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北大荒精神的现实意义及其在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以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2022-03-17 02:18林志伟郑雯金永玲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科北大荒思政

林志伟,郑雯,金永玲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农学院,黑龙江 大庆)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积极落实新农科建设行动,立足育人根本,发掘德育素材,实现专业教学中全程思政育,全方位、多渠道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势在必行[1-2]。怎样有效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让中国高等农林专业的青年学子成为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人才,成为新农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北大荒开发建设七十年的奋斗史中形成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3-4]。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诞生于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大潮中,既是北大荒精神的创造者,也是践行者和传播者。以北大荒精神为底蕴形成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负重致远”的办学精神融于教学实践中,具有天然的红色基因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把北大荒精神融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特色鲜明新农科人才能培养模式,是突出地域特色优势,开展多形式的全程德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二 北大荒精神在新农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北大荒精神是十万转业官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域环境下培育,并伴随社会变革不断发展、成熟的长的精神成果,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伟大的中货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现。杨丽艳、陈文斌(2012)指出北大荒精神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5]。董前程(2016)、许开峰(2017)[6-7]梳理了北大荒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内涵的一致性,并从抓典型、抓思想教育、抓载体推动、抓阵地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许艳丽等(2011)[8]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北大荒精神”应注意正确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及注重对教育效果的评估等方面问题。

于志娜、陈彦彦等(2015)从思政教学、思政育人等两个方面总结了北大荒精神融入思政课建设的途径和做法,并提炼了以北大荒精神为指引在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上的做法[9]。

1.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北大荒精神的动力之源,是新农科教育中立德树人的典范案例。

北大荒的建设发展历史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得到集中的体现。“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地去”鼓舞着百万青年义无反顾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投身到北大荒火热的生活。他们放弃城市生活,在寒冷荒芜、沼泽遍布、人烟罕见的北大荒拓荒耕耘,亘古荒原终成万顷良田。受爱国情怀鼓舞,无论是在建国初期的艰苦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北大荒人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己任,为国家的粮食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作出无私奉献。立德树人是新农科建设新型人才培养行动的第一要求,理想和信念的建立是立德树人的第一位,几代垦荒人战天斗地、不懈奋进的历史,正是爱国主义情怀和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在事业前行中历史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真载体。

面对荒原,拓荒人不畏自然、敢想敢为、垦荒筑路、修房建场,一个个现代化国有农场,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让荒原变成粮仓;生产中从种植技术、机械应用到生产管理,伴随时代的变革,北大荒人没有停下探索创新的步伐。一代代垦荒科技工作者,打破常规,尝试、实践、再尝试再实践,新技术不断应用,生产效益稳步提升,开拓、创新,让“中华粮仓”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是新农科培养新型人才的标准之一,北大荒的历史是其典范。

3.艰苦奋斗、勤劳敬业、执着于农垦事业,爱岗敬业,是学农、知农爱农的典范。

从王震将军率部开发北大起,百万青年节把对祖国的热爱植根垦荒,把毕生的聪明才智融于黑土之中。几十年奋斗不息,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北大荒拓荒为建设国家粮食基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顾全大局,为国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二十世纪三年自然灾害中,农场粮库保管员为实现把粮食交给国家,自己饿晕在堆旁;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一句意味深长的感慨,也是对北大荒爱国奉献的最高褒奖。

三 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北大荒精神的方式

(一) 课堂思政培育北大荒精神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北大荒红色基因传承、北大荒高新科技、绿色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发展融入课程思政,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亲和力、感染力。以贴近教学内容、结合身边先进模范人与事为例,以北大荒开发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生产粮食的爱国情怀为主线,挖掘事例本身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课程,以科学家的科研奉献、北大荒的开发者们亲历实录、工作在农业一线优秀校友的成长为事例,构建培育学生爱国奉献思想意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积极开展课堂思政,激励青年学子爱国之情、敬业之心,培养青年学生学习农业知识、关注农业发展、献身农业事业的情怀。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黑土上耕耘数十载,坚持在高寒地区水稻种植技术科学研究与推广,60余年与水稻相伴,创造推广寒地水稻超千万亩,亩产超千斤的奇迹。北大荒奶牛之父张源培终生耕耘在这片沃野,农业是他们为之一生奋斗的事业。为垦区大豆高产作出突出贡献的作物栽培专家郭玉,“三垄栽培”是他积半生心血的科研成果。北大荒的科技工作者是英勇无畏的开拓者。勇气、毅力、卓识使他们终身不渝,献身垦区的科技事业。

(二) 科研训练融入北大荒精神

专业技能培养与科研训练活动是大学生重要实践内容,以北大荒发展历史中的科技工作者扎根边疆,服务农垦事业的事例为内容,将北大荒人热爱黑土地,为农业生产奋斗不息的精神融于专业课程教育学中,促进学生树立知农爱农的理想。农垦农业发展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体现,从建设初期的拓荒建场到机械化实践到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一直是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排头兵。以生产实践需要为引导,理论与实践服务农业发展,更能体验北大荒与时俱进的、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 垦区生产实践,触摸北大荒精神

坚持在第六学期集体开展农场生产实践,学生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参与农场春播生产,水稻苗床管理以及农场科技园区各项试验区划工作。针对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矛盾的问题,重点开展春季田间病虫草害调查与识别活动,组织现场研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达成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利用生产间歇,进行农业基础设施调查、农资使用调查和新农村建设调查。大学生参与农场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参观场史馆、北大荒精神博物馆、寻访老垦荒队员、参观现代农业智能装备等“弘扬北大荒精神”社会实践活动。解决“北大荒精神育人”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的问题。达成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专业情怀。

(四) 丰富课程与活动,融入北大荒精神

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柏拉图说:“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将北大荒精神传递出来的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情感认知与价值标准内外统一,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育人功能;以第二课堂为抓手,举办形式多样的“北大荒”系列活动、比赛、成果汇演、志愿服务等。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把北大荒精神资源融入到立体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和感悟以北大荒精神为代表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的力量,让北大荒精神在课堂之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持续发力。

(五) 培育北荒芜精神的传承者,坚持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充分利用黑龙江农垦现代化大农业的优质实践资源,定期选送专业教师到校外相关实习农场基地,深入企业的生产第一线,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聘请生产技术人员、校外专家学者、企业精英、技术骨干作为学院兼职教师,可以担当一些技能性强的课程的授课教师,可以担任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接轨。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保证教学效果。

四 北大荒精神培育的思考

1. 拓展北大荒精神融合空间,探索新型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社会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须逐步从传授型培养模式向“产学研一体化”集成培养模式转型。建立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培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2.拓展北大荒精神思政教学途径,利用网络,突出新农科特色、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绿色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发展融入课程思政,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亲和力、感染力。把北大荒精神案例融于“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中,使学生更为直观的领会“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

3.拓展课程思政与实践融合途径,突出垦区实践在北大荒精神培养中的作用。以社会实践为桥梁,在基础、综合和创新实践中融入垦区、融入社会,通过在专业实践的同时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志愿服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和弘扬北大荒精神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农科学子把“青春梦”“农业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培育“知农爱农”情怀,拓宽“北大荒精神”教育形式。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本科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与新农科特点不吻合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使命感和紧迫感不强、特色不够突出、本科人才培养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不能与专业教育完美融合,农业高校学生知农、爱农情怀不够等普遍性的问题。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实际与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注入北大荒精神,将北大荒精神系统地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全程的研究与应用,以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感人案例融于教学全过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实现立德树人,引领高素质专业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本项目选题意义明确,项目取得的成果将在同类农业本科院校中推广应用,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农科北大荒思政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北京到北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