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三教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2-03-17 03:31梁珊鲁婉婷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梁珊,鲁婉婷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一 相关政策及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我国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较大,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与此同时,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的痛点所在。为有效解决此问题,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出台了《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产教融合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官网上被提及;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则标志着产检融合在国家层面上得到明确的政策支持。自此,行业、产业和教育业的融会贯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议题。深化产教融合,将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进而在新技术革命下促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形态变革[1]。2019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文件中明确表明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方案也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以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

二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现实境遇

(一) 应用型特征不突出,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错位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本科院校1265所,中央办普通高等学校118所,地方办高等学校1147所,地方本科高校占比90.9%,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绝对主力。根据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地方院校理应突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不少地方院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仍然沿袭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这就导致一方面地方高校应届生面临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却面临招工难的人才供需结构矛盾[2]。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的错位,究其原因是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不清晰,没有做好应用转型的心理准备,以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盲目追求可观的学校科研数据,缺乏立足和服务地区脚踏实地的精神,人才培养不能应对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步伐。

(二) 产教融合平台效果不明显,校企合作模式单一

产教融合在学校层面上的融合平台主要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产业学院等具有鲜明实践教学环节的平台。这些平台,在校企合作初期,确实发挥了促进实践教学、校企协作育人的作用,但近年来校企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也出现校企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够等通病。具体表现为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学生跟岗、顶岗过程中,岗位形式单一,缺乏深度的轮岗;校外实习基地停留在接受实习生实习,在教学、科研、技术研发等合作及创新方面,并未进行深度融合。企业在未得到充分受益的政策支持下,无法调动积极性与地方高校共同组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推进实体化运作。

(三) 师资队伍建设不全面,教师教学方法偏理论

高校教师执教的水平和能力,影响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2015年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就是为了避免地方高校盲目追求学术型高校的理论高度,多站在应用型维度,立足地方,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转型发展本身是带有阵痛型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目前有转型的想法,但是教学方法上,未达到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要求,还停留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比例不足的传统教学方法,势必造成教学效果不佳,进而导致学生得不到系统的实践理论和操作经验的指导。最终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教师比例不达标,实践型教师相对较少,导致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建设未跟上产业转型发展的潮流[3]。

(四) 教学内容未与时俱进,教材选用滞后行业发展

地方应用型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已成为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共识。然而部分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还未能做到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尤其是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还未能进化到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教学体系。应用型高校在解决教学内容“教什么”的过程中,教材的选用及建设工作尤为重要。传统型纸质版教材,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中,出现了教材内容理论偏多实践性较少,学科间交叉性不强,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也导致教材内容滞后行业发展,偏离了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 以三教改革为契机推动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

产教融合是产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也是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三教改革,本质上是教学主体(教师),通过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教材),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法),达到培养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以三教改革为契机,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可以有效推进地方高校和产业、行业的有效融合。

(一) 校企师资互兼互聘,健全“双师双能”师资库,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一直提倡教师要做到“双师双能”,既要在知识理论体系上有深度,教研科研有高度;又要能接地气,定期下企业锻炼,获取行业前沿实践经验,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以笔者所在的武汉商学院来说,学校借助新建本科高校合格评估的契机,近年来开始有意识鼓励青年老师半脱产或全脱产到211、985高校拜师学艺,学习费用由学校师资培训费支出,通过到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回炉再造,提升教研能力,拔高科研水平。除了国内访学,也有部分语言条件、教科研水平较好的老师,通过申请国外访学,达到与国际高水平高校交流接触的机会,亲身感受国外高等教育体制、文化和教育理念,可以参加国外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旁听名校教师教学,跟导师做教科研项目等。国外访学不仅拓展了教师的国际视野,又能促进教师中西融合、取长补短,通过中外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

不论是国内访学还是国外访学,背后的支持者理应是学校、二级学院。学院、学校尽力给老师们创造机会,解决教师离开后的课程授课和培训资金等后顾之忧,让老师们能静下心来专注访学。国内、高外访学在高校中虽已不是新鲜事,但真正愿意花重金推动教师们脱产访学,给老师们扫清障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并不多。

“三教”改革的主体是教师,以“双向双融通”为主要途径,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建立健全“双师双能”师资库,切实提高教师执教能力[4]。基于此,我校每学期都会分配各二级学院一到两个指标,让老师下企业脱产挂职半年,学校工资照常发放,还能享受一定的补贴,企业也会根据老师的上班情况,给予一定的薪资补贴。这样能够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潜心下企业跟进最新最前沿的行业和市场变化,实时掌握专业技能,回校后实践教学能力有所提高。在师资结构方面,除了让老师下企业锻炼,我校也会积极聘请校外高级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到学校监职兼课,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形成“产学研”教科研小组。另外学校也响应湖北省政府的号召,大力推荐、引进产业教授进高校,围绕全省重点产业相关专业,遴选一批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产业教授,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共建研发载体,开展科技合作,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5]。

(二) 校企共同开发,线上线下有效衔接,打造创新型数字化教材

教材是应用型高校“教什么”的重要依据,对教育教学起着支撑的重要的作用。针对此类高校在教材选用过程中定位不清的问题,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注意规避定位模糊的现象,不能一味考虑国家级规划教材,过分强调理论性和学术型;同时要规避向中高职教材靠拢,造成教学内容较浅、学科交叉较少、知识理论体系不足的现象。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纸质在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纸板教材便于及时做标记笔记,及时回顾查阅与运用,保存时间较长。但是纸质教材也有局限性,信息化时代,社会热点、专业技术更新时间越来越短,纸质教材的滞后性就突显出来了。近十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教材深度融合,数字化教材应运而生。数字教材配合课程内容,传播更快捷、页面更美观、资源更丰富,包含了视频及动画等多样的数字资源。数字教材有效衔接线上线下课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奠定了线上传播效果,提升了教材的实用性和易学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6]。

不论是纸质教材还是数字化教材,形式虽然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教材内容的更新需要融入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革命,需要校企共同参与研发,真正做到具有应用型实践性教材。

(三) 校企共育共管,立足应用型,探索地方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怎么教”的重要推手,应用型高校应力争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进行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工学结合促发展。教学过程中,如果要达到真实或仿真环境中教学,势必在企业环境中更有教学效果。2020年8月,教育部和工信部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建设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产业学院是建立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基础上的新生力量,基于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7]。

以笔者所在的武汉商学院为例,近年来围绕产教融合、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政府扶持、学校牵头、二级学院协办的产业学院落地生根。建设产业学院,校企共育共管,立足地方,探索地方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在实训室建设方面,加大经费投入,依托学校所在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造了各类先进的仿真实训室,推进“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环境;建造了各类智慧教室,为教学活动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互动空间,促进个性化学习、开放式学习和泛在学习;围绕“打造金课、拒绝水课”定期邀教育界精英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工作坊”示范教学;围绕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开展各类微课、翻转课堂、教师五项技能比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活动,打造各类精品在线课程,实现教育教学线上线下对接。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武汉商学院围绕打造地方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做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探索,顺利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也做到了转型发展。

四 结语

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经济改革以及培养地方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都开始有意识的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变。本文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切入,分享了笔者所在的地方本科高校武汉商学院“三教改革”的部分经验,希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能够借助“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及“三教改革”的东风,培养适应行业、满足企业需求的综合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