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家族与元好问

2022-03-17 20:13薛正昌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元好问蒙古

薛正昌

(宁夏社会科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岳麓书院大门有一幅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以典故之寓意释读耶律楚材的名字,即可以反观耶律楚材的人生经历。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辽国契丹皇室后裔,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辽朝东丹王耶律倍(899—936)八世孙。父亲耶律履(1311—1191),官至金朝尚书右丞。耶律楚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年青时就有政治抱负。金朝后期,曾出仕为官。蒙古大军攻金中都(今北京)后,金朝廷南迁,命丞相完颜承晖(?—1215)留守协助,耶律楚材以左右司员外郎的身份亦留守中都。1215年,蒙古大军攻破金中都后,耶律楚材皈依万松禅师门下。由于耶律楚材的才能和影响力,成吉思汗下令征诏这位“治天下匠”。1218年,耶律楚材启程前往漠北成吉思汗行宫。

蒙古大军围攻金朝的过程中,耶律楚材与他的二位兄却正处在两个阵营。元好问与耶律家族的关系有三层。一是元好问出仕于金朝,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元好问出生的前一年,耶律楚材的父亲耶律履已过世,但耳闻耶律履为官及其影响力,深为推崇。因而若干年后,他为耶律履撰写“神道碑”。二是他与耶律楚材的两位兄长耶律善才、耶律辨才同朝为官。三是为搭救汴京城里的文化人,元好问呈书于耶律楚材,希望他能出策护佑在汴京城里的这些文化精英。也正是由于前后左右的特殊关系,元好问与耶律楚材家族往来较为密切。

一、耶律家族仕宦经历

(一)移剌履为第一代

耶律楚材的父亲移剌履(1311—1191),《金史》有传。《金史·移剌履》传记载,移剌履,字履道,辽东丹东王突欲七世孙。其父聿鲁,早亡。聿鲁之族兄兴平军节度使德元无子,“以履为后”[2]。移剌,即耶律[3]。移剌履举进士后,金世宗完颜雍(1123—1189)时期即进入仕途,“擢国史院编修官,兼笔砚直长”,为皇帝近臣。金章宗完颜璟(1168—1208)朝,进礼部尚书,兼翰林直学士,赐大定三年(1163)孟崇献牓下进士及第,“拜参知正事,提控刊修《辽史》。昌明元年(1190),进尚书右丞”[4]。

(二)耶律辨才、耶律善才、耶律楚材为第二代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兄弟三人,长兄耶律辨才,仲兄耶律善才。楚材与二位兄长为同父异母。蒙古汗国太宗窝阔台(1186—1241)时期,耶律楚材出任中书令。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之后,留下了记载草原丝路文化的地理学著述《西游录》[5]。此外,还有诗文集《湛然集》[6]。

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铸,二十三岁即领蒙古汗国中书省事,忽必烈时期任中书左丞相,后改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耶律铸之子耶律希逸官至参知正事,耶律希亮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后世子孙,为官者人数较多。

(三)耶律铸、耶律均为第三代

耶律铸(1221—1285),字成仲,耶律楚材次子,《元史》有传。“幼聪敏,善属文,尤工骑射”[7],文武全能之才。其父耶律楚材逝世后,“嗣领中书省事,时年二十三”[8]。面对元朝建国的情势,上言“宜疏禁网,遂采历代德政合于时宜者八十一章以进”[9],有乃父之风。1258年,宪宗蒙哥(1209—1259)征四川时,“诏铸领侍卫果以从,屡出奇计,攻下城邑,赐以尚方金锁甲及内厩骢马。”[10]1259年,蒙哥死于军中,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帝位的过程中,耶律铸抛妻舍子,“挺身自朔方来归,世祖嘉其忠,即日召见,赏赐优厚。”[11]。他弃阿里不哥追随忽必烈,中统二年(1261),“拜中书左丞相”[12]。之后,提兵扈从,参与平定阿里不哥的重大军事行动。元朝建立后,“加光禄大夫。奏定法令三十七章,吏民便之。”[13]耶律铸不仅文武兼备,而且善长乐舞。曾“诏铸制宫悬八佾之舞”,乐舞成,请赐名为“大成”乐。至元五年(1268),“复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14]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一朝,耶律铸三次出任中书左丞相。至顺元年(1330),赠推忠保德宣力佐治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懿宁王,谥文忠[15]。

耶律铸生子11人,依次是希徵、希勃、希亮、希宽、希素、希固、希周、希光、希逸九人,其余史料没有记载。耶律铸之子耶律希逸,官至参知政事、征东行省左臣。

(四)耶律希亮、耶律希逸、耶律有尚为第四代

耶律铸第三子耶律希亮,字明甫,耶律楚材之孙,耶律铸之子,《元史》有传。耶律希亮出生于蒙古汗国时期的都城和林之南名为“凉楼”的地方。宪宗蒙哥汗,曾派遣耶律铸于燕京公干。耶律铸对蒙哥汗说:“臣先世皆读儒书,儒生具在中土,愿携诸子,至燕受业。”[16]蒙哥答应了耶律铸之请。年方9岁的耶律希亮便随父进入北平,师从学者赵衍。“未浃旬,已能赋诗”[17],不满十天即能赋诗,虽有夸大之嫌,但说明其聪慧之处。1256年,宪宗召耶律铸返回和林,耶律希亮仍留在燕京受教读书。1258年,宪宗驻跸六盘山期间,耶律希亮“诣行在所。”蒙古大军进攻四川时,耶律铸随扈宪宗南伐,“希亮亦在行”,跟随父亲,常在宪宗左右。1259年,宪宗蒙哥在钓鱼山病逝,“希亮将辎重北归陕右”[18],已成为独挡一面的战将。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帝位的过程中,耶律铸父子被夹裹在中间。耶律铸在游说浑都海归顺忽必烈不成时,“则弃其妻子,挺身来归”[19],追随忽必烈而来。耶律希亮母子被胁迫随从,自灵武(宁夏灵武)过黄河经应理吉城(今宁夏中卫)至凉州(今甘肃武威)焉支山。在这里,耶律希亮母子见到了阿里不哥自和林派遣而来的大将阿蓝答儿。阿蓝答儿率大军南下,主要是追剿耶律铸。在这里,阿蓝答儿、浑都海与耶律希亮之间有过对话交锋,耶律希亮机智应对让他们无所适从,“以为实,免其监莅”[20],才得以幸免。1266年,元定宗贵由(1206—1248)幼子大名王“闵其不能归,遣以币帛鞍马,乃从大名王至忽只儿之地。”此时,宗王阿忽鲁亦到了这里。之后,耶律希亮母子随二王继续往西行进,到中亚地区的一些城池,还参与了一些军事行动,已展示了其文武皆备的才能。

此前,耶律铸曾对忽必烈说:“臣之妻子皆在北边”[21]。忽必烈派遣不华出专门前往耶律希亮与二王所在地方,且携带有玺书召耶律希亮,“驰驿赴阙”,由苦先城、哈剌火州、伊州一路,“入觐世祖于上都之大安阁,备陈边事。”[22]赏赐之余,命为“速古儿(赤)、必都赤”,成为忽必烈近臣。

至元八年(1271),元朝建立,耶律希亮授奉训大夫、符宝郎。1277年,耶律希亮转升为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寻迁吏部尚书[23]。召对皇帝,多出安民之策,“帝善其言,即命希亮至大都,谕旨中书。”[24]。追封为漆水君公,谥忠嘉。

《耶律希亮》传记载,“希亮性至孝”,乱离之时,家赀散尽,“尽藏祖考画像,四时就穹庐陈列致奠”。他一直珍藏着祖父耶律楚材的画像,北方草原地带的人皆聚来观望。耶律希亮说:“此中土之礼也。”[25]可见,耶律希亮仍传承着中原汉地传统文化。耶律希亮退出朝野多年,但唯读书不废,秉烛夜读。所著诗文及从军纪行文字录30卷,名为《愫轩集》。

耶律铸第九子耶律希逸,大蒙古国中书令耶律楚之孙,元中书左丞相耶律铸第九子。不知为何《元史》无传,史迹散见各种史料。耶律希逸,号梅轩,《元史》亦无其传。依《元史·耶律楚材》附耶律铸传文字记载看,耶律希逸是耶律铸第九子,淮东宣慰使[26],记载十分简略。刘晓《耶律希逸生平杂考》一文,对耶律希逸生平有较为详实的考证。至元十一年(1274)左右,耶律希逸在兵部任职。至元十八年(1281),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至元二十三年(1286),耶律楚材任参知政事。大德三年(1299),任左丞,与阔里吉思共赴高丽(朝鲜)。回国后,奉命宣抚巡行河东、陕西。皇庆元年(1312),任征东行省官,但此次高丽之行未果[27]。

耶律有尚(1235—1320),字伯强,辽丹东王十世孙,《元史》有传。耶律履生有三子:耶律辨才、耶律善才、耶律楚材。金尚书省译史、龙虎上将军耶律善才,为耶律有尚祖父;元东平路工匠所长官耶律均,为耶律有尚父亲。耶律均生有三子:宁寿、昌寿、德寿,宁寿,即耶律有尚。

2020年6月初,山东东平县博物馆进行文物普查时,在梯门镇花篮店村发现一块墓碑。该墓碑原被砌在村庄的一座桥头上,后因维修小桥时才发现石碑两面刻有文字。经专家辨识认定,是耶律有尚墓碑。《元史·耶律有尚》记载:“祖父在金世尝官于东平,因家焉。”[28]曾受业于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1209—1281)门下,“号称高第弟子”。1271年,许衡罢中书左臣,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以教国人之子弟,乃奏以门人十二人为斋长以伴读,有尚其一也。”[29]在许衡奏请的十二位弟子中,耶律有尚为第四位,他们都是当时的精英人才,旨在“将必为国所用”[30]。1273年,许衡还乡后,“朝廷乃以有尚等为助教,嗣领其学事”。这期间,朝廷任其为监察御史,耶律有尚不出任。后又任秘书监丞、蓟州知州,“为政以宽简得民情”[31]。裕宗在东宫(太子真金)时,既“召为詹事院长史”。1287年,元朝大起学舍,立国子监,立监官,“有尚升国子祭酒,儒风为之丕振。”[32]。1290年,以亲老辞归。大德初年,“复召为国子祭酒、集贤学士。1304年,“葬父归乡里”。不久“复起为昭文馆大学士,兼国子祭酒…… 前后五居国学,立其教以义理为本……身为学者师表者数十年,海内宗之,犹如昔之衡也”[33]当世的影响和评价特别之高。1309年,辞归东平故地,自号“汶南野老”。逝世后,赐谥“文正”。这是耶律家族在文化教育方面最有影响的人物,也是影响元朝文化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

从碑文记载看,耶律有尚安葬在东平,与其父耶律均葬在一起。耶律均,元代曾做东平路工匠所长官。耶律氏在东平为官,始于耶律辨才。宋金干戈之际,耶律辨才曾奉命戍守东平。耶律辨才独子耶律镛,在东平拜元好问为师求学。由于迁徙的背景,耶律善才也在东平安家。耶律楚材诗中曾说:“吾兄继世禄,袭封食东平”“老母琴书老自娱,吾山侧近结蘧庐”。吾山,即鱼山,在东平以北东阿境内。耶律楚材母亲随二位兄长,一度皆在东平封地。

耶律有尚过世后,元代史学家、理学家、文学家苏天爵(1294—1352)撰写了《皇元故昭文馆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赠河南行省右丞相耶律文正公神道碑铭》。碑文评价耶律有尚天资聪颖,尊崇儒学;淡泊名利,体恤民众;致力教育,经世致用。与耶律有尚同为许衡门下十二弟子之一的姚燧(1238—1313),撰有《耶律均赠制》载,“赠昭文馆大学士、资德大夫、追封漆水郡公,谥庄慎”[34]。

在金、蒙古汗国、元代时期,耶律楚材家族十分特殊,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元好问与耶律楚材家族的往来,记载和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与耶律楚材家族的关系。

二、元好问与耶律楚材家族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七岁能诗”。由于蒙古汗国不断军事进攻,元好问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下来。金朝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32岁考中进士,担任过一段时期的国史院编修。三十七岁(1226年)开始,先后做过镇平、内乡、南阳(均属于河南省)县令,天兴初年“擢尚书省掾,顷之,除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调任尚书省令史后,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金朝灭亡后,不再出仕。“好问蔚为一代宗工,四方碑板铭志尽趋其门,晚年尤以著作自任”[35]。“四方碑板铭志尽趋其门”,元好问的学识与影响力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尤其是上层社会“尽趋其门”,请他写了许多“碑板铭志”之类的文字,《遗山集》里有记载。元好问与耶律楚材家族往来,留下不少记载耶律家族的“神道碑”文和“墓志铭”文。

第一,耶律履《故金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

右丞文献公,在大定间所以为通儒、为良史、为名卿材大夫者,其事未远,当代耆旧尚及见之。好问尝从事史馆,每见荐绅先生谈近代贤臣,莫不以公为称首……二十九年春三月,章宗即位,进礼部尚书兼直学士,同修国史,特赐孟宗献牓进士……明昌元年(1190)进尚书右丞,夏六月丙午,春秋六十一,薨于位,天子闻而震悼。戊申,权殡于老城南柳村,诏百官防丧。中使宣慰其家,赐钱一百万。秋八月辛巳,车驾临奠,宰相百官陪。赐谥曰文献,赐钱二百万,帛四百匹,重币四十端。九月庚午,葬于义州弘政县东南乡先茔之侧。其发引也,敕百官郊送,遣使祭于路。给鼓旗二十事以导,诏同知临海军节度使营防丧事。凡饰终之具,皆从官给,哀荣始终,当世莫及。积官正议大夫、漆水郡开国公。始娶萧氏,辽贵族;再娶郭氏,岞山世胄之孙;三娶杨氏,名士昙之女……封子男三人:曰奉国上将军武庙署令辨才,曰龙虎卫上将军赠工部尚书善才,曰领中书省楚才。女三人,嫁士族。男孙四人,钧、鈜、镛、铸。

……癸卯(1243)秋八月,中令君使谓好问言先公神道碑。泰和(1207—1208)末,先夫人教授禁中。章宗以魏抟霄所撰墓铭为未尽,欲乔转运宇为之而不及也,今属笔于子幸而论次之以俟百世之下。好问再拜曰:谨受教……。[36]

元好问撰写的《故金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全文3000余字,详细记载了耶律楚材之父耶律履生平。耶律博学多才,“通六经、百家之书,尤遂于《易》《太玄》,至于阴阳方技之说、历象推步之术,无不洞究。”。他还精通契丹、女真、汉文字,曾将汉文史籍译为契丹、女真文字,以文章影响于朝野。官至宰相,却淡泊一生。去世时,“库钱裁余二千而已”。

元好问为何要为耶律履撰写神道碑,原因有三。第一,元好问进入仕途时虽未谋面耶律履,但耶律履在朝野的事迹让元好问敬仰。第二,汴京城陷落之前,元好问致书耶律楚材,希望他以中书令之位护佑汴京城里的文化人。耶律楚材的作为,使元好问十分推崇。元好问与耶律楚材父子的交往,始于汴京陷落之后。第三,耶律楚材遣使请元好问为其父撰写神道碑。此时,窝阔台已去世,夫人乃马真皇后称制。耶律楚材虽有中书令之名,权力已经边缘,但毕竟是中书令之请。第二年,即1244年,耶律楚材病逝。

第二,耶律辨才《奉国上将军武庙署令耶律公墓志铭》

公讳辨才,辽太祖长子东丹王之八世孙,曾祖讳内剌,赠定远大将军,祖讳聿鲁,考讳履。章宗明昌初拜尚书右丞,谥文献公。生三子,公其长也,资倜傥躯干雄伟,每以志节自负,不甘落人后。年十八,以门资试护卫。校射着余七百人,皆天下之选,而公中第三。俄以公事免。泰和(1201—1208),从军南征,攻取三关,以十一骑轻身入光州,时宋已复三关,复夺而出,身被十三创,以功授冀州录事判官,转曹州司候,中夏受兵山东西路行台,檄公戍东平,寻诣北军议和事,遂为所劫,行及居庸关,潜谋归国,夺老幼数万入都城。宣宗嘉其功,授顺天军节度副使,赏赐巨万,扈从南渡,奏充孟津提控。兴定(1217—1222)中,选授京兆府兵马使静难军节度副使、左降河中府判官、复次同知睢州军州事兼归德府推官,历中京兵马副都指挥使,召见问以利害。公慷慨为之言:将相多非其村,遂忤权贵。出为许州兵马钤辖,召授武庙署令。壬辰(1232)正月,公之季弟,今中书令楚才奉命理索,公昆季北归。二月朔谕旨于隆德殿,公涕泣请留死汴京。哀宗幸和事可成,赐金币固遣之。公归留寓真定。以丁酉岁十一月十有一日,春秋六十七,遘疾终。夫人靖氏先公卒。男一人曰镛……公之柩葬于义州弘政县东南乡之先茔。镛弱冠而有老成之风,以尝从予学(随元好问学),来请铭……。[37]

耶律辨才,是耶律履之长子、耶律楚材的长兄。

汴梁城陷落之际,耶律辨才、耶律善才被围困着的汴梁城里,兄弟三人,两个阵营,也让耶律楚材揪心。耶律楚材奏请窝阔台降旨,“以旨索之”。有了窝阔台的旨意,金朝皇帝哀宗在隆德殿召见了耶律楚材的两位兄长辨才与善才,希望他们离开汴梁城。兄弟二人誓死孝忠皇帝,“均再拜乞留死”,与汴梁城共存亡。金哀宗给耶律楚材的两位兄长“赐金币,固遣之”,坚决要他们离开汴梁城。这一瞬间,君臣都非常动情,“相视泣下”,真可谓生离死别。

1232年二月,离开隆德殿后,“公归留寓真定”。身为奉国上将军武庙署令长兄耶律辨才北上,留寓真定(今河北正定)。武庙署令,是金朝掌管社稷、祠祀的官员。“丁酉岁十一月十有一日,春秋六十七,遘疾终。”丁酉年(1237)十一月十一日病逝,元好问撰写了“墓志铭”。

第三,耶律善才《龙虎卫上将军耶律公墓志铭》

公讳思忠,字天佑,以小字善才行辽太祖长子东丹王之八世孙。曾大父内剌,赠定远大将军,大父聿鲁(祖父)隐德不仕。考履章宗明昌(1190至1195年)初拜尚书右丞,生三子,公其仲也。弱冠,以宰相子引见,补东上阁门祗候。秦泰和四年(1204)终,更调衡水令、兰州军士判官,入为西山阁门签事。大安二年(1210),改太子典仪转裁造署令,扈从宣宗南渡,以劳授仪鸾局使,俄迁太府少监兼直西上阁门食局使。贞祐三年(1215),出为同知武昌军节度使事,改章化军历嵩裕息延四川刺史同知,凤翔府事,中京副留守同知,归德府事。北兵袭荆襄,京师戒严。诏公以都水监使充镇抚军民都弹压。壬辰(1232)二月,公之季弟今中书令楚才奉旨理索,公北归召见隆德殿。公再拜乞留死汴梁。哀宗幸和议可成,增金币固谴之,君臣相视泣下。竟以某月十有七日,自投河于内东城濠,中水而殁,时年六十有一。上闻之震悼,赠工部尚书龙虎卫上将军。夫人郭氏,先公卒。子男一人,曰钧仕,为尚书省驿史。女二人,嫁士族,男孙三人,宁寿、昌寿、德寿。女孙一人,皆尚幼,公资雅重,读书知义理,遇事明敏……钧以某年月日奉公之柩,葬于义州弘政县东南乡之先茔。以好问于公有一日之雅百拜请铭故略为之次第之其铭曰……。[38]

耶律善才,是耶律履之次子、耶律楚材的仲兄。耶律善才也是一员武将,一度随扈皇帝左右。汴凉城围之后,其经历与长兄一样,皇帝隆德殿召见,“公再拜乞留死汴梁”。之后“竟以某月十有七日,自投河于内东城濠,中水而殁,时年六十有一。上闻之震悼,赠工部尚书龙虎卫上将军。”身为龙虎卫上将军的耶律善才,在汴梁城内东城自投护城河而死。辨才过世于1237年,善才过世于1232年,时耶律楚材正在蒙古汗国中书令任上。二位兄长先后过世,耶律心境是沉痛的。元好问受耶律楚材之请,为二位兄长分别撰写了墓志铭。

一个朝代的灭亡,总会使中国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津津乐道。他们总是想以道德的沦丧来解释一个国家的覆亡。这种道德原则的具体化,就是儒家的伦理。但是对于金朝的灭亡,“忠”这一基本道德的最后阶段也仍然存在着[39]。耶律辨才、耶律善才兄弟二人之经历,鲜活地即体现了他们的“忠”。

第四,耶律楚材夫人墓志铭《中令耶律公祭先妣国夫人文》

维大朝癸卯岁八月乙巳朔五日乙酉,哀子某谨以家奠敢昭告于先妣国夫人苏氏之灵。负蒙累,贻祸庭闱,龟筮告期,迫于襄事,尚假残息,勉沥血诚。维先夫人系繇鼎族,天作之配,嫔于我家。妇德有光,母仪克备。彤管所擬,于古无惭。维我严君,早逢昌运。仕非为己,义不及私家,政所由倚之。中馈悉力,一志以济时。康寅亮天,功实资内助。谓当阳报俾寿而康,如何盛年奄弃,荣养相彼,庶品资于坤元,得一靡常。倏焉倾圯,貌是茕独,讬体何从,创钜痛深,百霣奚赎。人皆有母,今我独无。哀哀昊穹,忍此荼毒。终天一恸,五内崩离。呜呼哀哉,伏惟尚飨![40]

癸卯年,是1243年。耶律楚材夫人、耶律铸母亲苏氏过世,耶律铸请元好问为其母亲撰写了墓志铭。此夫人苏氏出自显赫家族,是苏东坡四世孙苏公弼之女,盛赞其德行与贤淑。“功实资内助”,是耶律楚材贤内助。

从以上史料看,耶律楚材家族两代人,元好问撰写了4块碑,其中1块神道碑,3块墓志铭。由此可见元好问与耶律楚材家族的密切关系。同时,元好问的作为也受到了当时一些人的嫉妒。他在给耶律铸的信里,也谈到了自己窘迫的处境,并回绝了耶律铸的邀请[41]。

三、耶律楚材与元好问

(一)蒙古兵攻汴京与元好问呈耶律楚材之书

金泰和八年(1208)十一月,金章宗死,叔卫王永济嗣位。1210年,大蒙古国开始南侵金朝。金大安三年(1211),成吉思汗自将攻金。次年,蒙古兵攻克金朝东京。1213年八月,驻守金中都城北的右副元帅纥石烈执中杀完颜永济,迎立金世宗孙昇王完颜珣即帝位,是为宣宗,改元贞佑。金宣宗遣使向蒙古军求和。这一年,蒙古兵分道攻破河东、河北、山东九十余州县,大肆杀掠。贞佑二年(1214年)三月,蒙古兵围中都,金兵节节败退。金以卫绍王公主嫁于大元太祖皇帝[42],包括金币、马匹,与蒙古和议,成吉思汗许和退兵,中都围解。

蒙古退兵后,金宣宗担心蒙古军再来攻城。迫于蒙军的压力,当年五月,金宣宗迁都汴京(开封),留尚书、丞相完颜承珲留守中都。1215年五月,金中都被蒙古军队攻破,尚书右丞兼都元帅定国公完颜承晖战死[43]。

1231年,是窝阔台蒙古汗国三年。这年秋八月,窝阔台在云中(今大同)“始立中书省,改侍从官名,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44]1232年三月,耶律楚材以中书令的身份向金朝发出“国书”的同时,“大元兵攻汴城,上出承天门抚西面将士……改元天兴。”[45]

天兴元年(1232),大元兵定河中(山西运城),由河清县(河南孟津县东南)白坡镇渡过黄河。不久,攻克郑州的大元兵与渡过白坡镇的军队会合,游骑已至汴京城下。三月,“大元遣使自郑州来谕降,使者立出国书以授译史,译史以授宰相,宰相跪进,上起立受之,以付有司。书索翰林学士赵秉文、衍圣公孔元措等二十七家,及归顺人家属,蒲阿妻子、绣女、弓匠、鹰人又数十人。”[46]这份所谓的“国书”,即出自于耶律楚材笔下。明确记载“书索”相关人及人群。

蒙古汗国“国书”递于金朝,旨在护佑集中金朝都城的著名文化人。对于“马上得天下”的蒙古汗国政权来说,只有耶律楚材这样的传统文化精深的高级官吏才能有如此智慧和眼光;对于耶律楚材来说,也体现了他“不能马上治之”的治理国家胸襟和视野,显示了他的决断能力。实际上,深层的作用和影响力远远不至所“索要”名单里的人群,而是要防止蒙古军队的“屠城”,使汴京城里一百四十七万人幸免于难。“耶律楚材很有才干,是成吉思汗和窝阔台信任的顾问。”[47]这件事情的处置,真切地体现了耶律楚材国家治理的人才观和他的大智慧。耶律楚材索要的人名单里既没有元好问,也并没有他的两位兄长。但有了这份“国书”,皇帝在隆德殿诏见了耶律楚材的兄长——耶律辨才、耶律善才,元好问最终也到了东平,耶律楚材施救的目的达到了。

赵秉文(1159—1232),金朝文学家、理学家。字周臣,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金大定二十五年进士。两次受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1232年正月,汴京城戒严。皇帝命赵秉文写“赦文,以宣布悔悟哀痛之意”;“三月,草开兴改元诏,闾巷闲皆能诵,洛阳人拜诏毕,举城痛哭,其感人如此。”[48]翰林学士赵秉文,是耶律楚材“国书”中要求索护的第一人。

金朝已重视孔门衍圣公的袭封,立孔子庙于上京(金初,称临潢府为上京,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天眷三年(1140),诏求孔子后,封孔璠为衍圣公。皇统元年(1141)三月,皇帝“谒奠孔子庙”[49]。孔璠死后,其子孔总袭封为衍圣公。孔元措(1182—1252)为孔总之子,字梦得。金章宗三年(1192)四月诏,“衍圣公视四品”。承安二年(1197),“诏元措兼曲阜县令”[50]。耶律楚材“国书”里点明的第二人孔元措,是金朝袭封的衍圣公,也成为大蒙古汗国时期袭封的第一位衍圣公。

天兴元年(1232)三月,金大将完颜合达与移剌薄阿率骑兵2万、步兵13万,自邓州进军均州(今河南禹县),至三峰山(今河南禹县南),遭到蒙古大军的袭击。金完颜合达(?—1232)战死,移剌薄阿等大将被俘处死,金朝军队彻底溃败。这一战,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金朝的灭亡。天兴二年(1233年)正月,蒙古军队围汴京城,元好问亦被围城中。金哀宗(1198—1234)逃出京城,兵败卫州(金贞佑三年徙治胙城县(今河南封丘县北)后逃往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朝中无主,留守汴京的金将崔立(?—1234)发动政变,拥立梁王完颜从洛监国,开城纳降,以南京降于蒙古,并自封郑王。崔立投降蒙古后,胁迫朝臣为自己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1234)、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迹,刻上碑文。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汗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位中原秀士王若虚等人,请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六月,金哀宗自归德府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联手南宋,调动军队夹攻金朝。十月,南宋孟珙率2万军队至蔡州。十一月,蒙古军与宋军会师围攻蔡州。十二月,蒙古军攻破蔡州外城。之后,蒙古与南宋联军围蔡州城达三月之久。天兴三年(1234)正月,金哀宗将帝位传给东面元帅完颜承麟,自缢而死。蒙古兵入城后,末帝完颜承麟战死,金朝灭亡。

1232年三月,蒙古兵攻破金朝汴京城的前夜,耶律楚材已向金朝发出“国书”,索要和保护身在汴京城的著名文化人。1233年四月,元好问呈耶律楚材书。从时间先后看,耶律楚材给金朝之书早于元好问。元好问呈耶律楚材之书,前后相差年余时间。耶律楚材“国书”里点明索要的只有两人——赵秉文与孔元措,元好问给耶律楚材的书信里,有具体人员的名单。元好问却没有把自己写在需要保护范围之内,在施救方式上与耶律楚材如出一辙,也体现着他的的智慧。

实际上,金朝灭亡前后,耶律楚材不仅保护文化人,普通老百姓同样尽心护佑,有几个范例足以说明。一是1239年移民种植葡萄、采炼金银的事,护佑了一部分战乱中的老百姓。二是1232年窝阔台蒙古大军渡过黄河之际,曾诏陕、洛、秦、晋、虢等州县逃匿之人来降,有人采取建议杀虏政策,耶律从中斡旋护佑,逃匿人得以获生。三是汴京城中百余万人被俘获之,先后受耶律进言,设法制止其野蛮行为,同样保护了大量的生民,是有巨大功绩的。

(二)元好问给耶律楚材书信

《遗山先生文集》卷第三十九,收录《癸巳岁寄中书耶律公书》。癸巳年,是1233年。致耶律楚材“书”的时间清晰,书信内容如下:

四月二十有二日,门下士太原元某谨斋沐献书中书相公阁下。易有之天造草昧,君子以经纶伏惟阁下,辅佐王室,奄有四方。当天造草昧之时,极君子经纶之道。凡所以经造功业,考定制度者,本末次第宜有成策,非门下贱士所敢与闻,独有事系斯文为甚重,故不得不为阁下言之。自汉唐以来,言良相者在汉,则有萧曹、丙魏,在唐者则有房杜姚宋数公者,固有致太平之功,而当时百执事之人,毗助赞益者亦不为不多,传记具在,蓋可考也。夫天下大器非一人之力可举,而国家所以成就人才者亦非一日之事也。从古以来,士之有立于世,必藉学校教育、父兄渊源、私交之讲习,三者备而后可喻。如修明堂总章,必得楩楠豫章节目磥砢万牛挽致之材,预为储畜,数十年时间乃能备一旦之用。非若起寻丈之屋,欂櫨椳桶杂出于榆柳槐柏,可以朝求而暮足也。窃见南中大夫士归河朔者在所有之,圣者之后如衍圣孔公,耆旧如冯内翰叔献、梁都运、斗南高,户部唐卿、王延州从之。时辈如平阳王状元纲、东明王状元鹗、滨人王贲,临淄人李浩,秦人张徽、杨焕然、李庭训,河中李献卿,武安乐夔,固安李天翼,沛县刘汝翼,齐人谢良弼,郑人吕大鹏,山西魏璠、泽人、李恒简、李禹翼,燕人张圣俞,太原张纬、李谦、冀致君、张耀卿、高鸣、孟津、李蔚,真定李冶、相人、胡德珪,易州敬铉,云中李徵,中山杨果,东平李彦、西华、李世隆,济阳张辅之,燕人曹居一、王铸,浑源刘祁及其弟郁、李仝平,平定贾庭扬、杨恕,济南杜仁杰,洺水张仲经,虞乡麻革,东明商挺,渔阳赵著,平阳赵维道,汝南杨鸿,河中张肃,河朔勾龙瀛,东胜程思温及其从弟思忠。凡此诸人,虽其学业操行参差不齐,要之皆天民之秀,存用于世者也。百年以来,教育讲习非不至而其所成就者无几。丧乱以来,三四十人而止矣。夫生之难,成之又难。乃今不死于兵,不死于寒饥,造物者挈而授之。

维新之朝,其亦有意乎无意乎,诚以阁下之力,使脱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养之,分处之,学馆之,奉不必尽具饘粥,足以糊口;布絮足以蔽体,无甚大费。然施之诸家,固以骨肉之矣。他日阁下求百执事之人,随左右而取之,衣冠礼乐纪纲文章尽在,于是将不能少助阁下。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之功乎?假而不为世用此诸人者,可以立言,可以立节,不能泯泯默默以与草木同腐。其所以报阁下,终始生成之赐者,宜如何哉!阁下主盟吾道,且得贤才而教育之。一言之利,一引手之劳,宜不为诸生惜也?冒凟台严,不胜惶恐之至。某再拜[51]。

汴京城破后,元好问呈信给蒙古汗国中书令耶律楚材,请他保护资助五十四名金朝儒士,酌加任用。耶律楚材是否给元好问回信,笔者接触的史料有限,目前还没有发现有相关回复的文字,但元好问举荐的儒士大多被元朝起用,其中十五名在《元史》中有所记录,他们对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癸巳岁寄中书耶律公书》里,元好问向耶律楚材提出,萧何、曹参二人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开国功臣。丙吉、魏相二人是汉宣帝时丞相,以知大体、为政宽平而名重当时。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是唐朝四大名相。元好问将耶律楚材比作历朝名相,对他充满着期待。“对于元好问的的这份拳拳之心,耶律楚材的反映态度究竟如何,现在没有保留下来直接的文字材料。但从耶律楚材在金朝灭亡前后的所作所为,我们不难看出,他实际上也是在这方面进行着自己的努力。作为一位儒士,耶律楚材在保护知识分子、挽救中原文化方面,应该说与元好问是意气相投的。”[52]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三)耶律楚材与元好问

1232年,蒙古军攻陷洛阳,围攻汴京,元好问这时在朝中任左司都事。第二年,汴京城破,他和其他金朝官员被驱遣至山东博州(今聊城),与家人在这里过了几年不自由的生活。这期间,元好问逐渐与蒙古汗国的汉军地方实力人物严实、赵天赐等接上关系。1235年,在赵天赐等人的帮助下去禁移居冠氏县(今山东冠县),生活逐渐好转。元好问与耶律楚材家族有渊源关系,耶律楚材在金朝灭亡的前一年,已有保护相关文化人的“国书”送达金。金朝灭亡的前夜,元好问又向耶律楚材呈送保护汴京城文化人的“陈情书”,但元好问却过了两年的羁押生活,没有得到相关政策的特殊保护。说明在保护人才的问题上,蒙古汗国上层阻力较大,没有大面积的实施保护政策。从深层看,元好问能到东平,也是有耶律楚材护佑的成因在其中的。东平,是耶律楚材家族的封地。东平,也是世侯汉族控制的地盘,有护佑的条件。

窝阔台时代,耶律楚材对于儒、道、释、医等各类工匠已经十分关注,并努力取得窝阔台的信任和同意,将汉人士大夫列入专业人才。1233年四月[53],蒙古军入汴京城时,已有旨“召三教人从北”,“选工匠、儒、释、道、医、卜之流散居河北,官为给赡。其后攻淮、汉诸城,因为定例。”[54]两条史料说明,一是三教、工匠等人员应“从北”或到“河北”,而元好问刚到山东,应该是有耶律楚材暗中相助的。二是“官为给赡”,生活由政府安排。三是凡此后攻城、对于文化人皆采取已设定的“定例”,即采取保护政策的,这种成文的规矩对其后影响很大。窝阔台时期,汉地治理宜用汉人以推行汉文化和汉法,耶律楚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核心人物[55]。

元太宗十一年(1239)秋,因其诗文名气颇大,耶律楚材倾心接纳元好问。可五十岁的元好问已无意出仕为官,而立志撰写金史著作。他在家里建起了一座野史亭,经常奔走四方,搜集到大量史料,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编纂成《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等书。

(四)后人眼中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之功绩,后人是给予高度评价的。

汉代以后,儒家被奉为正统。金、元、清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同样仿效,以赢得中土菁英的向心力,加强其政权的合法性[56]。早在窝阔台汗五年(1233)六月,即“诏以孔子五十一世孙元措(1181—约1252)袭封衍圣公”[57]。这显示了蒙古官廷支持中原正统思想之意愿,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对兵燹余生之士大夫更起甚大鼓舞作用。”[58]

民国《曲阜县志》里收录有李世弼于己亥年(1238)正月,应孔元措之请而撰写的《褒崇祖庙记》。文中叙述了孔元措自汴京归返山东之后的生活及其经济支持。其中内容之一:“元措以太常卿寓于汴。岁癸巳(1233),当京城之变,被领中书耶律公奏禀,檄迁于博(今山东聊城),再迁于郓(即东平,今山东郓城县东)。其衣食所须,舍馆之安,皆行台严相资给之。”[59]由《褒崇祖庙记》文可见,耶律楚材对儒家扶持甚力,而儒家在大蒙古时代得以稍复元气多赖耶律楚材护佑之功。[60]

此外,正如姚从吾先生所言:“衍圣公之所以得以复爵,除去由于儒家传统在中原势力雄厚以及蒙古可汗尊重信仰自由等因素外,名诗人元好问的推荐及时任大蒙古国中书令耶律楚材的提携,皆有贡献。”[61]

猜你喜欢
元好问蒙古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元好问“诚”与“雅”的论诗主张
崛起,蒙古帝国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我的蒙古 我的草原
《雲使》在蒙古
新起点,新期待:元好问研究展望
蒙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