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视域下我国实现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2022-03-14 10:59袁宪君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11期
关键词:城乡农民农村

袁宪君

(铁岭市银州区委党校,辽宁铁岭 112000)

0 引言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将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1 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将“三农”问题作为我国民生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既强调“三农”问题一直以来的重要地位,又提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引导“三农”全面升级、进步与发展。乡村振兴建设是我国的根本建设,始终坚持解决好以“三农”为中心的乡村建设问题,特别是解决好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路径,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表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可以顺应农村劳动力市场化需求,通过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流动,将城市丰富的资金、技术等诸多有利条件带到乡村,通过城乡融合,辐射整个区域,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全面发展,使城乡建设和城乡收入逐步实现协调发展,提升全体人民生活质量。

2 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础保障,因此,农村产业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作为支撑。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是乡村振兴战略重点策略,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片面性,产业结构只是在耕种方面进行适当调整,未做到全面的整体性调整,畜牧业和手工业方面的产业结构仍存在问题,农业产业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农村一、二、三产业布局不协调。第一产业向后延伸不充分,仅局限于原料供应,从产地到餐桌的整体产业链条并不健全;第二产业承上启下作用不紧密,加工能力有限导致产品欠优,辅助产品利用率较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第三产业发育不足,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服务能力欠缺,产业融合层次不高,缺乏高品质、高价值产品。

2.2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如交通不便、供电供水设施老化等问题依然是乡村建设面临的棘手的困境,在无法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也严重影响乡村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生活方式日趋现代化,对于网络、物流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乡村物流配送方式落后,网络布局存在弊端,导致较多的优质农产品不能及时地输送出产地,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进度和质量。二是教育与医疗方面的建设不足,如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不完备,与城市的教育建设存在很大差距。同时,医疗建设方面也存在保障水平低、社保覆盖不全面等问题,导致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救助水平低下。

2.3 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

受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信息化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地涌入城市,通过考学、务工等方式留在城市,而留在农村的绝大多数人口都不是优质劳动力。随着农村劳动人口日益减少,青壮年劳动力的严重匮乏将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农村“空心化”问题。农村“空心化”在外部表现形式上,农村外部土地不断被侵占,内部土地荒芜,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内部表现形式上,传统农村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粮食产量存在隐患,留守人员精神、文化空心,阻碍乡村振兴发展。

3 城乡融合视域下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村经济水平关系着农民的生活质量。乡村振兴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供给产品不断优化,从追求数量提升到追求质量,突出农业产业优势,推动产业振兴。

3.1 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一是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前提下,在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按照区域划分不同的优势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种植业方面,在稳定产能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拓宽土地种植面积,提升农产品质量;在畜牧业方面,持续推进畜禽类养殖的生态化和产业化,引进培育优良品种,转变养殖方式。调整各类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布局,缓解供给不平衡的矛盾。同时,因地制宜地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以培养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目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业产业优势互补,良性循环。二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整合、兼并、统一生产,形成农业产业经营团体,实现共同发展。三是加强政府引导,适度降低各类经营主体的生产成本,合理分配,公平盈利,在保障农民获得受益的同时,还能实现产业融合带来的品牌效应。四是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模式,以尊重农村各类企业及农民意愿为前提,通过支持农户入园创业、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农民采取多种方式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3.2 培育乡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农民增收能力

着力提升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将发展农村科教文卫事业放到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上去,在提升农民基础教育的同时,重点引导农民提升职业道德和操守,学习先进的农业和国家土地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将其培养成为新时代的具有丰富知识的新农民,并使其遍布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促进农村产学研发展,对农民开展多元化技术、技能培训,加大城乡融合,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方法,提高农民的农业知识,鼓励农村批量化种植,科学种植,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种植,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丰富农民种植经验以及种植技术,通过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提高农村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进,提升农民增收能力。

3.3 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建设,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要正确处理好我国农村、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还需完善乡村振兴制度建设,以制度为纲,推动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主要包括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集体土地由农户承包经营,集体为农户提供统一经营服务。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在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乡村振兴强化制度性供给。与此同时,在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以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为目标,推进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促进对农村的集体资产管控体系的建成,成立完善的集体资产各种管控政策,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民间商议为根本,进行相关的成员身份确定,注意对于特殊群体相关合法权益的保障,促进对农村集体经营类型的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革新,不断增加试行区域。分析并吸取资源,使其变成资产,资金变成股金以及农民变股东的相关经验,增加农村集体产权的职责和权利,不断地对使用集体产权进行抵押融资的方式进行探究和实验。通过讨论决定农村集体经济进行组织构成的方式,完善农村在相关所有权流动方面的市场结构完整,促进农村各种权利流动的交易公开公平地实施,探索并补充适合农村集体经济特征的相关税务优惠扶持条例。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中必然存在的基本关系,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只有不断加强乡村振兴建设,才能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之间的发展矛盾。虽然我国乡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振兴仍然面临挑战,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视域下,只有夯实乡村产业兴旺根基,发展壮大乡村振兴基础条件,才会全面推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引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城乡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