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场馆│首都体育馆

2022-03-18 08:05
中国勘察设计 2022年2期
关键词:冰场观赛冰面

北京赛区

首都体育馆(以下简称“首体”)建成于1968年,是国内第一个室内人工冰场,至今已运行53年。从1971年见证“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到2008年成为北京夏季奥运会排球主赛场,再到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首体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使命。本届北京冬奥会,首体主要承办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个重要项目的全部比赛。

对于一个文化遗产类建筑改造项目来说,如何既能传承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又能为建筑融入新的活力、满足最高级别冬奥赛事的需要,做到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设计团队面对的重要课题。经过深入的研究论证后,设计团队最终确定“传承保护、确保赛时、兼顾赛后、绿色科技”的设计思路。

在外观上,本次改造保持原有建筑风貌,修旧如旧,对立面材料进行更新。在外型不变的基础上于内侧增加保温材料,提高建筑的节能性;在墙面细节处理上采用金属嵌缝条,使整体立面更为精致耐用。

在入口处,保留了原1968年建馆时的石材铺装,留住历史印记;在内部功能上,通过BIM技术优化减少机房空间,为场馆增加约1600平方米功能性用房,缓解老场馆配套功能不足的问题;在园区规划上,增加了大面积的绿化区域、补充了地下停车场部分,极大地改善了园区整体环境。

本次改造的核心是在功能技术和使用体验方面满足冬奥赛时要求。

本届冬奥会,首体同时承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赛事,但两项赛事对冰面有不同的温度和硬度要求,而且需要在两小时内实现转换。面对这样的课题,设计团队与奥组委制冰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最终在大型冰场的制冰系统上首次采用新型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快速、均匀制冰。通过先进的热回收设施,将热量再次用于比赛场馆浇冰热水、除湿机转轮等方面,实现废热利用,大幅降低后期运营费用。在冰面温度转换上,热水浇冰的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控制制冷机组输出的制冷量,确保冰面快速转换,使用的CFD模拟技术可以对场地温湿度进行测算,确保赛时冰面达到奥运比赛要求。

首都体育馆

在场馆体验方面,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都是最具美感和动感的冰上赛事。为呈现最“美”的观赛体验,设计团队创新性地在冰场顶部设计了由36个PTEE膜组成的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通过最新影像技术可以实现各类动态画面呈现,配合最新的声、光、电技术与冰场形成天地一体的视觉盛宴,充分展现“最美的冰”这一设计理念。

场地坐席主体色调采用“冰晶”渐变蓝灰色,色彩清新明快;观众坐席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宽度由原来47厘米增加到55厘米,坐垫宽度也进行了加长,材质方面采用了弹性材料,大幅提升了使用舒适性。考虑到使用的广泛性,观众席还增设了固定的无障碍席位。

观众厅墙面采用了中国红元素主背景墙,配以从中国篆书提炼形成的运动主题符号,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在改善女性观众观赛体验上,将观众厅男女卫生间比例由1:0.9调整为1:1.6;在改善运动员参赛体验上,大幅增加了运动员休息区面积,并且设置了独立的运动员更衣区,为运动员提供舒适的休息空间。

为实现可持续的办奥理念,设计团队统筹考虑场馆赛后的使用需求。例如,比赛场地可以满足短道、花滑、冰球、冰壶等各类冰上赛事,甚至排球、篮球等地面赛事的需求;场馆的运动员更衣室面积扩展到可满足对更衣室要求最高的冰球赛事的需求。

场地天幕的设计,除了奥运赛时可提供极具震撼的视觉体验外,也为赛后运行提供了新的功能体验。改造后的首体,将继续作为各类冰上赛事及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的场所,推动全民健身、推广冰雪运动。

本次改造通过最新技术的应用,在场馆保护、节能环保、赛事体验、赛后运行的可持续方面有了全面提升:一是功能区开敞空间的设计,可在比赛时根据需求进行临时搭建,减少了固定设施的投入;二是制冰系统首次采用新型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剂;三是设计中采用CFD环境模拟技术,精准控制场地温湿度环境;四是重点区域的设备楼宇自控系统结合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重点系统24小时全程可视化监控;五是5G网络覆盖,为互联网云观察、实时转播、信息实时交互等参赛、观赛新体验创造条件;六是高清转播系统、音响灯光显示屏集控;七是场馆有线电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采用全面兼容高清、4K甚至8K制式信号的全光纤传输系统。

猜你喜欢
冰场观赛冰面
冰面上的“魔力”
同时满足观影、游戏和观赛三大需求 Acer(宏碁)E8615 4K亮彩投影机
在天然冰面上滑行
新型装配式CO2直冷和乙二醇载冷冰场的对比研究
冰面精灵
冰场上的“奇幻冬天”
千万不要滑野冰!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不要在危险的冰面上玩耍
对我国消费者现场观赛影响因素的初探——以全国排球联赛为例