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海洋强国重要论述在闽东的孕育及实践

2022-03-17 01:53张庆伟
关键词:闽东山海强国

马 红 张庆伟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1],2013 年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对“建设海洋强国”[2]进行了深入探讨,同年10 月在访问东盟诸国时,提出与世界各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3]习近平关于海洋强国的论述是习近平几十年相关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精华提炼,其中在福建的工作经历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我曾在福建工作生活了17 年,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年华。”[4]习近平在福建工作生活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探索时期和深化时期,从厦门、宁德、福州再到福建省委任职,他对于海洋的理解不断加深,对于海洋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升华,形成了许多关于海洋的前瞻性思考。

一、坚持海陆统筹“抓大农业”的闽东海洋战略思想

在上个世纪80 年代,闽东是福建相对贫困的地区之一。1988 年6 月,习近平到闽东上任,在上任初期习近平带领“一班人”深入闽东九县,还调研了附近的地区如浙南温州等,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如何使闽东这只“弱鸟”实现先飞。第一,扶贫先扶志。地方贫困但观念不能贫困,闽东人全体上下都要树立“先飞意识”,这样可以跳出陈旧的框架看问题,也可以振奋闽东人的精神。第二,要搞“经济大合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在遇到某些具体问题时,很多同志就主次颠倒,搞“政治、经济”两张皮,乡镇全体干部上下需要把主要精力、时间用在工作实践上。第三,因地制宜搞开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与之相适应的路子”。[5]有的干部提出闽东今后可以搞一个开发区,学习特区模式,“有人说,可以另起炉灶,我不赞成,要从区情、区力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还是要依托现有城镇的布局,不能脱离现有城镇的生活设施另起炉灶,重新搞一个开发区。别的地区也许行,在我们闽东则不行。道理很简单,我们没有那么多财力。”[6]习近平清楚的看到闽东地区发展思路不清,盲目借助于外力,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部分存在着,存在想一下子抱个“金娃娃”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习近平提出,“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也没有多大前途。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7]这就是说,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大农业”观点首先注重稳住粮食[8]。20 世纪80 年代,第一产业在全国GDP 的比重持续下降,当时闽东的粮食产量无法满足当地人的基本需求,粮食调入难度高、压力大。提高闽东地区的粮食生产是闽东地区“弱鸟先飞”的关键要素,可以带动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闽东经济发展的关键。习近平的“大农业”观点是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粮食的需要,强调粮食的重要性。其次,重视“山海田一起抓”。[9]“大农业”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大合唱”。闽东地区拥有丰富的山海资源,不同资源的开发程度有所不同,不同产业与资源之间的开发,并不是最终达到一个单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效果,而是不同资源之间的综合开发,把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工程,协调利用、统筹各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对于闽东的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念海经”。要充分重视渔业的发展,海洋捕捞和滩涂养殖都要注重可持续性,提高海洋渔业的发展潜力,增加单产。我国高度重视沿海发展的战略,闽东位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处于温州和福州之间。习近平活用闽东地区的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将闽东独有的海洋资源转化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与福州、温州相接建立起辐射闽东整个地区的特色海洋经济带,打造闽东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习近平关于闽东脱贫致富的理论和实践,引领闽东地区的人民群众真正意义上走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

习近平指出,“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什么是大农业呢?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小农业是满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大农业是面对市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0]大农业经济应该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重视面向市场,发展海洋经济,闽东地区成千上万的沿海农民可以通过“念海经”,面向海洋实现摆脱贫困。闽东与台湾隔海相望,拥有毗邻台湾的独特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兼具闽东和临近台湾优势的产业。1988 年10 月,习近平提出发展“三资”企业,立足闽东特色及沿海优势发展对台贸易,抓住对台开放这个便利的优势条件。[11]习近平坚持对外开放,重视沿海经济带动内陆经济。他提出要借助闽东对台优势,大力发展“三资企业”,促进沿海工业的提升。同年,宁德在福建省政府的批准下,获得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自此以后宁德可以直接出口外贸商品。习近平发展“大农业”的观点,坚持了海陆统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领域综合推进协调发展,以海洋经济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二、依靠科技唤醒“沉睡的山海资源”发展闽东的海洋科技

闽东地区与台湾一水之隔,向南可联结珠江三角洲,向北可联结长江三角洲。闽东地区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山海资源。首先,闽东地区海洋资源丰富。其海岸线曲折,怀抱著名的深水不冻港三都澳,还有三沙湾港可全天候容纳50 万吨的轮船作业,大吨位的轮船可以在此中转,是大项目开发的理想区域。闽东地区还拥有广阔的滩涂面积,闽东海域面积占福建省的1/3,海洋渔场是全省总面积的35.63%,浅海滩涂等面积约为140.1 万亩。闽东海域生态环境良好,水质肥沃,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闽东地区水产资源种类丰富居全省第一,福建省的经济鱼类主要来源于闽东,占福建省经济鱼类总量的72%,著名的官井大黄鱼产量居全国之首。其次,宁德拥有丰富的山资源。“‘吃山’,要抓好林、茶、果。”[12]闽东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宜林木资源的生长。闽东的茶叶远近闻名,占全省产量的四分之一,有许多产茶较多的老茶园,闽东茶优势的发挥还需要做好老茶园的改造工作,提高亩产。闽东也具有种类丰富的水果,如霞浦、宁德的晚熟荔枝,福鼎的四季柚,福安的芙蓉李,古田的油柰等。

提升宁德地区的经济综合开发能力,第一产业要依靠科技向多层次、深领域进军。习近平指出,“长期以来,闽东的农业存在这样的状况:一方面,农业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上;另一方面,沉睡的山海资源、空白的产品有待开发,许多技术和品种急待推广。”[13]“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问题,都离不开科技力量,离不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平,利用资源,挖掘潜力。”[14]首先,依靠科技力量可以开发、利用曾经无法利用的资源。闽东地区拥有辽阔的海涂,利用效率低,完全可以依靠科技将广大的海涂资源变为重要的土地资源。对于很多已经开发但是尚未完全利用起来的资源,也可以依靠科技力量将潜在资源变为现实资源。实现许多产品的初加工到深加工的转变,一次增值变为多次增值的飞跃。比如原竹资源,从单纯出售变为笋罐头和竹编工艺品等。其次,依靠科技力量,可以节约不同要素的投入。集中表现在品种改良、栽培管理和施肥技术上。通过科技手段将改良后的新品种,可以吸收利用不变的资源或更少的资源,获得比原来更高的质量和产量。栽培管理技术的提高可以节约人工成本,解决很多栽培过程中的问题。依靠科技提高施肥技术,采用先进高效的施肥手段,增加肥料对作物的作用力。再次,依靠科技力量可以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闽东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水资源,有很多鲜活的渔产品,仅仅依靠当地有限的市场,会导致鲜活的渔产品滞销等情况。要积极研发可以保鲜的海产品包装,可以将鲜活的渔产品运输至更广阔的市场,打开销路,拓展渔产品的销售空间。此外,还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品相等,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宽销售市场。最后,依靠科技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水平。水、电、气等日常生活用品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脱贫致富的评价标准。要积极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将水、电、气等基础资源送入每位农户家中。[15]习近平坚持发展海洋科技,通过海洋科技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

三、“把富余劳动力引向山海开发”的闽东海洋开发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很多地区出现了富余劳动力。城市富余劳动力的解决有很多方案,其中许多人提倡农民工进城,将农业部门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既可以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又可以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得农业与非农业的效益逐渐趋于平衡,城乡居民的收入逐步缩小差距。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大多都是高素质劳动力,农村中留下的是大部分“低素质”劳动力,城乡差距并没有缩小。习近平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对闽东这样一个贫困地区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是优势还是负担?我认为必须辩证地分析,认真地看待。好与坏,有利与不利不仅是相对的,并且还会相互转化。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加以正确的引导。农村劳动力如果继续束缚在原有规模的耕地上,倚锄舞镰,沿袭几千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老传统,进行慢节奏、低效率的生产劳动,那就不是一件好事。反之,用改革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这件事,会惊喜地发现:我们又获得了一种极其宝贵、可待开发、可能创造巨大价值的崭新资源,我们应及时疏导,把富余劳动力引向山海开发,进行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农村经济上新的台阶。”[16]

习近平反对大规模支持农民进城的做法。[17]首先,对于闽东地区来说,农村劳动力的富足只是相对于小农经济而言,如果是发展大农业,闽东农村的劳动力绝对不富余。其次,农村基础不稳,农民的素质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粮食供给不足,城市的容量有限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我认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较好选择是:从空间说,提倡就地消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从方向说,偏重于大力发展大农业,推进山海开发,鼓励富余劳动力因地制宜转移,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18]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解决,需要打破空间限制,解除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冲破自然经济的束缚,拓展新的领域,规划新的门路。闽东地区的海洋资源有很多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宁德盛产大黄鱼,但是渔民使用毁灭式的方式“敲鼓”捕捞,使得大黄鱼近乎灭绝。在习近平的支持下,宁德地区发展网箱养殖珍贵海鱼的做法,大黄鱼人工育苗成功,其技术不断成熟产量不断提高。此后,闽东成为我国著名的大黄鱼网箱产地,提高了农民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成功的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要注意广度和深度,提高现有的农民素质。针对不同的行业可以进行具体的岗前培训,使得现有的农民可以成为具有一定知识技术的合格劳动者。富余劳动力的解决要有战略性的计划,加强教育的投入,培养专门的职业人才,将富余劳动力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十八大以来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战略方向,为我国劳动力的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空间。

四、演奏“山海的交响”的闽东海洋文化思想

1988年的闽东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区之一,闽东九县其中有六个县为贫困县,“老、少、边、岛、贫”是闽东地区给外界的印象。这种贫穷对于当地人民群众来说是一种压力,很多人只看到穷,如果无法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闽东的人民群众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在提到闽东“贫困”的同时,也要想起闽东的光彩,有压力的同时也要有动力。要发掘闽东自身的灿烂文化,要看到闽东有着美丽的山川河流和蔚蓝的海洋,还有闽东人民不畏艰难、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等。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风雨飘摇中走过了几千年,经历了无数的动荡不安,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始终是最稳定的成分。正是这种文化自信使得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始终团结一致,奋力向前,不断夺取中华民族史上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闽东地区的文化建设也要尊重传统文化,结合当地特色,发挥同样的作用。通过加强闽东的文化建设,将闽东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闽东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从而提高外界对闽东地区发展的信心。

要把握闽东地区的发光点,弘扬闽东之光。“畲族文化是一个闪光点;闽东是老区,有长期的斗争历程,也是一个闪光点;闽东人民现在正在抓紧机遇,脱贫致富,这又是一个闪光点;闽东的山海交融,风景独特,这也是一个闪光点。”[19]闽东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域面积达4.45 万平方公里,是弘扬海洋文化的优良土壤。习近平在宁德期间,大力推动整合山海资源,统筹山海协作,通过山海交融实现宁德地区的开放发展。文化宣传需要重视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常言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习近平提出文化的宣传,一是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一定思想性,不能流于形式。二是要接地气,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养分贴合现实生活,要有真实性才能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三是要少花钱,多办事,在文化宣传中投入的资金也要讲求经济效益。四是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不能曲高和寡。[20]习近平在闽东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两个代表性的建议,首先是举办畲族文化节,畲族拥有沉淀了多年的优秀文化成果,如,新畲歌、民俗、民谚、民族文物、民族武术等,完全有条件搞一个畲族文化节。其次,依靠闽东丰富的山海资源,拍一部风光音乐电视片,取名《山海的交响》。[21]在上个世纪80 年代,电视作为一个现代的传播工具,对人民群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电视片可以做到有风景画面、有音乐,试听结合,情境交融,雅俗共享。习近平通过弘扬闽东的山海文化,增强闽东人民的文化自信,提高闽东地区的知名度,为闽东地区摆脱贫困提供了精神动力。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海洋文化的发展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自信,是海洋强国战略的精神载体。

五、坚持唯物史观协调闽东沿海与山区双重的经济形态发展

闽东地区拥有沿海和山区双重经济形态,形成了宁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我们需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这种问题。第一,生产力的选择需要遵重历史的规律,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己的生产力,所以无论发展山区经济还是沿海经济都要遵循历史的规律。第二,在客观上沿海地区和山区存在着差异,对于山海之间的差异要进行互补协作。山海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矛盾的统一有利于闽东经济的发展。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府制定山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时,要重视差异性,不能一刀切,在政策的推行实施过程中也要重视山海的协作。山区和沿海经济的发展,是闽东经济振兴的重要两翼,但是在处理山区和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时不能实施完全平衡的战略。相反,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走差异布局的战略,选择“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生产力布局的路子。[22]比如在地方投资方面,不是“越穷”投资的比重就要大,而是要以投入产出系数的高低作为投资的方向。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投入产出越高,越快,但是并不是说贫穷的山区就不投了。只是在投资时有所侧重,对于效益好的山区也可以适当增加比重。

在协调山海经济发展时,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习近平认为,把握二者之间的统一比较困难,应该以发展经济效益为目标,促进速度和效益发展的统一。[23]以发展经济效益为目标是为了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也是基于闽东薄弱的现实基础考虑。山海资源的开发必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二者相互作用。首先,闽东拥有丰富的山海资源,良好的产业结构政策可以正确引导资源的开发利用。其次,闽东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依据本地山海资源的现状。[24]闽东的资源是有差异的,闽东的产业结构也要体现出这种差异。闽东山地多,但是林业的覆盖率和积蓄量比较低,林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闽东食用菌的种植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要处理好食用菌和林业的关系,可以发展林菌挂钩。闽东尚未充分利用海洋资源,要重视外海捕捞的船队建设,浅海滩涂养殖要注重提高单产,向深度、广度发展,对于经济价值高的鱼类和贝藻养殖要扩大面积。闽东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和生产力状况而定。[25]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有效的协调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二者的关系,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综合推进。

六、结语

习近平关于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不仅仅源自于习近平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来源于他基层从政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福建工作的相关海洋理论与实践,是习近关于海洋强国的相关论述的重要来源之一。习近平始终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海洋,将建设海洋强国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时代任务,对海洋强国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关于海洋强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抚今思昔,我们了解到习近平关于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是他在福建推进山海协调发展的新时代的生动续篇,也是他关于海洋的理念在更广空间、更高层次的发展。习近平海洋强国重要论述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理论,能够与实践进行结合,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

注释:

[1]《胡锦涛文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645 页。

[2]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人民日报》2013 年8 月1 日。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9 年,第292-295 页。

[4]兰锋:《习近平看望福建代表团代表》,《福建日报》2008 年3 月11 日。

[5][6][7][8][9][10][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4、4-5、6、180、6、187、6、184、186、186-187、166-167、167、168、23、24、24、96、92、93、94 页。

[11]林金灼:《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关于“大农业”思想的探析》,《福州党校学报》2015 年第5 期。

猜你喜欢
闽东山海强国
丝路•山海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山海涧》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山海添色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