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职班主任工作任务模型的 结构化带教研究

2022-03-18 09:29张勤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

【摘 要】师徒带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普遍使用,尤其是在新教师入职、新班主任上岗过程中。手把手地带教,可以缩短岗位适应期,但目前相关的研究并不多,实践效果也因人而异。本研究力图通过结构化破解带教难题,构建中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模型,基于模型设计相关操作手册,得出中职班主任带教的计划、带教效果评估标准,使中职班主任的带教有科学依据可循、有个性路径可寻,从而提升带教效果。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师徒带教;结构化带教;工作任务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5-0048-07

【作者简介】张勤,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200331)副校长,正高级讲师。

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笔者通过构建中职班主任胜任力模型,并设计基于模型的培训课程体系、实施方案、情境化考核案例,开发中职班主任学习地图,为中职班主任提供系统化、梯度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培训。其中,导师带教是培训效果持续内化、学员能

力实质提升的重要方式。通过遴选导师梯度带教,将松散随机的非正式辅导结构化,是搭建学导通道、落地学习地图的有效途径。基于TALIS数据分析,对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徒带教进行国际比较发现,排名前五位的特征分别是:先前的知识基础(91.3%)、将新的见解或者知识应用于课堂(87.5%)、促进教师的主动学习(80.8%)、适应教师的需求(80.0%)、具有贯通的结构(77.6%)。可见,带教是两个教育生命的碰撞,有彼此间原本的知识储备和个性特点,更有未来的发展,因此,带教过程是否有连贯性、针对性,是带教价值实现的关键。

一、现状调研

笔者通过上海市中职班主任培训基地,向基地2019新进教师规范化培训学员、2020新任(转岗)班主任、2020骨干班主任团队及基地导师团队发放问卷,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对象来自上海市55所中职校,其中3年及以下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有146人,占76%;4~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有19人,占10%;7~15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有20人,占10%;16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6人,占3%。

2.带教导师制定带教方案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75人选择有详细的带教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执行,占比39%;84人选择有带教方案,但非常简单,主要还是遇到问题再讨论,占44%;32人选择没有任何方案和计划,占比17%。从中我们看出,目前中职班主任带教缺乏科学、规范的带教方案和计划,带教效果无法保证。

3.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被调研人员中有62人(32%)认为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带教规划;47人(25%)认为缺乏明确的、合理的带教计划;74人(39%)认为缺乏标准的带教内容或指导手册;84人(44%)认为带教导师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带教;79人(41%)认为带教效果只能依靠带教导师经验,没有带教标准,不能保证效果;45人(24%)认为带教导师不能指导学员精准地做好自我规划,进行长程辅导。

二、研究思路

中职班主任结构化带教是在班主任的工作现场,通过结构化方式由带教导师对带教学员开展各种指导,帮助学员有效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结构化”具体包括:带教内容的结构化,按照班主任的实际工作内容进行结构化分解;帶教方式的结构化,按照设计的带教流程和带教内容进行;带教计划的结构化,制订年度的结构化的带教计划,即学习地图。

为了使中职班主任的结构化带教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笔者首先对中职班主任的岗位进行分析,构建中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模型,基于模型设计相关操作手册,得出中职班主任带教的计划、标准,使班主任的带教有科学依据可循,从而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思路如下:详细分析中职班主任工作岗位及内容,构建中职班主任工作任务模型,形成作业规范;撰写带教体系所需的岗位操作手册、导师手册、学员手册,同时识别工作中常见问题,形成对策建议;建立两种带教系统的实施方式;建立带教的计划和效果评估标准;提炼优秀班主任的工作诀窍与经验,撰写工作案例,给出长程发展规划建议。具体开发流程见图1。

项目有两种应用场景,对应两种带教策略:一是针对新任班主任,应用于学校日常带教,采用全面的、流程性的带教模式;二是针对骨干班主任发展,应用于各级工作室带教,采用个性化的、有重点的、发展性的带教模式。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1.构建中职班主任工作任务模型。

科学构建中职班主任工作任务模型是结构化带教研究的基础,笔者借鉴DACUM分析法和结构化团队共创,从上海市中职班主任培训基地、上海市中职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联盟中遴选开发团队,与2019年度上海市中职新任班主任、骨干班主任代表开展头脑风暴,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首先详细分析中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第1层级),进而详细拆解工作流程与标准,对标得出班主任的工作任务(第2层级),最后归纳总结出班主任的工作步骤(第3层级),建立中职班主任工作任务模型(详见表1)。

2.根据模型撰写操作手册。

通过开发带教操作步骤,继续组织讨论应用结构化团队共创和流程分析方法等,撰写相关操作手册,解决结构化带教中的“带教什么”“怎么带教”“带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基于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任务模型,详细分析班主任每一项工作的操作步骤、难点挑战、策略、可利用的资源、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等,细化每个步骤项下的输出成果、作业行为、典型场景、实战要诀、模板及表单,进一步详细规范中职班主任的每项工作步骤的项目过程和工作标准,形成《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岗位操作手册》。

二是针对每个子项易出现的问题,编制《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带教导师手册》和《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带教学员手册》。导师手册中除按照岗位操作手册,分解出相关步骤之外,还增加常见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学员手册中,在每个任务项下,前置撰写11个专题的典型案例,围绕每一个案例给出应对和解决的关键对策、关键行动、关键细节与技巧、结果、经验反思,然后再围绕岗位操作手册,细化实施步骤。

三是提炼常见问题和对应对策,编制《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带教常见问题和基本对策手册》,以手册中的“制订班级制度”举例说明(详见表2)。

3.制订带教年度实施计划表。

笔者基于班主任工作任务分解,分析中职班主任年度工作安排及节奏,讨论班主任结构化带教的多种方法和班主任的带教时间安排、周长计划,从而形成可操作的带教年度实施计划表。在前期开发基础上,继续诊断骨干班主任存在的问题,识别骨干班主任需要提升的主题,共同讨论个人发展计划(IDP)。

4.制订带教达标评估标准。

带教后学员掌握程度怎样?带教效果如何?这些都应有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笔者立足中职班主任工作任务模型,研习中职班主任带教工作内容,确定达标评估标准,并对照标准进行述职述能评估,指导学员制订个人发展计划(样例下页表3)。

5.编写案例手册和发展手册。

学校实践中,带教很多时候被默认为“一对一”“手把手”“点对点”,关注具体任务执行的过程,事后会进行复盘点评,但事先缺乏有针对性地研讨。因此,编写与能力模型匹配的典型案例,可以让带教师徒事先确立目标,当然这不是行动的标准或者样板。笔者根据能力模型设计的任务项,提炼与带教任务相对应的15个工作案例,形成案例样例,统一开发标准,形成《中职班主任工作案例汇编》,以下为其中的一个样例。

案例名称:制订班级包干区卫生管理细则

案例背景:某中职校工艺美术专业一年级某班,开学一个月来,包干区打扫分数每天在8分左右(满分10分),在全校所有班级中排倒数。班主任多次口头教育学生要把包干区打扫干净,但收效甚微。开学初制定的班级劳动制度中对包干区打扫有这样一条规定:“包干区每天清扫一次,务必在早读前完成。”条例规定了包干区打扫的频次和时间,但没有规定打扫的要求和效果。因此,班主任在班级会议上提议班委组织制订《班级包干区卫生管理细则》,短期目标是通过制度建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班级包干区打扫的实效性,保持学校公共区域干净整洁;长期目标是增强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进而形成劳动自觉。

关键对策:开展主题教育课,以“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为主题,从荣辱观、自立观、人才观、就业观等角度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召开班级会议,组织班级全体学生学习校纪校规中有关包干区打扫的要求和评价标准;讨论本班包干区扣分原因,提出包干区劳动的预期目标,制订相应措施,形成《班级包干区卫生管理细则》初稿;执行条例,一周后进行评议,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经验,修订条例,形成较为完善的《班级包干区卫生管理细则》。

关键行动:学习学校对于包干区打扫的要求和评价标准;讨论制订《班级包干区卫生管理细则(试行稿)》;修订优化措施等。

关键细节与技巧:略。

结果:在“制度形成—执行—评价—优化—再执行”的一个月里,班级包干区打扫的分数从起起落落到慢慢上行,最后稳定在9.2分左右。学生们有了信心,提议把目标定在9.5分,争取进入前三名。一个学期下来,班级获得了三面行规良好的“流动红旗”,学期末被评为学校行规良好班集体。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劳动态度端正了,劳动意识提高了,劳动方法改进了。学期末的家長会上,一些家长反馈孩子回家也会主动帮忙做家务。

经验和反思:班级制度是一种共同价值的体现,有利于班级的科学化管理,有利于增强班级全体成员的凝聚力。班级制度制订必须以全体成员为主体,体现全员一致的价值观,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制度制订落实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未来参与民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班级制度应该是稳定的,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学生是动态发展的,只有不断调整班级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班级发展;在对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提升方面,还可以通过制度确立学生每月劳动实践的单元主题,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制度执行时,强调激励性,要允许反复或者反弹,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保持对劳动的兴趣和认同,提升劳动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师徒带教首先发生在新教师入职、新班主任上岗前,被定义为“后置化”培养,对加快教师入职适应和职后专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徒带教的另一个高峰阶段发生在骨干教师层面,一般来说,进入工作室、基地,进行限时定向的学习提升,这是有经验的教师突破瓶颈、完成超越的重要时期,量身定制的培训计划,既符合学习周期任务要求,又能够满足个性化的成长需求。针对骨干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多种发展策略和相关资源,笔者对照工作任务分解中职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发展分析、行动计划、参考资源模块,从而形成15个模块的能力发展对策,完成对中职班主任长程规划的指导,编制《中职班主任能力发展手册》。

四、小结及展望

传统师徒结对带教存在随意性强、可靠性较低、培训效果难以预测等问题,结构化的带教流程及方式方法,更加注重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提高了中职班主任带教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影响带教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值得后续持续研究:

一是TALIS 2018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过定期的、连贯的教师教育活动的教师占比较少,上海地区的比例甚至只有5.1%。师徒带教的高参与度还是停留在入职、岗前等特定时段,不具有连贯性。只有少数参加市区级工作室、基地学习的教师,才有被带教的机会,中职学校比例较低。产生这种反差的原因是,校内带教资源不足,成熟教师的成长需求更具象、更深刻,所以入校时间较长的教师得不到合适的被带教机会。因此,在校内、区域内开展持续性的带教活动,参考某些学校推出的班主任职级制,将带教作为高阶班主任的职责,用机制保障梯度带教的连贯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是此次研究的带教内容基于工作任务中萃取的能力模型,然而教师职业、班主任岗位不仅需要知识技能,还需要教育智慧和教育情怀。从TALIS 2018的研究结果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活动中比例最高的内容是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理解(70.0%)、学科领域的教学能力(76.9%)、课程知识(70.9%)与学生评价实践(70.9%),而实际需求比例高的是教授有特殊需求的学生(23.9%)、ICT教学技能(20.0%)与多文化或多语言环境中教学(16.4%)。因此,无论是基于带教过程当下,还是基于班主任职业生涯发展的未来,带教的设计还应综合“道”与“术”,不能仅仅满足眼前的岗位需求。

三是虽然胜任力项目研究所搭建的梯度带教模式确实把高阶班主任带教低阶班主任作为自身成长的任务之一,但整体在设计和实施带教时还是围绕被帶教者应该学什么和做什么。TALIS项目的调研数据显示,相较于被带教的教师,带教教师的收获更大,带教活动不应该被看作是单方面的扶助,而应是互动的学习组合,因为彼此都在成长。

四是带教方案的个性化制定,应该在学习地图开发的基础上借助更科学的诊断方式,除了满足教师当下的要求和需求,还要为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带教的评价应该更多元,例如形成以带教者、被带教者、学生三类主体利益为导向的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配备带教资源及形成反馈链接。

【参考文献】

[1]夏正江.师徒制有效运作的关键要素解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2):54-62,37.

[2]罗纳德·L.雅各布斯. 结构化在岗培训:释放工作环境中员工的专业能力[M].胡丽,崔连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3]关晶,Ronald L. Jacobs.结构化在职培训方法的运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4):33-35.

[4]刘胜男.作为活动系统的教师师徒带教研究——文化历史活动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5(10):97-102.

[5]廖圣河,林昭君.小学教师“师徒结对”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以福建省四个地区的九所小学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1):1-6.

[6]陈桂生.且说初任教师入职辅导中的“师徒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38-40.

[7]胡艳,周逸先.促进新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研究——以4位城市小学新教师为个案[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6):54-60,46.

3336500316562

猜你喜欢
中职班主任
中职班主任工作难点解析及对策探讨
试论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渗透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中职班主任班风建设的大掌控和微管理
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困境及突破路径
谈中职班主任工作的策略技巧
中职班主任工作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运用
浅谈新时期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工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