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确立”的理论溯源、历史证成及实践指向

2022-03-15 10:50黄智春
宁夏党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两个确立

摘要:“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最新论断,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理论、历史和现实“三维逻辑”的整体统一。从理论逻辑上看,“两个确立”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意蕴,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从历史逻辑上看,“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事关党和国家的命运与前途;从现实逻辑上看,“两个确立”具有鲜明的现实导向作用,是维护政治秩序、巩固政治团结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政治依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决定性意义。

关键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两个确立”;理论溯源;历史证成;实践指向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2)01-020-010

作者简介:黄智春(1993- ),男,福建福州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1](以下简称为“两个确立”)。“两个确立”是对“两个维护”的意涵升华,实现了新时代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具象化表达,既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也进一步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和国家事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性作用。切实拥护“两个确立”,需要从理论高度剖析其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构建“理论—历史—实践”的三重逻辑,对“两个确立”的生成机理与现实必然、理论内涵与实践指向进行梳理总结,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两个确立”的丰富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溯源:“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自觉

(一)领导权威是无产阶级政党发挥作用的关键

“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1]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话语体系中如何确立领袖权威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权威的确立尤为重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对其有过经典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阐释“权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权威在政治生活中的存在有其必然性,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唯物史观,把人民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的产生、演进和消亡在某种程度上归结于人民群众行为的合力作用。但是,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需要有权威的领袖及其思想的引导。由此,无产阶级政党应运而生,它始终代表人民广泛的、普遍的利益,党员是“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2](P44)。无产阶级事业崇高而神圣,同时充满各种艰难险阻,既需要党员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奋斗情怀,也必须具备高度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实现以权威为核心的团结统一。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3]。恩格斯关于“权威”的阐释则是通过抨击了权威原则是绝对坏的东西,自治原则是绝对好的东西的非黑即白的谬论而完成的。恩格斯指出:“有些社会主义者近来开始了一次真正的十字军征讨,来反对他们称之为权威原则的东西。他们要想给这种或那种行为定罪,只要把它们说成是权威的就行了”[4](P335)。在他看来,权威的存在不是无意义的,其产生在现代社会关系中具有客观必然性。在阶级社会中,权威主要是指在阶级政党领导下人民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权力服从。一个政党或组织若缺少了领导权威,就会像“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4](P337),漫无目的,失去方向。

2.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权威”的基本立场、观点,将“维护党的权威”原则应用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为“反对专制政府,争取政治自由”[5](P285),列宁在《怎么办?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中指出:工人阶级“要组织政党,组织起来同专制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坚决的斗争”[5](P286),否则工人运动就会软弱无力。“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5](P286)。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面对波谲云诡的国内外局势,要突破帝国主义的“十面埋伏”和国内反革命集团的“明枪暗箭”,创造一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空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必须意志统一,向党中央看齐,要“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近似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6]。在列宁看来,其一,政党是工人阶级赖以存在的政治组织,工人阶级只有团结起来,形成一个有路线、方针、政策的政党,才能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而其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应该是政党最高意志的体现。其二,要从根本上保证政党组织的有效性、有序性、稳定性,就必须建立“权力威信”,由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所构成的党中央就是各级党组织的“总指挥”,只有将政治权力最大程度集中于党的中央机关,才能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认同与信任,权力集中化才能使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避免政党陷入精神涣散、思想分裂的危险境地。

(二)思想理論是无产阶级运动正确方向的指引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1]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如何确立理论的指导性地位的问题。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极少直接提及理论指导的作用,但是他们所引领的思想变革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1.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出场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非偶然,工业革命所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为其产生提供了基础,工业革命在产生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并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固有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和新的阶级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1842年在伦敦公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政治纲领,也为世界上“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2](P66)赋予了理论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共产党宣言》问世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因理论的诞生而停止实践的步伐,1848年革命使他们将宣言中所阐释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斗争实践。从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犹如初升的旭日照亮了工人运动的坎坷前路,也“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8](P6)。

2.列宁将理论视为革命运动的根本支撑。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者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P31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俄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等多重社会矛盾交织,催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性任务,要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必须有一个能够独立领导革命运动的无产阶级政党。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诞生。但是,一大后社会民主工党内部的思想混乱、政治动乱、组织涣散等一系列问题仍在影响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的真正建立,也阻碍了俄国革命的进程。与此同时,在俄国理论界,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借“时代的变化”,以各种毫无说服力的说辞抨击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被时代抛弃、僵化不变的教条理论,由此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篡改、修正。要消除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而革命政党的成立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确立科学的理论指导是纠正错误思想和成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必要条件。因此,列宁借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斥责的“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5](P311)来论证“理论无用”纯属无稽之谈,新生的政党必须清理那些“有使运动离开正确道路危险”[5](P311)的派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所承担的革命任务证明了“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5](P311-312)。

二、历史证成:“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9]。“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人从百年党史中所获得的重要启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都是党伟大事业成功的“重要密钥”。

(一)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党和国家命运的定盘星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党的各个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关于权威与核心的立场、观点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策略和实践行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在党的各类重要历史文件、文献中均有所体现。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首次提出党的权威地位和集中统一领导,并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核心地位,由此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八条强调“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10]。遵义会议后,党的路线走上了正确轨道,集中解决了党内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扭转时局开宗正源。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中提出“四个服从”,即个人对组织的服从、少数对多数的服从、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全党对中央的服从,进一步明确了党的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机关,在政治上、组织上指导党的一切工作,“各级党的委员会的委员必须无条件的执行”[11]党中央的决议。1943年,毛泽东同志将“统一领导”作为需要切实执行的十大重要政策之一,他曾引用《左传》里的“一国三公”的成语强调实行一元化领导的重要性。1945年,党的七大将“四个服从”写入党章,首次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赋予党的纪律约束和制度保障,实现了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的团结一致,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一步巩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力扭转了革命胜利后党内的不良风气,为稳固政权、自强谋新开辟道路。全国革命的胜利,使党内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不良风气以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作风出现抬头之势,使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逐渐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为了在赶考路上“决不当李自成”[12],就必须始终将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于党的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开展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整风整党运动、复苏经济的“一化三改”等一系列任务,使“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1]。1954年,中国共产党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总结革命经验,强调了团结对革命胜利的推动作用,“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13],要“反对任何妨碍中央统一领导、损害中央的团结和威信的言论和行动”[13]。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时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14]。可见,党中央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是建立一个强大的、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一方面,不能因为要实现统一领导,就大大收缩地方权力,把地方管严、管死。另一方面,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不能以破坏“必要的统一”为代价。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的民主原則不能离开党的集中原则。党是以一切党员都要遵守的纪律联结起来的统一的战斗组织;没有纪律,党决不能领导国家和人民战胜强大的敌人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5]。党中央作为阶级组织的最高领导核心,其权威地位和作用必须体现在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时候违反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原则的行为都要坚决反对,这是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出的纲领性规定。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新确立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政治、思想、组织的全方位拨乱反正,明确了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重新确立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回归正轨,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转折,中国由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引入“快车道”,同时也提出了新形势下如何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新课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起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加速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16]。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政治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宏观的政治视野看待权威的重要性,“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17]。权威的集中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民幸福安康的政治前提,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前途命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原则都不会有丝毫的妥协。如果打破这个政治铁律,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就会失去内在约束力,党就会成为“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18]。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19]2018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第一次在党内法规中完整概括了“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0]。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向“两个维护”的认识发展既是对党的建设中存在隐患的现实应对,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实现开创性突破和全方位变革的政治自觉。

(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党和国家前途的指南针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至理名言,强调思想理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8](P15)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突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的困局,在布满战争疮痍的华夏大地上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接连取得为世界惊叹的历史性成就,不仅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不懈奋斗,还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科学指导。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为中国走出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走向独立自强的光明前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曾对东方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思想随着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形势而遭到国人的质疑。“西学东渐”的浪潮使当时的有识之士把救亡图存的希望寄托于向西方學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并寻求政治上的改革。但事实证明,旧有阶级派别由于封建社会内部的局限性,并没有能力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有发展资本主义和参与政权的诉求、反抗外来侵略和追求民族独立的愿望,但因自身力量弱小,温和渐进的改良道路终以失败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人士高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没有找到解决国家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仍没能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在东欧平原上爆发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终究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形成并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然而,“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2]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适应中国国情、指导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关键问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先占领城市后扩大到农村的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的革命现实相悖,必须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路。为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破除机械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分析中国当时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依靠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奋斗方向。“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在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相继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革命胜利,结束了近代以来战乱频发、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性任务。正如胡乔木所言:“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很难设想中国革命能够胜利。中国革命曾经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那么多的曲折,那么多的牺牲,并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而是因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很不容易,这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提供的“模板”,也不甘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翻版”,在“以苏为鉴”的同时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掀起了一场“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24],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3.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引领中国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历经浩劫后的党和国家何去何从,是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思想为指导才能驱散人们头脑中的迷雾,才能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指明正确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突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5](P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重挫折,一些西方学者曾预言中国将重蹈苏联覆辙,社会主义会从此走向末路。然而,中国共产党对危机的应对使西方人的幻想化作泡影。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中国人民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遇挫折和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形势新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走上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4.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引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完整的体系、深刻的内涵、严谨的逻辑、宏大的视野阐释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案,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1],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三、实践指向:“两个确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后得出的重大政治论断,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的关键时期。“两个确立”体现了全党的意志、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因此,“两个确立”有极其鲜明的现实指向性。

(一)“两个确立”是维护政治秩序、巩固政治团结的首要任务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两个确立”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对维护政治秩序、巩固政治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增强政治意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政治领导”[26](P83)。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在政治上屹立不倒、能否经得住党和人民的长久考验,关键就看其能否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政治意识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的首要意识,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价值引领,只有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才能开拓政治视野,善于从政治高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有利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2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政治定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都居于核心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的最大国情。相比国外因政党权力争夺导致的政局分歧、社会动荡、国家分裂,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对自身是什么、干什么、为了什么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才避免了国家事业发展陷入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两个确立”能够保证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守目标、定靶心、固重心、稳方向,使我们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第三,有利于营造风正气清、海晏河清的良性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领导干部政治习惯、政治生活状况和政治发展环境的综合反映,政治生态建设是党的一项基础工程和长期任务。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深化对“两个确立”的认识,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牢记“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共同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值得信赖的主心骨,始终成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先锋。

(二)“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

作为历经风雨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胜利,实现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26](P67)。一个政党能够带领人民完成社会革命在于它具有动员力、影响力、号召力,而一个政党能够进行自我革命则是因其具备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立大决心、花大力气下猛药重药诊疗党被腐败流毒侵蚀的肌体,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行百里者半九十,党的自我革命不是时有时无、时重时轻的阶段性任务,新的赶考之路上仍长期存在“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新时代只有坚决拥护“两个确立”,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一方面,“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1]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有力的领导保障。党的自我革命顺利进行,不仅取决于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坚守底线意识、保持人民情怀,时刻以党规党纪作为行为的标尺,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在自我革命的过程中是否具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48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如果缺少坚强的主心骨,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更无法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1]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不竭的理论源泉。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是其首要任务。“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28],只有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三)“两个确立”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政治依托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26](P74)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出“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的黑暗旧社会,走向“雄峰巍峨伟大复兴”的光辉时代,归根到底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有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进行娴熟运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9]。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现实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25](P146)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根本要求。回望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次飞跃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它真正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1],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政党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把握,也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选择,能够为我们在新的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克服艰难险阻提供理论指引。

(四)“两个确立”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3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解决了众多难题、办成了许多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前的国内国际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增添了许多复杂的因素:从国内环境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但尚未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面对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经济转型、政治稳定、意识形态安全、民生建设、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仍不可掉以轻心;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甚嚣尘上,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仍然秉持以意识形态定亲疏的政治本色,企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施压加力,对世界和平发展构成威胁。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主心骨和定盘星,“两个确立”的提出正当其时。在新的历史阶段,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能够使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交汇的复杂条件下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谋划事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4.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5.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8]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9]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7.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73.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69.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29.

[14]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19.

[1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9.

[17]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 对照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研究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措施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28.

[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

[19]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20]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5.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23] 胡乔木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1.

[24]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

[2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7]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11-01.

[28]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1.

[2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3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Abstract: The “Two Establishments”are the latest conclusion of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are also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chieved by the CPC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t is an organic unity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logic” of theory, history and rea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logic, the “Two Establishments” have distinct Marxist implication, and Marxism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ource for the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logic, the “Two Establishments” are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of the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CPC.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have a bearing on the destiny and future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stic logic, the“Two Establishments”play a distinct guiding role because they are the primary task of maintaining political order and consolidating political unit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PC to lead social revolution through self-revolution, and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Two Establishments”;Theoretical Source; Historical Justification;Practical Orientation

責任编辑:杨 柳

3247500338297

猜你喜欢
两个确立
坚决拥护“两个确立”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实践要求
坚定“两个确立”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开创新时代党的工运事业新局面
“两个确立”和“两大奇迹”的内在逻辑
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
关键是推进“两个确立”深入党心民心
“两个确立”的伟大价值和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