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策略研究
——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2022-03-16 18:4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比重劳动力农民工

陆 秋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当前,社会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迅速推进的趋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在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农村仍是国家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有机结合,对于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我国经济处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整变迁时期,现代企业对高端产业工人的需求缺口持续加大,而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工人短缺,普遍出现一线技能型员工,尤其是熟练技工的用工荒现象。

大量农村劳动力大多已不能适应新兴产业生产的需要,仅能从事简单劳动,很难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从根本上阻碍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就业的进程。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1 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一直发挥着劳动力蓄水池的功能,作为大中小城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期间寻求稳定劳动力来源的渠道。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农村劳动力称为农民工,它是农村劳动力的一部分,在本文中也将成为衡量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指标。其中,当地农民工是指在户口所在地区工作的农民工;而移民工人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

随着经济及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文化普遍呈中下等水平,技能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弱等问题逐步显现,加之农民工就业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劳动力自身条件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农民工就业问题愈发复杂化。为消除这一矛盾,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就必须对农村劳动力加强转移培训。

1.1 农民工的年龄及学历情况

1.1.1 农民工的年龄情况

2020年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1.4岁,比上年提高0.6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9.4%,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6.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占比继续提高。从农民工的就业地看,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46.1岁,其中40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32.9%,50岁以上所占比重为38.1%;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6.6岁,其中40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66.8%,50岁以上所占比重为14.2%(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1.1.2 农民工的学历情况

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4.7%,初中文化程度占55.4%,高中文化程度占16.7%,大专及以上占 12.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在外出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6.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在本地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1%,提高0.5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1.2 劳动力就业情况

1.2.1 我国总就业技能培训次数逐年减少

按照劳动力培训方式不同,可分为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提升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其他培训四类。2018年我国这四类培训方式的次数分别为:853万人次、552万人次、201万人次和45万人次,各自占比情况为:51.7%、33.4%、12.2%和2.7%(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1.2.2 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比重继续提高

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1.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2.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从事住宿餐饮业的农民工比重均为6.5%,下降0.4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其他行业中,从事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的比重有所增加。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48.1%,比上年下降 0.5个百分点。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7.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8.3%,下降0.4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1.2.3 农民工就业培训次数减少,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比重降低

2019年我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达到1877.1万人次,比上年增加226.1万人,提高13.7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工就业培训741.4万人次,比上年减少89.6万人次,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占比39.5%,较上年下降了10.8个百分比(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发现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农业向制造业流动,再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流动的变化途径。这也是我国经济结构变迁过程、产业升级的过程。从劳动力密集型转移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进一步转移到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不断往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去转移的过程。然而随着经济及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文化普遍呈中下等水平,技能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弱等问题逐步显现,加之农民工就业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劳动力自身条件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对其进行技能提升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2 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策略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全国首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全国职业院校唯一的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教育部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培育基地;全国首批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的试点院校。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资源,汇聚多方优势,政校企行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了多规格、多层次培训格局。

近年来,学校也为乡村振兴做着积极的贡献,特别是为农村地区提供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如淮安洪泽科技支农培训、洪泽县跨境电商精英培训、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农村电子商务培训、沙集镇跨境电商海外店运营实训培训、云南省弥渡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电子商务培训等,累计参培人数达到六百余人,学校助力农村电商开展培训,由于健全培训工作体系、专家型教师队伍、多样的培训教学以及周到的后勤保障得到了培训学员的高度认可。以南京工业技术大学为例,基于对农民工群体样本数据分析并结合职业类院校的特色提出以下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策略:

2.1 明确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目标定位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分层分类、做学合一、双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最大的优势,区别于涉农高校,南工的特色是面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依托学校专业群优势以及对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多种扶贫方式并举,积极开展农村干部培训、技能培训、农村电商等项目。学校作为全国职业院校唯一的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可开展农民创业项目培训,丰富创业农民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管理创业型企业的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2.2 依托高校专业优势,通过校地共建模式,探索农村劳动力培训新途径

依托学校合作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及校企共建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以专业实训实验室为平台、以产业大师工作室为依托,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村劳动力技能与学历提升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资优势、专业优势、实习实训基地优势,以在职学习为主面向农村劳动力大力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区域性培训服务中心。产教联合建立乡村振兴科研机构或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开展专家服务基地活动,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打造乡村农民创业孵化基地,共建乡村产业创业园。

2.3 打造一流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课程资源,推进培训资源建设和模式改革

开发网络教育学习课程和在线培训项目,建设面向农村地区劳动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线上资源。根据农村地区需要,以相关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课程资源为基础,提供培训课程资源订制服务,促进两套课程资源的融通互促。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研,针对农村特定群体开发一批重点培训项目,开发数字化培训课程资源,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探索推行“互联网+培训”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灵活性、实时性培训。

2.4 对农村劳动力实行分层次的教育培训

根据学员的实际文化素质水平,进行农村劳动力的分层教育:第一层分为“引导性”培训,针对处于这一层的农村劳动力学员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和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围绕就业观念、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务工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进行培训,处于这一层次的学员多是一些年龄较大且有较重家庭负担的人群。第二层为“技能性”培训,针对这一层次的农村劳动力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引导这层次的学员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获得专业等级的证书。对于这一层次的学校还可以进行深度的引导,可以通过参加成人高考来继续升学,选择学历提升的学员,学校在学籍管理、考试考核、毕(结)业证书发放等方面增加更大的灵活性。处于这一层的学员大多年纪较小且家庭负担较轻。第三层为“创业类”培训,对于这一层次的学员除了设定专业技能的培训活动和课程,还要对这部分的学员进行完整、科学、系统、有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返乡创业,促进乡村振兴,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2.5 主动服务于农村终身教育体系

社会外部环境近十年发生较大变化,产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产业发展遇到多重约束,必须通过提升产业素质,升级置换和重组产业要素,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以满足产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传统靠体力为主对转移劳动力也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转移劳动力不断更新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因此构建农村终身教育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机制的构建主要需要有一个灵活的学习机制作为载体,而近些年开始迅速成长起来的学分银行正是终身教育机制得以运行的最佳实现方式。通过学分银行构建终身学习载体,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 结语

职业院校应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争取政府支持,与行业、企业深化合作,以涉农行业企业所需能力为标准,使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与乡村振兴人才市场有效衔接,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侧结构要素全面融合;要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关系,推动地方及农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校地、校企合作联盟,促进职业院校更多科技成果向地方、园区和农业企业转化;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优势,利用好科技、信息等方面优质资源,帮助地方和农业企业园区积极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和专利,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联合开展农业科技攻关,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助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比重劳动力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