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显通寺保护与研究概述★

2022-03-17 03:30古慧莹
山西建筑 2022年6期
关键词:五台山文物建筑

古慧莹,王 婷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显通寺,坐落于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北侧的灵鹫峰脚下,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庙,是五台山的佛教文化的中心。1982 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 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 文物概况及历史沿革

显通寺中轴线上殿宇七重,自南向北依次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七处九会殿) 、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后高殿) ,两侧建伽蓝殿、地藏殿、五百罗汉殿、客堂、祖堂、厨库等各类建筑400 余间,占地面积43 000 m2,附属文物有石碑17 通,明清塑像337 尊,主要建筑如图1 所示。

图1 显通寺平面图

观音殿:重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 年) ,坐南朝北,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台明为石条砌筑,由金柱和檐柱构成柱网,五架梁对前后单步用五柱,大梁出头雕作卷云头。单檐硬山顶,仰覆板瓦顶。由于早年间显通寺的水陆道场设在此殿,故亦称水陆殿大文殊殿。

大雄宝殿: 是显通寺的核心建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 重修。面阔七间,进深九椽,重檐庑殿顶,前出廊,108 根木柱围于四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殿身前檐通间用木雕雀替,雕饰龙凤图案,雕工精妙(见图2) 。

图2 大雄宝殿

无量殿:明代砖结构建筑。由于是砖券仿木结构,并无梁柱,亦称无梁殿,又名“七处九会殿”。石砌台明,面宽七间,进深一间,从外观看为二层,实为一层,周身饰白色,清净壮丽。重檐歇山顶,屋顶为灰筒板瓦覆盖。二层雕出钩栏平座,各间装有拱券板门。殿内六重砖叠涩斗拱,中三间砌券洞,上置砖雕叠涩藻井,拱壁为山墙,墙上开砖砌拱门,以此联通七间(见图3,图4) 。

图3 无量殿局部

图4 晚清时期的无量殿

千钵殿:清代建筑,石砌台明,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卷棚顶,筒板瓦覆盖,出廊较浅。

铜殿: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 年) 年铸,青铜建筑,为明代妙峰师祖募化十三省青铜所铸,相传重十万斤。铜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仿木构建筑,重檐歇山顶,从外观看是两层建筑,实为一层,二层挑出钩栏平座。

铜殿南侧,原有铜塔五座,分别为: 大圆智镜塔(东塔) ,平等性智塔(南塔) ,妙观察智塔(西塔) ,成所作智塔(北塔) ,法界体性智塔(中塔) 。其中,西塔最早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 ,东塔铸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 ,其余三塔于日本侵华时被盗,现存塔身为1989 年根据原塔照片及遗留塔座进行的重铸。

藏经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位于显通寺最高处,亦名后高殿。石砌台明,二层砖木结构前出廊建筑,硬山顶。原为存放经书的殿宇,后作为佛教文物陈列室。

显通寺的始建年代有两说,一说源于宋代延一《广清凉传》中记载“大孚灵鹫寺者,世传后汉永平中所立。所以名灵鹫者,据《西域记》第九卷说,梵云结栗陁罗矩吒山,即释尊说《法华经》之地。唐云鹫峰,亦曰鹫台……寺依此山立名,故云大孚灵鹫寺也。”[1]即显通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 年—75 年) 。明释镇澄沿袭这一观点,在其所撰《清凉山志》中这样记载: 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至洛阳,明年春,礼清凉山回,奏帝建伽兰。腾以山形若印度灵鹫山,寺依山名也。帝复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孚即信也。始度僧数十居之”[2]。

另一说则认为其创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 年—477 年) ,唐慧祥在《古清凉传》中记载: “从此东南行,寻岭渐下三十余里,至大浮图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帝曾游止,具奉圣仪,爰发圣心,创兹寺宇”[3]。

武则天时期(690 年—704 年) 由于新译的《华严经》中记载有五台山,故更名为大华严寺,唐大历十一年(776 年) ,澄观法师至五台山,在此注疏《华严经》,规模极盛[2]51。

五代至宋,朝廷设置僧正司,统领五台山宗教事务,驻于大华严寺[4]500。寺碑记载: “宋真宗驾幸,见寺南百亩杂花,遂敕建大花园寺”,故宋代更名“花园寺”。

明成祖时(1360 年—1424 年) “至国朝太宗文皇帝敕重建,感通神应,自息未有,故賜额大显通寺”[2]51。

万历年间(1573 年—1620 年) 敕建铜殿及七处九会殿,赐名“护国圣光永明寺”(见图5) 。

图5 晚清时期的铜殿与铜塔

清代,沿袭明代旧制,设置僧纲司,僧正由朝廷直接任命,驻于显通寺,管理五台山青庙[4]500。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 复名“大显通寺”延续至今[4]453。明清时期,显通寺深受统治者重视,根据寺内石碑记载,明天顺、万历、崇祯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屡次御敕修建。寺碑记载:民国九年,显通寺住持寂富主持金装水陆殿内佛像。又念寺内一千四百余部经书无善藏之所,于民国十三年在水陆殿两山创修藏经阁。

中华民国,宗教管理机构变革为僧会,会长常住显通寺[4]500。

1957 年,成立了五台山佛教协会,显通寺为其所在地[5]。

2 国内外研究概述

显通寺作为五台山佛寺的开山之祖一直受到学术界青睐。

2.1 1949 年以前

早在晚清至民国初,外国学者就曾对显通寺进行过研究:法国学者爱德华·沙畹于1909 年在巴黎整理出版《北中国考古图录》一书,书中收录了显通寺大雄宝殿、无量殿、铜殿、铜塔的珍贵照片[6]; 德国学者恩斯特·伯施曼在其《中国的建筑与景观(1906—1909) 》一书中,收录显通寺大雄宝殿、铜殿、铜塔局部特写等照片5 张[7];1939 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的《支那文化史迹图版》第一辑中,收录显通寺全景、千钵殿、无量殿、铜殿、铜塔照片5 张[8],在1941 年出版的《支那文化史迹解说》第一卷中,记述了显通寺历史沿革及日本僧人圆仁造访大华严寺的经过,并结合图版对显通寺的主要建筑进行了简单描述[9]。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照片的拍摄及整理,为日后显通寺的研究和修缮保护提供重要依据(见图6) 。

图6 晚清时期的大雄宝殿

2.2 1980 年—2000 年

20 世纪80 年代后,学界对显通寺的关注度显著提高,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建年代的考证、附属文物研究及佛教史研究几个方面。

2.2.1建筑专题研究

1985 年,崔正森在其《五台山显通寺、佛光寺创建年代考》一文中阐述了慧祥“魏文所立”说比较可信,原因有二:一是南朝梁僧慧皎《高僧传》中未有东汉明帝时立寺的记载,二是顾炎武在其《五台山记》中考证五台山得名清凉山源于北齐,摄摩腾、竺法兰立寺之说确为讹传[10]。1994 年,廉考文发表《显通寺创建考辩——试析<古清凉传>中的有关记载》,文中提出《古清凉传》中记载的显通寺名为“大孚图寺”存疑,他推断“大孚图寺”中的“图”字属传抄印刷过程中增添字,亦或显通寺在当时确实被一些人称作“大孚图寺”,但并不广泛,这一现象反映了今台怀镇地区早期佛教活动的民间性。同时,他认为北魏孝文帝立寺的说法为讹传,真正建立寺庙的是台怀镇周围的“义邑”组织[11]。以上两位学者均认为显通寺创寺于北魏,这一观点在后来也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认同[12],但关于显通寺的始建年代至今没有形成定论。

1994 年,王学峰的《显通寺铜塔》一文详尽描述了五座铜塔的结构形制,简要分析了其艺术价值[13],该文是最早专以铜塔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为日后铜塔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2.2.2附属文物研究

这一阶段学者们对显通寺附属文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料性的介绍: 1990 年,楷峰的《康熙乾隆的显通寺诗》一文,文中介绍了显通寺收藏的四块清乾隆皇帝的御制的诗匾,收录了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所作五首赞颂显通寺的诗歌并做了详细的注释,分析了几首诗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4],这类型文章还有韩旭的《五台山显通寺中的牌》[15]、赢莲的《显通寺楹联牌匾》[16]、悲明的《显通寺碑文》[17]等,均是对显通寺附属文物信息的资料性总结。

2.2.3佛教史研究

1997 年,萧宇在《显通寺佛教史略》疑问中简述了历代高僧对显通寺产生的影响,对其佛教史进行了简单梳理研究[18]。

2.32000 年以后

21 世纪以来,对显通寺的研究全面开花,研究内容涉及创建年代、建筑布局、建筑形制、佛教史、建筑艺术特色等方面。同时伴随着X 射线荧光分析、GIS 系统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广泛运用,推动了显通寺研究向纵深发展。

2.3.1综述性成果

2001 年,李玉明编写《山西古建筑通览》,书中收录显通寺建筑及铜塔局部特写7 张[19]。

2016 年,王宝库、王鹏等出版的《五台山显通寺》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显通寺图录,不仅拍摄了中轴线建筑的照片,还有具有代表性的香炉、碑刻、牌匾、佛像等附属文物的高清图片[20],对记录显通寺现状有积极意义。

2.3.2建筑专题研究

2009 年,徐彦在其硕士论文《中国佛教传统建筑景观的吉祥纹样研究——以山西五台山显通寺为例》中分析了显通寺的建筑中使用到的吉祥纹样,将其分为灵异吉祥纹样、动物吉祥纹样、植物吉祥纹样及佛教特有吉祥纹样几大类[21]。2013 年,张繁荣等《山西“青庙”建筑色彩装饰艺术特征浅析——以五台山显通寺为例》一文中对显通寺建筑及其相关装饰物进行了色彩分析,对山西青庙建筑色彩装饰艺术特征做了有益的探索[22],此类文章着重对显通寺建筑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2015 年,张剑葳出版《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书中对显通寺铜塔的铸造者妙峰师祖以及其资助人和施工者进行考证,得出明代铜塔的大量出现是明代社会经济、技术背景在金属建筑方面的体现的结论。对显通寺铜殿的建造缘起、建造地点、出资方式、构件铸造方式及铜殿与铜塔的布局关系进行了探讨; 还对显通寺铜塔与同时期同为妙峰师祖建造的其他两座铜塔(峨眉山铜殿、宝华山铜殿) 的建筑年代、建筑布局形制进行了对比分析; 运用XRF 分析仪对铜殿、铜塔进行材料成分分析,并导入GIS 平台,对比构件成分与构件功能之间的关系; 总结了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的意义与成就,为下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23]。这本专著是目前对显通寺铜殿铜塔的最为深入的研究,除了运用传统木构建筑研究方法外,还运用材料学、科技史、艺术史的方法跨学科进行研究,为我们今后进行此类研究提供了成功范例(见图7) 。

图7 铜殿与铜塔

2016 年,赵慧发表《从显通寺建筑看汉地佛寺的平面布局演变》,他认为显通寺在地形、材料及净土宗根植平民的宗旨的影响下,由汉代的以塔为中心逐步与作为别院的塔院寺分离,形成从山脚至山坡的纵轴式布局,这是学界对显通寺的建筑布局及其形成原因的较早探索[24]。

2.3.3附属文物研究

2019 年,胡春良发表《五台山显通寺明清铸造文物》,选取显通寺部分明清时期铸造文物进行了介绍[25]。同年,崔元和在其专著《五台山寺院造像稽考》中单列专章讨论显通寺,以朝代为线索梳理了文献中对显通寺创寺及修葺的记载,着重对中轴线建筑中供奉的各类造像进行了年代、题材和内容考释[26],是目前对显通寺造像研究最为详尽的成果。

2.3.4佛教史研究

陈楠于2004 年发表的《释迦也失在南京、五台山及其与明成祖关系史实考述》[27]和2009 年发表的《五台山与藏传佛教》[28]及尹航2011 年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明代内地藏传佛教民间流布考述》[29]中分别记述了藏传佛教僧人:噶玛噶举和格鲁派的宗教领袖——大宝法王得银协巴、大慈法王释迦也失在五台山传教时均栖止于显通寺,尤其是释迦也失除多次在显通寺修行外,还出资修葺了寺院,反映出显通寺在五台山及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证明显通寺为藏传佛教内地的传播及汉藏间的其他交流起到了纽带作用,为显通寺佛教史研究提供了思路。

不难看出,学界对显通寺在历史沿革、建筑形制、佛教史发展、附属文物等方面均有涉及,但除铜殿、铜塔有较深入的研究外,其他成果大多停留在资料性、综述性层面上,缺乏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此外,在其预防性保护研究、寺院选址景观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则成果比较有限,且较少受到历史学者关注,可作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3 历年文物保护工作疏理

五台山的独特气候加上年久失修造成显通寺多处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建国后,国家陆续拨款90 余万元进行修缮,到1966 年共修缮各类建筑117 处,新塑、补塑佛像1 171 尊[4]453。

3.1 建筑本体修缮

1956 年—1957 年翻修无量殿,成立了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修建委员会,由柴泽俊和郎凤岐共同负责。由于年代久远,未收集到调查报告及修缮方案,仅依据几份当年的手稿大致了解工程情况[30]。此次重修较真实的还原了无量殿的原貌,但存在记录不够科学,没有测绘、拍照和记录,不失为一种遗憾(见图8) 。

图8 无量殿部分构件实测图

1983 年维修文殊殿、地藏殿和粮仓楼及僧舍102 间;复原了祖师殿;修缮后高殿,具体做法为揭顶正架大修。同年,显通寺僧人自发翻修伽蓝殿、大雄宝殿并金装佛像[5]469。

2007 年设计修缮方丈院。2009 年曾进行过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显通寺包含在内。

由于自然气候、院内排水不畅及年久失修等原因,文殊殿残损情况较为严重,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受委托进行修缮。修缮过程中除针对各部分残损进行针对性修葺的基础上,还注意到了几个问题:1) 严格保护原有构件,能够使构件继续使用,多加固、少更新;2) 严格保护构件彩画题记,最大程度保护历史信息。对旧有构件的彩画仅做加固处理,新构件不做彩绘补画,以保证修缮过程的可识别性;3) 加强文物资料的搜集、整理,注重记录施工日志,拍摄影像资料,测量绘制图纸,力求建立保护修缮工程技术档案;4) 施工用材选用标准严格,木质、石质构件均选用与原构件相同的材质,铁质构件均为人工打磨,不使用现代机械加工制品等。此次修缮坚持“不改变文物现状”“最小干预原则”较好的平衡了抢救文物和保护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31]。明代铜塔存在塔身表面风化、锈蚀严重,佛像、文字及花纹图案模糊不清,石质须弥座表面高低不平,图案斑驳不清等病害。在对铜塔的修缮中,使用了DX -95 能谱仪对文物进行面锈蚀科学分析,确定了塔身采用的是鎏金工艺;收集塔身锈蚀和层样品进行进一步分析,获取了更多的文物、锈蚀与工艺方面的信息[32]。

3.2 周边环境改造

除了历年来对建筑本体的修缮,2012 年山西省文物局启动了“五台山10 +4 寺庙改造提升工程”,对五台山包括显通寺在内的14 座寺庙进行了“建筑地基和墙体进行加固、梁架修整、彩绘修复;完善监控设施、排污和供热设施、安装烟尘感应器、改造和新建蓄水池等消防、技防、安防设施并分类成抢救性、科学性、预防性和永久性四大类保护工程”等全方位的改造提升[33]。此次提升工程在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建筑文物的语境,将文物与周边环境进行了精妙的糅合,更好的展示了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精神风貌。为了满足显通寺的载客需求,后人在原有禅堂后西侧新建了一座禅堂,新禅堂为二层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与寺庙原有神圣庄重、古色古香的氛围格格不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6 年五台山显通寺管理委员会委托山西省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进行禅堂改造,项目负责人为史国亮。工程采用整体拆除的方式,将钢筋混凝土建筑改造为仿清代风格的二层硬山顶建筑,与寺院现存总体风貌保持高度一致,改善了寺院整体的展示风貌[34]。

4 结语

显通寺作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缩影,其研究保护工作从未间断,但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研究中资料性成果居多,研究的广度深度有待扩展;专著中仅有零散的论述,未进行过系统的、科学的考察和深层次研究; 保护中缺少精细测绘,构造细节与施工改造痕迹资料不足,难以还原更多的历史信息。这些问题将为我们今后的研究保护利用工作指明方向。

猜你喜欢
五台山文物建筑
文物的栖息之地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五台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文物的逝去
五台山掠影
往五台山(外一首)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