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大学讲座的教学意义

2022-03-16 23:44田小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外延法治化学位

田小凤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现下教学更多诠释为:教师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特殊的学习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实现教学目的活动。[1]在教学活动之中,受教育者以内在的认知、情感、体验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与熏陶的对象,而是参与学习过程的主体者。但审视我们的大学讲座,多数讲座成了主讲者的个人舞台。在讲座中,主讲者以传授自我经验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内在体验,导致听众未能真正参与讲座活动之中。从学生自我体验是否参与讲座过程中来看,我们的大学讲座并未真正实现教学意义,带来的教学效果更是甚微。我们需根据当下大学讲座现状来优化讲座活动,使大学讲座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1 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学说诸多,各持己见。如“特殊认识论、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等。[2]特殊认识论和交往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笔者将从这两种学说认识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另外,教学的外延与内涵是相关联的,即概念的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内涵越小,外延越大。以此原则来确定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1.1 教学的内涵

特殊认识论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整个活动都是认识世界或活动主体者对世界的反应”。此过程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学生逐渐获得个人认知。交往说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即认为教学是‘交流’,是‘沟通’,是以教学活动为中介的交往过程”。[3]将教学过程定义为交往,强调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对话的载体。综合多种教学学说内涵,笔者认为教学的内涵:教育者以教学活动为中介,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经验、知识并使受教育者获得综合发展的一种交往活动。

1.2 教学的外延

外延即“概念所指的范围”。教学的外延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或经验的交往活动过程。[4]如课堂教学,课外研讨课等。在这些教学活动双方都作为完整的整体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2 讲座案例——中国研究生学位授权审核法治化35年及未来

以北京师范大学姚教授在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进行的主题讲座——中国研究生学位授权审核法治化35年及未来为例。

2.1 讲座活动导入

姚教授以介绍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经费东西部投入差距大(提及了几所大学,例如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藏及河南的某所大学等)为背景来引入研究生学位授权法治化的主题。

2.2 讲座活动过程

首先介绍学位授权审核法治化35年及其特点。学位授权审核法治化35年,从1981至2016年的35年间,我国学位授权审核依法开展了11次学位授权审核。学位授权审核法治化35年特点:一是依法成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保证授权审核主体合法开展审核;二是制定系列学位授权审核文件,为法治化审核提供保障;三是通过法治化审核,逐步建立起中国研究生教育结构体系。其次介绍学位授权审核法治化的挑战:一是学位授权审核市场准入的标准;二是授权审核主体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三是授权审核程序的公开与监督。最后合理预测了学位授权审核法治化改革未来。

2.3 讲座总结及提问

姚教授先是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而后表达了对学位授权审核未来发展的期望。最后请听众进行提问,姚教授进行解答。如提问到:一是如何扩大博士招生的数量。二是普通本科院校及地方院校在这种学位授权环境下如何招生等。

3 分析案例讲座实现教学意义的现状

整场讲座在姚教授的讲解下进行,主讲者占据讲座时间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只在结尾处体现了主讲者与听众的彼此交往。听众在讲座活动中大都处于被动地位,从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且体现交往性的层面而言,我们大学讲座的教学意义是值得深思的。

3.1 主讲者“霸占”舞台,忽视听众主体性

从以上讲座案例中,可见主讲者成了整场讲座的舞台中心。整场讲座活动中,主讲者为听众传递了知识与经验,但忽视了听众内在认知、情感以及体验。主讲者一味将个体经验输入听众大脑,但输入的信息未能与听众个体经验发生融合,未能较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3.2 讲座过程形式单一,讲座缺乏互动性

从当下大学讲座,可见一种现象:主讲者激情高昂地讲述,听众认真聆听。主讲者与听众的反应与启发只在瞬间。当讲座结束以后,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寥寥无几。只有在讲座前认真准备,讲座中认真思考,讲座后及时总结的人才能获得收获。但讲座交流过程形式单一,以主讲者讲授为主。双方互动时间短,无法让大部分听众发表自己的看法,讲座活动没有达到交流、沟通的效果,实现的教学意义更是微乎其微。

4 提升讲座教学效果,优化讲座的策略

大学应重视讲座的开展和发展。大学讲座所在,也是学生聚集之处。将大学讲座转型为受教育者以学的主体参与活动存在,强调大学讲座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意义重大。

4.1 提前呈现讲座内容,提高听众选择性

现下讲座内容都在开讲时才公布给听众,听众不能提前了解详细讲授内容(如PPT)。讲座中急促呈现讲授内容易让听众在整个讲座过程呈现迷茫和思维转移,讲座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接受主讲者传递个人经验,达不到彼此交流融合的教学状态致使听众听得效果不佳。

4.2 加强讲座过程交往,提升活动互动性

大学讲座大都以主讲者为主,其“横占”了讲座舞台。我们需要重视听众的主体参与性,不可忽视其内在经验。讲座交流讨论环节尤为重要,可将讲座活动过程多样化,延长讲座的交流讨论环节[5],让更多的听众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体现了听众参与的主体性,也丰富了讲座讲授过程。

4.3 完善讲座活动制度,优化讲座活动环境

一场高质量的讲座一定是井然有序的。大学讲座是大学生拓宽视野的关键渠道。将讲座活动制度化不仅体现了高校的管理制度化,更是体现了对大学讲座的重视,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在讲座中受益匪浅。从讲座聘请的主讲者专业结构多样性到讲授主题适切性再到讲座活动过程组织有序等。这一系列举措应在高校有一套成熟制度化的文件呈现。这既是对讲座质量的保障,也是提升高校整体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优化讲座活动的环境,更是能够呈现精彩纷呈讲座的关键。

4.4 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提升讲座后期交流

仅依靠讲座过程中的部分交流环节无法达到交流效果。一场讲座应让听众意犹未尽,想继续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媒体在线学习交流成了重要的学习平台。为了让更多的听众能够对讲座内容及主讲者的观点各抒己见,开通网络交流平台成为有效而可行的选择。如:图书、杂志、在线讲座系列频道等。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为听众提供好的后期交流平台,还能够进一步放大讲座的教育效应。

5 结语

大学讲座体现了大学的学术生命价值,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7]重视大学讲座的教学育人功能,对培养大学生的学术能力极为关键。重视大学讲座的发展,努力完善其教学功能,提升其教学意义,这不仅有利于讲座自身的丰富完善,更是对学生发展负责的体现。完善大学讲座的环境,让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8],真正实现讲座的教学意义。

猜你喜欢
外延法治化学位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国企改革法治化的“知”与“行”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思考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
新一代STE分子束外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