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2022-03-16 12:06高仁芳
读写算(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分层学科素养

高仁芳

(福建省平潭实验小学,福建 平潭 350400)

所谓生本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本位,根据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学习需求展开合理化的教学设计,以促进优质课堂与高效教学的形成。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策略进行生本教学,既能提升个体思维的活跃性,又能促使他们在开放的教学中形成“学习主人翁”的意识,继而达到切实强化其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具有极高的教学效益。然而,从现行的教学情况来看,不少一线课堂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目标不清晰、授课策略老旧、缺乏错题反思、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貌合神离等问题。这不仅无益于教学效率的提升,还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反感心态、难得获得充分的学科成长等困境。基于此,为有效突破这一瓶颈,本文将围绕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生本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展开进一步探究。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科兴趣

数学与生俱来的抽象性与枯燥性与小学生热衷的活泼、有趣的事物格格不入。这一客观性的反差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回避态度。对此,在以“生本理念”为中心的小学课堂中,为有效消除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经验,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为其创设具体、有趣、立体化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与互动热情。如此,不仅能够切实提升个体的专注力,而且在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科兴趣、提升课堂效率方面,亦有颇多益处。

例如,在人教版《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师便结合小学生喜爱游戏的心理特性,为他们创设贴近其生活经验的趣味“买卖”情境展开教学。具体过程如下:在教学实际中,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各个面值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原理后,便点拨他们以2 人/组的形式,自行选角扮演“店主”与“顾客”的身份。接着,教师再在黑板上为每类商品制定价格。如,自动笔1 元5 角/支;笔盒26 元/个;书包56 元8 角9 分/个等。以此,引导他们遵照既定的价格单进行合理买卖。随后,教师再向其分发数张不同面值的“仿真人民币学具”,鼓励他们在游戏环节中运用该“人民币”购买自己挑选的物品。在教学实际中,由于纸币的面值种类繁多,学生可以选择的“付钱”与“找钱”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式。比如,同样都是买1 个书包,有的学生付款时给了商家一张50 元、一张1 元、一张5 元、一张5 角、三张1 角和9 个1 分,如此便无须商家找钱;也有学生付了一张50 元、一张10 元,让商家找他3 元1 角1 分等。事实上,这种具有多样、开放的付款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能极大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教学效果颇佳。

二、基于学生不同学情,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主要根据课程安排,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的方式展开教学。其弊端在于,课堂教学只惠及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或优等的群体;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常常因为听不懂课程内容而愈加受挫,甚至直接放弃数学学科。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模式与“生本理念”相悖。故而,为有效改变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展开精细化、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教学。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学情,是将学生进行分层的标准。对此,教师可以巧妙借助智慧技术的力量,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为学生的学情进行客观、合理、精准的评估。继而,根据该评估结果,对个体进行合理分组。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在“一起作业”APP 中发布课堂作业、小测内容以及评改试卷。当学生完成任务并提交作业后,平台后方便会自动评分,同时根据每个人以往的作业及测试情况,为其生成个性化的动态学情报告。随后,教师通过该智慧平台后方查看各学生的评估情况,同时结合他们的课堂表现,为其划分层次。即,按照学情将其分为先进组、中等组和后进组三个组别。以此,为后续有效实施精细化的分层教学夯实基础,提升课堂效率。

(二)灵活设置分层问题

问题,是课堂互动的有效利器,也是提升个体学科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分层教学中,为切实满足各层次个体的学习需求,提升课堂精度,教师主要通过灵活设置不同难度的分层问题,启发不同基础的个体。以人教版《小数的乘法》一课为例,教师便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其进行分层提问。例如,针对有一定基础的中等组及先进组,教师主要展示多个小数相乘的式子,即:134×1.6=214.4;13.4×1.6=21.44;1.34×1.6=2.144;1.34×0.16=0.2144

等,启发他们通过观察这些式子的共性思考:“小数乘法的计算规律是什么?”而在面对基础较薄弱的后进组时,教师便向他们提问较为简单的问题,如“回顾上节课内容,你还记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步骤是什么?”等。以此,通过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层次不同的问题,锻炼他们的思维素养。继而,促使他们在“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子”的教学氛围中,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就感。

(三)有效设计分组作业

此外,在小学阶段的分层教学中,为进一步落实因材施教的生本教学理念,教师还应注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符合其学情的学科作业,以增强分层教学的效益。如此,既能促使基础薄弱的后进组在“看得懂作业、会写作业”的满足感中,逐渐恢复其学科自信,又能促使基础较扎实的先进组及中等组在强化型作业中,得到锻炼。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设计了三类题型,即(1)基础型练习:1 年=()月;1 天时针转过()圈;每月含有31天的月份有哪些?等。(2)强化型题型:若钟面上的时针转过7 圈,则分针走了()圈;小白去春游,从早上7 点48 分出发,至下午3 点17 分到家,问从出发至他到家过了()时()分等;(3)拓展延伸型练习:如果某年的2 月有29 天,且该月有5 个星期日,那么2 月15 日是星期几?从2016 年3 月18 日至2017 年2 月19日,一共经过了多少天?等。对此,在题型的完成要求上,教师鼓励后进组学生必做基础型练习,选做强化型练习;中等组个体必做强化组作业,选做拓展延伸型练习;先进组个体则必做强化组与拓展延伸组练习。以此,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学科作业,促使各组学生均能获得相应的锻炼与提升。

三、灵活利用错误资源,有效突破思维盲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对“学生的错误”容忍度很低,总是想方设法地引导他们规避错误、消除错误、排斥错误。殊不知,这些一直不被看好的“错误”当中,实际上饱含着丰富的、高价值的教学契机。从生本位的角度来看,错误资源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生对某一知识点理解得不通透,存在着一定的思维盲点。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将错就错、因势利导的融错策略,引导学生在自主推导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思维误区。继而,在促使他们切实内化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其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六年级《化简比》一课为例,在教学导入部分,教师在课上出示了3/11 :3/7=():()。对此,有部分学生将其化为11 :7,这一答案引起不少学生的讨论与否定。此时,教师并不急着站出来纠错,而是鼓励该生说出自己这样化简的想法与思路,即,本题中的前后项分子均为3,可以将其化掉,提取分母11和7 作比,故而得出11 :7 的结果。从这位学生的描述来看,能够很清晰地发现他的思维误区在于错将同分子异分母比值的化简方法与同分母异分子的相混淆。对此,教师并没有采取立刻指出其错误的策略,而是将错就错,顺着他的思路进行提问。即,师:“认真观察该式子,3/11 :3/7=11 :7,等号左边的数值哪个大?哪个小?”生:“前项小,后项大。”师:“等号右边的呢?”生:“前项大,后项小。这个等式不成立了。”师:“那正确的方法应该如何化简?”其他学生:“先通分,再约分。或者按照口诀,化简同分子异分母比值时,应当先化去分子,提取分母,再调换前后项分母的顺序。”以此,通过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方式,沿着个体的错误思路步步推导,促使他们在切实发现自身思维误区的基础上消除盲点,继而真正落实“生本理念”的教学。

四、展开合作探究实践,强化动手探究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思维活力,而且也有利于深化他们的动手实践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对此,在以“生本”为中心的学科教学中,教师不妨从新知探究及知识应用两个角度切入,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增强自身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以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

(一)展开新知探究活动,锻炼学生推理素养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为有效锻炼个体的思维素养及动手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适当性地引导他们在学习课内新知的过程中学会猜想、推理与验证,以提升他们的推理能力、理性思维与实证精神。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这一知识时,当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圆锥与圆柱的相关特性后,教师便启发他们思考“同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对此,有学生通过目测猜想前者的体积是后者的1/2 的关系,也有人猜想是1/3 或1/4 的关系。于是,教师便开始向他们发放教具,鼓励他们以2 人/组的形式展开探究与记录。在实践环节,不少学生采取策略是:先往圆柱筒中注满水,再将这部分水分批倒入圆锥器具中,总计倒了三次。继而得出V圆锥=1/3V圆柱的结论。在教学实际中,这种鼓励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对新知进行猜想、验证、推导的方式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学科兴趣与探究积极性,而且在切实增强其推理素养与实证能力方面,亦有突出作用。

(二)实施项目式学习活动,提升问题解决素养

此外,在以“生本”为中心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通过迁移、融汇多学科知识的方式,对现实中的问题展开实践探究。如此,不仅能够切实提升他们各方面的思维素养与核心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增强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素养,颇具教学效益。

以人教版六年级《统计与概率》一课为例,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小学生以5~7 人/组,以“垃圾”为大选题,任选一个本组感兴趣的方向展开项目式实践探究;接着,鼓励他们借助网络媒体资源、查阅书籍、进行线上问卷调查、走访记录等方式,收集整理与本组主题相关的信息,同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具体如,有小组将主题定为“了解垃圾危害,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围绕该方向提出“每户人家每天会产生多少垃圾?”“垃圾对人们的生活及自然环境有什么危害?”“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全球每天会产生多少垃圾?”等问题;接着,通过观看相关图片、新闻及纪录片等渠道,深化他们对垃圾危害的认识;而后,采取电子问卷、入户访问、微信群实时互动等形式,对每户家庭一天的垃圾产出情况进行记录。随后,学生根据已学的统计知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并以柱状图、折线图、扇形统计图等方式进行直观呈现,继而在教师的点拨下撰写报告。其中,报告不仅包括数据,还包含如何减少垃圾的办法、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等内容。从实践结果来看,本次的项目式实践活动的效益颇丰。不少学生表示,这种以实践与核心知识为导向的实践活动,既有效地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意识,又促使他们在小组的思维碰撞中获得启发,教学效果明显。

五、引导数学知识生活化,提升学科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科知识生活化,不仅能够促使个体跳脱题海,继而从周边熟悉的情境中真切感受数学的价值与实用性,同时也能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小问题,以增强其学科自信与应用意识。例如,在日常教学中,为切实落实学科知识生活化的理念,教师主要采取“数学日记”的形式,鼓励小学生专门备一个小本子,以当天发生的事件为背景,每天自己创设一道与之相关的数学题。先自行解决,再与“数学日记小组”讨论,看看是否还有其他解题方式或更简便的解题策略。例如,有学生寻找了自家小区内最高的一栋楼27层,自问:如何估测这栋楼的高度?于是,他运用了估算法,估测一层楼有3 m,继而得出总高大约在27 ×3=81m;对此,该生所在的小组成员也提出了其他方案,如有成员认为可以从天台上放一根100 米左右的绳子垂至地面,并对绳子做记号,继而通过测量绳子长度的方式算出答案等。以此,通过仔细观察生活,并将生活中的物体及事件融入数学题型中,增强他们的学科生活化意识与解决问题的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为切实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学,教师应当结合个体的心理特征,通过有效构建生动的课堂情境、借助智慧技术进行分层教学、巧妙利用错误资源、引导个体展开新知探究以及生活化数学知识等方式,强化他们的学科兴趣、突破其思维盲点、提升其实践素养,继而在精准教学的基础上,切实增强他们的学科应用意识。由此,真正落实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提升课堂效益,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猜你喜欢
分层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有趣的分层现象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