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2-03-16 12:06张霞蕾
读写算(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案例道德法治

张霞蕾

(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6)

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其中,德育站在首要的位置上,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网络环境的不断扩大,学生受到的不良干扰也越来越多,给德育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真正地落实德育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标准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可以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重视学生本身的成长需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德育的思想,从而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可以运用从教材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情感是影响人行为方式的最重要因素,学生在未来会走向怎样的道路,取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而通过将德育的理念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切实地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对相应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潜移默化当中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

促进学生正确学习方式的掌握。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大多是通过反复记忆的方法学习道德与法治,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会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反感的情绪。而通过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情况,充分地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德育案例,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如此,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教材上理论知识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相对而言是比较新的教学实践改革行动,因此,教师对应当采取的行为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掌握都还不牢固,取得的德育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一些教师没有理解德育的观念,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将正确的道德标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

同时,在一些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的地区,存在着教师队伍建设不协调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受重视,甚至一些学校会让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这就很难保证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专业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状况进行充分分析,并且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生成。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德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情况,致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和空洞,难以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情感。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活用案例教学,丰富学生情感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或者事例,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从中得到相关的结论。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获得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德育。

在应用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遵循三个原则:

首先是注意方向性的原则。身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一定要坚定正确的道德观念立场,在教导学生之前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选择出具有正能量的案例开展课堂教学,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比如,在教学《我能行》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让学生可以逐渐养成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因此,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名人作为案例,如成龙、李连杰、吴京等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名人的人生故事,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斗志,使学生对自强的重要性产生正确的理解,更好地达到德育的效果。

其次是要注意现实性的原则。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很难达到深刻的程度。因此,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选择源于生活的案例,从而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案例:在某个地铁站,一名女子突然大声叫喊起来,呼喊乘务人员打开地铁门,地铁人员以为女子的衣服被门卡住了,于是赶忙打开了地铁门,但是之后才发现,仅仅只是这名女子没有赶上地铁而已。在举出了案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案例当中人物的做法,从而让学生可以产生真实的感受,理解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塑造。

最后是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学生对发生在周围的事情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因此,结合学生的成长需要,选择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作为案例,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合理消费》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学校里面的事情作为案例。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攀比消费的情况,十分不利于良好校园氛围的构建,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思考,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案例的思索和讨论中获得正确的消费观念。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绝不能照搬教材,而是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结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帮助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索,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真正地提高德育的效果。

(二)注重文化引入,陶冶学生情操

虽然现在的物质文化比较丰富,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外界进行互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是十分不充足的,学生的精神文明构建明显不足,对道德的认识比较肤浅,思想十分浮躁,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文化的引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明,了解物质背后存在着的深刻思想,让学生学会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使文化深入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在无形当中起到德育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美丽文字民族瑰宝》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了解一下班级上学生在文字方面的造诣,掌握学生的汉字学习基础,通过课前调查的方式认识班级里的书法爱好者。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写字的方法,包括毛笔、钢笔字或者铅笔字等等,完成一幅作品。之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字帖拍卖会,让学生将自己临摹的字帖拿出来进行拍卖,分享自己的艺术作品。这样,就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了学生和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感。

再比如,在教学《探访古代文明》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让学生了解小说当中的“金针封穴”。在学生对这一“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之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一设计并不是作者想象力的空穴来风,而是根据中国古代的武术和中医学而得来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针灸、武术、拔火罐等进行顺理成章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去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文化的渗透,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围,让学生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而自豪,引导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如此,可以逐渐地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学生受到正确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选择适合的文化渗透方法,实现有效的德育。

(三)开发微课资源,增强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和情感作为主要的认知方式。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开教学,微课有着时间简短、内容集中、形象直观等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微课展开教学,构建更加真实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比如,在教学《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自信,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的发展,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语言和文字讲述新中国发展的过程,那么就会导致课堂变得空洞、乏力,不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构建。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微课技术,搜集网络上的相关教学资源,将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到如今的发展过程浓缩到一段视频当中,用生动的图像、简洁的文字和充满情感的音乐将这段历程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一边欣赏视频一边了解这段经历,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并落实德育的目标,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

再比如,在教学《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当前世界面临的水资源困难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微课展开教学。很多学生并没有产生过水资源紧缺的意识,认为水是用之不竭的,在生活中随便浪费水。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将全国各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整理在一起,设计成表格或者图表的形式,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分析微课上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很多地区是存在着严峻的用水问题的。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真实的图片,让学生看到一些偏远地区家庭的用水情况,从而更好地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视。这样,不是通过长篇大论的道理,而是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真实的数据或者图像,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微课的使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小学生对德育的接受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正确地处理好网络时代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有效的微课,更好地实现德育。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体验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行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能在口头上说说,而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地去做。教师可以使用实践活动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践行正确的道德标准,将道德标准外化成为具体的行动,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结合德育的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比如,在教学《请到我家乡来》这一节内容时,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其实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这节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学生了解了教材上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次“我爱我的家乡”的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选择感兴趣的角度,对家乡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采访或者报纸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家乡。之后,每个小组要总结自己小组的调查结果,制作出海报、宣传报纸等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让每个小组轮流介绍小组的探索成果。如此,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探索自己的迹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再比如,在教学《我参与我奉献》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带来更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走进敬老院、火车站、街道等场所,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进行劳动,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着的问题,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错误情况,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德育绝不能限制在口头上,教师要关注学生本身的成长需求,创设合理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在体验当中获得思想上的升华。在创办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了解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真正地起到德育的效果,使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正确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理论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加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参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实践水平的人。身为教师,要及时地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情况,了解学生在道德养成上存在着的问题,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德育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案例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