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体系化推进思路
——以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

2022-03-17 04:44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系化文科体系

刘 勇

(福建江夏学院 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为使高水平本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全面提升高校培养人才能力,教育部于2018年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并于2019年会同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启动该计划,该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尽管学界目前对于“新文科”概念最早出自何处尚有争论——例如袁清、王雨洁、陈婵认为它最早于2017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1],而赵奎英则认为它最早于2017年由美国“斯隆基金会”提出[2],但研究人员在新文科建设的基本内涵方面却形成了共识,即新文科建设重在重组传统文科,使其同理科、工科等其他学科交叉,同时在传统文科课程中融入新科技革命及其成果,以提高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当前,在对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深入探讨之后,新文科研究内容已转为各类传统文科教学实施新文科化改革[3]。本文拟对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体系化推进思路进行梳理,以促进新文科在具体执行层面的建设。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体系化推进的必要性

新文科建设必然要重点改革传统文科课堂教学,其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阵地。新文科课堂教学改革的要义是实现三个突破,即实现知识边界、时空边界和方法边界的突破[4]。具体到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内容、课堂空间和教学方法三个维度齐头并进,即改革需要体系化推进。

(一)课堂教学内容外卷化改革的必要性

文科知识越来越精细化,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以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为基础,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核心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细化为行政组织、行政领导、公共政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等二十多个小类。教学内容的这种内卷本身并无不妥,这是学科科学化、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5]。然而,如果只有内卷而不对其他学科创新知识的适时吸收即外卷,则内卷化的教学内容就会因缺乏新陈代谢而生命力不足。事实上,公共管理学科最前沿问题是政府、市场与社会如何合作供给公共物品或服务,以及如何对这种合作实施网络化治理[6]。仅仅运用行政组织、公共领导、人力资源等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交易费用、公共选择与委托——代理等新公共管理理论,而不充分合理借鉴可归属于政治经济学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可归属于法学的契约治理理论、可归属于工商管理学科的绩效管理理论、可归属于工程学科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等,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就无法有效实施,合作治理网络就无法有效运行。

(二)课堂教学空间拓展化改革的必要性

在特定地点教师教、学生学,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把教学地点定位在校园内、由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空间去教,并不能很好地使学生切实感知现实和深入理解书本知识。为此,依照课堂以及相应任课教师是校内还是校外编制,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常把课堂分成两类。第一类为常规课堂,其教学地点基本固定在校内。这类课堂占绝大多数,其对应的教学学分约占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80%,教学学时约占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的75%。第二类是实践课堂,其教学场所一般不在校内。这类课堂教学学分和学时约占总教学学分及学时的20% 和25%。实践证明,这种把课堂分成第一类常规课堂和第二类实践课堂的做法,在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了解和理解学科知识方面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包括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内,第一和第二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第一类课堂教学还不能很好地达到使学生充分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二是第一类和第二类课堂之间的衔接不足,校内和校外资源在促进就业方面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事实上,针对这两个问题,当前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求各高校落实学生毕业实习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促进就业系列活动,包括开展就业招聘活动、开展校企供需对接系列活动、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等[7]。

(三)课堂教学方法以生为本化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最具活力的因素,相应地,教学方法改革历来是撬动教学改革的杠杆。20世纪末,党中央就要求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8]。进入新世纪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教学法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十五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充分利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的提倡和不断推广,我国教学方法正加速从讲授主导型迈向学生发展主导型[9]。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方法虽然已全面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实现了大规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教育主管部门在认定一流课程时,还未把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以及虚拟仿真等教学方法作为入选一流课程建设点的硬性条件,目前包括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内的高校课堂教学方法还未从根本上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特征。因此,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法变革。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体系化推进的任务

新文科建设的使命是建设新专业或新方向、探索新模式、建设新课程和构建新理论[10]。这些“新”都是教学之“源”,“源”只有最终“汇”入学生之“脑和手”,才能取得教学实效。没有高效的课堂,无论专业、教学模式等有多新,教学使命都很难高效完成。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课堂空间和教学方法三个维度齐头并进推进的任务是:构筑三课堂协同培育新时代公共管理人才体系、公共管理知识实证强度递进的三课堂教学体系和“因堂施教”的三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体系。

(一)构筑三课堂协同培育新时代公共管理人才体系

构筑三课堂协同培育新时代公共管理人才体系是充实和巩固课堂教学使命的必然要求。与其他专业相比,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使命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不仅要向社会输送具有扎实公共管理理论功底的人才,而且要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向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输送充满道路自信的人才。因此,在向学生传授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处理公共事务活动一般规律性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向学生传授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治理道路知识。现有传统文科包括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大多来自西方,对西方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依赖性很强,这在主观上造成公共管理类课堂教学的中国化内容长期被忽视、被淡化、被弱化。因此,当前急需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特点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公共管理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充实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使命。这对构筑三课堂协同培育新时代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其中第一课堂指常规课堂;第二课堂指考研经验介绍会、校友成长经历会、考研究生辅导班、考公务员辅导班、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班、企事业单位菁英讲坛等;第三课堂指实验、实训、实习、见习尤其是就业实践等。

(二)构筑公共管理知识实证强度递进的三课堂教学体系

构筑公共管理知识实证强度递进的三课堂教学体系是还原课堂教学启迪心智之本真的必然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实质是,在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类努力寻求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相适应的、新的公共生活治理形态。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传授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其基本概念范畴体系包括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部门、公共治理等。所有这些概念所支撑的核心理论是: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需要以协同共生方式共担公共利益维护与增进责任。由于这种担责方式并没有普适模式,它随着时间、地点、国情、具体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共生的公共治理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框架,而非拿来即可使用的“操作手册”。换言之,公共治理理论必须中国化、地方化。然而,当前公共管理类课堂教学出现的教条化情况,表现为教材中的理论即为“标准答案”,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将“标准答案”讲出来,学习目标和任务是将“标准答案”记下来。由此,课堂教学几乎成为原封不动搬迁“书本真理”之工具。当前公共管理课堂教学急需打破“书本真理”垄断格局,还原课堂教学启迪心智功能,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传承之地,更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创新的源泉。这对构筑公共管理知识实证强度递进的三课堂教学体系提出迫切要求。

(三)构筑“因堂施教”的三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体系

构筑“因堂施教”的三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体系是课堂教学方法与其评价权变的必然要求。在当前融媒体时代,课堂教学已经广泛采用线上教学、网络课堂教学、智慧课堂教学等方式。对于新文科课堂教学,这些教学方式当然必不可少。但是,新文科课堂教学不能只是电子化——电子化教学仅仅是一种方式或手段,它还必须与新文科所倡导的创新型知识生产相融合。新文科所倡导的知识生产强调跨学科、超学科,以适应大学、产业、政府、公民社会动态耦合生产知识的情境。显然,单凭某一类课堂就实现跨学科、超学科教学是不可能的。要完成生产型知识传承和创新,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有机整合各类课堂,不同的课堂从不同学科角度、超学科角度给出解决问题思路。这对构筑因课堂需要而采取权变教学方法体系即“因堂施教”的三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体系提出迫切要求。

三、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体系化推进的举措

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体系化推进的举措涉及构筑三课堂协同培育新时代公共管理人才体系,构筑知识实证强度递进的三课堂教学体系和构筑“因堂施教”的三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体系三个方面。

(一)构筑理论学习紧扣时代的三课堂体系

1.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融入体现中国价值的公共治理理念、主张、方案。在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政府经济学、公务员制度、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等专业基础和核心课课堂教学中,突出中国公共治理、中国特色公共政策、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国行政体制、中国政府部门绩效考核等中国公共管理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2.在第二课堂教学中,重点突出现实社会对体制内和体制外公共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特征。无论是体制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是非营利组织成员,都应当对政府、市场与社会如何形成伙伴关系治理公共事务有深刻理解,能够熟练运用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合作治理等现实政策工具解决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的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问题。

3.在第三课堂教学中,重点使学生通过准就业熟悉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公共管理活动所造成的挑战。学生在具体工作中检验并掌握公共管理类专业劳动者应具有的跨学科、超学科技能,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尽快补齐知识和技能短板,增强就业竞争力。

在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方面,第一课堂重在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第三课堂重在使学生掌握专业实践技能,第二课堂作用居中。三类课堂在完成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使命方面功能互补。

(二)构筑实践锻炼功能互补的三课堂体系

1.在第一课堂,强化“事实胜于雄辩”的教与学。教师在讲授每一章节的核心知识点时,都引入新时代不同学科典型事例,以启发、鼓励学生探求政府治理之道,改变把教材定位为“标准答案”、把公共管理视为枯燥条文、现成结论的教学状况。

2.在第二课堂,强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教与学。无论是考研、考证和考公辅导课,还是考研经验介绍会、校友成长经历会或企事业单位菁英讲坛,都确保主讲人有足够的资历通过自身实践阐明有关事理,能够切实为学生继续深造和就业传经送宝。

3.在第三课堂,强化“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教与学。在视实践功能为验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就业实践的功能拓展,学生通过实践衡量自身专业学识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习实践单位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及其大小。通过(大三的)就业实践的躬行,学生不仅能巩固在第一、第二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发现自身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在后续学习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补专业技能短板,增强竞争力。

在知识实证方面,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的强度递增。

(三)构筑方法手段因堂而异的三课堂体系

1.在第一课堂主要采用理论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手段包括应用多媒体、进行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变传授式教学为发展式教学,优化已有PPT、网络教学等手段,实现智慧教学。

2.在第二课堂主要采用实践经验式教学法,手段包括实验、“三考”经验交流与辅导、企事业单位菁英面授等。重点开发政府治理虚拟仿真实验课。

3.在第三课堂主要采用实战教学法,手段包括实习、就业实践等。举措中的重点是,学生在大三阶段进入合作共建的就业实践基地带薪实践。

四、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体系化管理保障措施

同其他教学改革相同,新文科的公共管理类课堂教学改革也需要以项目的形式推进。为此,要加强项目组织、实施、执行、经费使用、监督、验收与评价等保障。第一,组织保障。建立高校教务部门总负责下的项目矩阵组织,确定基础骨干成员。第二,实施保障。依照目标、进度安排,骨干成员集体讨论、分工,细化进度和预算。第三,执行保障。将改革体系化任务专题化,每一专题对应一个负责人,专题负责人自行吸纳项目外成员参与改革。第四,经费使用保障。对资金的使用实施挣值分析,确保经费按计划使用并与改革成果对等。第五,监督保障。在要求项目负责人就项目进度、经费、质量等要素进行自评自纠的基础上,高校教务部门加强督导,除了对不作为、少作为的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必要惩戒之外,更多地从鼓励、扶持的角度给予项目必要的政策支持。第六,验收与评价保障。引进专业的社会评价机构,以第三方身份独立、客观、公正地对项目进行验收和评价。

依据课题组调研结果,当前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体系化推进还存在一些基础性问题。在第一课堂,课程配置虽然实现了跨学科,但配置方案存在核心课和非核心课学时比例倒挂,专业课程教材中的文、理、工等学科知识未充分融合问题。在第二课堂,实训课、菁英讲坛等有流于形式的倾向,讲者兴致高而学生被动完成听课任务。在第三课堂,教学基地建设虽然实现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全覆盖,但基地层级低,接受学生实习人数普遍未达到预期目标。为此,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体系化推进工作应当以解决这些基础性问题为抓手。

公共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体系化推进工作所需的创新点及面对的难点有三个方面。创新点一:三课堂教学内容需共同但有区别地强调新时代中国公共治理之道,教学使命中应有机融入培育充满中国道路自信的公共管理类人才;面对的难点一:每一类课堂任课教师需要协同升级现有教材内容,需要在授课讲义、课件、教学设计方案中着力凝练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充分展现中国公共管理学术话语的特色和优势。创新点二:三课堂的知识实证强度递进,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的传承之地,更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创新的源泉;面对的难点二:从举证到实践,从第一课堂到第三课堂,任课教师紧密配合、通力合作的强度需要逐渐增强,不仅要搜集整理新时代典型公共管理案例、引导学生质疑式学习,而且要激励学生实践、依据事实提出原创型观点。创新点三:构筑“因堂施教”的三课堂教学方法体系,不仅使课堂教学方法融媒体化,而且使不同课堂本身成为新教学方法中的有机关联环,确保公共管理类课堂教学跨学科、超学科;面对的难点三: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教学方法需要守正创新,这其中,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办好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创建就业实践基地的难度极大。

猜你喜欢
体系化文科体系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历史决议的治理之要:党内法规的体系化和普遍化
保险合同法的体系化表达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