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天下风云 望中国现实

2022-03-17 22:51秋实
老友 2022年2期
关键词:分社环球调研

秋实

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原高级编辑胡俊凯是一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与新闻研究者,是知名新闻期刊的出版者和负责人,也是一位活跃的社会活动者和多产的诗人记者。前不久,作为同事、朋友,笔者和胡俊凯进行了深入交谈,领略了他的不平凡的新闻生涯。

胡俊凯于1958年9月出生于江西南昌,先后在南昌市第六中学(现南昌一中)、第十中学读初中、高中。高中毕业后,他到江西省火电建设公司当工人,1980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被分配至新华社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

《瞭望》周刊是由穆青等新华社负责人于1981年创办的我国第一家大型新闻周刊。《环球》杂志则是瞭望周刊社旗下新闻期刊集群中的一员,以开展国际报道为主。从2006年到2016年,胡俊凯先后主编《环球》《瞭望》这两本著名杂志,为瞭望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年初,胡俊凯被任命为《环球》杂志执行总编辑后,提出依托新华社庞大的驻国内外记者队伍、拥有国内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巨大的全球新闻信息采集网络,以及联系众多国内外国际问题专家的优势,把《环球》杂志办成“中国国际报道第一刊”的办刊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他全力搭建了“三个平台”,即国际问题研讨平台、国际期刊交流平台和国际报道展示平台。此后的6年间,《环球》杂志经常举办国际问题研讨会、座谈会、选题会,召集一大批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为杂志提供了许多权威的、有深度的文章。《环球》杂志定期举办“环球国际论坛”(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新兴声音”论坛等,吸引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汇聚一堂,就中国与世界发展进程中不同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环球》杂志的社会影响力,更为国家提供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为广大读者关注的国内外重大问题进行解读,也成为《环球》杂志在新传播时代开展多媒体传播的重要探索。

胡俊凯善于从国内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宣传中寻找符合《环球》国际报道定位的角度,从《环球》杂志定位出发,力争在新闻性、可读性、思想性、权威性上胜过对手一筹,成为报道的着力点。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胡俊凯主持策划“低碳人家”特别报道,针对当时许多人向往发达国家“高碳”生活,崇拜高消耗、高排放的生活方式的现象,没有生硬地批判西方国家,而是通过新华社驻外记者深入西方国家家庭中进行细致采访,将西方国家“高碳”生活的真相和全貌客观地展示给读者,同时又将思想性融入细节报道之中。该报道成为《环球》杂志2011年的精品力作之一,受到读者的好评。

自2012年4月起,胡俊凯担任瞭望周刊社党组成员、常务副总编辑,分管周刊社的采编业务和周刊社总编室,同时任《瞭望》周刊执行总编辑、编委会执行主任。为办好《瞭望》杂志,他坚持两点原则。第一点是始终坚持“政治家办刊”原则。在瞭望周刊社的采编工作和《瞭望》周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中,他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置于重要位置,把做好报刊理论宣传阵地建设作为“四种意识”的内在要求。第二点是始终坚持履行首席编辑职责。2016年,利用全国“两会”召开的契机,胡俊凯负责《瞭望》杂志总策划和报道组织、审改编辑工作,一方面从宏观上帮助读者梳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各项战略部署和中国发展的成就,将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置于国内外宏大背景中予以观察,以一系列重磅文章,体现了《瞭望》“两会”报道新闻性、思想性、权威性、可读性和有用性的统一;另一方面,针对会上会下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牵头策划、实施了特大规模调研《六十城调研记》,组织全国31个国内分社对60个城市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亿人走好进城落户路》《千万大移民凸显共享发展理念》《一场补齐“短板”的城市赛跑》三组专题报道,显示了专业媒体机构在新传播时代的不可替代性。

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胡俊凯被派驻新华社东京分社,担任副社长。到东京分社工作是胡俊凯新闻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从《瞭望》周刊到东京分社,从主要从事国內报道转到主要从事国际报道,这一角色转换也是对他职业生涯一次新的考验。好在多年以来,胡俊凯在瞭望周刊社受到的培养和锻炼,使他视野开阔、思考深入、思维活跃,积累了深厚的深度报道、调研报道和报道策划的功底。他一到日本,便沉下心来,踏访山村、登临海岛、深入企业,踏踏实实地做了四年调查研究。为了掌握日本乡村振兴第一手资料,2017年,胡俊凯与分社记者深入中国人从未涉足的四国岛高知县大川村采访,撰写了《村将不村——高知县大川村采访实录》《人口减少对日本基层政治的影响》《日本最偏僻山村的中国观》《山村人生》系列报道。2018年中秋前后,他与分社记者驱车上千公里,采访了日本东北的六个县,采写了《川西町:谁在运营地方事务》《国见町:纠结的“紧凑化”》《南三陆町:被海啸改变的发展模式》等系列调研报道。2019年的寒冬腊月,他深入九州岛宫崎县诸冢村考察,实地解剖一个日本乡村的文化和经济建设,撰写了《遍布大山的公民馆》《九家店铺自成街》《梅枝神乐迎春来》系列调研文章。到2020年离任回国时,胡俊凯已经积累了将近30万字的采访纪实和调研文章,正拟以《乡土日本札记》为书名结集出版。日本著名乡村问题专家茑谷荣一评论说:“《乡土日本札记》将那些虽说已渐渐失去、但仍根深蒂固残留着的日本的长处和特质表现出来。作者胡俊凯先生行走于日本各地,将其整理成五十余篇文章,挖掘出了日本地方农山渔村的生活、生产、景观等生活在现代的日本人看不见或难以察觉的东西。”

为了了解日本年轻一代对中国的看法,胡俊凯策划并与分社记者先后两次与日本大学生进行座谈,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咖啡馆里对话日本“90后”》《中国的发展对日本有利》,在《环球》杂志和《参考消息》上发表,并形成《从两次座谈看日本大学生群体心态》调研报告。这些深度调研报道和内参报道,具有前瞻性、思想性和独家性,为国家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为剖析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向提供了翔实信息,是对在海外进行深度调研报道的有益而且成功的尝试。

自进入新华社工作以后,胡俊凯总在忙,忙得没日没夜。熟悉他的人往往只用四個字来形容他——工作投入。而他认为,对一个搞新闻的人来说,始终置身于新闻事件的最前沿,既是记者的职责,也是一种享受,那种追踪新闻的快感,是从事其他职业的人难以体会的;至于投入,那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最基本的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新闻周刊发展迅速,作为新中国第一家新闻周刊,《瞭望》周刊如何在保持自己特色和权威性基础上积极参与竞争,已成为编辑部同人经常探讨的话题。胡俊凯认为,新闻周刊固然应当加强对问题或事件的后续报道力度,但面对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和市场竞争,如果不对从上到下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和现象做超前性的报道,而只是一味地在后续报道上下功夫,即使报道再有深度,也难免给人以慢半拍甚至是慢几拍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在读者中形成后知后觉的印象,报道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就会因此而大打折扣。1998年,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访华是一件举世瞩目的新闻事件,全国媒体乃至全世界的媒体对此都有充分的报道准备。胡俊凯与国际室的编辑很早就开始筹划这一组报道,在这一组报道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围绕克林顿访华和中美关系,推出了包括对美国时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内的一系列世界名人的独家专访和对现任及前几任中国驻美大使的专访。这一组大规模报道于克林顿访华前两周、各新闻媒体尚未动手的时候推出,在竞争中占了先机,在舆论上充分展示了《瞭望》周刊的导向作用。

胡俊凯还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一个新闻从业者应该是兴趣广泛、热爱生活的人。青少年时期,他拉过手风琴、吹过箫;上大学和刚参加工作时,他喜欢围棋;后来工作太忙,没时间下围棋,他把兴趣放在填写格律诗词上。2016年,他出版了诗词作品集《听香集》。赴日工作后,他有机会在异国他乡到处走动,写下了一百多首以日本为题材的诗词。2019年是他在日本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他填了一首《定风波·己亥七月二十九》:“昔日荷锄渡海来,永田町上欲悠哉。夹巷酒香熏醉眼,凭岸,蔽天樱雾入诗怀。却念瀛洲难忘处,修阻,远山迢递雁成排。觉浅躬行乡野寂,寻觅,吟间笔下尽尘埃。”这首词形象地描述了他奔波于日本乡野山村采访时的情景和心境。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匡扶正义、鞭挞邪恶、讴歌光明是胡俊凯为自己所确立的崇高而庄严的使命。将周刊新闻的价值实现寓于时代和人民对高屋建瓴的深度新闻报道的需求之中,将个人的价值实现寓于对周刊新闻的不断探索与开拓之中,是胡俊凯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为了履行这项使命,胡俊凯一直在努力着。

责编/文邦

3844500589204

猜你喜欢
分社环球调研
欢迎订阅2023 年《中国记者》
欢迎订阅2022 年《中国记者》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环球·创意
环球·创意
法新社进入朝鲜
环球一周民意调查话题榜(环球舆情)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