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观的追问中厚植政治认同
——以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一“综合探究一”为例

2022-03-14 23:23谢科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议题道路特色

谢科明

(长沙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政治认同作为中学思政教学目标的首要的核心素养,涉及对国家制度、社会价值观以及党和国家施政理念等的认同,最核心的是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通过贯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主旨的大历史观融入大思政教学,围绕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把以“四史”为重点的历史知识为思政课程提供铺垫和佐证,发挥党史教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能深化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落地和转化,实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根据心理学同化和顺化理论可知,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内化,螺旋上升,直至进阶为个体思想信仰和人格的过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可以通过以大历史观的追问为支架的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厚植政治认同。大历史观,是将考察对象置于纵深历史的长时段、时代潮流的大趋势、广阔背景的宽视野中来审视分析,呈现历史进程,评价历史意义,探究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1]而政治认同的理论进阶的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培育的实现,就是在大历史观背景下,通过情境创设、议题探究中,实现个体价值观的同化、顺化、活化和羽化的过程。

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就是要把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放在5000 年的人类文明史、500 年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110 多年的中国近代救亡探索史、70 多年的新中国史和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史的高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理解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发展和兴盛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将党的百年奋斗作为一个整体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在立足中国、环顾世界、纵贯古今的视野中分析和观察党的历史,正确看待与评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历程,总结百年中共成功的密码,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何能创造彪炳史册的历史成就,对比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和现实,坚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个自信。

一、同化:“我是谁”——领悟理论实质

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也可以说,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知识的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当学生将一个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认知图式之中时,“同化”就发生了;当学生无法将新信息同化到已有的图式中时,学生就会创建一个新的图式来组织这些信息,“顺应”就发生了。[2]

统编教材必修一《综合探究一》,总议题是《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其本身就包含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意义。“教材建议”列出了三个“探究路径”,所以,笔者设定探究活动的三个核心目标就是:(1)要在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2)了解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梳理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历程,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从而实现政治认同。

所以,对于第一个目标“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笔者根据此总议题,设置以下分议题:

分议题1: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什么?

分议题2:孙中山辛亥革命以后,革命党人还进行了哪些艰辛探索?

对于第二个目标“如何阐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分议题:

分议题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什么是应运而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分议题4: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是照搬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照搬苏联模式?

对于第三个目标,“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我们再次设计以下分议题:

分议题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到底在哪里?对比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同方式,理解国家道路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分议题6: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到底是什么深刻内涵?

通过追问探究,学生得出结论:治理好一个国家,本来就没有任何固定的千篇一律的模式,是全人类的难题。中国制度,中国道路,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就是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就是世界唯一,所以它以卓越的成功和智慧,“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是人类政治文明和社会发展道路的新方向、新标杆。

通过以上深度追问,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与文献搜索相结合,教师深度总结,实现学生已有的自身经验与新知的链接,新观念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图式,在最近发展区实现认知图式的内化,同化,从而步步达成教学目标。

二、顺化:“我从哪里来?”——推演历史逻辑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顺化,也称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也就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即“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3]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历史必然性,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的博大内涵,必须澄清学生心中已有的一些错误观念或者模糊认识,先实现“内部图式的改变”,再实现正确观念的植入和内化。

对于三个目标,笔者分别设置以下分议题:

分议题1: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为什么最后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分议题2: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改革开放?为什么它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一招?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分议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吸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再强化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5000 年的中华璀璨文明,吸收了几千年封建留下的治国理政的精神遗产和政治制度文明。这就彻底批驳了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认为的“中国封建社会对今天的中国只留下糟粕”的错误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成就,证明和预示着国际社会主义500 年来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正确性;她从110 年的近代政体的艰难探索中走来:辛亥革命以后的近代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经历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但都没有挽救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革命历程,是应时代大运而生,是历史的必然。这就批驳了某些关于中共执政的“历史偶然论”“投机论”的论调。学生从内心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的历史过程,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人间奇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逻辑,经过历史事件反复追问和推演,得到了深刻论证,学生内心也能完全彻底实现新的理论的顺化。

三、活化:“我怎样走过来”——厚植家国情怀

思想政治课程的真谛在于“讲道理”,核心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而历史是过去的政治,历史细节可以丰富历史结论,历史故事可以丰满政治原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如果前面的“同化”“顺化”是纵向探究社会发展规律的话,那么“活化”历史,就是从具体的历史故事、从历史的横切面剖析历史事件过程,透析历史的不同侧面和发展逻辑,为政治认同铺垫史实,增料润色。根据《综合探究一》的“探究活动建议”,笔者在搜集历史资源、探究、讲解、分享历史故事中,设置一些涉及历史故事的小问题,折射政治大道理。比如:

为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中共革命前夜的现实,笔者设置问题:为了实现南北议和,南北统一,孙中山先生为什么甘愿主动让出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又为什么发动了二次革命,国民大革命?他一生主张“三民主义”,践行“天下为公”,为什么临终又发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的呼喊?通过历史故事的讲细讲述,阐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背后逻辑,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必然。

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搬,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笔者讲活以下故事,并设问: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长征前段,为什么湘江战役牺牲惨烈?为什么一定要召开遵义会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强调“一大二公”,但后来改革开放后,又必须允许非公有制存在和发展,允许发展股份制,实行市场经济?

为了说明共产党员的坚贞不屈的信念和中共精神谱系的伟大,笔者还通过设置以下提问:你能理解在革命已经胜利,新中国已经成立了,重庆渣滓洞里面的革命烈士们绣红旗的幸福感和面对死亡的悲壮感吗?“半条被子”的故事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要求,体现的情怀与国民党有多么本质的区别?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上百种精神谱系,为什么会在中共群体中层出不穷的涌现?

故事是道理依附的重要形式,道理是故事的主要骨架。通过精心选取故事素材,设置故事关键冲突,讲细故事情节,解释故事悬念,通过讲活中共历史故事和中国故事,讲细厚重的历史史实,才能在丰富的史料、丰满的历史细节中体味历史发展的必然,体味共产党人当时当地的思想细节、信念情操,通过历史的“在场感”“厚植”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实现价值认同。

四、羽化:“我到哪里去”——升华四个自信

羽化,是昆虫发育变态为成虫的最后蜕变过程。以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铸魂育人,不但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还要引导学生在党史学习中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足迹,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升华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并指引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真正落地生根,这就是政治认同的羽化过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以大历史之维读懂其理论源点,从共产主义的动态性、现实性和理想性诠释其发展逻辑,最终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展现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与探索”。[4]所以,对于综合探究的三个教学目标,笔者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阐述,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时间表和路线图中,继续追问:

分议题1: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分议题2:美式民主现在深陷那些困境?美式民主的坍塌说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希望在何方?

分议题3: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为什么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

结合教材,结合历史故事和二十大报告的有关论述,通过一系列历史情境设置后的探究和追问,实现浅层思维向高阶思维的递阶进路,浅表式、碎片化、符号化的学习向深度学习、大概念、结构化学习和程序性、价值性学习的转化升华,学生更理清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美式民主,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信,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政治智慧,政治教学的首要素养——政治认同在探究、追问、质疑、顺化、丰富、强化中得以升华,这就是政治认同的羽化过程。

在大历史观和大实践观的探究追问中,政治认知、政治情怀、政治意志、政治道德与政治践行达到统一,学生对学科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得到强化,从而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政治课堂的历史厚重感,当下责任感和未来的使命感喷涌而出,教学目标水到渠成地达成。

猜你喜欢
议题道路特色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中医的特色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