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美也有德育价值

2022-03-16 01:17叶雅萱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3期
关键词:贝多芬技艺美的

叶雅萱

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要让艺术在孩子心里成为一件愉悦美好、心驰神往的事情。

毫无疑问,家庭是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父母很容易走进两个误区:

一是将艺术理解为绘画、弹琴、唱歌等技能,认为只要熟练掌握就拥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二是将艺术教育赋予功利目的,希望以此获得附加分数。在日复一日的机械训练下,孩子演奏流畅却没有感情,绘画精致却失去灵魂,而且感觉“艺术”毫无乐趣和吸引力。

其实,审美与育德才是艺术最根本的内在价值。就审美价值而言,艺术应该是一项审美、立美和创美的活动,孩子在艺术之美的陶冶中实现心灵自由。在艺术之美的体验、欣赏与创作过程中,得以获取精神享受与启迪,实现心灵自由驰骋。

就育徳价值而言,艺术之美在春风化雨中充盈了孩子的道德情感。浸润于艺术的美感体验中,一方面,能够激发他的想象,促进他对世界的留心、体验与思考,唤起对他人处境与陌生世界的感同身受,培养同理心。另一方面,能够将孩子引入一个情感灵动的世界,使孩子更真切地体味世间的善恶美丑,从而最终实现艺术对于人格的陶冶。

那么,父母在家庭中应该怎么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呢?

激发内在热情。兴趣与热爱是艺术实现孩子审美自由、心灵自由的情感基础。著名美學家、哲学家李泽厚说过,“美感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喜悦和愉快的感情”。

由父母强制驱动的艺术学习往往伴随威严怒目、监督管教,只会给孩子带来束缚、压抑甚至是恐惧、害怕的情感体验。

要让艺术在孩子心里成为一件愉悦美好、心驰神往的事情,建议父母以更加柔和的姿态,引导孩子全身心浸润在音乐的美妙韵律中,沉浸于绘画的斑斓色彩中,投入舞蹈的曼妙舞姿中,让他成为美的感受者、欣赏者和创造者,由衷生发对艺术的兴趣与热爱。

释放艺术想象。艺术想象,是打开情感知觉大门、滋养道德情感的潜在动力。音乐、舞蹈、绘画、故事、诗歌、电影、戏剧……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可能触发人们对世界的敏感与关怀。可以说,艺术是将孩子与世界连接的重要纽带。而想象力的释放,可以让孩子进入一个未曾见过的广阔世界。

因此,在艺术教育中,父母要留给孩子足够开放的想象空间,让他在艺术体验中自由想象,在想象中生发对世间悲欢苦乐的关怀与共情。

另外,艺术作品立体、形象地呈现,也有助于释放孩子的艺术想象。举个例子,父母陪伴孩子欣赏或弹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可以讲讲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以及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与时代境遇。这样,孩子在动人心魄的音符碰撞中,就进入一段与当下生活全然迥异的历史。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拍都在言说贝多芬当时的情感与心境。而孩子的想象、领会或演奏,则造就了他与贝多芬、与乐曲的共情与对话。

践行不言之教。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是艺术育德的唯一途径。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在艺术之美的体验与享受中,静待花开,耐心陪伴。艺术不能成为培养品德的具体手段或工具,建议父母不要刻意强加价值宣导于艺术之上。否则,容易使孩子对艺术产生抵触情绪。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我们反对将技艺学习等同于艺术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技艺学习在艺术教育中不重要。

要知道,技艺是深入艺术世界的基础。在非功利的前提下,练就扎实、熟练、精深的技艺,使技艺与精神融为一体,能够达到艺术的更高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

2658501705287

猜你喜欢
贝多芬技艺美的
打破平衡
贝多芬只有一个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美的校 美的人
“没良心”的贝多芬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