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料实证”为支撑的历史教学探索
——以“正面战场的抗战”为例

2022-03-17 21:40葛赛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川军史料实证史料

●葛赛

“‘史料实证’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收集和辨析史料的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1],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既是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时代特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养成求真、求实史学品格的客观需要。基于此,本文以初中历史统编教材“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课为例,探索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设计思路

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会战给予日军重大打击,对抗日战争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着重大意义。而在民族危亡之际,正是广大爱国官兵前赴后继、向死而生的精神,让中华民族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灾难中拯救了自己,更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因此,笔者尝试以“浴血奋战,向死而生”的民族精神作为教学立意,以落实《初中历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在教学设计中,本课以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的起点,从“日军对外侵略扩张计划”切入,让学生在二战大视野下感受中国抗战的意义,再由点到面地勾勒出整个正面战场的抗战历史,让历史教学有“宽度”;通过呈现抗战中来自中日双方的照片、战场记录、电报、纪录片等多角度的史料尽可能还原战争过程,让历史教学有“厚度”;通过川军血战藤县、空军战士陈怀民血战长空等事迹,让学生在音视频渲染下的历史情境中感悟向死而生的抗战精神,让历史教学有“温度”。

整堂课以“向死而生”的精神作为教学线索,按“民族危亡—向死而生—精神永存”依次展开,呈现历史脉络,深入解读史料,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设置和史料辨析,让学生在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民族意义和世界意义的同时,感受中国军人“向死而生”的抗战精神,从而实现“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教学过程

(一)开篇点题——以史料实证切入

[PPT 呈现]“1937年8月21日淞沪会战中杨树浦战斗中国民党军队一辆坦克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毫无畏惧地冲向严阵以待的日军阵地”的照片。

教师:请同学们为这张照片取一个标题。

学生拟标题:如《冲锋》《进击的坦克》等。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所拟的标题看,相信大家已经被这张泛黄的照片所震撼,正如同学们所言,在老师看来,这是一次“向死而生”的冲锋,是无数抗日将士在民族危亡关头浴血杀敌的缩影,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课程:正面战场的抗战——“浴血奋战 向死而生”。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照片创设情境,让学生迅速回到战火纷飞的淞沪战场,解读照片背后的悲壮故事,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点明本课“向死而生”的主旨,顺利导入新课,为课堂中培养学生对“史料实证”的理解张本。

(二)勾勒背景——以史料实证推进

[PPT 呈现]日军侵略计划的资料。

皇国之国策首先在于确立日本对东亚保护、指导者的地位……倾注全力使苏联屈服,进而驱逐英国在东亚的势力,捕捉良机,以实力夺取英国在东亚的根据地……准备必将到来的对美大决战。

——1936年6月,日本参谋本部制定的《国防国策大纲》

教师:请阅读材料,提炼日军对外扩张步骤。如果日军按照这个计划实施,不仅中国面临亡国之危,整个世界都将面临巨大的危机!(呈现日军侵华大事件线索)。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华民族该怎么办?

学生:团结起来,积极抗日。

教师:此刻,首都沦陷,国家危亡,国民政府会怎样应对日军的进攻呢?

[呈现史料]

迩者暴日更肆贪黩,分兵西进,逼我首都。……凡有血气,无不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本必死之决心,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特此宣告,惟共勉之。

——1937年《国民政府迁驻重庆宣言》节选

学生:迁都重庆,抗战到底! 以土地和民众与日军拼消耗,打持久战。

教师小结:这注定是一场尸山血海的较量!唯有血战到底,方能向死而生!

设计意图:从日军对外侵略扩张的既定方针切入,既揭露日军的侵华野心,同时从世界史观的角度让学生感知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继而切换视角,从世界到中国,以时间线索的推进,寥寥数语勾勒出日军的猖狂、民族的危机,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而《国民政府迁驻重庆宣言》材料的引用,既是材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更让学生在政府宣言中感受民族不屈的精神,为此后正面战场向死而生的抗战做铺垫,让史料实证的培养找到支撑。

(三)关联史实——以史料实证为据

1.藤县保卫战

环节一:PPT 呈现台儿庄战役概要图。

[教师活动]介绍藤县对于台儿庄战役的重要战略地位及中日双方的兵力部署。

环节二:PPT 呈现日军第十师团武力配置。

[教师活动]播放数字故事《川军》,介绍川军出川前的种种不堪、出川时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及出川后奋勇杀敌的情况。

[学生活动]观看数字故事,感知川军抗战历程。

教师: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川军122 师师长王铭章对全体官兵说了这样一番话:

以川军薄弱的兵力和窳(yǔ)劣的武器……力量不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20年内战之罪愆!

——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教师: 从王铭章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学生:牺牲一切,完成任务!

环节三:

教师: 王铭章决定牺牲一切要完成的任务是坚守藤县三天,可是这支装备低劣的部队能够阻挡当时全亚洲最精锐的日军师团吗?

[呈现史料]民国二十七年3月18日铜山(有线)(武昌特急)委员长蒋勉密:

一二四师自藤县冲出之通信兵丁世俊报称:“我军死守藤县城,敌军大部突攻,飞机大炮猛轰不绝,城已轰坍数处,遂以麻袋填补……王师长、税副师长督临,官兵浴血抗击,伤亡无数。至篠日,敌乘城倾坍,冲入城内,我军誓死巷战,全军完全壮烈殉城。此次为保障津浦北段,王、税两师长及王永棫团在藤城、谭团在龙山、姚团在普阳山均全部牺牲以尽军人天职。”

——1938年3月18日,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等报告死守藤县情形致蒋介石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电文原件摘录)

教师: 从这封来自藤县保卫战爆发后第三天的电报中能提取到哪些信息?

学生:川军作战英勇,完成了任务,但伤亡惨重。

设计意图:“史料实证,拿史料说话,这是对历史叙述或历史解释一种最朴实的描述。因此,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2]四川地区的历史教学,应该充分挖掘家乡资源,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对于台儿庄战役的过程,重点落在川军的“藤县保卫战”,并以数字故事渲染情境,以史料解读、电报分析等多种方式尽可能还原战史:川军在明知敌强我弱,战则必亡的情况下,依然严守军令,以全军覆没的壮烈牺牲完成任务。川军的牺牲彰显的正是本课的主旨——“向死而生”的抗战精神! 这将极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

2.保卫大武汉

环节一:播放《武汉会战》视频。

思考:日军为什么要集结重兵攻打武汉?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日军的进攻的?

[学生活动]思考、提炼武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其作为抗战指挥中心的重要地位。

环节二:

教师:在这场大战中,年轻的中国空军最早参战,血战长空,一次次刷新空战规模的纪录,在孱弱的民国,保卫着祖国的蓝天! 为了攻占武汉,迫使中国屈服,早在徐州会战尚未结束之时,日军便开始了对武汉的空袭,年轻的中国空军在武汉会战爆发前夕便加入到了保卫大武汉的战斗中!

[教师活动]讲述空战英雄陈怀民“勇撞敌机,英勇牺牲”的故事,凸显以他为代表的年轻的中国空军面对强大的日军冲上蓝天、血染长空的“向死而生”的精神。

环节三:

[PPT 呈现]武汉会战前后日军在重大战役中投入兵力对比图。

教师:上述日军兵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图表提炼信息: 武汉会战后日军在每次战役中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少。

[PPT 呈现]武汉会战影响的相关材料。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的1年零4 个月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共毙伤俘日军25 万余人,牵制日军70 万人以上。

——刘庭华《抗日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他的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之弱点所给予他的极大困难,这就是我之正面主力军的顽抗……的威胁。

——毛泽东《论新阶段》

教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日军兵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学生:正面战场消耗大量日军,战线过长,日军兵力不足,无法发动大规模进攻。

教师小结: 正是因为抗战初期无数将士流血牺牲,用血肉之躯牵制了日军的攻势,极大地杀伤了日军有生力量,才遏制住日军进攻势头;另一方面,由于战线太长,日军兵力、补给严重不足,也无力发起像战争初期那样的大规模进攻了。因此战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抗战相持阶段。

设计意图:“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3]故本环节通过简短视频介绍,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迅速了解武汉会战的概况,并结合问题思考武汉会战的重要战略意义,实现“面”的学习;而老师讲述陈怀民与敌机同归于尽的故事,回归到历史课堂最本真的“讲”,是通过老师的对战史细节的生动讲述,彰显出陈怀民及那个时代冲上蓝天的空军将士“向死而生”的精神,用最朴素的方式讲述最动人的故事,紧扣主题,实现“点”的学习,为之后的情感升华做好铺垫。

3.第三次长沙会战

环节一:

教师:进入相持阶段是否代表日军停止进攻了?

学生:没有,日军亡我之心不死。

教师:的确,日军虽然很难再集结大兵团作战,但日军亡我之心从未消减,在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以天炉战法重创来犯日军,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保卫战的重大胜利!战后,美国即宣布将向中国贷款5 亿美元;美英两国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归还上海、厦门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

环节二:

教师:为什么中国的抗战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国际反响呢?

教师:对于这个问题,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他儿子的信中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如果中国屈服,世界会怎样?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中国的抗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本环节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为入口,反映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引起学生关注,继而通过罗斯福对中国战场局势的预测引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关注个人命运到民族存亡进而到对世界格局的深入思考。

(四)总结升华——让史料实证入心

环节一:

[PPT 呈现]正面战场对于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地位数据分析。

教师总结:那时的中国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没有国,哪有家,因为牺牲自己是为了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自由”!

在严阵以待的日军阵地前,装甲一连的坦克孤军冲锋,死不旋踵;在台儿庄藤县保卫战,川军以寡敌众,阻敌南下,血染疆场;在武汉上空,空军战士陈怀民拉起中弹的战机,与来犯敌机同归于尽……

在民族危亡之际,是他们,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救祖国于危难! 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挺起了中国人不屈的脊梁! 正是他们前赴后继、向死而生的精神,让我们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灾难中拯救了自己的民族,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环节二:

[PPT 呈现]播放视频:《崇尚英雄,精忠报国》。

教师:国家的荣光值得我们骄傲分享,但民族的苦难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铭记与担当!

设计意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情感层面,是国民素养的培育和升华。因此,培养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健康人格,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故本环节通过罗列大量史料数据,总结正面战场中国军人付出的重大牺牲及其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通过历史照片等史料回顾本课所涉及的多个正面战场“向死而生”的战史故事,让学生通过大量史料的呈现,在史实面前意识到正是个人的牺牲才换来了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希望,在点明主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最后,以英雄视频结尾,润物无声。

本课以“向死而生”为课魂,以“史料实证”为支撑,再现了民族危亡之际,国民党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官兵前赴后继战斗的历史,凸显了抗日将士浴血奋战、向死而生的抗战精神。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多种史料的整合与运用,以全球史观的角度切入,让学生站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视角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国战场的历史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生成历史认识的能力,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问题。同时,本课依据丰富的史料,对历史细节进行挖掘解读,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有血有肉地呈现,让文字史料讲述生动故事,实现“向死而生”课魂的情感升华,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有效结合在了一起,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川军史料实证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从川军看黔军的发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川军将士抗日出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