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的论的中美版电影《花木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比对研究

2022-03-17 21:59吴璟姝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花木兰归化字幕

吴璟姝

在当前世界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需要世界深入了解不断变化发展的中国,而其中文化输出,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是国家外交的一项重要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是必然的选择。然而,李嘉莉在《文化走出去视域下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探析》中发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欧美地区没有引起预期的反响[2]。这也表明,对于实现文化有效对外传播的方法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

花木兰这一人物来源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叙事诗《木兰辞》。迪士尼电影公司于2020年制作了真人剧情电影《花木兰》,使得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入英语世界,为广大观众接受和认可,这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是译者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旨在以中美版电影《花木兰》为文本,从翻译学目的论的角度研究文化负载词的准确翻译和读者接受度,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以此来提升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中的传播与影响力。

一、理论背景介绍

(一)翻译目的论

上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德国出现。凯瑟琳娜·赖斯在著作《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提出翻译目的论,她认为翻译的目的是整个翻译过程的决定性因素[3]。翻译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翻译是否达到了目标读者的预期目的。

关于翻译标准,目的论评价翻译质量的标准是以“适合”而不是“对等”为基础的。该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以翻译的预期目的为出发点,根据各种不同的语境来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克里斯蒂安·诺德在《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a prospective approach》中提到,目的论有以下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4]。目的原则,即翻译必须能够按照目的语的语言环境,按目的语译文接受者的预期目的发生作用。该原则认为,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过程。连贯性原则,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在接受者理解和使用译文进行交往的背景下是有意义的。此外,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共同交际语言需要保持一致,即应当满足忠实性原则。目的原则是基础原则,是连贯性原则和忠实型原则的必要前提。因此,译者需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满足译文的预期功能。根据文学作品的翻译目的,需要依据翻译目的论开展翻译工作。

(二)文化负载词

东西方文化由于地缘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及文化渊源的不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彼此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承载与发扬文化的过程中,许多词汇传递着独特的文化信息,由于文化的差异,产生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译出语词汇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在译入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汇,这种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

近年来,国内翻译学者对如何翻译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例如,廖七一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中提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符合这一标准:原词意义的再现比形式的再现好[5]。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要选择更符合原文想要表达意思的翻译,而不是拘泥于保持词的形式一致。选词必须考虑原词所处的语境。也就是说,要结合上下文来进行选择词语。原词的隐含意义要用直白的话语体现在译文中。此外,廖七一指出,由于英汉词汇存在着差异,应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因此,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要根据原词的上下文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上述翻译方法。

另一方面,余珺、陈秋乙、欧冰睿等在《文化翻译视角下〈甄嬛传〉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中指出,台词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不当会阻碍文化的交流,导致在国内大受欢迎的电视剧出口海外后却不太受欢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单单要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要实现文化内涵的传达,体现浓郁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从文化翻译角度出发分析美版《甄嬛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得出了以下结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在原语的文化背景下,正确理解原语文化内涵。而由于两种文化存在差异性,译文必须要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以此来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精髓核心[6]。

另外,张志超在《论〈哪吒之魔童降世〉美版预告片英译特点与不足》中提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了保证原文的文化背景,不仅采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而且会采用归化策略进行俚语、成语、通用语言表达,确保译文的可读性[7]。

因此,为了在不牺牲中文字幕色彩和美感的情况下,保证字幕文本的可读性,比较文化负载词在中英文电影中的翻译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三)字幕翻译特征与读者接受度

对字幕翻译的特点有以下研究。例如,扎西东珠在《影视翻译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分析》中把电影台词的特点概括为综合性、口语性、瞬间性和简洁性[8]。再次,在麻争旗《影视剧翻译方法谈》中,影视语言可以归纳出声话统一、视听艺术及信息传播功能三个本质特征,这是根据语言本身的传播方式进行的总结[9]。另外,任丹、赵昱在《英文影视字幕的翻译特点及策略》中指出影视字幕的基本特征为语言的口语化、通俗性、传神性以及时空受限性。影视字幕的翻译策略要贴近生活、酌情缩减、简洁易懂和重点针对[10]。这是因为电影语言与书面文字不同,观众要通过耳朵聆听对话,通过眼睛欣赏画面,结合各种声音效果来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引起情感共鸣。电影对白转瞬即逝,电影观众文化程度不同、阶级层次不同,男女老少都是电影观众的类型。因此,电影语言必须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容易被大众接受。字幕作为电影语言的主要载体,综上所述,字幕翻译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口语化、即时性、大众性和综合性。

此外,读者接受度也是字幕翻译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读者接受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典籍翻译和外宣翻译两个方面。例如,在中国典籍翻译方面,严娟《中国典籍翻译的最佳译者类型研究》通过对现有翻译的受欢迎程度研究发现,译作的外观设计、译作内容的忠实性与可读性,这些都是译作的优势所在[11]。与此同时,如果想吸引更多的外国读者,就必须根据目标读者的审美水平和现有译作的受欢迎程度来选择翻译形式。在外宣翻译方面,吴双姣所撰写的《传播学视域下外宣翻译策略选择——以〈北京红墙饭店文宣〉英译为例》指出,如果外宣翻译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就会忽视欧美地区读者的文化接受能力和立场。因此,他建议,外宣翻译应当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在译文读者与译介效果等方面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要,切实推进外宣翻译走出去[12]。以上对于读者接受程度的研究虽未涉及到电影字幕的外译,但综合来看,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读者,字幕翻译必须既要采用归化策略,也要采用异化策略,忠实原文,从读者接受程度出发进行翻译实践。

综上所述,影视语言具有及时性、大众性和综合性,因此电影字幕的外译必须采取兼顾读者接受度和翻译准确性的翻译策略,这对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准确度和海外读者接受度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美版《花木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一)中文版《花木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中文版《花木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主要以归化策略和意译法为主。下面以具体实例加以佐证。

1.归化策略。归化策略,是指以目标语读者习惯性表达的方式传达原文内容。要使用归化策略,译者必须使用具有目的语特点的说话方式来进行翻译,译作必须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使用归化策略进行翻译,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本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更好地理解译文和赏析译文。

中文版《花木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多采用归化策略,使用四字格、应用俗语、运用对仗,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以下是这部电影字幕中归化策略的运用实例。

例1:“I will die doing what’s right.”

“我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例2:“I am the powerful, the pleasurable, the indestructible Mushu.”

“我是威力无比,欢乐无限且无坚不摧的木须”。

例1、例2均运用了四字格来进行翻译。通过组合四个汉字形成“四字格”是具有中国特色一种表达形式。使用“四字格”可以言简意赅地增强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例1如果直译,就会翻译成“我会为正义而死”,而采用“为国捐躯”“死而无憾”这样四字格的翻译增加了视死如归的感情色彩,提高了表达效果。此外,例2如果直译,就会翻译成“我是强大的,快乐的,不可毁灭的木须”。而采用“威力无比”“欢乐无限”“无坚不摧”这样的四字格翻译,更加朗朗上口,加强了语气。

例3:“Picky,picky,picky.”

“别鸡蛋里挑骨头。”

例4:“But don’t you worry,okay? Things will work out.”

“不过你别担心,船到桥头自然直。”

例3、例4均采用了应用俗语来进行翻译。例3直译为“挑剔,挑剔,挑剔”,这样读者无法理解表达的意思。而使用“鸡蛋里挑骨头”这样的俗语,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可以突出英文字幕口语化的特点。例4直译为“事情会解决的”。而使用“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样的表达,更加符合中国文化,也更加贴近生活,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2.意译法。所谓意译法是在不偏离原文的情况下,运用延续与扩展的方法翻译原文。意译法多在难以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或者逐字翻译并不能精准表达含义时使用。下面列举了这部电影字幕中意译法的运用实例。

例5:“Scarier than the undertaker.”

“每个人心里都七上八下。”

例5发生的场景是,花家人担心花木兰女扮男装、暴露身份而引起轩然大波。直译的话,就会翻译成“比送葬者还可怕”,这样的翻译就会让人产生许多误解,突然出现的“送葬者”一词就很让人费解,使人无法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而现在意译为“七上八下”,用成语突出花家人的心情,表达的意思就更加贴近上下文语境的场景,更便于读者理解。

(二)美国版《花木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美国版《花木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主要以归化策略、意译法、音译法等为主。下面以具体实例证明。

1.归化策略。美国版《花木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多基于《花木兰》的故事发展背景,采用归化策略使用《木兰辞》原文以及对仗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下面列举一些归化策略在本电影字幕中的运用实例。

例1:“I think one was a male, one was a female.But you know, you can’t really tell when they’re running that fast.”

“雌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例2:“Citizen, we are under attack from Northern Invaders.Our land is at war.”

“蛮夷柔然连连进犯,扰我边关安宁。忍无可忍,唯有应战。”

例3:“Her skin is white as milk.Her fingers like the tender white roots of a green onion.Her eyes are like morning dewdrops.”

“她肤如凝脂,指如葱白,目似朝露。”

例1的场景发生在木兰骑着追风遇到了两只兔子,回家和家人描述的时候。如果直译木兰的话,就是“我想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但你知道,当他们跑那么快的时候,你真的看不出来”这样的翻译过于白话,也没有中国传统诗句的美感。但由于美国版《花木兰》是以《木兰辞》为基础的创作,所以使用《木兰辞》原文,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原句,更能凸显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例2的场景发生在长官前来征兵,向老百姓说明情况的时候。如果直译长官的话,就会翻译成“市民,我们正遭受北方入侵者的攻击。我们的土地处于战争状态。”而通过对仗的翻译,不仅可以加强气势,加强了长官前来征兵,说服老百姓的语气,而且更符合上下文所表达的情境。另外,翻译成“忍无可忍,唯有应战”,还使用了增译的翻译方法。通过“忍无可忍”这个词的运用,我们应战的无奈以及为了正义而应战也凸显了出来。

例3的场景发生在木兰和她的同伴讨论理想对象的时候。如果直译这段话就是“她的皮肤像牛奶一样白。她的手指像嫩白的葱根。她的眼睛像清晨的露珠。”,并没有中国文化的美感。但是,通过使用“肤如凝脂”“指如葱白”“目似朝露”这三个四字格,这句台词变得朗朗上口。对女子的描述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人的描述一致,突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美感。

2.意译法。意译法则突破语言结构的限制,不受原文形式的限制,更倾向于目的语读者,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译文中例子如下:

例4:“Xiu gives me no trouble.”

“你看秀多省心。”

例5:“The matchmaker will find a good husband for her.”

“将来肯定能结一门好亲事。”

例4和例5均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例4如果直译,则会翻译成“秀不给我添麻烦”。而“省心”这一充满中国特色的词语的使用,仿佛给读者带入每一个中国家庭,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基本都是听话、省心。这个词的使用充满了中国家庭特有的色彩。同样,如果直译例5,就会翻译成“媒人会为她找到一个好丈夫”。而“结一门好亲事”这样的说法更具中国特色,可以带入上下文的情境中去。

3.音译法。音译法是指用发音相似的英语或使用汉语拼音来进行翻译。由于文化差异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语并不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来进行表达,就会导致语义空缺这一现象的出现。而这种情况下,使用音译法来进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能够更好地保留源语的文化色彩,避免文化误读。

例6:“她元气充沛。”

“Her chi, the boundless energy.”

例7:“只有男子才能运用元气。”

“Only a son could wield chi.”

例6和例7中的“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东西。中国人对“气”的理解非常广泛。绝不是简单的呼吸之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中国古代的人把不能触摸的物质、各种看不到的东西,统称为气。中国认知传统与西方认知传统有所不同。西方喜欢形而下,钻到形质里边去,中国喜欢形而上,上升到抽象的功能属性层面。由于西方并没有这种表达,所以采用音译的方法,将“气”翻译成“chi”,很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使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并融入中国文化。

(三)中美版《花木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比对分析

在中美两版《花木兰》中,对于“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翻译也有所区别。下面以具体实例来加以佐证。

在中文版《花木兰》中,媒婆在相看木兰时,二人进行了以下对话:

“——Recite the final admonition.Well?

——Fulfill your duties calmly and respectfully.

Reflect before you snack.

Act! This shall bring you honor and glory.”

“——三从四德的四德你会背吗?

——妇德指的是卑顺,妇言是少说话。

妇容要端庄,还有。

妇功会干活 一定要为家里争光。”

admonition在英文中是“警告;轻责;劝告”的意思。但是译者不是逐字翻译,而是将其翻译为“三从四德”中的“四德”。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从道德、行为、修养方面对女性进行约束,形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被称为“三从四德”。“四德”分别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对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的一种要求。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Fulfill your duties calmly and respectively”、“reflect”和“act”就会被分别翻译为“冷静和从容地履行你的职责”、“反省”和“行动”,这样的翻译会让读者无法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含义。而译者使用归化策略将其分别翻译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男性会根据女子的“四德”来进行择偶,这样的翻译既准确地传达了影片信息,又易于读者理解影片所表达中的中国文化背景。

在美国版《花木兰》中,媒婆在教木兰礼数的时候,这样说:

“Quite, composed, graceful, elegant, poised, polite.These are the qualities we see in a good wife.”

“文静,沉着,优雅,贤淑,从容,有礼。这些是我们认为贤妻该有的品质。”

由于美国版《花木兰》面对的基本是西方观众,所以西方观众不熟悉中国传统的“四德”概念。因此,台词直白地使用形容词,表达了“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意思。这样在面对西方观众的文化背景下,简单直白的形容词更利于其理解影片内涵。

猜你喜欢
花木兰归化字幕
花木兰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安阳有个“花木兰”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中非言语信息的言语转换——以《BJ单身日记》字幕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