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性审美异化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2-03-17 03:26周怡宏沈明泓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情感大学生文化

周怡宏,沈明泓

(四川轻化工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列宁说过:“人类的生活不外乎有三种:一种是物质生活,一种是精神生活,一种是性生活。”[1]性作为人的一种本能,不仅是生命延续的手段、两性结合的方式、维系家庭的纽带,更是衡量社会文明、体现社会进步的标准[2]。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的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性从单纯的满足繁衍需要,上升为追求性审美情感体验。性审美是性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性审美心理倾向、性审美认知、性审美情感等影响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动态的心理过程[3]。与其他审美过程一样,性审美过程不仅受主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如今,网络文化正史无前例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我们对性的审美感知。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40亿,其中接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18.8%[4]。大学生作为网络大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性审美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本文对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性审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性审美异化问题提出了几点干预措施。

1 大学生性审美的内涵

要厘清“大学生性审美”的内涵,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审美”。“审美”一词源自西文“aesthetic”,其希腊文的词源解释为“感觉”“感知”等。18世纪,受“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的影响,“aesthetic”一词的含义转变为“审美的”“美学的”。可见,审美是和感觉、感知密切相关的。这是审美的最低层次,即直接感知、欣赏、品味、领会客观事物及现象的美,从而满足感官需要,获取审美快感。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到,审美既是感性的,却又积淀着理性的历史。它是自然的,却积淀着社会的成果。它是生理性的感情和官能,却渗透着人类的智慧和道德。[5]这说明审美不只是简单地感觉、感知,审美过程中还渗透着情感、理性、道德等。这便是审美的高级阶段,即审美主体在感知、欣赏客体的美,满足感官需要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考、道德判断,满足情感需要。

性审美亦是如此,“性审美”是审美主体在性审美需要、动机的驱使之下对客体的性心灵美(如善良、诚实、勇敢等)、性气质美(表现为个体的学识、修养、道德等)、性仪表美(包括人体美、服饰美等)进行感知、欣赏、品味,获取审美快感,同时进行理性思考、道德判断,深化审美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其中,大学生性审美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性审美的主客体皆为大学生。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学生作为性审美主体对未来的性伴侣进行性审美;二是大学生为了尽量符合未来性伴侣的性审美要求,将自己作为审美客体进行性审美。

2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性审美异化的表现

网络文化的大众化、虚拟化、商业化等特征,为大学生性审美活动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使大学生性审美活动更加灵活自主。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也使大学生性审美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网络文化的大众化致使大学生性审美倾向庸俗化

性审美心理倾向对人的性审美活动有着决定作用,由性审美需要和性审美动机组成。性审美心理倾向不仅能触发个体开展性审美活动,而且影响个体的性审美认知、性审美情感体验。那么个体性审美心理倾向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影响个体性审美心理倾向的重要因素是性审美范式和社会文化氛围。20世纪90年代之前,性审美范式以“古典”“浪漫”范式为主。“古典”“浪漫”范式所宣扬的是一种精英文化,其强调性审美的顶峰不是外在的性审美,而是由外在审美引发的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因此,当时的性审美活动强调对性品格的审美,重视情感共鸣和性审美的精神价值。在这种性审美范式的引导之下,人们通常基于满足精神的需要进行性审美活动,如择偶时人们更加看重对方的内在品质(善良、温柔、勤劳、勇敢等)。20世纪90年代之后,市场经济的漩涡几乎席卷了一切,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充斥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文化艺术,推动了大众文化的觉醒和发展。网络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背离了“古典”“浪漫”范式所宣扬的古典精英文化,将审美控制权从少部分精英的手中转移到了广大平民手中。网络文化的大众化、平民化意味着人人皆可参与到审美活动中,而人人参与的背后也意味着网络文化不再像精英文化能够精准、复杂、深刻地反映审美客体的美,只能平面地、简单地、粗糙地反映一个事物。那么这些简单的、复制的、粗糙的事物如何才能引发我们的审美动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呢?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能够满足人们生理欲望、感官舒适、原始冲动等生命需要的事物最能激发个体审美兴趣[6]。因而,网络大众文化倾向于唤醒人们最原始的审美动力,即满足生理欲望、感官舒适等生命需要。例如,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普遍拥有着曼妙的身姿、立体的五官、精致的妆容、华丽的服饰,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绚丽的视觉盛宴,给大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满足了他们的感官需要。然而,这些近乎完美的、大众化的外观也冲淡了审美客体的气质美、心灵美以及他们身上的独特性、神秘性,造成了“美”的千篇一律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在网络大众文化的熏陶之下逐步丧失了追求和品味精细化、深刻化、复杂化、特殊化的纯正性美的耐心,性审美需要、动力转变为满足视觉享受,而非追求深层次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2022年1月,笔者在校园内随机询问了93名在校大学生“您选择恋爱对象的第一标准是什么?”其中80%以上的大学生不加掩饰地谈到:首先看颜值,看着顺眼才有可能深入了解。

2.2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性审美认知出现偏差

性审美认知由性审美感知、性审美理解以及性审美想象组成,只有在性审美感知、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之上,审美主体才能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判断与评价。而性审美认知不仅受主体内部因素(性格、气质、修养、思想等)的影响,还受外部客观因素(如社会性道德规范、性文化发展、社会文化思潮等)的影响。

20世纪之前大众媒体被比作一面镜子,是描写、记录、反映现实的一种手段。现如今,媒体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使得利益最大化,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虚拟网络世界。在这个世界,“眼见为实”的古老定理失去了依据,观众所见的是脱离现实的“拟象”文化[7]。这种网络虚拟文化不仅在现实的表面裹了一层糖衣,而且从深层意义上扭曲、篡改了现实。例如,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美拍等“易容”软件,使得原本用来反映和记录人们真实生活的相机变成了人们自我美化、包装的工具。当前大学生也成为了这些“易容”软件的忠实用户,一旦拍照,“开美颜”成为了大学生的口头禅。倘若图片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后期他们还会运用“PS”对图片进行加工处理,轻则对面部进行“嫩肤”“美白”,重则还会对五官和身材进行放大、缩小、位移和突出。又例如,我国的大部分青春偶像剧中,编剧为了提高收视率,在后期制作中运用“磨皮”“美白”等软件技术,使原本身材、五官都优于常人的主角完美无瑕。更夸张的是,在情节设置上,那些徒有外表,但是无内涵、无能力的女主却总能获得一大批异性的示爱。在这种虚拟网络文化的猛烈冲击之下,大学生的性审美认知出现了偏差。他们的潜意识里早已将虚拟网络打造出的完美外形作为自己的审美追求。大学生整容、减肥的数量越来越多便是极好佐证。

2.3 网络文化的商业性致使大学生性审美情感体验肤浅化

性审美情感是主体依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审美对象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体验和感受。按照性审美情感的程度对其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浅层情感和深层情感。浅层情感表现为生理性快感,它是生理机体的一种舒适感觉,即悦耳悦目;深层情感表现为心理性快感,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包含了丰富的理性、道德因素,即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受传统文化二元论意识美学和鲍姆加通经典文学“感性学”的影响,以往的审美过程中,审美的快感很大程度上来自精神的慰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性审美情感体验呈现肤浅化的特征,即大学生在性审美的过程中盲目地追求生理上的快感,而非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愉悦,审美过程中理性思考、道德判断的成分逐渐减少。如很多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首先考察的是对方的长相是否让自己满意,而非双方三观的统一性、相处的和谐性。而大学生性审美情感体验肤浅化主要源于网络文化的商业性。网络文化的商业性意味着其价值之一是消遣娱乐,消遣娱乐追求的是感官上的刺激、是非理性化的享受、是快节奏生活下对压力的释放。当网络文化呈现出商业性的特征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非理性、不道德、泛娱乐化的信息都会轻易流入大学生性审美的过程当中,使其性审美情感体验呈现肤浅化的特征。例如,编剧为了提高影视作品的收视率,设置了脱离实际的故事情节,剧中的男主不是家财万贯,就是帅气逼人;不是工作轻松、待遇丰厚,就是创业得心应手。女主个个肤白貌美,即使她们是“傻白甜”但总能找到“高富帅”。这样的情节设置、人物安排带给观众更多的是悦耳悦目的生理满足,而非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精神满足。大学生在观看这些影视作品时,很容易获得生理上的快感。但是,这也使得他们审美过程中理性思考、道德判断的成分逐渐减少,难以获得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

3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性审美异化的干预措施

在网络文化的熏染之下部分大学生性审美出现了异化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应从整顿网络空间、加强大学生性审美教育这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审美。

3.1 创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提出了“涵养理论”[8],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受众的价值观、世界观。倘若大众传媒为受众提供正确信息,全面、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就有助于培养受众健康、理性的世界观、价值观。反之,则会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低俗、媚俗、庸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这些不良信息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影响着大学生正确性审美的形成。依据“涵养理论”,政府和大众媒体应同力协契从源头上遏制低俗信息的传播,并为受众提供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

3.1.1 政府应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

网络的商业性、泛娱乐性、大众化等,使网络空间中充斥着低俗、庸俗的信息,扭曲了大学生的性审美。政府应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信息,促进其正确性审美的形成。首先,由于明星、艺人对大学生性审美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强对文艺节目和人员的管理,坚决打击影视文娱行业的“流量”模式,引导剧方慎重选择艺人,并将道德品行、社会评价、政治素养作为节目演员嘉宾的选用标准。同时,政府应为影视节目树立正确的审美导向,引导网络视听平台和广播电视机构严格把握演员的表演风格、服饰妆容等,坚决杜绝“娘炮”“少女感”等畸形审美。其次,有效的网络监管有助于保障网络信息的积极性、正确性,政府应联合教育部门、新闻出版部门、文化部门,加强对网络信息来源、内容、传播途径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色情网站、网络色情交易等歪曲大学生性审美的网络信息。最后,政府要团结人民群众,共同打造健康的网络空间。政府应通过各种手段培养人民的网络法制、道德意识,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使他们能够理性筛选网络信息,理性判断网络上所呈现的不同价值观。

3.1.2 大众传媒应加强自我监管,传播健康信息

有些媒体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量,乐于推出一些迎合观众原始感官欲望的不良作品[9],这些作品中虚拟的景观图像、扭曲的价值观念等,使得部分大学生性审美出现异化。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减少低俗、庸俗、媚俗的网络信息。而这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更需要大众传媒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提升自我监督、自我净化的能力,大力弘扬真善美。一方面,大众传媒应科学对待点击率、收视率等量化指标,始终将社会价值、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把艺术精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作为自身的追求,制造、传播积极向上的内容。而不是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大肆炒作,甚至不惜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在网络文化泛娱乐化、商业化的背景之下,当前大众传媒的审美品位更多地停留在最低层次的满足感官欲望上。如,现在很多网剧虽然画面唯美、男女主形象完美,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但是它们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甚至违背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因此背负了“脑残剧”的骂名。审美的过程不仅是感知的过程,还是理性思考、道德判断的过程。因此,大众传媒应当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所传播的作品不仅应该满足观众的感官欲望,更应该使其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撼,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性审美观。

3.2 加强大学生性审美教育,重塑审美价值

性与美是天然联结的,美可启真,美可储善,美可怡情,美可以净化灵魂[10]。陀斯妥耶夫斯基甚至说:“美可以拯救世界[11]。”正确的性审美同样也能拯救迷失的灵魂。然而,当前大学生性审美活动更多地停留在获取生理快感上,并未达到启真、怡情、储善、净化并拯救灵魂的高度。这不仅源于网络文化的冲击,也源于大学生性审美教育的缺失。为此,高校作为培养大写的“人”的重要机构,家长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二者均需加强大学生性审美教育,重塑性审美价值。

3.2.1 从高校的层面来看

高校是承担大学生教育职能的主体,学校可以通过课程教育、环境创设、课外活动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性审美教育。首先,课程教学是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性教育课程,但是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性生理、性心理、性卫生、性道德,性审美教育一直处于被弱化的位置[12]。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开设专门的性审美课程,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对性仪表美、性气质美、性心灵美的认识。尤其要让学生意识到仪表美虽然能够给我们带给感官上的愉悦,但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让我们精神愉悦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这种和谐来源于我们的思想、价值观、气质修养、言行举止等。因此,在性审美的过程不仅要追求双方形体上的互悦,更要学会观察对方的气质修养、言行举止等,努力探寻双方精神上的互悦。其次,校园环境是隐形的教育资源,高校可以在教室走廊张贴一些展现性美的名作,如《维纳斯的诞生》《掷铁饼者》《威伦道夫的维纳斯》等,让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性审美教育。再次,校园课外活动具有拓展学生交际圈、促进学生思想成熟化等多重价值,学校可以利用校园课外活动提高大学生性审美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开展以“性审美”为主题的辩论赛,如以“心灵美和外形美哪一个更重要”为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美不只在外表,内在美同等重要。最后,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网络空间中漫游,高校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推送一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性审美水平的文章,为其打造专门的性审美网络学习空间。

3.2.2 从家长的层面来看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性审美的标准比较模糊,对美缺乏深层次的辨别能力。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性审美能力。一是父母要做到夫妻关系和谐、家庭关系和美。和谐的夫妻关系可以让大学生意识到两性之间相处,不仅要寻求感官上的愉悦,情感上的共鸣、思想观念的相通更为重要。鉴于此,许多大学生在性审美的过程中就会理性思考自己与对方的内在和谐性。二是家长要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内在涵养。性审美不仅是对仪容仪表的审美,还是对客体心灵、气质、修养等的审美。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示范,引导孩子多阅读、学礼仪,提高自身修养,做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三是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婚恋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2022年1月,笔者随机访谈了93名在校大学生“理想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非常重视另一半的颜值,并且往往以影视作品中的男女主角作为自己的理想异性。针对这一现象,家长应告知大学生婚恋不是儿戏,两性相处更重要的是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择偶的过程中不要迷恋对方长相带来的短暂的感官舒适,要学会观察对方的行为举止、道德修养、学识能力、家庭氛围等。同时,家长要引导大学生走出爱的乌托邦,告诉他们不要耽于影视作品中的偶像,要立足于现实,在现实中寻找理想异性。

4 结语

性审美教育是大学生性教育和婚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性审美不仅会影响其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对性生活生命价值的挖掘、对生命的态度,还会影响社会婚恋风气。然而,在网络大众文化、虚拟文化、商业文化的熏染之下,大学生性审美滋生出性审美倾向庸俗化、性审美认知偏差化、性审美情感体验肤浅化等问题。为了抵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性审美带来的负面冲击,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保障网络信息的正向性、积极性、健康性;大众传媒应提高自我监督、自我净化的能力,制造、传播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性审美观的信息;高校和家长作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应对大学生进行性审美教育,重塑性审美价值。

猜你喜欢
情感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