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王家坝精神的生成逻辑、主要意涵与时代价值

2022-03-17 00:23何丽娜燕少红
关键词:阜阳淮河防汛

何丽娜,燕少红

(1.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阜阳,236015;2.中共阜阳市委宣传部,安徽 阜阳,236008)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今年入汛以来,南北方江河湖泊接连出现超警戒水位险情。广大干部群众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发扬不怕累苦、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的精神斗志,坚守在防汛抗洪救灾第一线。”[1]70多年来,蒙洼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与洪水的斗争中形成的王家坝精神,一直是蒙洼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重要精神支撑。这一精神根植于淮河文化,融入于先进文化,浸润于革命文化,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在王家坝的时代体现。新时代弘扬践行好王家坝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王家坝精神的生成逻辑

(一)现实逻辑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为30万余平方公里。王家坝闸以上至淮河源头桐柏山364公里,为淮河上游,落差178米,占淮河总落差的90%,河道比降为万分之五,坡陡水急。王家坝闸以下至江苏的洪泽湖三河闸490公里为淮河中游,落差仅16米,河道比降为万分之0.3,河道坡降平缓,狭窄弯曲,支流众多,洪水渲泄不畅,难以迅速流向下游。

“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位于淮河中上游分界处,是保护淮河中下游的第一道安全屏障,决定了淮河中下游的安全,是淮河防汛抗洪的重中之重,被誉为淮河汛情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王家坝闸因淮河洪水肆虐而生,因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而建。自1953年建闸以来,共开闸蓄洪16次,受灾人口近19.5万人,受灾耕地1.18万亩。

正是蓄洪区人民的牺牲和奉献,有效保护了淮河全流域、两淮煤炭基地、京九京沪大动脉以及徐州、蚌埠、阜阳等重要城市的防洪安全,换来了千里淮河半个多世纪的安澜。也正是在这片热土上,锻造出淮河人民面对激流而奋发有为、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精气神;孕育了21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精神”之一,孕育了新时代淮河文化的核心,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精神——王家坝精神。

(二)理论逻辑

王家坝精神是濛洼人民在长期的洪水斗争中,在一次次奉献牺牲中形成的。但是,王家坝精神的提出、认可、发展和广泛传播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提出了舍小家为大家的“蒙洼精神”,随后,新华社发表了一篇纪实报道《这一种舍弃,令人敬重:“蒙洼精神”再现2007淮河防汛抗洪风采》,并对“蒙洼精神”作了具体阐述。

2009年7月1日,网友“王家坝人”首次提出“王家坝精神”概念,并将其初步界定为“顾全大局、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和谐发展”。2010年 7月,温家宝总理第6次到王家坝检查指导防汛工作,提出:“王家坝精神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控的科学治水精神。”[2]2010年10月,阜阳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将“王家坝精神”作为阜阳城市精神的决定》。此后,学界展开了对王家坝精神的研究,内容涉及王家坝精神的内涵、定位、渊源、价值、弘扬和践行等方面。

学界高度认同温家宝总理对王家坝精神的论述。部分学者在温家宝总理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归纳概括:孙安平将王家坝精神概括为“舍己、自强、共济、科学”[3];孟义昭、梁家贵从文化视角诠释王家坝精神,认为王家坝精神的文化内涵包括“人贵能群,群而胜物”“舍生取义,义之大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方面,并提出王家坝精神是新时期淮河文化的核心[4];房正宏认为,王家坝精神属于淮河文化的范畴。在王家坝精神的定位问题上,侯子建和谢付录认为王家坝精神可以作为“阜阳精神”[5]。

二、王家坝精神的主要意涵

一次次悲壮牺牲,一次次坚强崛起。无论时光怎么流转,“王家坝精神”的内核一直没有变,但在每一次奉献中,“王家坝精神”都一次次被托举,内涵一次次被丰富,在淬炼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又一次开闸蓄洪,蒙洼人民的壮举再次丰富了以忠诚担当、奉献牺牲、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科学治理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王家坝精神。

(一)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6]蒙洼蓄洪区16次蓄洪,蒙洼人民舍小家为大家顾全大局的英勇壮举,就是忠诚担当政治品格的最好诠释。

2020年,王家坝汛情来得迅猛,水位上升快,面对突发情况和种种困难,一天之内阜阳境内4个蓄洪库区相继开闸蓄水,蒙洼人民坚决服从党和政府的决策和安排,坦然敞开胸怀,让洪水淹没自己的家园。没有一个人问“为什么要撤”,没有一个人说“我不撤”,更没有悲观语、叹气声。即使在洪水淹没家园后,在蒙洼18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看到的是忙碌的身影,听到的是爽朗的笑声,触碰的是感恩的心情,升腾的是拼搏的热情。

因为有信仰,所以无所畏惧。因此,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发生什么灾情、承受多大的损失,需要他们作出多大的牺牲,蒙洼人民一直对党和政府高度信任。他们知道,建造蒙洼蓄洪区是从国家大局出发,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的科学决策,虽然洪水是自然灾害,但是为了保护更大范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开闸蓄洪是特殊时期的必然抉择。这种忠诚担当的政治品质,归根结底源于蒙洼人民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二)奉献牺牲的家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奉献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奋斗史和发展史就是一部奉献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7]舍小家为大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是凝神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70多年来,蒙洼人民一直在演绎着牺牲奉献的崇高价值观。

2020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时要求各有关地区都要做好各种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8]。王家坝闸,备而有用。从1953年到2020年67年,16次蓄洪,每当洪涝爆发,淮河抗洪进入紧急关头,蒙洼人民就会毫无怨言地舍弃家园,任由美丽家园承受洪水肆虐,甘心承受泄洪造成的巨大损失。为保淮河安澜,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闸时隔13年后再次开闸蓄洪,一天之中,阜阳市5小时连开4闸,涉及28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30多万人。洪水汹涌,蒙洼蓄洪区的4个乡镇、77个湖心庄台相继成为水中“孤岛”,180平方公里成为一片“泽国”,18万亩良田被淹没,19.5万人口遭受水灾,681户2017人连夜转移。

蒙洼人民再次承受巨大的牺牲,他们牺牲的不仅仅是有形财产,更有王家坝人走上富裕之路的梦想,但是他们一边饱含热泪,一边扛下所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始终践行着“我将无我”的豪迈情怀,把奉献和牺牲作为一种光荣和使命,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在滚滚洪水中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堤坝,“上保河南、下保江苏”,守护了千里淮河半个多世纪的安澜。

(三)自强不息的斗争意志

8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看到庄台街道整洁、村民生活井然有序,感慨地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饱经磨难的历史,是一部愈挫愈勇的历史,是在磨难中不断成长和奋起的历史。蒙洼人民与洪水抗争了70多年,经历了16次蓄洪,受到洪水威胁和袭击时没有失去信心,在惊涛骇浪面前没有惊慌失措,在失去家园时没有悲观消沉,始终以大无畏的昂扬斗志迎战洪水,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不等不靠,顽强拼搏。

蒙洼人民激发内生动力,带着重头再来的勇气和信心,走好生产自救、灾后重建的路子。水退人进,人进田绿,“反弹琵琶”念水经,走水路、发水财,因地制宜发展杞柳、柳编、板鸭、黄沙等适应性产业,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逐渐形成了“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业态格局,他们用勤劳和坚韧,谱写着致富之歌,奏响着安澜之歌,齐唱着幸福之歌。自立自强,激流勇进,蒙洼人饱经磨难,依然勇敢坚毅。

(四)众志成城的致胜风貌

集中力量方能办成大事,共克时艰更显众志成城。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在守望相助中共同构筑起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在防汛救灾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依靠人民群众,把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防汛救灾的强大政治优势。

汛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战场。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闸开闸蓄洪后,面对超常雨情、非常汛情,全国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众志成城、顽强奋斗,全力以赴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奋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蓄洪前夜,133个临时党支部迅速建立,蒙洼堤防上堤党员30000人,搬家队伍1600多人,1700多名民兵和2000余名野战部队官兵现场救援抢险,市内外近百辆消防和部队车辆前来支援,7小时内完成180平方公里的非安全区人员转移,这在蒙洼蓄洪转移历史上是少有的。

在这场“战役”中,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周密部署,为抗洪抢险指明方向;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坚定了灾区人民抗洪救灾必胜的信心和力量;解放军、武警战士组成水上抢险突击队,随时准备抢救被困群众。从解放军、武警官兵,到消防队员、志愿者,再到广大网友、爱心企业……各方力量火速集结,爱心汇聚抗洪一线。

(五)科学治理的生态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顺随自然规律,更能够摸得到自然规律,需要培养强大的抗御灾害的能力。这不仅为我们治理淮河提供了根本遵循,还为我们尊河重水提供了科学方法。蒙洼人民在防汛抗洪救灾过程中蕴含的标本兼治、科学防控、化危为机的科学治理生态理念,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蒙洼人民乃至淮河两岸儿女的人水共生科学智慧的集中展示。

科学治理体现在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上。水灾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也促使人们运用现代科技,时时监控水的动向,掌握水患运行规律。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约束洪水”“控制洪水”,到改革开放后的“管理洪水”,再到新时代谋求“人水和谐”,防汛抗灾能力不断提升,防洪救灾体系不断完善。

科学治理还体现在对水资源的科学应用上。经历了多次水灾后,蒙洼人民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逐渐找到了顺应规律的人与水和谐共生之路,构筑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王家坝精神时代内涵的五个方面具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是精神特质,充分表达蒙洼人民对党和政府的高度热爱和信任;奉献牺牲的家国情怀是灵魂,充分展现蒙洼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价值观;自强不息的斗争意志是本色,充分激发蒙洼人民灾后重建和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众志成城的致胜风貌是根本,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科学治理的生态理念是指引,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

三、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在开局 “十四五”的关键阶段,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之时,大力弘扬新时代的“王家坝精神”,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弘扬王家坝精神有利于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能够在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形成了孕育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9],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兴党兴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王家坝精神植根于江淮大地,是淮河儿女在长期抗洪救灾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以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线,以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奉献牺牲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斗争意志、众志成城的致胜风貌、科学治理的生态理念为内容构成有机整体。王家坝精神的本质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每当防汛抗洪紧要关头,每当洪水淹没他们的家园,每当需要舍弃自己的故土,王家坝人民都坚决执行命令,听从指挥。这种铁一般的纪律和作风,这种无私奉献的伟大品质,归根结底源于蒙洼儿女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价值理念,源于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确保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2.弘扬王家坝精神有利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1)是有利于彰显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就防汛救灾工作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防汛救灾的强大攻势。2020年,王家坝闸开闸蓄洪后,各级党委、政府周密部署,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各地各单位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成为关键时刻老百姓的贴心人。将支部建起来,让党旗飘起来,把党徽戴起来,他们用行动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彰显共产党员人的先锋模范作用。133个支部建在抗洪一线,风雨同舟,人在堤在,大批生产生活和防汛物资源源不断运送到受灾群众手中和抗洪救灾一线。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抗洪抢险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蒙洼人民共渡难关的坚强后盾。把方向、谋大局、定策略,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共筑了军民鱼水情。

(2)是有利于彰显人民至上的显著优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要求,在防汛救灾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2020年王家坝汛情来的迅速猛烈,水位上升快,面对突发情况和种种困难,始终把受灾群众的安全撤离、撤离后的群众生活物资保障和最大程度减轻受灾群众财产损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开闸蓄洪前确保做到“四个不再有”,即:危险区房屋关门上锁不再有1人滞留;保庄圩子不再有1人离开保庄圩;庄台居民不再有1人离开庄台;蓄洪洼地不再有1名生产生活人员;蓄洪期间,确保没有1人返回危险区。做到“三个提前”即:提前采收即将成熟的作物;提前捕捞上市蓄洪区内养殖的鱼、虾等水产;提前转移蓄洪区饲养的畜禽。切实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粮食安全、出行安全、供电安全、饮水安全、物资供应安全等。人民至上的理念为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注入了强大力量。

(3)是有利于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王家坝闸开闸蓄洪后,全市上下立即行动起来,千万军民戮力同心、全力以赴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成为弘扬王家坝精神的生动实践者。阜阳境内4个行蓄洪区居民超过34万人, 2860人需要转移,从接到撤离指令,到蒙洼蓄洪区180平方公里的非安全区人员全部转移安置,不落一人,只用了7个小时,这在蒙洼蓄洪转移历史上少之又少。

党心、军心、民心,在洪魔面前万众一心,共同构筑防汛抗洪救灾的铜墙铁壁,凝练出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汇聚成打赢防汛抗洪救灾这场硬仗的磅礴伟力,彰显出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优势。

(二)实践价值

1.弘扬王家坝精神有利于蒙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充分体现。在王家坝精神的指引下,蒙洼擘画出了百姓生活更加红火的新图景。

2021年阜阳市累计投资6400万元,完成了王家坝等7个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项目应急恢复建设,王家坝闸全面升级改造,应对淮河水患灾害有了现代化的“利器”,守护淮河安澜更有保障,沿淮人民面对汛期的滚滚洪流,将更加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近年来,在修整和加固原有131个庄台的基础上,规划兴建了6个大规模的保庄圩,将4.05万名群众从淮河行洪道及河滩地迁出,实现了“人退水进”,群众居住环境大为改善。如今,铺天盖地的蒙洼特色农业、悄然兴起的蒙洼旅游产业,实现了林、粮、牧、草、水产互生共存,庄台人家已呈现出“坡下绿草坡上花,水底鱼儿水中鸭,若问人间哪里好,美丽庄台是我家”的一派淮畔田园风光,逐渐找到了人水和谐共生之路。蒙洼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弘扬王家坝精神有利于助推阜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阜阳等4个“区域重点城市”建设;2021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阜阳确定为“区域重点城市”,支持“经济发展”“人口集聚”;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江苏省苏州市一对一结对合作帮扶阜阳市,阜阳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越。

(1)是王家坝精神是凝聚阜阳力量的精神纽带。推进阜阳跨越式发展,必须弘扬王家坝精神,以高昂的精神旗帜为指引,以强大的精神支柱做支撑,团结凝聚阜阳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当前阜阳发展面临五大优势: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双桥头堡”的区位优势、铁公机水四位一体的交通优势、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的政策优势、“百亿粮仓”种养循环的农业优势,千万人口及辐射周边消费的人口优势。五大优势作为助推阜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王家坝精神就是助推阜阳经济社会发展、外树形象、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纽带。政策和机遇叠加期的阜阳,需要用王家坝精神引领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新篇章。

(2)是王家坝精神是激发阜阳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的时代背景下,在“乡村振兴战略”“长三角发展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带动下,在建设I型大城市、打造省域副中心、创建皖北“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等高标杆的指引下,进一步研究、发掘、传承、弘扬王家坝精神,对于激发效能、应对挑战、创新创造、凝聚阜阳乃至皖北地区人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3)是王家坝精神是推进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的精神定力。今天的阜阳,对标沪苏浙,学习合芜滁,加速一体化;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双招双引”,步履铿锵,战鼓声急。追赶跨越的热切渴望喷薄,奋勇争先的强劲脉动迸发。阜阳未来的战略目标“六个突破式跃升”:经济综合实力跃升、中心城市能级跃升、生态文明建设跃升、市域治理能力跃升、人民生活品质跃升、党的建设工作跃升。只有大力弘扬和践行王家坝精神,才能在加快建设“三地一区一城”、矢志勇当皖北振兴排头兵,打造皖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新篇章的征途中拥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才能着力增强阜阳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不被困难吓倒,坚定不移地把阜阳的事情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0]蒙洼人民在抗御自然灾害中形成的王家坝精神,是新时期淮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精神在王家坝的集中体现,也是淮河两岸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出发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应大力弘扬和践行王家坝精神,让王家坝精神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焕发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阜阳淮河防汛
夏季防洪防汛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防汛当前莫添乱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委组织开展2017年防汛抢险联合演练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