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发展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2022-03-18 21:26高珊王银月韩啸吕小飞刘雪利宋月闫工舒卢凌霄
种子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因素对策

高珊 王银月 韩啸 吕小飞 刘雪利 宋月 闫工舒 卢凌霄

摘    要:根据吉林省玉米生产的特点,剖析导致玉米低产的因素。文章从国家政策、资源优势、地块选择、栽培技术、合理施肥等方面分析了玉米高产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玉米生产;因素;对策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2-014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和饲料,在我国经济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经济发展,玉米生产规模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决定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吉林省作为黄金玉米带的中心,是全国玉米主产省份之一。截至2019年底,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423.15万hm2,产量2 799.88万t[1],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排在第一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人口激增、气候持续变化、土地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给世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近年来,吉林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村土地逐渐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集中。目前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调整玉米产业发展、发挥规模优势。文章结合当前吉林省玉米生产实际和地域特征,从多方面因素入手,探讨吉林省玉米生产的新模式,为本地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 制约因素

1.1 政策影响

近几年,我国每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了“三农”问题,从农业补贴到农业综合開发,再从农业生产到万众创新,都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吉林省作为玉米的主产区,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必须保证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受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导致了吉林省玉米价格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家需要调整临储政策和保护价格机制。国家对吉林省黑土资源保护、耕地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和改造上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了吉林省玉米产业的发展。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将补贴资金直接兑付到实际种植者手中。为应对大范围卖粮难等风险,还应适时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入市托底收购,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粮食供应。政府应继续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增加效益、提升能力”的思路,提高产量、适应市场需求和调整库存品种结构。同时,应积极引导各地扩大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提升玉米生产能力。

1.2 利润不高

吉林省玉米生产以小规模单一农户种植为主。2020年的3场台风造成部分地区玉米倒伏,玉米收获成本提高。2021年吉林省春旱严重,7月高温少雨,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同时,随着种子、化肥、农药、燃油等一系列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使得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失去种粮积极性,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到城里打工,导致现在农田无人种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种地人员基本都是老年人,文化素质偏低,学习及接受能力差,对新型技术应用较少,对病虫害的发生不敏感,使很多优质品种没有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没有发挥出优质特性,降低了种粮收入。

市场上推广的玉米品种大多类型多、乱、杂,形成种植规模的品种不多,导致种植模式不统一。多抗、适应性广的高产潜力品种较少,成熟的技术规程难以全面贯彻,玉米整体生长不均匀,地区之间、乡村之间产量差距较大,新品种种植优势无法发挥。玉米生产从播种到收获的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影响了高产、高效。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经营比较分散、户均经营规模较小,不适应“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水肥措施、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现代农业管理,直接影响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和低成本高效生产。

1.3 土壤破坏严重

吉林省是玉米的主产区,但缺少保护性耕作方法。农民春季翻耕土壤会大量投入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风蚀和土壤板结。缺少秸秆还田,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下降,玉米产量降低。土壤犁底层变浅,土壤透气性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缺少轮作倒茬、秸秆还田等耕作和栽培方式;薄膜等塑料制品过多应用,造成白色污染;镇压、翻耕等农耕措施导致上层土壤结构破坏;农药的大量应用,造成河流、地下水的污染。吉林省玉米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同时很少进行轮作,每年翻耕造成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不断下降,玉米产量降低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危害[2]。

1.4 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科技成果转化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科技成果应同国家需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只有完成科学研究、试验开发、推广应用,才能实现创新价值和创新发展。我国种业开放晚,近几年发展较快,对科技成果需求迫切,但由于基础薄弱,在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上与商业化育种及国际巨头存在差距。近年来,经济发展、环境变化、极端气候频发、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耕地面积减少以及我国对粮食品质需求提高,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迫切需要适应我国发展的科技成果。我国山区存在信息闭塞等缺陷,尤其是西部山区科技成果利用率低、科技水平不发达。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直接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1.5 玉米深加工发展缓慢

玉米加工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技术转变。过去玉米加工是化学、机械的分离加工,当今在努力用生物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主要解决分离效率低、能耗高、人工费用大、附加值低及缺少品牌的问题。目前深加工的发展需要运用现代分析技术,例如将高通量筛选技术、微生物组学、基因编辑、基因改造技术运用到淀粉和淀粉衍生物的加工中,使生产的玉米更营养健康,生产过程更低碳环保,促进再生资源的发展。玉米深加工企业少、厂房机械设备陈旧、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同时玉米产品转化少,对玉米深加工企业扶持政策少,造成玉米深加工发展缓慢[3]。

2 发展玉米生产的对策

2.1 政策支持

政府应根据实际出台相应政策,根据市场需求为经营者提供产供销服务、科学技术服务、不同种植模式服务,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政府应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让经营者种上良种,用上正规化肥、农药,同时进行农业科技培训,让农民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玉米产量,增加收入。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自媒体的出现,使网络直播买货、卖货等新型经济形式出现,给市场监管带来了困难。因此政府需要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及时指导和监管市场,以便形成良性的市场体系。国家应及时出台相应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4]。

2.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我国有些玉米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仍然进行雨养农业生产,靠天吃饭。近些年,由于干旱、台风等气候原因造成玉米减产,给玉米生产发展带来困难。

因此,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配套相应水井建设,通过增施有机肥及菌肥,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通过配方施肥,协调土壤供肥能力,满足作物高产对养分的需求。大力提高土壤供肥、保肥能力,为充分发挥玉米增产潜力提供保障。加大对农村合作社经营者的补贴力度,使其采取机械化播种、栽培和收获技术,促使主产区形成规模效益,形成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玉米生产发展。

玉米生产需要土地。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保证耕地数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为保护农村耕地带来困难。需要多方面着手保护好基本农田以及基础设施。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支持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制訂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向农村倾斜。发挥城市的带动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盘制订城乡发展规划,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同时组织城市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到最困难、最薄弱的村蹲点帮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调动各方面投入的积极性,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5]。

2.3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

要发展农业,必须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综合实力。解决农业科技水平弱、农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是解决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粮食产量和质量提升。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推进良种培育,提升栽培技术水平等,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科技财政支出规模,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确保土地红线,保证基本农田改良[6]。

加大科研单位和企业在培育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方面的研发投入力度,有效提高农业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农业科技财政投入方式,设置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业企业,尤其是粮食企业的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成长能力,提高农业科技竞争能力,形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是提升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引导农民使用科技手段增加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种植经济效益。

做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培训一批农业技术员,掌握农业科技,加大农业机械化科研力度,实行农业机械化。农业的发展要将农机和农艺结合,创造出名牌产品,形成规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于吉林省玉米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玉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长远发展出路在科技。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我国玉米生产发展需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2.4 发展新型经济模式

玉米生产的发展需要规模经营,应鼓励玉米种植模式向农村合作社模式发展。合作社模式能更好了解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制订相应政策。合作社模式更便于采取机械化种植,提高栽培技术水平,人工消耗少、农业投入少、经济效益更高。同时合作社有一定的规模,抵御市场竞争的能力更强,发展更持久。鼓励互联网企业、玉米深加工企业等新型经济模式发展,增加资本和科技投入,形成更大、更广的经济体系,促进玉米经济的发展。在土地承包期限内,鼓励农民将自有土地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承包权,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改变玉米生产规模小的局面,使玉米生产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格局发展,实现种、养结合发展,完成玉米的“过腹”转化和“过机”转化过程,开拓新经济增长点。

2.5 发展玉米深加工业

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是提高玉米生产发展的动力,鼓励各地区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可以提高玉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消耗玉米库存,增加就业机会。鼓励发展玉米食品加工业,鼓励加工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出优质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鼓励发展饲料加工业,开发优质高效的饲料产品,在提高饲料质量水平的同时,加大畜牧业发展进而提高对玉米饲料的需求。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业,鼓励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限制供给过剩、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品以及出口导向型产品发展,严格控制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积极培育大型玉米加工企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研发科技设备。鼓励和引导玉米加工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6 调整玉米产业结构

吉林省是东北黄金玉米带中心,是玉米的主产区,种植玉米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玉米生产的实际问题就是发展规模经营的问题。因此要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社,进行规模经营,实行机械化生产,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吉林省适合玉米生产的地区发展玉米生产,同时给予相应的扶持,集中精力做好主产区玉米生产。

玉米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今后玉米面积的稳定提高,要稳步提高玉米市场价格,开拓玉米需求渠道,尤其是高档食品的开发。不适合玉米生产的地区,要调整种植结构,种植其他作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化,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 总结

玉米生产的发展关系到吉林省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玉米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更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强有力支撑。因此要加强农业科技发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玉米生产,提高玉米产量。当前,市场上玉米流通主要靠政府主导。政府要开拓新思路,开发新市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以市场为主导,发挥市场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政府积极参与规范管理市场,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做好服务。农户是弱势群体,获得信息能力弱。应指导农村发展订单农业,让深加工企业与农户直接对接,发展乡镇企业,打造小城镇建设,这样既加快了农村发展,也帮助了农民增收,切实有效地解决地方经济的发展问题。

为促进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政府要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加大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力度,建设绿色食品安全生产体系,满足我国人民对绿色环保产品的消费需求,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占有市场,形成规模效益。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制订相应的发展政策,鼓励农户形成规模经营。鼓励企业玉米深加工业发展,提高经营效益,使玉米生产实现良性发展,后劲更足。政府要强化市场管理,对农资市场进行强化管理,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让玉米生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彬彬,金凱.吉林省水土流失概况及生态修复探讨[J].吉林水利,2018(4):45-47.

[2]张利,陈光明,李敏娜,等.水土保持对农业增产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9(14):207.

[3]郭庆海.中国玉米加工业发展探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7):16-22.

[4]陈宏伟,穆月英,侯玲玲.冬小麦-夏玉米复种的生产效率及其时空分异[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1[2022-01-1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20107.1026.007.html.

[5]李学林,李隆伟,董晓波,等.云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9(10):102-113.

[6]常清,王靖,余卫东,等.河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热量利用率时空分布[J].资源科学,2019,41(6):1176-1187.

2926500783328

猜你喜欢
因素对策
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影响因素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