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2022-03-17 02:34杨力梁月秀李妹燕
教育现代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妇产科医学生育人

杨力,梁月秀,李妹燕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百色)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也愈来愈看重,对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以及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对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以及目前就读于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在校医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教育仅来源于高校专门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种教学模式降低了医学生在品德素质教育方面的要求。医学生毕业后将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中的一线工作主力军,故在培养一名医学生成为合格医生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想成为一名高素质医学人才需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这两者不仅映射出医学生今后的职业道德面貌,也决定着是否能获得患者与社会的尊重。故在品德培养过程中,须由形式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形成一种“全课程育人”格局的教学模式。

二 《妇产科学》课程概述

《妇产科学》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且临床实践较强的学科,是临床医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专门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生理以及病理变化、生育调控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对于医学生而言,《妇产科学》是与《内科学》《外科学》和《儿科学》并列的四大临床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之一,该学科包括产科学、妇科学、计划生育和辅助生殖四大部分。其中产科学是一门研究女性在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全过程中孕产妇、胚胎及胎儿所发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并对病理改变进行预防、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医学学科。而妇科学则是一门研究女性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生理和病理改变,并对病理改变进行预防、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医学学科。

三 《妇产科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一) 教师缺乏重视

部分《妇产科学》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的错误,其认为学生的思政教育应是由高校专门安排的思政教育课教师进行教学,认为思政教育与自己的专业课程并不挂钩,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只是重视身为教师的职责的“教书”,而忽视“育人”,使得在专业教育课的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正是由于部分从事临床工作的教师的忽视,从而造成了学校思政教育课教师“孤军奋战”的现状。此外,由于《妇产科学》的课时压缩,有些教师更注重课程进度的完成以及专业相关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往往忽视对于学生德育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 课程思政内容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课程思政是一项具有系统性与长期性的工程,该工程需始终坚持着科学性的理念、秉持着系统性的思维,同时还需规划出详细的实施方案用于实践[1]。而在这个过程就要求教师基于系统的思维辅助教学设计,让妇产科的教学较好地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虽然课程思政要求融于妇产科理论教学与实践课两者当中,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缺乏精心设计,大部分教师只是按照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讲授部分思政内容[2],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方案。

(三) 妇产科的课程思政在建设上缺乏方法

目前迎来了“互联网”时代,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全新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对分课堂、角色扮演、PBL、CBL、模拟仿真教学等。而在妇产科的课程思政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借助比较先进、高效的载体与路径,教学方法也没有与时俱进[3],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使学生领悟课程思政的要点,教学效果欠佳。此外,高校对于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仅局限于过去,未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而做出相应改善,故在课程思政的整体研发与规范、相关内容的深入探究、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相互结合需要进一步构建。

四 《妇产科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 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教育强则国强。习总书记曾在重大会议中指出:我国的高等教学教育需要担起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艰巨任务[4],要把思政内容贯穿于高校教学教育的全过程,最终得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也指出:倘若想要进一步地提高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教育水平,就需要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任务,加强学生的品德素质修养,不断地提升学生思想与政治觉悟[5]。因此,将思政教育与《妇产科学》的教学过程相互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衔接学生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妇产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医德、责任感、学会感恩与敬畏生命,切实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为以后成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二) 专业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该学科具有较高的特殊性、专业性与实践性。妇产科在临床工作的服务对象上为女性群体,责任上具有更大的社会性,以及在临床工作问诊、查体中,妇产科患者因所患疾病与生殖系统和性器官相关,患者存在害羞、惶恐等心理,这些都要求医生不仅掌握好学科知识和临床技能,更要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如患者至医院看病就诊,需做到尊重患者人格尊严,体格检查中倘若涉及患者隐私部位要保护好患者的隐私,同时给予患者必要的沟通与人文关怀等等。因此,在妇产科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加强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崇尚医德,为以后能胜任临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 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需要

高校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密切,而且妇产科知识内容与日常社会生活热点相关性较大,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的“育人”优势,也弥补单纯思政教育课教学的不足。通过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讲述结合日常生活、古今中外常见的与妇产科学相关的例子,如女性怀胎十月身体生理变化过程到产妇分娩至新生命的到来以及产妇用药注意事项等,培育学生的同理心、严谨心、耐心与爱心;讲授产后大出血等危重疾病抢救知识,并给学生观看临床实景视频,让其体会实施抢救时医疗团队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紧密团结的重要性;也可结合复发性流产、辅助生殖技术伦理等问题,通过具体的讲述培养学生对病患的同情、理解。因此,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增进师生、生生互动和丰富课堂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引领学生走上正规的思想道德道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发展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 《妇产科学》课程思政实施方略与分析

课程思政主要是以全面育人作为出发点,其本质在于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教师能不断践行教书育人的高尚使命,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6]。因此,课程思政运用在《妇产科学》课程将是一种发展趋势,也将逐渐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新方向。

(一) 强化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能力

教师是执行教育工作的主体,其将自身知识不断传授于学生,学生才得以汲取到如泉涌般滔滔不尽的知识,同时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稳定性[7]。在《妇产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只是做到“教书”工作,最重要的是完成“育人”使命,教导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无论面对的是患者或者是孕产妇都要做到人文关怀。譬如:在体格检查时,对待孕产妇动作要轻柔,切忌用力按压其腹部;在门诊进行简单取样(如阴道取白带)时,要时刻保护好孕产妇的个人隐私等等。唐代诗人韩愈所著作的《师说》中有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而作为传道之人首先需要明道与信道,要用先进的文化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做好先进文化的思想传播者,要肩负起学生思想文化领域上的指导者与引路人的艰巨任务。习总书记也曾强调:全国各高校需全面加强师风道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8],做好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等教学工作。这对全国各高校教师提出了更具体、更全面的要求,也成为了评定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和指南。

除了提升《妇产科学》教师的素质之外,还需强化其教学能力。现虽存在部分高校教师在该学科教学中穿插了思政内容,但是仅略提到一二,未能全面拓展,因为教师仅仅注重的是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将妇产科学知识灌注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妇产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时常引入思政内容如在课堂上告知学生新生命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权是高于一切的人权、生命至上等理念,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9]。

(二)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利用手机APP进行学习和社交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全国各所高校同样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网络教学[10]。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不仅仅靠思政教师授予学生,还需要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帮助。因思政教学内容不像单门专业课程,只能单课堂进行教学,其还能在多门专业学科中穿插教学,而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学内容融入《妇产科学》课程中,教师及学校应跟上信息新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妇产教学方法,从而能提高思政教学效果[11]。教师及学校应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如运用腾讯课堂、中国大学MOOC、微课堂等,并不断摸索多种教学方法,如对分课堂、案例式教学法、团队学习法等是否能联合运用到课堂中。同时教师应经常在《妇产科学》CBL网络课程中穿插思政教学内容,以妇产科多见且多发的临床真实案例入手,将临床案例与思政理论知识紧密结合[13],例如一名23岁女大学生在父母不知情下与异性发生性生活而意外怀孕,为了不让双方父母知情,便来医院欲行流产手术,此时你作为接诊医师该怎么办?再者某天接诊到一名产妇,因在分娩过程中遇到一些紧急事件不得已由阴道分娩改为剖宫产,过后患者家属认为自然分娩的胎儿智商较高,对剖宫产得出的胎儿极其不满意,对主治医师进行质问,这时候你作为主治医师怎么办?因此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精湛高超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传授于医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将高尚的人文医学道德传授给他们,使医学生深刻意识到要成为一名高素质型医学人才需具备最基本技能,其中最基本的技能就是在接诊患者时如何学会与患者沟通,且要对患者有足够的耐心,对其病情有足够的了解,学会换位思考,要有责任心、同情心、爱心,两者间才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三) 构建系统化教学体系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自课程思政概念被习总书记提出后,各大高校的教学方案已开始做出相应调整,即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该手段成为如今教育改革的主要潮流。而如何最大程度地在妇产科的教学中将思政教育融入,让两者如何相互渗透,最重要的是要构建好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一是要明确高校妇产教学管理部门职责,且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强调妇产教师职责除了教书之外更重要的是育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而言不仅仅限制于思政课程,而妇产科学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均能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采用新的临床教学质量评估与考核方法。二是不断改进《妇产科学》高素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能够培养妇产医学专业人才,将思政教育融于《妇产科学》课堂教育、技能学习、临床实习的系统教学过程中[14],充分挖掘《妇产科学》中的育人价值,让医学生以后能为社会、国家充分发挥其本身价值,最终得以达到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目标。

六 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15],通过探寻《妇产科学》中思政教育资源,将专业课程作为载体,融入课程相应的思政内容,把知识传授、多方位培养能力、正确价值引导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此外,妇产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教学的质量与能力,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以立德树人为课程根本,将“教书”与“育人”结合,提高妇产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课程思政如何更好的与《妇产科学》的教学相互融合,这还需要不断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用系统的思维辅助教学设计,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使得《妇产科学》的教学与思政教育更好地结合。

猜你喜欢
妇产科医学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要看妇产科医生了 我要准备些什么?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治疗探讨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