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闽赣临时省委曾包括闽东特委新论

2022-03-17 01:53汤丽斌
关键词:黄道叶飞游击战争

汤丽斌

一、中共闽赣临时省委与中共闽东特委的关系之争论

上世纪80 年代初,关于1936 年4 月成立的中共闽赣临时省委是否包括中共闽东特委,曾引起一场争论。《党史资料与研究》1983 年第6 期刊发郑复龙撰写的《关于闽赣省委成立的一些史实的考证》(以下简称“郑文”),以作者从福建省档案馆看到的一份档案影印件——1939 年8 月中共福建省委给党中央的《福建报告》为依据,认为“中共闽赣省委从闽北分区委演变过来,直到1937 年底并不包含闽东地区”。“郑文”因此还提出,老同志的回忆“难免会说法不一,甚至有互相矛盾之处”,因此“必须将回忆材料与历史文件加以比较、深入探讨”,才能“从中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

针对“郑文”的上述观点,《党史研究与教学》1983 年第11 期刊发了刘晓撰写的《闽赣省委成立问题我见》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文章主要以1936 年7 月发布的《闽赣省工联会告工友书》,特别是1937年10 月25 日和11 月9 日,黄道、曾镜冰联名写给国民党崇安县长蒋伯雄的两封信为依据。前者有一段话:“我们闽北红军在建×、邵武、顺昌、松溪、政和、古田一带创建大块游击区域,与闽东苏区取得联系,现已成立闽赣省来领导广大工农劳苦群众配合主力红军与国民党斗争”;[1]后者更明确说:所部现在没法全部集中,那是因为“建浦松政古屏宁寿福”等地很远,“尚未能将信送去”,[2]而且明确指出“叶飞、黄培松、沈冠国、阮英平、陈挺所部去年即归道指挥”。[3]“刘文”还引用了黄知真、曾镜冰、叶飞3 位亲历者的回忆相印证,从而认定“从历史文献到当事人和老同志的有关文章、回忆资料,对于闽赣省是由闽北和闽东联合建立的都有比较充分地反映”,由此可以断言,“郑文”所提出的“中共闽赣省委从闽北分区委演变过来,并不包含闽东地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4]

此外,“刘文”还对“郑文”依据1939 年8 月中共福建省委给党中央的《福建报告》所得出的结论表示怀疑,并且从该报告中所提到的中共闽赣省委的称谓、曾昭铭等人的职务等存在不实入手进行分析,认为该报告对中共闽赣省委的记述并非皆与历史相符。不难看出,“刘文”相当有力地否定了“郑文”的上述结论。

二、佐证之一:《福建报告》成文过程的剖析

“刘文”显然也存在明显不足之处,首先是没有对《福建报告》进一步剖析,对中共闽赣临时省委的记述存在错误的原因做分析,尤其是没有对“郑文”据以得出“中共闽赣省委不包含闽东地区”这一错误的原因做进一步分析,致使其对“郑文”错误的辨析不够透彻、有力,而且这也影响了“刘文”自身所得出的结论的权威性。

《福建报告》形成于1938 年7 月22 日至27 日召开的中共福建省党代会之后,并于同年8 月,由中共福建省委提交给党中央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向中央汇报福建党组织的演变发展情况。从常理上讲,这份报告应由分管全省组织工作的省委组织部负责执笔,至少会征询省委组织部的意见后再定稿。但因当时的特殊工作环境,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在工作上十分认真且常常亲力亲为,这份稿子极可能由其亲自起草;又由于该报告是上呈给党中央的,组织部有关成员又即将奔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因此,可以初步推知,这份报告最后应当交由相关负责人员过目审定,再由其阅后提出修改意见;而该报告撰写过程中有关闽东党组织的那部分内容,执笔人员也自然会向曾参加过闽东革命斗争或对闽东革命斗争的情况比较熟悉的人员了解情况后再下笔,或成稿后呈交组织部相关人员审阅后定稿。由此可以推知,1939 年8 月中共福建省委给党中央的《福建报告》的形成,应与当时的组织部有密切的关系。概而言之,1939 年8 月中共福建省委给党中央的这份《福建报告》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福建省委组织部的意见,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当时省委组织部对1936 年4 月成立的中共闽赣省委持怎样的看法呢?上个世纪80 年代初,省委组织部的相关人员在接受闽东党史工作者访问时曾明确说:“在闽浙临时省委成立的前后,我们没有和闽北成立过什么‘闽赣省委’,那时我们和闽北是单独活动的,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5]当时省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都不是直接参与商议成立中共闽赣省委的亲历者,因而他们对中共闽赣省委是否成立等事实,自然没有叶飞、曾镜冰、曾昭铭、黄知真等亲历者们权威。从这些相关人员没有提起叶飞曾向他们传达过洞宫山会议的情况看,上述说法极可能来自其他间接途径。更重要的是,这些间接转述者对此事的忆述与叶飞等亲历者的忆述不一致,核心事实无法相互印证。因此,可推定间接转述者的说法有误,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再次验证了《福建报告》所陈述的内容只是基于间接转述者的陈述拟定的,报告中出现“1936 年4 月成立的中共闽赣省委不包括闽东”的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

三、佐证之二:亲历者的忆述与分析

“刘文”存在的第二个不足之处,就是它对参与中共闽赣临时省委成立的亲历者的忆述所做的分析还不够全面、透彻。

中共闽赣临时省委成立时,洞宫山会议的亲历者叶飞、曾镜冰、黄知真等人的相关忆述多与叶飞的忆述相同或相近。据曾镜冰回忆,1934 年底,中共闽北分区委就曾接到朱德、周恩来的电报,要他们派人与闽东的叶飞取得联系。但接到这个指示时,他们已被迫撤出大安街转入游击战争,没法抽调人员去找叶飞。但到1936 年情况有了改变,闽北“老的地区巩固下来了,新的地区有了些发展,闽北部队开到了松溪、政和、古田、屏南一带”,这样一来闽北、浙西南、闽东三个单位就比较接近了。同时,成立了“闽浙赣剿匪指挥部”,统一力量对付我们,“而我们没有统一,觉得有统一起来对付敌人的必要”。“所以在1936 年X 月,闽北分区委决定我和黄立贵同志到闽东找叶飞同志。于是,我和黄立贵同志到周墩附近的官司、红桃洋等村,在一个小村子里同叶飞同志会合,把闽北分区委的意图讲了一下。还在我们来到闽东之前,叶飞与刘英同志已成立了闽浙边临时省委,但统一后在团结上存在若干问题,于是我们回到闽北汇报了这个情况。不久(大约1936 年4 月),黄道同志到了闽东北地区的洞宫山,与叶飞同志见了面,确定成立闽赣省委。”[6]

据会议记录人黄道的儿子黄知真回忆:1936 年,“随着形势的发展,闽北、闽东、浙西南三块根据地呈品字形靠在一起,三支红军游击队经常相互往来,几个根据地的领导都感到需要有进一步的联系。粟裕、刘英、叶飞提议恢复闽浙赣省委,建议黄道担任省委书记。三方面经过多次书信往来联系,粟裕、叶飞、黄立贵、曾镜冰等也曾多次见面商谈。最后共同商定四、五月间在建松政地区召开三方主要负责同志的联席会议,讨论并作出具体决定。”4 月,黄道、吴先喜从崇安出发,到达建松政地区与黄立贵、曾镜冰会合,“从他们那里知道,粟裕不久前已经来过,由于敌人的尾随,没有等到我们就返回浙西南了。”几天以后,黄道等在洞宫山的一个小村子与叶飞会师,举行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洞宫山联席会议。[7]他还回忆,中共闽赣临时省委成立后闽北与闽东合作的局面,一直坚持到1936 年年底。[8]

四、佐证之三:知情者的忆述与印证

“刘文”存在的第三个明显不足之处,就是它没有引用更多的知情者的相关忆述,以坐实黄知真、曾镜冰、叶飞三位亲历者上述忆述的真实性。实际上,当时有关洞宫山会议留下忆述材料的知情者众多。

例如,中共闽赣省委成立后被任命为资光贵中心县委副书记、第三军分区副政委的刘文学就回忆:吴先喜告诉他,1936 年4 月份,黄道和叶飞在洞宫山开了会以后,中共闽北分区委和中共闽东特委合并成立了中共闽赣省委,并成立了闽赣省军区,省委委员有黄道、叶飞、吴先喜等,其中省委书记黄道兼任军区政委、吴先喜担任省军区副政委。实际上,自洞宫山会议以后,由于情况紧张,联系不便,闽赣省委成立后还是管原来管辖的闽北地区。6 月份,省委将闽北地区划分为四个分区委,资光贵游击根据地被划为抚东分区,也称第三分区。[9]另外,中共闽赣省委成立后被任命担任第四军分区(即闽东北军分区)司令员的饶守坤也回忆:1936 年1 月,黄立贵率部挺进到政和、周宁交界处的洞宫山一带,经过上楼战斗之后,遂在禾坪村与叶飞领导的闽东红军胜利会师。同年4 月,黄道、黄立贵、吴先喜、曾镜冰等与叶飞在洞宫山又召开了联席会议,研究成立中共闽赣省委,由黄道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叶飞为省军区司令员,黄立贵、曾镜冰、曾昭铭、范式人、阮英平等为省委委员。同年6 月,黄道在岚谷宣布中共闽赣省委成立,并宣布在闽北成立四个分区委、四个军分区。[10]

还有时任中共闽中分区委组织部长、青年团书记王荣森也回忆:1936 年初,闽北红军游击队打通了闽东游击区,同叶飞领导的红军游击队会师了。4 月,两个游击区的领导人黄道、叶飞等人在政和与周宁交界的洞宫山上举行会议,成立中共闽赣省委统一领导闽北、闽东的革命斗争,省委书记为黄道。中共闽赣省成立后,省委决定在闽北设立四个分区委(或特委),即闽北、闽中、建松政(闽东北)、资光贵(抚东分区委)。[11]中共闽赣省委成立后,吴华友担任省委委员、负责组织和工会工作,他同样回忆:黄道等与叶飞在洞宫山仰头村共同商议成立中共闽赣省委后,为了将游击战争的开展情况报告给党中央,“并将闽赣省委组成人员名单报中央批准”,黄道决定由他突围出去寻找党的关系,随后他辗转千里,直到1937 年2月间才完成了把文件送出去的任务。[12]吴华友的回忆虽未直接点出中共闽赣省委是否包括闽东,但其所言中共闽赣省委为闽北、闽东双方共同商定成立的,而且是为了双方间“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以对付国民党对闽北、闽东和浙西南实行总“清剿”而成立的,所以中共闽赣省委自然包括闽东特委。时任闽北红军二纵队一支队政委陈仁洪,他曾跟随黄立贵与闽东红军在洞宫山会师,并也回忆,他们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游击队会师后,黄道于4 月间来到洞宫山与叶飞等会面并举行会议,商议成立了中共闽赣省委,已定黄道任书记,叶飞、黄立贵、曾昭铭等为领导成员。同时计划成立闽赣省军区,司令员叶飞、政委黄道、政治部主任曾镜冰,管辖闽北、闽东两个独立师。省委设在崇安,闽东成立特委、设军分区,由叶飞代表省委领导。实际上,“由于地域分散,环境多变,意见又不甚统一,闽北和闽东一直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领导。”[13]

众多亲历者、知情者的回忆相互印证,让中共闽赣临时省委包括闽东特委这一主题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再次说明1936 年4 月成立的中共闽赣省委确实包括闽东特委。“郑文”据以为证的那份中共福建省委给党中央的《福建报告》,有关此事的表述与历史不符,同样是可以肯定的。

正因如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北游击区》的“概述”部分便如下叙述:1936 年4 月,闽北、闽东两个游击区的领导人黄道、叶飞、黄立贵、吴先喜、曾镜冰等在洞宫山仰头村举行了3 天联席会议,讨论闽北、闽东、浙西南三块游击根据地的互相配合与统一指挥等问题。双方考虑到成立中共闽浙赣省委尚不具备条件,经磋商决定成立中共闽赣省委和省军区。1936 年6 月,黄道在崇安岚谷正式宣布成立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稍后成立了省肃反委员会、共青团闽赣省委和闽赣省工会联合会等组织。黄道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叶飞任省军区司令员(未到职)。闽北方面担任中共闽赣省委、省革委会、省肃反委员会、省工会联合会领导或重要职务的还有黄立贵、吴先喜、曾镜冰、曾昭铭、吴华友,以及王助、汪林兴等人。与此同时,闽北成立了四个分区委和军分区。但“由于战争环境险恶,闽北和闽东两个游击区,实际上未能实施统一领导,联席会议后,仍是各自独立进行游击战争。”[14]

五、结论

综上所析,“郑文”所说1936 年4 月成立的“中共闽赣省委不包括闽东”,这一说法不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而通过《福建报告》的剖析和相关亲历者、知情者的忆述,可以肯定中共闽赣临时省委包括闽东特委。

注释:

[1]《闽赣省工联会告工友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北游击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第40 页。

[2][3]中共南平地委党史办公室编:《闽北党史历史文件汇编》第11 期,第168、169 页。

[4]刘晓:《闽赣省委成立问题我见》,《党史研究与教学》1983 年第11 期。

[5][6]曾镜冰:《闽北党与闽东党的会合问题》,革命历史资料丛书《回忆闽浙皖赣苏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268-269、第515-516 页。

[7]黄知真:《黄道与闽北三年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年,第293 页。

[8]黄知真:《忆闽北的游击战争》,革命历史资料丛书《回忆闽浙皖苏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426 页。

[9]刘文学:《抚东游击战争的艰难历程》,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北游击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第263 页。

[10]饶守坤:《闽东北游击区的开创与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北游击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第297—298 页。

[11]王荣森:《闽北三年游击战争述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北游击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第164 页。

[12]吴华友:《辗转千里送文件》,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北游击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第172-177 页。

[13]陈仁洪:《从闽北到皖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101 页。

[14]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北游击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年,第15 页。

猜你喜欢
黄道叶飞游击战争
黄道培
“子弹头”背后的故事
叶飞在玉井
追肥
爱琳
黄道经纬仪
21
天下第一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