿盈马迹”古村落。通过留“古”,如古树、古厝、古井、古桥、古道等,守住乡村的“根”;通过留“文”,收集通远王、昭惠庙民间故事,总结提升昭惠精神,挖掘和德堂翁婿一家亲家风家训,修缮烈士墓,传承红色基因,守住乡村“魂”。立足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提升现代中茶产业园建设。

1.3 以呈美村为代表的“文旅融合”乡村治理模式

呈美村位于水头镇西北部,积极盘活土地资源,流转闲置土地,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呈美村成立天心洞管委会,并结合天心洞的深厚历史文化、生态人文优势,着手规划建设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引进碧云仙景生态旅游公司,打造优质旅游项目,做足生态旅游文章,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300多万元收入,“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4 以奎霞村为代表的“乡愁渔村”乡村治理模式

奎霞村位于石井镇西南,是著名侨村。“以海为田”的奎霞人,盘活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源,将闽南古建筑群这一幅华侨寄托乡愁的立体画卷,建设成为“乡愁渔村”。村委会投入资金,整治景观,提升基础设施,在村落建设口袋公园,让游客驻足休憩。村中的主干道拓宽了,污水管道改造了,使这座在历史中沉睡多年的华侨村,焕发了新的生机。

2 南安市乡村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滞后,立足点亟待明确

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与乡村治理提出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乡村在建设中存在好大喜功,不切实际建起“形象工程”,以博取上级认同,偏离村庄整治客观实际和重点;有的乡村没有脚踏实地地立足村情建设,搞脱离乡村实际的建设,甚至严重破坏了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等。

2.2 结合乡村企业发展能力偏低,产业融合开发仍待加强

南安市乡村私营企业发展空前繁荣,而且吸纳了较多农村的劳动力。但是有的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单一,没有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资金支撑不足,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滞后。在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乡村中,特色产品拥有品牌的比重偏低,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没有产业规划,发展思路不清,整体质量不高。

2.3 基层自治基础良好,但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较为缺乏

村民代表大会运行和履职情况良好。就目前的村务治理,广大村民能够在村委会决策中行使和履行自身职能,但对参加村公益性、群众性文体活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与村委会组织宣传力度不够、活动特色不明显和村民参加活动自觉性不高有关,也反映出村庄组织者能力不足和参加者人气缺乏的现象。虽然鼓励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活动,但活动内容还需进一步切合农村实际和生活。

2.4 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产权改革任务艰巨

很多村居“三资”盘活能力差,集体经济薄弱,村委会运营困难,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具有稳定性持续增收渠道少,经营性收入和上级拨款是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部分经济欠发达村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支。

2.5 村庄规划没跟上,功能布局无法优化

村庄无序建设,土地利用粗放,或者“一刀切”禁止任何建设,导致村庄功能难以完善。部分村庄绿化采用草皮、灌木修剪等城市园艺手法,村庄后期不易维护;有的村庄存在推山削坡、填塘以及溪流、沟渠等驳岸硬化过度等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的行为;部分村庄存在水泥过度硬化、透水不足等问题。

3 推进完善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农村党组织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要根据乡村管理需要组织村级干部公开选拔考试,让村干部人员彰显知识、能力和担当,有必要把本村和其他村的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先进分子和优秀分子吸收到村管理的队伍中来。村党组织要有大局意识,用长远和布局的战略发展农村党员,推优选能,通过各种方式把高素质农民、企业主、优秀大学毕业生、农村实用人才等各层面的农村优秀人才,培养成支部党员甚至选拔进村级领导班子,进而培养成为村党支部书记。

3.2 创新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撑

没有集体经济实力,无法显示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农村一些公益事业无法开展,一些公共设施也无法改善,乡村振兴必然是无源之水。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应着眼于产业化定位、差异化发展,应该鼓励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好的乡村,更自由、更公平地开放发展市场竞争环境,而对山区、半山区等村集体经济落后乡村,政府要加强资金政策和项目扶持。坚持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围绕产业发展,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村特色产业开发,拓宽村集体经济创收渠道。

3.3 强化村民自治效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主体支撑作用

一方面是改变工作方式,下沉工作管理。要将组织和工作覆盖向下延伸至自然村和村民小组,在自然村和村民小组设立村民议事工作室,配合村委会开展村民自治和农村公共服务。特别是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按照服务职能范围对村庄村务和乡俗、家风进行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是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精神动力和集体智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是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治理主体,要引导农民敢于履职尽责,勇于创新担当。

3.4 挖掘乡村发展潜能,为实施乡村振兴留住人提供实际的动力保障

要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气候、文化底蕴、资金及政策等因素,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能人带动或者众筹等模式找准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有的村庄自然资源好、文化底蕴丰富,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附带农业产业带动村民发展致富等。

3.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留住人夯实发展空间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关系到村居自身的生命力和居民生活质量。要少做表面文章,立足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保留乡村古迹和记忆,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顺应村居自然去建设,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一个乡村的竞争力、活力和魅力,离不开其高水平的管理。要通过培训村居干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改变靠经验管理事、靠主观意志办事、靠个人偏好说事的风格,去除走弯路、走偏道的恶习,下点功夫,培养、选拔一批懂农业、爱农村、农民的基层干部,用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理念、专业的知识去建设乡村、发展生产,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猜你喜欢
南安市集体经济村庄
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
我的小村庄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村庄,你好
南安市首批石材产业星级人才初步人选公布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走进福建省南安市英都中心小学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掠影
——走进福建省南安市崎峰小学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