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明知”之“见”表被动吗

2022-03-16 11:29杨蕾唐功杰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蜀地王力例句

杨蕾 唐功杰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下册,将《陈情表》一文中的“所见明知”注释为:“明明白白知道的。见,表被动。”这个解释有些牵强附会,令人莫名其妙。将此处的“见”字视为表示被动的看法并不恰当。不揣浅陋,笔者试释于下。

首先,“明明白白知道的”根本就没有丝毫的被动意味,并且与“见,表被动”一致不起来。如果该“见”字确乎是表示被动的,那么该注释的前半部分就应该明明白白地将“所见明知”解释为“被明明白白地知道”,以与其后的“见,表被动”协调一致起来。

其次,我们知道,在文言文中用“见”字表示被动,确实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为了探究“见”字表示被动的规律,我们不妨先来考察一组权威辞书引用的和课文中出现的经典例句:

1.《荀子·正论》:“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

2.《渔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见杀。”

以上例句分别引自《辞源》《汉语大字典》和《王力古汉语字典》。

5.《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6.《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7.《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8.《苏武传》:“见犯乃死,重负国。”

9.《归去来兮辞》:“遂见用于小邑。”

以上例句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仔细观察这些例句,我们可以发现“见”字表示被动有以下两种表达形式:

一是不能直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不能带宾语,其结构形式为:受事者+见+动词。这是“见”表示被动的常见的主要形式,此时的“见”相当于“被”“受”所表示的被动形式,例如“(赵)徒见欺”。

二是需要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只能在动词谓语的后面另用“于”字结构加以配合,其结构形式为:受事者+见+动词+于+施事者。此为“见”表示被动的次要形式,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但是无论采用哪种表达形式,表示被动的“见”字,都必定直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是“见”表示被动的必要且唯一的条件。对于“见”的被动用法,权威辞书的观点毫无二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和《王力古汉语字典》均指出:“见”是助动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而所谓的助动词则“通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正如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所直截了当指明的:见,“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最后,我们回头来看一下“所见明知”所在句子的结构:“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仔细分析这个句子会发现,“臣之辛苦”实际上是“见”“知”等动作的受事者,其意思是:不仅蜀地的人和两个州的长官明明白白地看见并知道了我的辛酸悲苦。这个句子如果非得用被动句式来表达的话,也只能用上述“见”表示被动的第二种形式而不能用第一种形式,其形式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臣之辛苦,非独明见知于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于)臣之辛苦”也可以说是“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两个分句的状语。其意思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对于我的辛酸悲苦,不仅蜀地的人和两个州的长官看见并知道得明明白白,而且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见、知”和“鉴”则分别是两个分句的主语“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和“皇天后土”的谓语动词,它们属于异词近义,共同有力地彰显了作者的辛酸苦楚。

总而言之,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所见(明)知”分明是“所”字跟“见”“知”两个动词构成的名词性短语,其结构形式为:所+(见+知)。意思是“看见的和明明白白知道的”。而这恰恰与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所看见的、所明明白白知道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 中“所看见的,明明白白知道的”之注释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可见,从句子的语脉和结构来看,“所见明知”之“见”根本就不是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其自身的语法结构与“见”表示被动的结构规律——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是完全不相符合的。这里的“见”字自身恰恰是一个动词。所以,课本中的这个注释实在令人费解,该“见”字怎么可能是“表被动”的呢?注释之所以这样说,大概是受整个句子确实含有“我的辛苦被蜀地的人和两个州的长官所知”的意思影响所致吧。但这个句子主语的被动性质我们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而该句实际上并没有出现真正表示被动的语言形式。其实质与下面句子的被动表示形式如出一辙:“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猜你喜欢
蜀地王力例句
保险理赔知多少
王力手迹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艺术百家:王力
为王力先生一辩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