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方野生白参人工栽培技术

2022-03-14 10:59瑞,马维,刘路,杨佼,马俊*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11期
关键词:麦麸原种出菇

吴 瑞,马 维,刘 路,杨 佼,马 俊*

(1.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 551700;2.毕节市农产品质检中心,贵州毕节 551700)

关键字:野生白参;人工栽培;毕节地区

白参菌(Schizophyllum commoner)属裂褶菌科,别名裂褶菌、白蕈、树花、鸡毛菌、八担柴,隶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裂褶菌科[1],是一种食药两用菇。《药用真菌》等籍记载,此菌“性平,味甘,气味(根)苦、微寒、无毒”。菇体呈白色至灰白色,有绒毛,扇形或肾形,质地脆嫩,味道清香,鲜美爽口。白参菌食用价值高,质嫩味美,具有特殊浓郁香味,中医理论认为,其性平,具有滋补、镇静作用[2]。据《中国药用菌生产与产品开发》中记载,白参菌子实体中含有31种无机元素,包括5种常量元素和26种微量元素,其中人体必需的7种微量元素含量比较高,抗癌元素硒含量为0.242 µg/g,可作为硒源加以利用。据云南省农科院测试中心对人工栽培的白参菌分析,白参菌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总含量达17.04%,并富含锌、铁、钾、钙、磷、硒、锗,是一类营养比较全面的真菌,且白参菌热量不高,适合作为肥胖人士的食材,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同时,白参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富含多糖、蛋白质、麦角甾醇、裂褶菌黄素、还含有多种酶[3-4]。丰富的蛋白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多糖对抗癌具有一定的作用,具滋补强身的功效。特别对小儿盗汗、妇科疾病、神经衰弱、精神不振、头昏耳鸣等症疗效明显。白参菌子实体、菌丝体及发酵液中均含有裂褶菌胞外多糖,裂褶菌多糖可有效恢复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提高其血清、肝和脑中SOD活性,减少MDA在体内积累,抑制脑中MAO活性,降低肝、脑细胞线粒体DNA相对含量[5]。裂褶菌发酵胞内多糖具有祛痰作用,可应用到临床医学研究上[6]。白参菌子实体和菌丝体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 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illi)、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以及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al monella paratyphi B)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8]。

白参菌生长于全球各地,分布较为广泛,我国23个省份都有种植。毕节地区气候特点独特,地方白参菌资源区域特色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毕节地方野生白参常见于路边断木,生长于夏季雨后,受制于断木营养物质单一及着生方式,野生白参菌子实体个体较小,菌盖表面多为白色,部分灰色或深灰色,群生或叠生。肉质单薄,口感较柴,商品性及产量较差。此外,野生白参菌在生长过程中菌盖表面难免有树叶、泥沙、昆虫粪便覆盖,食用前清洗困难。由于野生环境不可控,野生白参菌成熟度及成熟时间不一致,产量低,且采收难度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探索毕节地区白参菌人工驯化培养,对毕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延伸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可为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1 毕节气候条件

毕节地属黔西北,全境为喀斯特地貌,山地较多,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明显,降雨量充沛,立体气候突出。年平均气温13.0℃,年平均最高气温17℃,年平均最低气温9℃。境内最高海拔2900.6 m,最低海拔457 m,海拔相对高差大,垂直气候变化尤为明显,山上山下冷暖不同,高原盆地寒热各异,利于多种动植物生长,生物资源多样。

2 仪器设备及药品

仪器:灭菌锅、冰箱、摇床、恒温培养箱、电磁炉、超净工作台、平板、锥形瓶。药品:葡萄糖、蛋白胨、KH2PO4、MgSO4等均为分析纯。

3 菌种分级及选择

菌种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菌种是白参菌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障,生产过程中,要优先选择菌丝粗壮、整齐而且没有感染的菌种,其次要选择商品性、一致性、稳定性好的菌种。

3.1 母种制作

3.1.1 母种培养基制作

培养基的配方:马铃薯20 g,葡萄糖15 g,蛋白胨2 g,磷酸二氢钾2 g,硫酸镁1.5 g。配置培养基并灭菌,冷却后备用。

3.1.2 平板制作

培养基制作完成后分装在三角瓶内在高压锅内灭菌。高压锅内补足无菌水到规定的水位,将灭菌筐放入,盖上锅盖,拧紧螺栓,设定温度为121℃,灭菌时间为20 min。灭菌完成后,准备好规格90 mm培养皿,在超净工作台内,将三角瓶内培养基依次倒入培养皿内,厚度为2 mm,封装好后在超净台内冷却备用。

3.1.3 母种制备

将收集到的毕节地方野生白参菌资源,用保鲜膜保湿或样品采集盒带回实验室,并于当天进行接种试验。采回来的样品在接种前先用自来水冲洗,尽量洗净样品上的土壤、杂草、干木屑等杂质,洗净后置于干净的培养皿中备用。在接种前将超净工作台紫外灭菌30 min,将待接种的样品转移至超净工作台上,在超净工作台台面摆放灭菌后的无菌滤纸,将洗净的白参菌用镊子夹到无菌滤纸上,用灭菌的镊子、刀片将朵的白参菌切成2 cm×2 cm的片状,75%酒精30 s,0.1%的HgCl230 s,之后用无菌水清洗2~3次,放置到无菌滤纸上吹干水分,再转接到培养基上。接种完成后,在无菌培养室内黑暗环境培养,室温控制在22℃~26℃,菌丝长满即可用于接原种。

3.2 原种培养

3.2.1 原种培养基制备

原种培养基的配置:小麦90%、麦麸9%、石膏1%。根据原种数量需求和原种培养基配方计算用量,称量所需的小麦、麦麸、石膏。预处理:将称量好的小麦按比例加水泡发12 h,麦麸按比例少量多次加水搅拌充分浸湿;准备规格800 ml聚丙烯原种瓶,将小麦、麦麸、石膏放在一起充分搅拌后装瓶;高压灭菌60 min,设定温度为122℃,灭完菌冷却后备用。

3.2.2 原种制备

将野生白参菌菌株利用组织分离的方法接种在PDA培养基平板内,室温25℃,避光培养10~12天,培养过程中注意及时挑除感染菌株后备用。原种培养基冷却后于接种箱内常规无菌操作接种,在超净台内准备菌丝长满的白参菌平板,用打孔器取4 mm×4 mm菌丝饼1块,放于制作好原种培养基瓶口,接种完成后封口。菌丝长满菌袋,即可用于接栽培种。

3.3 栽培种培养

3.3.1 栽培种培养基制作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杂木屑60%、小麦30%、麦麸9%和石膏1%。根据栽培种数量需求和栽培种培养基配方计算用量,称量所需的杂木屑、小麦、麦麸、石膏。预处理:将称量好的小麦按比例加水泡发12 h,麦麸按比例少量多次加水搅拌充分浸湿;准备规格12 cm×24 cm×5 cm聚丙烯菌种袋,将木屑、小麦、麦麸、石膏放在一起搅拌充分后装袋;高压灭菌60 min,设定温度为122℃,灭完菌冷却后备用。

3.3.2 栽培种制备

接种及封口方式均与原种相同。接种完成后封口,设定好培养温度,黑暗环境下培养,长满菌袋,即可用于生产栽培。

4 栽培技术

4.1 栽培时间

白参菌属中温型菌,春季最佳栽培时间为3~5月份,秋季最佳栽培时间为9~10月份,各地区可根据当地气温情况而定。对季节总体要求为结合当地气候、海拔,因地制宜确定最佳播种期。

4.2 栽培用培养基配制

杂木屑60%、小麦30%、麦麸9%和石膏1%。

4.3 培养基装袋及灭菌

根据栽培种数量需求和栽培种培养基配方计算用量;称量所需的杂木屑、小麦、麦麸、石膏。预处理:将称量好的小麦按比例加水泡发12 h,麦麸按比例少量多次加水搅拌充分浸湿;准备规格12 cm×24 cm×5 cm聚丙烯菌种袋,将木屑、小麦、麦麸、石膏放在一起搅拌充分后装袋;高压灭菌120 min,设定温度为122℃,灭完菌冷却后备用。灭菌过程中操作员不能离岗,注意温度变化是否出现异常以免发生危险。灭菌结束后,将菌包置无菌室内冷却降温,防止冷却过程中空气倒吸致杂菌混入。

4.4 接种

在接种箱内,打开菌包盖子,将菌种接于菌种袋口表面,盖上菌盖。全程须在酒精灯火焰保护下完成,可大大降低菌包感染率。

4.5 菌袋培养

接种完成后,将菌袋排列在培养室的培养架上避光培养,当菌丝长至料袋的1/3位置时,可进行翻堆,促进出菌。

4.6 出菇管理

4.6.1 温度

出菇可选择一端出菇、两端出菇、多处划口出菇,开孔前,菌袋和开孔刀片均需消毒。菌袋开口后至原基形成一般需要4~6天。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线,促进子实体正常发育。白参菌属于中高温型菇,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白参菌菌丝8℃~34℃均能生长。当温度在26℃~28℃时,菌丝生长速度相对最快,菌丝粗壮,边缘整齐,气生菌丝发达,5~7天可长满培养皿。白参菌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较菌丝体阶段低,子实体在10℃~35℃范围均能分化和生长,子实体分化最适宜温度是18℃~20℃,子实体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2℃~25℃。低于20℃成熟延缓,若超过25℃时,生长速度快但子实体薄,商品价值降低。在出菇阶段,温度应控制在22℃~25℃,不低于22℃,不高于25℃。气温高时,做好通风,同时进行室内空间喷水。气温低于12℃时,应采取加温措施。

4.6.2 湿度

白参菌有较好的耐旱能力,在实际生产种植中,菌棒含水量适应范围在50%~70%。在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室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65%较为理想。在白参菌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90%。在子实体原基分化时期,应当在每天早、晚向菌棒上方喷雾状水1次,天气太热时中午加喷1次,雨天则少喷或不喷。2~3天后子实体展开进入成长期,不宜直喷于菇体上,湿度过大原基容易烂掉发霉。喷水时,做到子实体小时少喷,子实体大时多喷。采收前一天停止喷水。

4.6.3 光照及通风

子实体生长期间需要的光线为散射光,在白参菌菌种培养及菌棒菌丝体营养生长阶段,需要在黑暗环境下培养。菌棒转移到出菇房后,需要50 lx以上的散射光刺激下形成原基。白参菌子实体发育阶段,300~500 lx光照有利于子实体成长。白参菌子实体对光照比较敏感,适当强度的散射光有利于子实体成长,光照过强时间过长,易导致子实体颜色变深、商品性变差。

培养房或出菇房内,白参菌菌棒内营养生长阶段,菌丝的生长消耗大量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体。一段时间后,培养房内氧气二氧化碳比例失衡,此时,需要通风实现对室内外空气进行充分交换;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菌棒内菌丝体或幼菇容易感染绿霉。在完成通风换气后,为了保持空气湿度,根据白参菌生长需要对室内空间喷雾状水,该环节在生产过程中应当作为管理重点。菇生长需要充足的氧气,每天通风1~2次,保持室内有清新的空气。

4.7 采收与加工

4.7.1 采收及保鲜

白参菌进入成熟期,子实体叶片接近平展、准备散发孢子时,子实体已有八成熟,可开始分批次采收。采收时间过早或过晚,将影响下一潮菇原基形成,影响产量和商品性。采收前一天应停止喷水,避免因含水量太高在采收及运输过程中易折断影响商品性。

采收完成后,应用洁净的小刀切掉多余的子实体基部及杂质。第二潮菇采收方法同上,第一潮菇采收结束后,给予适当散射光,按前述方法催蕾,开始下一潮培养,温度、光照等室内环境设置同第一潮菇,通常第一潮到第三潮菇产量及商品性逐步递减,第三潮菇产量和商品性较差,故一般只可采收2潮。采收后,要及时保鲜,防止菇体氧化老熟,影响品质。4℃~5℃低温下保鲜期为12~14天;在5℃~10℃下可贮藏8~9天不影响食用;超过12℃,只能贮藏4~5天。

4.7.2 加工

采收后应及时烘干,通常采用烘干机烘干,烘干前先将鲜菇按菇型及大小分级摊在烘架上,然后放入烘干机内,关闭把门,设定温度后开始烘干。温度控制在40℃~60℃;起始温度设置为40℃,以后每隔1h上升5℃,升至60℃时,保存该温度直至烘干。干品应用双层塑料袋包装,存放在干燥仓库以防回潮。

4.8 病虫害防治

4.8.1 绿色木霉的防治

绿色木霉对袋栽白参菌的侵染最重,当菌丝在菌袋内生长时,因绿色木霉污染而丧失出菇力;当开袋菌袋因绿色木霉污染而不能出菇,损失巨大。因此,在生产时要特别注意开袋出菇时的防治。在白参菌的生产中防治绿色木霉的危害,采用50%施保功,浓度选择0.5‰~1.0‰[9]。

4.8.2 眼菌蚊的防治

眼菌蚊主要以幼虫危害白参菌,在菌丝生长阶段,吃菌丝时破坏其正常生长,导致菌丝死亡,严重发生时,可将菌丝全部吃完,导致白参菌不能产生子实体。眼菌蚊在袋栽白参菌中的危害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大,只有开袋出菇培养料外露时,才受到眼菌蚊侵害。防治眼菌蚊虫害的方法有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用防虫网覆盖,以40目防虫网封严。化学防治用用32.5%乐农或0.8%阿巴丁的500~1000倍液在裂褶菌菇棚内喷雾[9]。

猜你喜欢
麦麸原种出菇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麦麸喂猪你做对了吗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麦麸喂猪,你做对了吗?
麦麸喂猪,你做对了吗?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腰腿痛敷麦麸
袋料香菇阴雨季节出菇管理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