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

2022-03-16 14:23李玉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精神

刘 凯,周 荃,李玉婷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41)

1 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1.1 大多有劳动教育传统,对劳动教育较为认可

高职院校大多有开展劳动教育传统,对劳动教育较为重视且普遍比较认可。

1.2 贯彻落实上级劳动教育政策比较及时、迅速

高职院校大多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公共必修课独立开设。

1.3 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

高职院校大多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的实习实训相结合,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

1.4 师资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1.5 顶层设计缺失,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不具体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不具体,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合适的教材。二是缺乏劳动教育方法。三是课程管理简单。四是融合程度不够。

1.6 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部门不一

高职院校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部门不一,各部门之间如何实现协同一致,是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2 高职院校的学生劳动价值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对劳动教育认知与行动不一

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认知与个人行动不一致的问题。有些学生实际参与劳动教育的动机不足,不愿付诸实际行动。

2.2 个人利己主义倾向突出

学生从事劳动教育往往把能否得到好处作为第一出发点,关注能否满足个人需求,个人利己主义倾向明显。

2.3 劳动精神风尚把握不足

学生对新时代大力弘扬并提倡学习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准确,关注不够。

2.4 劳动态度方面不够端正

高职院校的一些学生劳动态度不端正,对劳动存在消极情绪。个别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着消极心理。

2.5 劳动行为方面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一些学生劳动行为方面能力不足,缺乏基本的劳动习惯,自理能力与动手能力较差。

3 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3.1 加强各项保障体系建设,夯实劳动教育基础

3.1.1 加强组织保障

高职院校要设立劳动教育发展中心,统筹组织是劳动教育,成立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和规范劳动教育实施。

3.1.2 加强资源保障

高职院校要组织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板块设计、考核评价指标等,确保劳动教育效果与作用。开发一批活页式、项目式特色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建设劳动教育线上课程和优秀案例(项目)库,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资源。

3.1.3 加强经费与安全保障

高职院校要设置将劳动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相关活动开展、设施设备的补充完善。制订学生劳动实践各类风险防范预案,强化学生的劳动风险教育。

3.2 强化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弘扬劳动精神风尚

强化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在学校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文化氛围。学校层面:创新宣传载体与形式,利用学院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级各类平台,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优秀劳动价值思想等。紧密对接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劳动日等系列活动。将每年三月的第二周设定为“劳动文化周”,组织开展能工巧匠、劳动模范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二级学院层面:组织举行劳动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开展以“弘扬劳动精神”为特征的主题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精神。

3.3 科学设计劳动教育课程,筑牢立德树人之基

高职院校要科学并系统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包含显性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一、二课堂相结合三部分。第一课堂承担课程劳育、思政劳育和专业劳育的职责。第二课堂包括校内勤工俭学岗位、校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劳动周、大国工匠与劳模系列讲座、劳动成果展示与参加技能竞赛等活动。第一、二课堂相结合课程是将课程劳育、思政劳育与学生暑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

3.4 丰富校内校外劳动形式,锤炼学生劳动技能

3.4.1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劳动

(1)加强实习实训教育。严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管理,利用校内各类实验实训室,实现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直观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2)设立劳动实践岗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在校内为学生创设各类劳动实践岗位,如卫生清洁、校园绿化美化等,绘制劳动实践岗位区域图谱,引导学生制定劳动实践公约。(3)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学校报告厅辅助录像、多媒体教室维护等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和组织学生踊跃参加勤工助学。注重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教育引导。(4)拓展劳动型志愿服务活动。以学生社团为主体,成立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开展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社团活动。借助校园志愿服务活动,设立志愿服务岗,如教学楼查勤岗等。利用学雷锋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学习雷锋精神”、文艺进社区等活动。(5)设置劳动实践教育选修课。如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中设置实践环节,探寻劳模成长历史,让学生感知劳模的劳动精神。

3.4.2 开展校外劳动教育

(1)丰富校外劳动教育形式。将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作为校外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开展学生职业体验与志愿服务活动。(2)打造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建立“农业+”“工业+”“科技+”“生态+”等各类劳动教育基地,构建劳动教育大课堂。(3)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走向社会,结合专业实习等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3.5 加强“四个结合”,在实践中培育劳动精神

3.5.1 将劳动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进课堂、进教材,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在就业与创业环节,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与就业观;在法律课程中,加强学生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教育。

3.5.2 将培育劳动精神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要多设置专业的实习实训环节,定期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月”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此外,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发展开设课程、传授专业劳动知识、培育专业劳动技能,提升学生的劳动综合素养。在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中,重点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丰富内涵。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强调科学和人文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应用技术和技能类课程中,整合学校、企业的实践教育资源,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育环节。

3.5.3 将培育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培育相结合

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劳模精神高度吻合,高职院校要在弘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3.5.4 将劳动精神的培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的培育高度吻合与一致。高职院校要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素养,进而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

3.6 建设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提高教育专业化水平

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综合素质过硬、教学能力较高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1)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对具体项目实践的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在学校内部充分挖掘具有相关背景的专任教师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3)聘请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担任劳动教育导师。发挥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组织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4)加强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专项培训,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开展专题研究。

3.7 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建立包含学生劳动理论考核、实践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突出实践评价考核。理论考核中由专任教师负责,实践评价由专任教师、实训教师共同组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由团委学生工作处、学生会、二级学院等共同组织,构建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重点考察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劳动成果、劳动创造等。评价体系突出并注重荣誉和激励体系的构建,真正让劳动态度较好、劳动能力较强、善于创新创造的学生获得更多激励和荣誉。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