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写作教育有时在“饮鸩止渴”

2022-03-14 23:23曹勇军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写文章小心套路

曹勇军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8)

一、当前语文写作教育的现状

(一)对写作教育特点认知不足是根源所在

我们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写作的特点:第一个是高投入,成效缓慢。高投入就是特别要花时间花精力。写作和读一篇文章不一样,身心情感智力的能量耗费非常大,并且成效是缓慢的,你可能忙了一个学期好像还不如上学期。写作是曲折的,有时甚至不进反退,然而这个时候是积蓄能量,可以再往前走。第二个是高个性。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不一样,他所擅长的观察和思考、所表达出来的文章天然就不一样。第三个是综合性。文章写得好不好,不单单是文字和语言的问题,它跟你的思想认识、平时的阅读面,跟你待人处事、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和理解、对内心的挖掘以及平时自我觉醒的程度都有关系。让浑浑噩噩的人写文章,他有再好的表达技巧也写不出来。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写作教育是高个性化的,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而目前的写作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班级授课制,老师顾不过来,五十个孩子、四十八个孩子、三十个孩子,在我们面前就只是一个人,我用同一个“模子”去“雕”。我们的教学更喜欢统一式,大家排好队,然后齐步走,教会你一种模式或写法,因此我们写作教学“死角”特别多,失败者也多。实际上,写作这个东西,每个人要找到每个人自己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写作者。

中国人的写作文化里有一种集体无意识,我们迷信的是背点范文,搞一点好文章背一背。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和老师训斥学生:你不会把好文章背一背吗?背一点好的文章、积累一点语言素材,这对于学生尤其是在起步阶段的学生是有用的。可是把整个语言表达的进步、写作能力的发展,都寄托在背一背好文章上,那肯定是不行的——这叫“饮鸩止渴”。

写作教育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源在于我们对写作的高投入、高消耗、高个性、缓慢性、曲折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认识得不够深入,盲区特别多,阻碍写作教学的进步。我们应该从这些方面深入地认识写作教学的特点,弥补、修正写作教学中的各种不足。

(二)“三无产品”致写作力“瘫痪”

写作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训练型写作,我们的作文基本上是训练出来的。而写作是表达自己生命的感受,就是我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我有要表达的欲望,所以想要写一篇文章。可是老师给学生的作文题目常常并不是孩子想去表达的,学生对这个不感兴趣,也不想表达这个东西。可是对不起,这次写作文写的就是这个题目,就是你无感甚至不愿意多谈的这个题目,你就只能被迫说很多正确的废话、大话、套话,模仿成年人的腔调等等。没办法,这种写作是一种训练,并不是让你去表达生命的感受,而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审题能力、运用材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作文教学里面,包括考场作文在内基本上都是写这种训练型的题目。

另外一种我称之为真实写作。比如今天妈妈让你跟哪个人联系一下,你就写一封电邮发过去;或者今天看了一本书后你特别激动,所以写了一段感受的文字表达出来。同学写的日记,学校里老师让学生写的周记,或者类似周记的这种练笔,就是这种真实写作。训练型写作和真实写作最大的不同,是训练型写作可以看成是一个“三无产品”,无目的,无对象,无情境。学校老师让你写一个文章,最后这篇文章写给谁看?就是给老师看。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得高分,就是让这老师看了以后点头。这本来是一个假象,可很多人看到这个假象就误以为天底下的文章就应该这样写。很多孩子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的写作教育,最后走上工作岗位上却没有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瘫痪了,实际上不是写作能力瘫痪,是他只会写应试的训练型文章,真实的文章不会写。所以我有一个建议叫做“一语两制”,一个语文两种做法。考试制度放在这,我们没有办法短期内把它改变,还得要应试。可除此之外,应留有一片自由的天地,给学生多一点自由的空间,让他多写一些练笔,自己去选材、构思、写文章,表达自己生活中的发现、生命中的感受。

(三)不懂写作心理使老师写作教学失败

有一对很重要的概念被我们忽视了,就是“初稿”和“修改”的概念:我们初稿写出来都是很粗糙的,然后一遍遍修改,一稿二稿三稿,越改越好,最后成为拿得出手的文章。我们长期浸泡在考试写作中,考场作文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哪有时间起腹稿构思一步步修改,必须“一气呵成”!久而久之,我们便忘了写作的这个真实过程,给学生一种虚假的写作经验,以为天下的文章都是这样,大笔一挥填满六百或八百字就可以交卷了!也因此我们不理解写作中的纠结和挣扎这一普遍的写作心理现象,没有教会孩子们如何善待纠结、如何接纳挣扎,让他们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认为自己不是写文章的料,导致他们“写作失败”。

只要写文章的人就都有一种写作感受,文章在前面构思阶段要写未写,或刚刚写了那么一两小段还没有成型、还没有定调,还没有顺利地展开走下去的过程中,人会很纠结和很挣扎。然后,人就想逃避,上洗手间/想喝水各种各样的拖延症。

我是一个经过多年训练、比较成熟的写作者,尚且如此,孩子写作中有一点不感兴趣,这不很正常吗?这不是正常的人性吗?你只要写作,就会同情孩子;你只要有写作经验,就会理解这一点。所以,老师要是能够自己平时多写一点东西,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看似不可理喻的问题。很多老师都有一种误解,以为写文章都是想得一字不差后照搬到稿纸上,这个观点也是很有害的。写文章需要有一个框架,但在框架之中人是自由的,是可以创造的。但很多人有一种强迫症,觉得要在心里把稿子每一个字都想清楚,然后把它写出来。第一这很难做到,第二也不适合所有的孩子。所以老师写一写,对写作的心理有更深入的了悟后,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

美国老师有一个挺好的做法,课堂上跟学生讲自己在家里写一封信是怎么写的、写作中有怎样的挣扎,又是怎么克服困难的,把这个过程放大后展示给学生,一点都不认为自己丢脸。而我们老师就觉得这样很没有面子,其实不是。把自己挣扎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会给学生写作的启示,让他们理解写作,师生一起携起手来并肩战斗,克服困难,一起把文章写好。

二、写作教育的破局之策

写作是思考,是探索,是交流,是表达,是想法的呈现。如何让孩子把写作和真实的生活紧密连接,从畏惧写作到不畏写作,最终越写越好,变得热爱写作,这是每个写作教育工作者都要深思的课题。

(一)在赞许的眼光中,孩子会越写越有兴趣

我们常常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兴趣怎么来?有的人天生有兴趣,但是相当多的人天生没什么兴趣,那怎么办?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除了多给孩子自由的天地,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作中的各种事例去鼓励他,及时地展示他的好。例如他写了一篇作文,老师或家长都可以展示一下。老师可以把它贴在班上或者用PPT 展示,还可以把孩子们的作品收集起来编一个作品集,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出来。在别人赞许的眼光之中,孩子会越写越有兴趣。孩子在你面前,在你的教室里,在你的课上,总会有一两次闪光的地方,我们要抓住并狠狠地表扬。我对待孩子,只要有优点或者写得比以前好,我就会给高分。

我上中学的时候,老师曾经给我一篇作文打了105 分。你可能会说哪有105 分的作文,这不是开玩笑糊弄孩子吗?我们老师通常给孩子的分数都很低,觉得文无止境,没有必要在日常给那么高分,反正考试也达不到那么高分,习惯打压一下孩子的积极性。

可我的老师就给了我105 分!你想想看,一个学生作文得了105 分,然后老师当着大家说一下,作业本一发下来课代表就在那里发出惊叹:“哇,居然有105分的作文!”所有人那种眼光都向我这里望,有羡慕有惊异有嫉妒,还有一些女生暧昧的眼神。我马上就像飞起来一样,终生难忘。老师多给的几分就是一种鼓励和支持。所以,我到现在还非常怀念这位老师。

(二)用一次成功让学生尝到“甜头”

老师要帮助学生,或者说是帮助那些对写作兴趣不大的孩子获得一次写作的成功,不能让他永远只会写半成品,只会写低劣的东西,写不出好作品。一定要想办法让他品尝到一次成功的快乐,帮助他写一篇好作文。如果他愿意花力气,一定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大进步。这个时候再给他表扬,他就会觉得值得被表扬,自己花了力气能获得成功。人是最需要被鼓励的,这种鼓励比嘴巴上凭空说几句有用得多,能让人尝到真正的甜头。人都是这样,你让他尝到甜头以后,他就不断地想继续得到甜头。一次写作的成功,在教学的引导下就成了慢慢地反复地修改打磨,后来越写越好的过程。孩子都很渴望老师的表扬,很渴望老师告诉他你最近进步了。你辅导他,让他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比较大的进步,学生就会不断地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就会从写一篇好文章到不断地有好文章,不断地进步。

在我的教学生活记忆中,曾经有一个女生写文章很吃力。高一下学期,我把学生的好文章全部汇总起来,最后发现其他的同学都有一两篇入选,唯独这个女生没有。最后我在她的一篇文章中选了两段,午休时帮她面批,选入班级作文汇编中。后来我还让她摘抄,让她把摘抄的内容反复大声地朗读,变成脱口而出,用这些优秀的东西引领写作。她就按照我讲的去做,到高二下高三上,她的文章就比以前好很多,上了一个档次。虽不是班上最优秀的同学,可也不再是写作最困难的同学了。

(三)所谓套路,教不好是“套”,悟得透是“路”

所谓写作套路,就是它给你一个写作的基本格式,这是没错的。我不反对老师给学生说一些套路。在学生面前就要教基本的、成熟的模式。只不过你不能光教套路,而要让学生在套路背后学会变化,有时要取舍,有时要加一点佐料,有时要在其他方面动动脑筋,把套路变成我这个故事里边的套路,最后我能够讲好这个故事、讲清这个道理。教套路如果只说第一步要怎样、第二步要怎样,让学生亦步亦趋,最后学生写的东西不可能表现丰富多样的生活和鲜活的生命。所以同样是套路,有人教得很死,他教的是“套”;有人教了以后学生就开悟了,文章越写越好,他教的是“路”。

清代有一个影响很大的桐城派,桐城派有一句名言:“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有所法”就是你要有效法的东西、学习的格式,你才能够学会这个东西“而后能”。如果你是到这一步为止,那你仅仅是能做这个事而已,做得肯定不优秀、不地道、不突出。后面还有一句“有所变”,就是让你有变化,要从套路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发展,有创新,有自己的东西,最后才能“变而后大”。

(四)写作AB 面:放胆文VS 小心文

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叫作“放胆文”和“小心文”。一个人学写文章的时候要先写“放胆文”。“放胆文”就是学生写文章的时候老师不要给他很多条条框框,规定这个不能写那个不能写,而让他尽管放胆去写。他在不断和同伴比较、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样写不对,那样写不好,这样写小朋友和老师都不喜欢,就会开始慢慢地调整。一开始是放开地写,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试着写,最后慢慢到写“小心文”。“小心文”就是有什么格式要特别注意,有什么地方要特别在意,要学会讲究和较真……让学生这样来写。我教写作非常注重练笔,每个星期一篇,让学生自选材料写文章。课堂作文和练笔的关系,就是我刚才讲的训练型写作和真实写作的关系。课堂作文是教规矩的,练笔是培养灵气的。这种自由写作能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让他自己去写,这对于孩子的才气和灵气的培养特别有价值。不然的话,我们的学生很早就依赖很多规矩,然后就按照规矩套路变成一个套中人。想要克服和改变,就要多搞一点自主性,多搞一点自由写作,培植孩子的灵气。自由写作就是从“放胆文”“小心文”辩证运用这里来的。

先写“放胆文”,然后再写“小心文”。学生还没写东西,就开始跟他讲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不能这样写那样写,不符合写作成长的规律。谁知道写作的开头是什么样子的呢,有一个万古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模式吗?没有嘛!写作是“文无定法、文成法立”。“文无定法”就是文章有各种各样的写法,“文成法立”就是这篇文章写好了,文章背后所隐含着的那种格式、模型和结构恰到好处,最终被认可了。

此外,我也很赞同“放胆文”和“小心文”交互为用。有的时候可以放一下,修改的时候可以小心一点;又或者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文章可以小心一点。有的文章没有那么大风险,这个时候不妨放胆。两者之间穿梭,一会儿放胆,一会儿小心,放胆之中有小心,小心之中有放胆。把这个用好了,文章大概就能写好。

猜你喜欢
写文章小心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毛泽东怎样写文章标题
小心感冒!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离题万里
吃我们,就要小心,我们的果实会爆炸
眼下有套路
司马相如,只为帝王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