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文化对蒋光慈英雄气质的塑造

2022-03-17 00:23燕世超
关键词:拜伦文化

燕世超

(南昌理工学院 传媒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蒋光慈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最早倡导者和领军人物。1920年代中后期,他以充满激情的小说与诗歌创作引发一股巨大的革命文学创作潮流,当时有的书店曾把茅盾的著作换上蒋光慈的名字出售,其名几与鲁迅、郭沫若并列。随着他英年早逝,革命文学迅速落潮。蒋光慈在革命文学事业上的起伏与其早期文化人格有着内在联系,并对其之后的性格发展、处世方法和人生道路均乃产生了重要影响。蒋光慈英雄气质的形成无疑是他早年所处身的安徽地域文化塑造的结果。

一、淮夷文化:率性而为、自由放任

安徽是个南北长的省份,被长江、淮河分成三部分,与其地理特征相应,其文化主要分为三大文化圈,即淮河两岸的淮河文化、长江中下游的皖江文化和皖南的徽州文化。蒋光慈的家乡金寨县位于安徽省内长江与淮河之间,因淮河重要支流之一史河发源于其境内,因而属于淮河文化圈。上古时期,我国东部地区族群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族群有着显著差异,被称为“夷”。《辞源》释“夷”为:“古代中原地区对异族的泛称,多用于东方民族。”据王迅考证:“夷人文化的南北之别,即大体上分为以山东地区为重心的东夷文化和以安徽江淮地区为腹地的淮夷文化。二者联系密切,又有着不同的发展途径。”[1]3-4“夏商周时期的淮夷是少昊族的分支皋陶系南下,与江淮地区和淮北部分地区的原住民融合而成的。”[1]139皋陶卒,葬之于六,六即现今金寨县所属的安徽省六安市。淮河流域由于紧邻中原,淮夷与中原的夏朝经常发生战争。据《后汉书·东夷列传》:“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自少康已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桀为暴虐,诸夷内侵,殷汤革命,伐而定之。至于仲丁,蓝夷(1)作寇。自是或服或畔,三百余年。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2]2255-2256夏朝数百年,淮夷与中原王朝战败则和,一旦中原王朝发生内乱,则又乘机反叛。商人得到淮夷的帮助打败夏人,建立商王朝,所以,商朝数百年,中原与淮夷基本无战事。商朝末年,帝乙辛发动对淮夷的战争,迫使淮夷臣服。西周时期,淮夷与周王朝战火不断:“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复命召公伐而平之。及幽王淫乱,四夷交侵,至齐桓修霸,攘而却焉。”[2]2256夷,据《新编汉语辞海》解释:“象形。甲骨文、金文像屈膝蹲踞的人形,后期金文、小篆像身上配有弓箭的人形。”在夏商和西周三代,中原文化已进入农业文明,而淮夷尚处于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社会。中原王朝要扩张疆土,总想征服淮夷,而淮夷不愿失去自己的政权,总是与之抗衡。“夷”的甲骨文、金文和后期金文、小篆两种不同的形状正说明淮夷在与中原政权斗争中两种不同的结局:败则屈膝蹲踞,像被俘的奴隶;战则拿起弓箭自卫。陈光忠在对“淮”“夷”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研究后认为:“淮、夷二字都能准确地体现出淮水流域的自然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因如此,淮夷民族形成自由放任和十分强悍的性格,具有精湛的射艺,特别英勇善战。”[3]40生活在淮夷地区的道家鼻祖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4]恰切说明淮夷先人敢做敢为的精神。

淮河有一条重要支流泗水,泗水的支流之一叫漷水。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就诞生在漷水之滨的山东省滕州木石镇。墨子出身平民,心系苍生,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宣扬“非攻”,反对“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5]。所以,墨家尚侠,在先秦为显学,与儒道并列。虽然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墨家为主的侠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在民间一直绵延不绝。

侠文化在淮河流域大行其道与其地理环境的变迁有着内在联系。“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十一月,南宋统治者为了阻止金兵南进,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杜充,竟然在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南45里)扒开黄河,导致黄河夺泗入淮。从这时起,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回归故道,从利津县入海,在700多年间,素来经济、交通、文化发达的淮河北岸及中下游地区,堕入了灾难的深渊。”[3]180“黄河夺淮以后,黄沙一层又一层地覆盖了千万顷良田沃野,变成农作物无法生长的沙丘、盐碱地,多数地区土质疏松,肥力较差,很难再适合农作物生长,使淮河流域的经济出现了历史上的大倒退。”[3]186从此,淮河流域十年九淹,不淹就旱,成了这里的常态。为了生存,获得有限的食物或其他资源,民间习武成风,民风变得剽悍异常。重然诺、轻生死、锄强扶弱的侠文化与淮夷先人敢做敢为、自由放任的精神逐渐融合,又促成当地经常爆发农民起义。如元末淮河流域出现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疫,赤地千里,爆发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李二、彭大在徐州起义,朱元璋参加定远土豪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并最终推翻元朝统治。清末安徽捻军起义同样发生在淮河流域。

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蒋光慈,少年时喜读《史记》中朱家、郭解等游侠事迹。中国古代义士侠客舍己为人、义薄云天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1926年10月,他在其小说集《鸭绿江上》自序诗中写道:“我曾忆起幼时爱读游侠的事迹,那时我的小心灵中早种下不平的种子;到如今,到如今呵,我依然如昔。我还是生活在令人难耐的不平的空气里。”[6]155淮河文化上述特点在蒋光慈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一是英勇无畏,敢于担当。蒋光慈少年时就表现出同龄人中少有的英雄气概。14岁时,他入河南省固始县县立志成小学读书,受共产党人詹谷堂影响,仰慕列宁。16岁时,他率领同学们砸了地方官员李荫棠乘坐的轿子;同年夏,他考入河南省固始中学,又因集合贫苦子弟打了嫌贫爱富的校长被开除学籍[7]。五四运动后,18岁的蒋光慈在安徽省第五中学读书时,被芜湖各校推选为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主编《自由魂》。他带头查禁日货,鼓动罢市,还打伤了芜湖商会会长汤善福。二是自由放任,不受约束。这在其日后处理创作与革命的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立三左倾路线在中共党内占据统治地位时,到处搞飞行集会,撒传单,做出很多无谓的牺牲。为了不影响文学创作,他拒绝党员在自己住所内开会,也很少参加上述政治活动,加上他后期创作的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招致上级领导批评。他不能忍受这种指责,便主动申请退党。

二、荆楚文化:革故鼎新、坚韧不拔

楚国历史表明,荆楚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积极进取、革故鼎新。楚国本是湖北省西部荆山一带的原始部落,属于蛮夷,祖先熊绎,不受周王朝重视,受封面积狭小。但后来的国君若敖、蚡冒等继任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8]。到楚平王时,楚国已发展为沃野千里的大国。楚庄王时期,楚国打败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22年,金寨县附近的淮夷六国被楚国所灭,并入楚国版图。公元前495年时,整个淮河流域全部属于楚国所有。到了战国中期,吴、越两国也先后被楚国所灭,距离金寨县不远的寿县(寿春)在楚国后期即考烈王至负刍时代还曾做过楚国数十年的都城。据陈光忠考证:“从楚文王十年(前680)消灭息国进入淮河流域算起,到楚国灭亡,共457年。”[3]91-92随着楚国对淮河流域的渗透,荆楚文化逐渐成为淮河文化主体。二是坚韧不拔,宁死不屈。屈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屈原始终把联齐抗秦作为国策,一旦理想破灭,他情愿以死来殉自己的事业。战国末年,楚国作为山东六国的纵长,率六国诸侯共伐秦国。后来,楚国虽被秦所灭,但秦统一中国后不久,又被楚人项羽所灭,正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是情感热烈,色彩浪漫。这是淮夷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共同特征。楚人崇尚太阳和凤鸟。太阳热情奔放,凤凰飞腾上天,表现楚人希望摆脱大自然的束缚,追求自由浪漫、无拘无束的生活,如《楚辞》中的《离骚》《天问》《九歌》《招魂》中众多神话人物和历史传说洋溢着瑰丽诡异的浪漫色彩。《离骚》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体现出楚人对于理想的追求义无反顾、虽死无憾。

荆楚文化上述特征在蒋光慈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十分显著:一是创作方法不断更新。蒋光慈早期小说《少年漂泊者》以书信体形式书写汪中从一个流浪汉成长为革命者的传奇经历;《鸭绿江上》以第一人称回忆的形式叙述主人公的恋爱悲剧;《短裤党》开头所描写的环境,隐喻上海工人起义前人们内心深处的躁动不安,以第三人称观察上海工人起义的全过程;《野祭》则与鲁迅小说《伤逝》相仿,以第一人称忏悔开始转入对往事的回忆。特别是后期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吸收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刻画艺术,以第一人称写白俄贵族丽莎从高高在上的贵妇人到沦落为妓女的心路历程,是创作上的重大转向。尤其是在其生命末期,他描写农民运动的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已摆脱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不再书写个人单枪匹马与敌人斗争,而是反映觉悟了的农民走集体斗争的道路,寄寓着作者对于中国革命出路的思考。《咆哮了的土地》所塑造的张进德等农民形象,突破了此前阿Q、闰土式麻木、愚昧的农民形象,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对人的重新认识,也摆脱了蒋光慈自己营造的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红色经典。二是意志坚韧不拔。在十多年创作历程中,蒋光慈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谢昭新说:“皖地先民本来就具有古代淮夷族的刚烈果决的族风,后来又染上楚人倔强坚韧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延续下来,在皖中现代作家身上也得以体现。”[9]蒋光慈自然也不例外。三是抒情性强,充满浪漫气息。其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和描景状物见长,而是以抒情语言叙述故事情节,引起那个时代青年的强烈共鸣。

三、心仪索菲亚:侠客式反抗者

皖江文化包括从安庆到芜湖在内整个长江中下游两岸800里长的安徽段,与上游巴蜀文化、中游荆楚文化和下游吴越文化判然有别。这一地区历史上也受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影响甚深,但元明以降,其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皖江人的先祖多来自徽州地区和江西鄱阳地区。世居皖江地区最早的也只是唐宋时期, 多数是元明时期迁来的。受战争、瘟疫、灾荒、地少人多等因素影响, 皖江人迁出的也较多。”[10]19世纪中叶,“太平军与清军在此长达八年的战争,导致此地‘数十里无人烟’,因此战后清政府鼓励移民来此开垦。湖北、河南、浙江,以及安徽江北之人大量徙入。当时人口籍贯是‘湖北居其四,河南居其三,浙江居其一,江北居其一,他省及土著共得其一’。”[11]这样,皖江文化就在人口的频繁流动中, 在不断地交流融合中形成独特的移民文化,其突出特点在于开放性、创新性和进取性。在皖江文化各城市中,芜湖更是得风气之先。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芜湖被增辟为通商口岸之一。1905年,芜湖租界举行开埠仪式,之后外商、传教士纷纷前来租地盖房。清末民初,芜湖已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工商业十分繁荣,为800里皖江城市翘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开放性。1904年,陈独秀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一说最初在安庆创办,后迁往芜湖),宣传新文化。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新青年》自初刊以讫于首卷六期,杂志性质基本上可称之为以陈独秀为中心的皖籍知识分子的同仁杂志。”[12]而这些皖籍知识分子中又以处于皖江文化带者居多。五四运动前,陈独秀、高语罕、章士钊、苏曼殊都曾在位于芜湖的安徽省立五中任教并传播新文化,俄国无政府主义(英文Anarchism,又称安那其主义)也在此地流行。

无政府主义于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俄国,流行于欧美,它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强权、压迫与独裁,主张消灭贫困、等级制度、种族与性别歧视,倡导生命个体之间的自由、自助与平等。1917年夏,蒋光慈到安徽省立第五中学读书时,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甚深。蒋光慈与钱杏邨、李克农等校内外同学成立“安社”(“安”即“安那其”简称),得到老师高语罕的支持。同时,波兰作家廖抗夫名剧《夜未央》中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俄国虚无党人、贵族姑娘索菲亚令蒋光慈十分仰慕,为此他自号“侠生”,希望将来做个侠客,后来愤而想做和尚,又将“侠生”改为“侠僧”,并作诗“此生不遇索菲亚,死到黄泉也独身。”无政府主义与蒋光慈骨子里的侠文化十分契合,而索菲亚则给蒋光慈提供了活生生的榜样。其小说《少年飘泊者》《鸭绿江上》《短裤党》《野祭》《菊芬》《冲出云围的月亮》,都既有为复仇而搞暗杀的内容,又有对主人公行侠仗义的描写。甚至他小说人物的名字中也时常出现“侠”字,如《野祭》中的陈季侠,《菊芬》和《弟兄夜话》中的江霞(“霞”与“侠”谐音,寓意江湖侠客)。如陈夫龙所说:“蒋光慈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个人英雄主义和暗杀恐怖主义相胶合的复仇情节,这是侠文化精神和无政府主义思想耦合纠结形成的侠客式反抗的典型体现。”[13]

四、拜伦情结:东亚革命的歌者

1902年,梁启超首先把拜伦诗歌译介到中国,其后,马君武、鲁迅、苏曼殊、胡适等人都曾译介过拜伦作品。历史上真实的拜伦是一个矛盾共同体:既反抗暴政,支持希腊民族独立事业、富有革命精神,又褊狭自私、狂纵自傲、沉迷女色。但在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亡关头,“拜伦帮助希腊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最后英雄壮举,不仅被中国人认为是浪漫行为,而且认为带有民主革命的意义”[14]。在中国一批年青诗人心目中,拜伦成了献身于民族独立的英雄。

在芜湖求学时期,蒋光慈在文学上受拜伦影响最大。据廖七一考证,1927年,蒋光慈仿照拜伦的诗作《哀希腊》创作的《哀中国》一诗,很多诗句都与马君武、梁启超、苏曼殊、胡适所译的拜伦的《哀希腊》诗句相似[15]。可见蒋光慈在芜湖求学期间就已熟悉拜伦,而且中国化的拜伦在具有浓郁侠文化的蒋光慈人格世界中,演化为侠义英雄的象征。这种侠义不再是传统武侠小说中为了私人情谊而拔剑相助、快意恩仇,而是为民族大义而慷慨捐躯的英雄。1923年1月,远在苏俄留学的蒋光慈在《我的心灵》一诗中写道:“多情的拜伦啊!/我听见你的歌声了,/自由的希腊——/永留着你千古的侠魂!”[6]53在蒋光慈看来,拜伦的侠魂是与希腊的民族独立紧密相连的。1924年,蒋光慈从苏俄归国,恰逢国内正在开展拜伦“百年祭”活动。蒋光慈赋诗《怀拜轮(拜伦)》,再次赞颂拜伦援助希腊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壮举和反抗精神:“拜伦啊!/你是黑暗的反抗者,/你是上帝的不肖子,/你是自由的歌者,/你是强暴的劲敌。/飘零啊,毁谤啊……/这是你的命运罢,/抑是社会对于天才的敬礼?”[6]97-981925年11月,作者又将这一节诗放在其第一部小说《少年飘泊者》“自序”上面,表现出主人公汪中与拜伦的互文性:汪中是中国式的拜伦,也是作者的化身。由此可见,蒋光慈在其第1部诗集《新梦》“自序”中声言“愿勉力为东亚革命的歌者”[6]13,正是其拜伦情结的产物。

结语

移民文化的开放意识,使蒋光慈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和作为民族解放化身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并与自身的侠文化化合,使他最终成为一位具有沈郁的英雄气质的革命作家。而移民文化、荆楚文化和淮夷文化共有的创造精神,使得蒋光慈不满现状,不断创新,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学潮流。郭沫若评价他“可惜太死早了一点。假如再多活几年,以他那开朗的素质,加以艺术的洗练,‘中国为甚么没有伟大的作品’的呼声怕是不会被人喊出来的罢?”[16]诚哉斯言!

注释:

(1)蓝夷为山东半岛东夷族分支,以种蓝靛染蓝衣穿蓝衣得名。

猜你喜欢
拜伦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图书馆里的赞美
野外,心中的一方“静”土
检验钻石
谁远谁近?
检验钻石
拜伦拧巴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